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史知识>> 政治史>>正文内容

蒋经国在大陆的把兄弟:先后3次入狱 服刑28年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核心提示:在四川大学农学院读书期间,宋志刚把自己的历史问题向组织作了全面的交代。但在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中,他还是没有逃过牢狱之灾。从1951年开始,他先后入狱三次,共服刑28年,最后在1984年获得平反。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时代人物》2012年2月刊,总第19期  作者:韩骐名  原题为:蒋经国在大陆的把兄弟

宜川的寒冬冷得刺骨。看到记者的到来,裹着厚重羽绒服的宋志刚矫健地从屋里走出来热情相迎。

比起名震四方的传奇人物们,宋志刚的晚年可谓是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像是一位经历了大起大落、厌倦了江湖风雨的隐士。见宋志刚之前,与他的邻居们一 起聊天时,基本上都不清楚与自己住的很近的这位老人的详细情况。如今,叶落归根的宋志刚居住在延安市宜川县南寺湾的一个小院儿,初见,看上去清瘦不失精 神,低调中释放着和善,在一下午的聊天中,87岁的宋志刚向记者回忆和讲述了当年与蒋经国非同一般的渊源及其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少年萌生抗日思想

宋志刚出生在陕西省宜川县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他不愿顺从长辈要其务农的要求,而是坚持“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他把这称为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改革”。

在宋志刚上学前,家里只有爷爷识点字。爷爷说:“都不识字也不行啊,等我死了,来封信都没人会念。”于是宋志刚被送到乡里读小学,学的是《三字 经》、《论语》等。但五年级只有县城才有,后来宋志刚就步行40里路去县城读书。那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志刚在县城已经能够接受到 许多关于抗日、国民党、共产党等方面的信息,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抗日的思想已经在他心里萌生。

小学念完,宋志刚14岁了,父亲希望他在家务农。当时宋志刚一家靠务农为生,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如果有点自然灾害,就可能饿肚子。这时爷爷就会教训大家,“不要忘了民国18年”。民国18年(1929年),是一场大饥荒,人以树皮、草根为食,饿殍载道。

宋志刚想,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要给个人、家庭带来更好的出路,要践行自己心中的抗日理想,都必须继续念书,好好念书。父亲则说,家里没有钱供他念书了,而且读中学要去省城西安,对14岁的宋志刚来说,太远了。但宋志刚坚持己见,他的小学成绩很优异,他也坚信自己能读好中学,有更大的出息。父亲被他说服了,东拼西凑地给他凑了一些钱。

宋志刚并不知道西安都有哪些中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就是乱跑的,只是一心要找个中学读书”。年纪小小的宋志刚便一个人背着厚重的行囊步行往 西安走。比较幸运的是,在路上他碰见了几个县里人,有一个人正是宋志刚某小学同学的父亲,在西安有些关系,就帮他联系参加兴国中学的入学考试,宋志刚顺利 通过考试,开始在兴国中学寄宿读书。

兴国中学是国立学校,不用交学费,只需每月缴纳3块大洋的食宿费。当时就读于兴国中学的学生们多数是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宋志刚常常看到同学们被自行车、汽车送到学校门口,3块大洋对他们当然不算什么,但对宋志刚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一个学期还没上完,宋志刚已经觉得无法承受了。

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国民党将在西安筹办中山中学,专门培养军用人才,学费、书本费、食宿费全部由国家承担。而且一旦通过考试,即可以读 完初中、高中六年课程,还有机会考大学。“可以免除当下的经济负担,也有美好的前景,更切合了心中的抗日报国理想”,宋志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山中学。

但中山中学更难考,其学生多半是团级以上干部的子女。但是凭借优异的成绩,宋志刚还是比较顺利地被录取了。

宋志刚在中山中学读了4年,有很大的收获,“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思路也宽了许多”,真正有了对“国家”、“民族”等概念的认识和思考。“当时大半个中国被日本人占领了,西安也经常受到日本的空袭轰炸”,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志刚的报国之心更为炙热。抗日战争进入到最紧迫状况的1943年,宋志刚毅然弃笔从戎,报名参加了“抗日青年军”。

蒋经国被挡在军营帐篷外

报名参军不久,宋志刚就被送到前线的第二线,作为预备军进行严格训练,随时有上前线的可能。也正是在这里,宋志刚结识了与他身份天差地别的蒋经国。

“国家亡了,什么都没有了,念再多的书也没什么用”,这是宋志刚当时最真切的想法,他参军是为了“救亡图存”,因而与读书时一样地刻苦用功。每天早上,号一吹响,宋志刚穿好衣服、装好子弹、跑到操场从不超过5分钟,每次吃饭的时间也严格控制在规定的5分钟之内。

宋志刚在对待军纪军规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这种认真劲儿让“不识庐山”的他曾把蒋经国挡在了帐篷外。

1945年春某日,一个身着便装的人来到宋志刚所在班的帐篷外,宋志刚时任班长,警觉的他将来人挡住了:“你不能进这个帐篷,我们这是军营。”来人 愣了一下说,“我姓蒋,你不认识我吗?”宋志刚答道:“姓蒋的人多了,我不认识你。”来人只好出示身份,“我叫蒋经国”。这时宋志刚立马行了个军礼,并进 行道歉。这件事情给蒋经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冒死给蒋介石递检举信赢得赏识

同年5月,蒋经国再次见到宋志刚,这次宋志刚做了一件“不要命”的事情。

5月中旬,蒋介石带领杜聿明等 100多名军官到曲靖检阅新六军,当时国民党打算让这支青年军上前线,与侵华日军做最后的拼博。蒋介石讲话完毕后,从台上下来,后面跟的就是蒋经国,其他 人则离得比较远。宋志刚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当蒋介石从他面前经过时,宋志刚举手大喊一声“报告”,把一封越级检举信当面递了过去。蒋介石沉着脸,接过信, 看了一分半钟,然后向宋志刚问道“当兵多长时间了?”宋志刚回答:“两年了。”蒋介石又问:“越级报告是要杀头的,你怕不怕?”宋志刚高声答道:“不 怕!”蒋介石点点头,走了。

今天宋志刚回想起这件往事时,也坦承“在那个时候,一句话说不对,就可能把命都丢了”,但如果要重来一次,他还是会如此大胆。

宋志刚对这次越级检举早有准备。当时他所在的军队是新六军207师,按规定应该全部采用美式装备,给养规格也都是一流的。然而,事实上却常常出现 “应该给的装备都不给”的现象。基层官兵们都认为军队有贪腐问题,但是大家手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或把柄。如果贸然举报,不但可能检举不成,更可能遭到报 复,甚至丢掉性命。

宋志刚在军营里想过很长时间。他认为,当时国际形势处在非常严峻的阶段,如果连军队抗日的装备、尤其还是王牌师的装备都去贪污,那么抗日成功的希望 就很渺茫了;而且以后也很难再有机会把这种事情直接反映给蒋介石。他想,这是个新型军队,如果检举成功,说明“这个师还是民主的、公开的,有什么事都能检 举”,一切还可以朝好的方面发展。于是他鼓足勇气,孤掷一注。

宋志刚是幸运的,蒋介石没有杀他的头,而跟在后面的蒋经国更是对他刮目相看。当时的宋志刚还不知道,他被蒋经国“赏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就要到来了。

庐山结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1946年,蒋经国用专机接宋志刚到庐山,任命其为庐山夏令营(实际为当时国民党一个高级军官训练营)的教官之一。

宋志刚认为自己被蒋经国选中,可能是“两面之缘”中自己的胆识、刚正、责任感得到了蒋经国的认同。当时庐山训练营工作主要由12个委员负责,宋志刚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主要负责行政工作以及训练营班级中的组织工作。

这段时间里,宋志刚被安排与蒋经国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面对面坐。从1946年5月到1947年9月,一共10多个月时间都是面对面的接触。这段时 间,他对蒋经国有了更多了解。此前宋志刚虽然见过蒋经国两面,但他心里还是认为“蒋委员长的儿子恐怕还是有很大的架子,会派头十足”。然而,长期共处下 来,他发现蒋经国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人,无论是穿衣还是说话都没有架子,十分随和”。他还认为,蒋经国“将人民的力量看得十分重要,把老百姓的事情看得 很重要”,蒋经国曾经对宋志刚说:“你看我们的老百姓现在连饭都吃不起,但是你看西方国家他们吃鸡蛋、肉,喝牛奶。所以学习一门科学去解决老百姓吃不饱的 问题,比去当一个部长要有意义得多。”

宋志刚这样描述他和蒋经国的结拜过程:“当时蒋经国准备在自己太子系的青年军十个师中挑选十几个人和他结拜成兄弟,我是属于207师的,但是之后从陈诚的报告中知道国共谈判失败,(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延安。考虑到前线比较重要,一些人一时回不来,我们四个人(蒋经国、宋志刚、蒋经国的秘书以及一位姓黄的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就在庐山提前结拜了。”

训练营结束后,宋志刚又被蒋经国要求参加国民党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蒋介石在台上讲话,宋志刚就在旁边坐着,而许多国民党高官都没机会坐上去。许多人都议论,“他这么年轻,都没有怎么见过,为什么会坐在上面”?也有人猜测,“你想想他姓什么”,认为他和宋美龄有不一般的关系。因为这些联想,当时杭州市市长曾邀请宋志刚去杭州做警察局局长,杜聿明也让他去东北司令部任职。但是这些安排都被蒋经国否决了。

蒋经国问宋志刚:“下山以后准备做什么?”

宋志刚说:“我是一个当兵的,除了当兵我什么都不会,我要听从国防部的安排继续当兵。”

蒋经国说:“这样不行,你不要再到部队了,你年龄还不大,但是学历太浅了,你应该去读大学,等到你读完大学,送你到国外去,可以去英国、美国或者法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不一样,讲究学历、资历,你没有好的学历以后不好办事情。”

于是宋志刚听从建议,蒋经国把宋志刚安排到东北大学读书,并且负责了他的生活费。一开始他读的是土木工程,后来蒋经国来信说,希望他转读农业,因为国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于是宋志刚又听从建议,在大二时转学农业。

入狱28年后落叶归根

1948年春,东北战事日益紧张,宋志刚转学到北平,在北大农学院借读。不久,辽沈战役结束,宋志刚原先所在的207师全部被俘,其中有不少是宋志刚的同学。

但是他很快也自身难保了。蒋经国托人送来了一个大信封,里面是一张入台证明和一张机票,来人说,“蒋先生再三嘱咐,要你立即动身”。宋志刚想,转眼 间离开老家近10年了,如果就这样去了台湾,今生恐怕再也见不到父母了。于是他先回了一趟陕西宜川,向父母作最后的告别。这一趟返乡花去他半个多月时间, 当他回到北京时,才知道傅作义已经投诚,北京已被解放军控制。宋志刚偷偷销毁了飞机票,随后又转到四川大学农学院读书。

在四川大学农学院读书期间,宋志刚把自己的历史问题向组织作了全面的交代。但在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中,他还是没有逃过牢狱之灾。从1951年开始,他先后入狱三次,共服刑28年,最后在1984年获得平反。

宋志刚告诉记者,平反后,他给胡耀邦写信说明了他的情况,当时得到了批示,但四川省委称原因复杂,就搁置了。1988年,宋志刚写给民革中央副主席 贾亦斌的信解开了他长期以来的思想负担。贾亦斌曾和蒋经国在一起共事多年,贾亦斌的婚礼就是由蒋经国主持,贾亦斌也曾与宋志刚一起参加了在庐山召开的三青 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没有几天,贾亦斌就给宋志刚回了一封信,称申诉材料已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半个月后,成都市中院再次作出判决,对宋志刚以偷越国境 (未遂)罪改判免予刑事处分,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也作出判决,撤销原川西人民法院1951年认定的反革命罪,宣告宋志刚无罪。

一位农家子弟,为了求学、报国,却因为国共两党的恩怨而坎坷一生。这样的判决结果,使宋志刚得到了极大的心理安慰。1988年8月,四川省畜牧厅一次性补发给他住房补助费、安家补助费、困难补助费共1450元。

现在87岁的宋志刚,安静地生活在陕西宜川老家,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每个月能领到一些工资。

1992年,一位当年去了台湾的战友根据退伍时的通讯录给宋志刚写来一封信,称当年207师的好多人后来都在台湾身居要职。宋志刚说,对于他来说, 并不为此感到遗憾,但他平时最关注的事情却还是少不了海峡两岸的关系。每次电视上播放两岸关系或两岸开展相关交流的新闻,他都会专注地坐到电视机前。他 说:“两岸都经过了这么多次谈判,而且现在越走越好。我就希望通过这种谈判,可以使两岸关系发展的更好,这也是造福两岸人民的事情。”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中学|一个|当时|蒋经国|宋志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