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每周一案:有效破解中学德育“实践缺位”难题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素质教育,德育先行,这是我国传统文化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是回归教育本真、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综观当今的德育教育,在高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下,教师以考试分数量化学生德育成绩;学生讲起法制、道德神采飞扬,却常有见利即忘义、见义不勇为的现象存在,这无疑是对德育的一种敷衍,是对其和谐本质的漠视,也是我国德育教育实践普遍缺位的一大明证。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状呢?是社会对学生成绩的极致追捧,对德育内涵的舍本逐末,对德育内容的粗浅理解。为此,在德育教育中如何去形式化,还原德育本质,变理论灌输为实践渗透,变强制约束为唤醒指导,变单向教育为互动探讨,就成为了广大教育者和家长们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本刊编辑深谙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故特以“德育”为专题,就其内容、教育途径及实效性等进行讨论,以期改进德育教育现状。本期以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初级中学在德育中开展“每周一案”研讨活动(详情请见封二)为引,为教学者们探讨德育有效途径提供借鉴参考,欢迎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观点、看法。
  
  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初级中学(注:下文简称我校)依托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契机,重新思考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号召全校师生开展“每周一案”德育研讨活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发现,这项活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的和谐发展以及特色学校的创建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活动开展的初衷
  学校开展“每周一案”活动,是出于以下一些想法:
  1.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需要首先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带动者、辐射者、探索者和创新者。事实上,我们对教师角色的独特性落实得还不够,甚至在常规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现象。学校管理者往往仅凭经验进行管理甚至凭感觉进行管理,这些管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管理的成效也相对低下。
  2.学校科学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作为一种思想,延伸到学校,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领导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等。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每周一案”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3.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高质量的教育必须依托于一所高办学水平的学校。而优质的学校离不开优质的教师团队,学校要发展,必须创造条件让教师发展进步,使教师成为一个个乐教、善教、懂教、言行规范、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办事高效的高素质人才,这些素养的获得除了依靠自身学习外,同样离不开同事的互助合作,离不开同伴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服务学生开展的,学生发展了、受益了,教育就成功了,学生的成长进步除了教师的教导和自身努力外,也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同学的帮助,离不开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等活动。所以,通过这项活动对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学校需要“活”起来。创造性、开放性的办学理念,富有人情味和灵活性的管理方式,是学校“活”起来的关键。创造性就是要着眼于未来,坚持改革,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而是要依据学校的实际,努力做到办学有新的思路,方法有新的举措,学校有新的变化,为教师创造教育教学研究的平台,使其敢于标新立异。开放性就是学校教育思想要开放,学校要把教育思想贯彻到每一位教师,让大家在实践中升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还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研究和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当今社会正处于高度发展之中,学校的发展更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充分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放到第一位,这样,学校的发展就一定能活起来。
  二、活动开展的主题
  话身边教学故事,寻学校发展良方
  话身边同学故事,寻健康成长之路
  三、活动开展的宗旨
  以人为本,加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做起,发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之风,促进教师的发展,让教师从大教书匠变成小教育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个个会学习、会说话、会走路,形成健全的人格,努力创造一个阳光、和谐、文明、进取的新校园。
  四、活动开展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教师或学生阐述的案例不论大小,必须来自于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不得抄袭和下载,更不能杜撰。
  2.先进性原则。案例点评要突出先进性,观点要正确,教师的点评还要站在一定的教育理论高度,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剖析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杜绝挖苦、讽刺、极端、消极的不正确言论。
  3.实用性原则。案例的引用和点评注重实用性,不求华丽的语言,但求朴实的真情,要对教师或学生能发挥启发、引导、帮扶和反思的作用。
  五、活动开展的要求
  1.教师的“每周一案”案例可全方位覆盖教育教学第一线,包括课堂教学、教学科研、班级管理、就寝管理、就餐管理、行政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学生的“每周一案”案例可全方位覆盖班级或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包括言行规范、文明礼仪、学习态度、目标理想、爱心孝心、好人好事等方面。
  2.“每周一案”要有标题,内容包括:①“案例陈述”或者“案例复原”;②“点评”,点评要符合教育规律和要求,观点正确。
  3.“每周一案”学习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写心得体会,班级同学要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文字资料。
  4.“每周一案”要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供老师和学生传阅、学习。
  六、活动开展卓有成效
  截止目前,我们已将教师开展的几十期案例编辑成专辑——《足迹》,学生开展的案例也已归档,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供老师和学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专门的笔记本针对每期案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了心得体会,每位学生都参与了班级案例的讨论交流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师生中掀起了学习、讨论、反思、自省、矫正的热潮。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案例:
  教师案例第一期标题是“构建和谐课堂,从尊重学生开始”,案例记录的是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发现课堂出现“学生答不出问题”就站着听课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结合此例,进行点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和谐的。知识的接受有一个过程,有的学生接受快,有的学生接受慢,学生偶尔答不出问题也很正常,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异,要耐心地、孜孜不倦地教导,让学生从无知到有知,这才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学习这个案例之后,有老师在笔记中写到:“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时代,很多时候我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换位思考,如果每次都罚站,我的自尊会受到很大伤害,这种风气要彻底摒弃。”此案例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朋友和学习的伙伴,成为学生忠实的服务者和评价的激励者。
  教师案例第三期标题是“批评,请别把学生的脸皮撕破”,案例阐述的是撰写人在教育一个调皮生的过程中,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内心经历的一个矛盾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他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教育方式,收到了理想教育效果,并由此引发了对批评艺术的反思。   面对犯错的学生,撰写者一开始想狠狠地、不顾情面地批评,但经过冷静衡量,最终选择了具有人情味的、善意的提醒,既收到了教育效果,又增进了师生感情。反思中写到:“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大人如此,孩子也是一样。”“曾经耳闻一些老师因为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最终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双方还撕破了脸皮,有时甚至出现‘教师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场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把犯错的学生驱赶出教室,或者当众辱骂,甚至言语伤及学生父母。上述行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颜面扫地的一件丑事。”“为什么同一个学生在一天当中屡换‘晴雨表’,上班主任的课是一种状态,上语文课换一种状态,上其它的课又是另外一种状态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教师严与不严的区别吗?也许是我们的批评方式方法惹的祸吧!”该案例同样引发了老师们的广泛讨论。
  再来分享一下学生的“每周一案”,在第一期活动中,901班的案例标题是“中学生该把手机带入校园吗?”叙述的是该班一名同学不听从老师的教育,屡次将手机带到班级,还经常呼朋引伴玩游戏、看信息,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和休息的事件。撰稿学生的观点是:“中学生不应该把手机带入校园,一是校规不允许,二是手机上的游戏和上网功能会让我们沉迷其中,分散精力,荒废大好的学习时光。”在分组讨论中,多数同学持赞同观点,有的说:“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主要任务是学习,玩手机无非是发短信、聊天、登QQ、玩游戏,仅此而已,这样会浪费我们许多精力,无法将精力集中于学习上;同时,手机还需要一笔不必要的开支,增加父母的负担。”有的说:“手机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有的同学自制力差,口头上说不用手机做其他事,私下却用手机发短信、聊QQ,严重影响了学习,百害无一利,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手机带进校园。”教师借机点评:“就手机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通讯工具而已,无好坏之说,但要看谁使用,什么时候用。作为中学生,如果把手机常带在身上,当作一个必需品,我看没有必要,它会使我们分心,影响学业,所以,老师跟大多数同学的观点一样,学生不适合把手机带进校园。”
  七、活动愿景及反思
  活动开展两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希望“每周一案”活动常态化,使它逐渐内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既发挥警示、提醒的互助作用,也要发挥预见、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充实校本教研内涵,丰富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学校教育特色,为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当然,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每周一案”活动有话题杂、点评占位不高、观点不准确,缺乏教师引导等问题,所以从2011年春开始,逐步调整了活动方案,将教师和学生开展的“每周一案”融合在一起,合二为一,让师生携手共同剖析身边的故事,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