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专题复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一、 时事背景材料
热点综述:这一热点的形成以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的召开,十六大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八项任务中的内容以及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和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相关内容为依据,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注意知识的综合和挖掘相关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十六大报告主要精神:
1、关于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注:“两个确保”: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
“三条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关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数据图表材料:
材料一:到2002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超过1.4亿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比例由1998年的35%提高到2002年的99%;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达210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1亿多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达9400万人。
材料二:我国就业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年份 1988 1990 1997 2001
年末从业人员 54334 64749 69600 73025
城镇就业人员 13608 18041 14760 23940

材料三:我国城镇登记失业情况
单位:万人
时间 1990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9月
失业人数 383 595 681 752
失业率 2.5% 3.1% 3.6% 3.9%
注:目前涌到城镇找工作的农民工约1亿人。

材料四:中国有13亿人口,劳动力7.5亿,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总和是4.3亿,目前我国登记失业率为3.8%,需要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有1000多万,再加上城镇新增劳动力,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2200万至2300万人。同时,还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

材料五:中国与发达国家各类技工所占比例
国家 初级技工 中级技工 高级技工
中 国 60 35 5
发达国家 15 50 35

材料六:我国1981年、2001年社会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
1981年 2001年
第一产业75 第二产业15 第三产业30 第一产业30 第二产业35 第三产业35
1981年 2001年

材料七:我国15—64岁人口,2000年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

材料八:今后20年我国GDP增速和就业增长关系预测
20年间GDP年平均增长 8% 7.5% 7% 6.5% 6%
20年间新增就业岗位 2.93亿个 2.60亿个 2.30亿个 2.02亿个 1.77亿个
注:就业弹性是指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劳动力。据分析,上世纪90年代GDP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就业岗位120万个,近几年已降到80万个。

二、理论分析思考
理论分析以问题为中心,设置相关的背景材料,明确能力训练的要求。理论分析要注重知识的重组,生成新的答案。在知识的重组上将教材知识与重要时政知识有机结合。
(一)、从经济常识看:
1、 根据相关背景材料(材料一)归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1)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 (2)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2、 根据相关背景材料(材料二、三、四)归纳当前就业形势: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
3、 分析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教材内容。(略)
(2)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快建设,为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分析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意义:
(1)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
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2)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是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4)是扩大和培育内需,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无疑会促进生产、拉动经济增长。
5、根据相关背景材料(材料五、六、七)分析就业难的原因:
(1) 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2) 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部分职工的下岗失业。
(3) 每年新增劳动力人数多。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6、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的措施
A、从失业人员自身:
(1)要转变就业观念
(2) 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自主就业..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B、从企业角度看:
(1)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 )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 )在组建、培育大集团公司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4 )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从政府角度看: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出台一系列解决就业的措施和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
具体说,(1)建立各种培训中心,实行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再就业; (2)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来扩大就业,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生要途径;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政府责任体系,为扩大再应 业提供保障。
从根本上说:要努力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根本。
7、对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的的理论分析。
体现了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又要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家要搞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必须建立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8、对解决好“低保”问题的理论分析:体现了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步打破了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然而也导致了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出现。解决好“低保”问题。说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注重“兼顾公平”。
9、重要关系的分析:
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系:(1)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2)发展是硬道理。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3)在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就业问题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4)既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关系:(1)使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协调推进。(2)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各种产业和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3)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应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的关系:(1)坚持减员增效和促进再就业相结合、职工下岗分流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2)要全面理解和正确贯彻“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统筹考虑减员增效和促进再就业。(3)国有企业要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发展多种经营,改制分流,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关系:(1)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三农”问题紧紧联系起来。(2)在重点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3)要为农村劳动力开辟更多的生产门路和就业门路。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扩大就业的关系:(1)通过实行“两个确保”解决保障基本生活的当务之急,通过促进再就业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根本出路(2)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发展科学技术与扩大就业的关系:(1)发展科学技术对扩大就业是有利的,是实现充分就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条件。只有科技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分工才能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越细,人们的就业岗位会越为越多。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2)也存在矛盾性与对立性的方面。当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不变时,科技进步、科技含量提高,其所需要个别用的劳动力就会减少。(3)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对立性和矛盾性。统一性是两者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从哲学看:
根据相关背景材料进行发散思维和演绎法的训练。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党和国家强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是正确的意识,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发展。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实情,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运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3、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做好再就业工程,既要正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要看到面临诸多有利条件。首先,中央采取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再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本世纪初期,我国处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阶段,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再次,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处理好扩大就业同发展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
4、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说明如何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都有各自的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能干篇一律。只有对矛盾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技能也各不相同,因此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下岗失业人员的实际做好再就业工作。
5、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解决好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是整个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唯物辨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必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反之就是次要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始终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务必抓紧抓实抓好”“解决好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是整个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工作时,“应该把充分开发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6、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唯物辨证法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内部都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和影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影响。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抓主流、抓本质,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总的来看,我们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当前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这是党和国家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当务之急。否则,它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的大局。
7、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下岗失业人员如何实现再就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下岗失业人员要实现再就业,关键要靠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自身观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与此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8、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党和国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同时,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党和国家确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政策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正确的认识,它对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必将推动它们的顺利发展。
9、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转变就业观念的必要性。
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行为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下岗失业人员要打破旧的观念的束缚,更新就业观念,努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
10、运用人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知识说明解决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意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理以及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从政治常识看:
分析搞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意义。(必要性)
1、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为人民办实事”, 就是这些观点的具体体现。
3、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是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性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要求各级政府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为人民办实事”,就是这些观点的具体体现。

三、热点新题示例:
【已考试题回顾】
这是一个新形成的热点问题,教材中也是新增的内容。在以往的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较少。2001年政治单科卷第33题考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2002年政治单科卷第20题考查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试题略)
【新题示例】
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城市“低保”不断完善
注:我国目前的2053万多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贫困人口。
由上图我国城市“低保”已实现应保尽保,这种状况 ( )
A.能使低收人群体过上富裕的生活 B.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C.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D.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要求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办事情要善于分清主次,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B.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不定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这样做 ( )
A.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B.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C.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D.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2003年,我国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力争新增950万个就业岗位,城
真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因素有 ( )
A.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B.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C.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D.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5.2002年12月12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突出问题。这表明 ( )
A.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B.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
C.对人民负责是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及共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D.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参考答案: 1.C 2.D 3.ABCD 4.ABCD 5.AC


例题 6、 2000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001年底为3.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估计,2002年控制在4.5%以内。
辨题:劳动权是劳动者最重要的权利,失业率的增高说明我国人民的权利越来越得不到保障。
参考答案:(1)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劳动权是公民重要的权利,只有享有充分的劳动权,公民才能更好生存和发展。
(2)公民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进行的劳动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充分实现。
(3)当前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经济的更快发展,从根本上保证公民劳动权利的充分实现。


例题7、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与社会各方面和企业及广大劳动者共同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把就业问题解决好。……只有扩大就业,广大人民群众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自身的物质利益,不断改善和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
材料二:谁都担心失业,但有的专家提出,要把“失业”,变成“转业”,变成“创业”。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解决我国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把“找饭碗”变为“造饭碗”,把“安排就业”变为“激发创业”。宴会嫂、采买员、保绿员等新思路创造的新岗位,为众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了层出不穷的再就业机会。
材料三:
国家 我国 发达国家 一些发展中国家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百分比 27% 70%以上 50%左右
据测算,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为17个,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达85个。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就业问题?
(2) 试用所学有关哲学道理分析材料二。
(3)从经济学角度看,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合材料,谈谈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试题简析】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通过设置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和设问要求,充分利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答好题的关键。要求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学科知识的框架,做到知识的有序存储。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效提取知识根据试题信息和设问组织答案。在做主观性试题时,建议列出简要提纲。
【参考答案】(1)①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构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原则。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2)材料二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学道理。要把“失业”变成“转业”和“创业”,把“找饭碗”变成“造饭碗”,把“安排就业”变为“激发创业”,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必须按照三大产业关系规律和劳动市场供求规律办事。
(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在联系是: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人数,吸纳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保证社会稳定。还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技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例题8、
表1:我国就业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年份 1988 1990 1997 2001
年末从业人员 54334 64749 69600 73025
城镇就业人员 13608 18041 14760 23940
表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情况
单位:万人
时间 1990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9月
失业人数 383 595 681 752
失业率 2.5% 3.1% 3.6% 3.9%
注:目前涌到城镇找工作的农民工约1亿人。
表3: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年份 总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64749 38914 13856 11979
2001 73025 36513 16284 20228
注:我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第二产业17万人就业,带动第三产业85万人就业。
材料一:从1996年到2001年,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增加近3000万人,约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75%。全国工业部门1.5亿劳动力中,有1.1亿人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占80%。
材料二:产业经济理论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1)上述表格和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试题简析】根据考试说明的题例和样题以及历年来高考情况。主观性试题中有一道论述题直接指向图表型材料题。在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这类试题的能力应该是备考的重中之重。这道题以就业问题设置图表材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技巧,熟悉我国当前就业和再就业的状况及中央的方针政策。
【参考答案】(1)①表1反映出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就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②表2反映出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③表3反映出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化较快,第三产业为解决就业问题成效显著。
④材料一反映出十五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有独特优势。
⑤材料二反映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就业问题。
(2)①正是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就业工作,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才扩大了就业总量,拓宽了就业渠道,改善了就业结构。
②扩大就业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