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史知识>> 政治史>>正文内容

国共争夺东北:14万国民党军海空运送,11万中共军队千里长征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1945年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不惜放弃南方根据地,将部队北移,以便集中10余万主力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并争取控制东北。

  战事初起——14万国民党军海、空运送,11万中共军队千里长征

  中国东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根据美、英、中三国签署的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150万人进入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迅速击败了横行一时的日本关东军。14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22日,苏军占领东北全境。在苏军占领和撤出东北以后,国共两党都把控制东北作为战略决策的成败关键,深知谁在东北站住脚,谁就能保住华北、华中,由此斗争愈演愈烈。

  苏联对于如何处理东北事后问题,进退维谷。一开始,苏联允许冀东曾克林部队进驻沈阳,与苏军共同接管沈阳治安,同时向中共军队转交了大批关东军的武器装备。此时美国积极帮助运送国民党军队抢占东北,特别是美军从9月起先后在塘沽、秦皇岛等地登陆,苏联担心东北会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希望中共能占据热、察两省,给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设置障碍。同时受中苏条约所限,苏联又担心有可能卷入中国内战而与美国发生冲突,于是在苏军撤退前5天允许国民党军队空运至沈阳、长春等东北各大城市。

  苏联占领东北,国民党在东北无一兵一卒,为中共军队抢先进入东北造成有利的契机。为了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的企图,中共决定利用这“千载一时之机”,派遣大批干部和军队先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中小城市和交通线。最先进入东北的,是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教导队。接着,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等,分别受命率部开赴东北。

  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不惜放弃南方根据地,将部队北移,以便集中10余万主力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并争取控制东北。同时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11月初,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后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司令员,彭真、罗荣桓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至11月底,从各解放区和延安调往东北2万名党政干部和11万部队,胜利完成了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毛泽东称之为“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

  与此同时,为了推迟国民党军进入华北、东北,争取全部占领热、察,中央军委部署各野战部队,自10月起,以控制平汉、平绥、津浦和同蒲4条铁路干线为中心,开始了坚决保卫解放区的自卫反击作战。在绥远战役中,晋察冀、晋绥解放区歼灭国民党军1.2万余人。在邯郸战役中,消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迫使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举行起义;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等放下武器。

  国民政府把“接收”东北当做战后最大的目标和最迫切的工作。在美军的支持和苏军的协助下,国民党继续大量进兵东北和热河,至1945年9月,美军运送到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已达14万人。按照中苏条约,东北将交给国民党军队接收,自11月起,国民党军相继攻占山海关、营口、本溪,接收了长春、沈阳、哈尔滨3个大城市。

  针对国民党大量增兵东北,来势汹汹,中共独占东北已不可能,由此改变计划,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决定退出大城市,争取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创造巩固的根据地。12月28日,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明确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基础。”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作长期艰苦的斗争,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
  政治较量——中共中央一度认为,从此走上和平民主建设新阶段


  政协会议是在重庆谈判中,由中共代表提议,国民党政府同意而召开的。国民党政府主张立即召开政协会议,而中共坚持必须立即停止进兵,制止内战,再举行政协会议。此时,中国民主同盟等各民主党派,纷纷表明自己的建国主张,积极地开展政治活动,表现出空前的参政热情。他们反对内战,反对独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希图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与此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青年学生、民主党派和知识界,掀起了一场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运动。在国民党制造了昆明“一二·一”惨案后,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双十协定》签订后,毛泽东返回延安,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继续与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谈判。1946年1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了《停战协定》。停战令的颁布,使持续3个多月的局部性内战停息下来,国内出现暂时的和平局面,这给长期处于战乱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政协如期举行扫清了道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时还乐观地认为,“从此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

  《停战协定》公布的当天,各党派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同盟、无党派人士,共38人。中共出席代表是: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后秦邦宪代)、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7人。政协在举行4次大会后,转入对改组政府、施政纲领、军事问题、国民大会、宪法草案5个问题的分组协商,草拟方案。会议充满了独裁与民主的对立和斗争,斗争的焦点仍是“国家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在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下,经过激烈交锋和妥协让步,最终达成《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案》共5项协议,通过了为实现扩大国民政府基础和接着改组政府的若干程序和步骤。

  政协会议于1月31日闭幕,历时22天。这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共两党的一场比重庆谈判更大的政治较量,实质上是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政治制度和反人民内战政策的挑战与否定。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是全国人民和社会各方面为建立国内和平而努力的重要成果。政协决议虽然还不是中共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纲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基本上符合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愿望。所以周恩来在闭幕式上致词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证明会议得到极大的成功。

  在中共表示坚决履行各项决议的同时,国民党却处心积虑地破坏。3月,国民党召开二中全会,首先推翻了政协会议关于修改宪法原则和政府组织的协议。接着,国民党又举行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完全否定了政协的各项决议。在政协开会期间和会后,国民党在重庆连续制造了沧白堂事件和较场口事件,以及捣毁《新华日报》和《民主报》营业部,这种倒行逆施,无疑给脆弱的国内和平局面蒙上了阴影。

  补白:中共中央曾想搬迁到淮阴

  在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共产党曾经对全国和平充满了期待,还认真安排了全国和平后的准备工作,甚至想把中共中央驻地从延安迁到江苏淮阴。

  根据王树增所著《解放战争》一书讲述,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式之前,周恩来带着所有的协议赶回延安,毛泽东亲自迎接。当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共产党领导人的乐观心境,突出表现在他们初步商定了参加未来联合政府的人选: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吴玉章、刘少奇、张闻天和周恩来。会议甚至还讨论了中共中央搬迁的问题,也就是说准备从偏僻的延安搬到富庶的江南去——搬迁地点是江苏淮阴。《周恩来年谱》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当时的中央会议还研究了新四军第五师撤到华中、恢复交通、东北问题、在行政院力取得三分之一名额、中央要考虑搬迁的问题。”

  《毛泽东年谱》中也提到:二月二日,“中共中央致电陈毅,指出必须巩固华中现有地区,因中央机关将来可能迁淮阴办公。”
  和平已死——马歇尔“调处”失败,全面内战爆发


  1945年11月,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宣布辞职,前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赴华“调处”国共争端。其真实目的是,借“调解”为名,从各方面加强蒋介石的力量,使中国在实际上变为美国的附庸国家。在马歇尔使华的同一天,杜鲁门总统发表《美国对华政策声明》,呼吁国共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召开由主要政党代表参加的国民大会,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达到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的统一。美国一面“调处”国共争端,一面却只承认国民党政权为中国的唯一的合法政府。这种政策只能助长国民党企图以武力击毁中共的嚣张气焰,丝毫无助于内战的真正解决。

  为调解停战,1946年1月5日,由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后为张治中)、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在美国的撮合下,1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为执行停战令,国、共、美3方在北平(今北京)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由国民党军令部第二厅厅长郑介民、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美国驻华代办罗伯逊3委员组成,下设若干执行小组,分赴各冲突地点进行“调处”。停战令生效后,中共停止一切向对方攻击的行动,提出“练兵、减租、生产”3项中心工作。而国民党根本就不打算去履行协定,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于停战令未下前“占领有利地点”、“抢占战略要点”。国民党军在热河、河北、晋绥、山东、苏北、河南等地,不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形成“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局面。

  在停战谈判期间,中共已放弃独占东北的设想,承认国民党有权接收东北主权,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东北问题,力求国民党承认我党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然而,国民党想单独控制东北的企图已决,拒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合法地位,致使国共两军在东北的冲突规模越打越大。

  国共两党一面谈判停战,一面在东北大打。为解决东北停火,“三人小组”几经周折,于3月下旬签订了《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军调处决定派遣执行小组前往沈阳,调处东北冲突,监督停火。但停战协议对国民党没有任何的约束力,美军继续为国民党向东北增运军队,中共军队乘机占领长春、哈尔滨,东北时局全面恶化。5月初,在苏联红军全部撤离东北(大连除外)后,大规模的内战在东北爆发,国民党军相继攻占四平、长春、永吉(今吉林)等城市。6月初,蒋介石、周恩来、马歇尔达成东北停战协议,决定在东北休战15天,至6月21日,又将休战期限延长至6月30日。

  就在休战期内,6月26日,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撕毁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以30万兵力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马歇尔的“调处”以失败而告终。中共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决心彻底粉碎蒋介石大规模的进攻。

  补白:中原突围——6月26日的演出

  1946年3月,周恩来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国民党军将在5月到9月间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在周恩来的坚持下,马歇尔派出军调处三人小组前往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6月10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纪念周上讲话时说:“今天以前,我是主张政治解决的,可现在我必须放弃政治解决了,已经给他们(共产党人)15天的反省期限。”2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同意突围的电报。

  根据《解放战争》一书披露,6月26日晚,军调执行小组成员观看文艺演出的时候,中原军区部队秘密集结后开始突围,并调来鄂东独立旅的两个连和警卫排换防宣化店。但是演出结束后,国民党代表提交了一份“据了解共军正在集结突围”的备忘录,共产党代表当即否决。接着,美方代表提出要见李先念,此时,李先念已经离开宣化店15公里了。共产党代表以李将军身体欠佳已经休息为由予以周旋。李先念接到报告后,立即策马连夜赶回。27日一早,美方代表看见中原军区司令部里的士兵仍在操练,而李先念躺在床上,认为情况一切正常。代表身影刚一消失,李先念再次上马飞驰而去。28日,鄂东独立旅政委张体学继续与军调执行小组成员打了麻将, 唱了豫剧。当日傍晚,在宴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张体学站起来宣布:鉴于国民党军屡屡践踏停战协议,甚至准备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我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已经被迫撤离宣化店。宴会当即就散了。张体学率领鄂东独立旅迅速离开宣化店。而军调执行小组也在中原军区一位营长的护送下乘坐汽车驶往汉口。

  主要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毛泽东文集》(第4卷)

  李新、陈铁健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10卷)

  肖甡、周炳钦《两种命运的决战》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下部第3分册)

  《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马歇尔使华》

  (作者为原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教授,中共党史、国共关系史研究专家)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中国|会议|东北|中共|国民党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