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上册>>正文内容

第一课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现任北大校长接受记者时说:“我们要求理科专业的学生要重视文科知识的学习,文科专业的学生要重视理科知识的学习。”北大的要求说明( )

A.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缺乏文科知识或缺乏理科知识,就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单一的文科知识或理科知识都不是独立、完整的知识

C.随着科学的发展,文科和理科的界限正在消失

D.文、理科知识是互相贯通的,只有精通理科的人才能学好文科,反之亦然

2.2000年6月2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这是因为( )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④人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相互的,应当具有系统的世界观知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意识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4.我国古典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没有描写用飞机大炮打仗,《红楼梦》中没有描写贾宝玉、林黛玉坐小汽车。由此可见( )

A.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B.文学家讲究艺术形式,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D.人的思想意识是发展变化的

5.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菲律宾的一个深山老林中发现的一个日本军官,他还是在1940年左右于战争中逃进去的。发现他时,让他出来,他不肯,并且说日本天皇没有下命令让他出来。他讲的话还是当年的语言,尽管外界已经经过半个多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都一无所知。这个事实说明了( )

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

B.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之外,具有独立性,没有依赖性

C.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也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人只有接触客观实际,客观事物才可能反映到人脑中来,产生意识,这表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6.我国的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了解到商代的一些社会情况,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看到了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内容最终来自( )

A.史学家的分析与思考

B.当时的客观事物

C.人们的意识

D.各种历史文献与文物

7.“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们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8.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即“情景交融”。比如我们高兴的时候,仿佛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也跟着在点头;在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咽。“移情”的说法

( )

A.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它主张物质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B.是唯物主义观点,因为它说明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反映

C.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属于不可知论,因为它表明人脑总是不能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9.“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大亡”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0.第三届世界女子足球赛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比赛环境对我极为不利。中国女足姑娘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奋力拼搏,最终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件事告诉我们( )

A.内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缺一不可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精神是万能的

D.一定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11.2000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只要我们发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共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说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精神的力量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C.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12.据报道,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自成功地培育出转基因羊之后,又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例转基因试管牛。这一事例说明( )

A.人是无所不能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创造出奇迹

B.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不仅可以反映物质,而且可以创造物质

C.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D.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3.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4.“要提倡讲真话、写实情,有喜报喜,有忧报忧,防止赶风头,讲顺风话。”这一要求符合下列哲理( )

A.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15.2001年第2期《求是》载文指出:“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

A.正确的实践产生正确的理论,错误的实践产生错误的理论

B.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16.2001年3月18日《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要纠正和防止追逐个人名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以及只图形式、不重实效等不良风气。”从哲学上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行为( )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D.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17.200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否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能否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取决于这种实践活动的主体对本国基本国情的把握是否科学和全面。”这说明(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B.只要全面、科学地把握客观事物,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C.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D.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1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C.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9.2001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有的同志贯彻中央和上级指示精神,满足于会议开过了,文件传达了,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它们具体化,上下一般粗,从一般到一般。有的同志习惯于刮风,一个新东西出来,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照猫画虎、照搬照套,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些同志做法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C.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D.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0.上题材料中的“照搬照套”属于( )

①先验论 ②唯物主义 ③教条主义 ④主观主义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2.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里强调的“科学”、“正确”、“高尚”、“优秀”这些定语说明( )

A.一定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和意识的作用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C.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D.意识是由物质决定,而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

23.2001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没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就不能及时识别正确和错误、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这一论断给人们的启示是,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 )

①承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③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 ④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2001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在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法轮功”那一套歪理邪说居然能够迷惑那么多的人,骗取钱财,致人死命乃至聚众滋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从哲学上看,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长期的、不可避免的 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③国家要加大科普力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科学精神与封建迷信、伪科学的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思想斗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5.娃哈哈集团十分注重市场调查,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偏食而引起的营养不良问题,“对症下药”设计配方,推出了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企业效益明显提高。这一事实所蕴含的唯物论道理是( )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是否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工作成败的关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6.宗教信仰是上帝和鬼神,但是无论哪种宗教信仰的上帝神灵,都是按照人们自己的形象和经验塑造的。这表明( )

A.宗教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宗教观念是人头脑中自生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上帝神灵

C.宗教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宗教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宗教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7.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精密仪器,人们通过这些精密仪器把感觉器官武装起来,但是,通过精密仪器武装起来的感觉器官的活动始终都不能通过感觉的门坎之外。这主要是因为各种精密仪器( )

A.只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

B.只是扩大了人们感官活动的范围

C.不可能观察一切事物

D.不能代替人脑的思维

28.江泽民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表明( )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具有反作用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29.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勇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

A.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B.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30.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益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科技的推动。从哲学上看,知识经济的到来表明了( )

A.意识将成为世界的本原

B.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C.物质来源于知识和科技

D.意识的能动作用将越来越大

二、简答题

31.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其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10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2.一鞋厂推销员甲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而回。另一鞋厂推销员乙也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情况,但他观察到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结果该厂获利丰厚。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回答:

(1)甲乙两个推销员面对同样的实际,所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结论是什么?

(2)他们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三、辨析题

33.因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所以,“心想事成”是办不到的。

34.“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C 5.D 6.B 7.C 8.C 9.D 10.D 11.A 12.D 13.C 14.A 15.D 16.C 17.A 18.A 19.B 20.D 21.C 22.C 23.B 24.C 25.C 26.C 27.D 28.D

29.C 30.B

二、简答题

31.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察实际的真切了解。

(2)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了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体现了对米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32.(1)甲:“不会有销路”。乙:“将会有销路。”(2)原因在于:①是否能从不断变化的情况出发;②是否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

(3)①不断加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②要从事实的总和出发,反对从个别事实出发;要从多方面实际出发,反对从一个方面事实出发;要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使思想适应科学预见变化的实际,反对静止地看问题。③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三、辨析题

33.此观点不正确。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因此,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是正确的。

(2)关于“心想事成”能否办到,要作具体分析。如果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只要心里想的事就一定能办到,这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如果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想事成”是办得到的。因此,认为“心想事成”是办不到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是不科学的。

34.此观点不正确。

(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仓禀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它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则是片面的。

(2)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而要经过长期和艰苦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哲学常识上册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