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政治常识>> 第三课>>正文内容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的低潮中进入了21世纪。担是,低潮中也有局部的高潮。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自己发展的最好时期,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然而,在取得成功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

21世纪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没有创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就停止了。所谓创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种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一,它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唯意志论,反对照抄书本和照搬别国模式的“左”倾教条主义,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认定计划和市场都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社会制度固有的特征。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从而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第三,反对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来制定社会发展的计划和目标,提出了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中国仍然是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使中国富强起来,需要一百年以上的时间。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依据的最基本的国情,是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第四,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五,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形式,并明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六,否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发展动力的极“左”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思想。

第七,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认为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否定了世界存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错误理论,强调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提出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第九,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十,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实现现代化,一手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

上述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创新的社会主义。我们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二、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但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个主要之点,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这一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这只是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形式,而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制度和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社会制度固有的特征。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调节的方法,为其所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调节的方法,为其所有,只要用法得当,同样也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国2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动摇。在经济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强调应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政治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文化思想方面,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由于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因此,这种改革就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使整个社会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从而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式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但它的内容和走向却是社会主义的。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困难与风险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社会主义的一次跨世纪的宏伟实验。因此,在前进中不断遇到困难和风险是不足为奇的。实际上,早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们就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面临着三种不同性质的风险:

第一种选择是拒绝改革开放,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样我们就将长期落后,人民就将长期感受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可能最终将转向资本主义。这是一条死路,显然我们不能承担这种断送社会主义的风险。

第二种选择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改革就会变成“改向”,资本主义就会在中国复辟,显然我们也不能承担这种葬送社会主义的风险。

第三种选择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选择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中间我们要借鉴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自然也有风险。但理论和实践表明,这是前进中的、走向成功过程中的风险,显然,我们应该为取得成功而承担这种风险,并战胜风险。

在谈到我国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时,撇开两方面的因素暂且不谈:一是西方敌对势力使用“和平演变”的策略,妄图“分化”和“西化”中国的图谋;二是国内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台湾独立分子等,妄图分裂中国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图谋。这里只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的困难和风险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我们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西方国家现代化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其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是自然地、历史地展开的。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赶超”发达国家的性质,因此其矛盾和问题的展开也具有“加速”的特点,它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要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所以显得特别尖锐和难以解决。例如,几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问题,上千万城市职工的下岗再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解决得不好,就会对社会的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从而产生巨大的风险。对此,我们正在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认清问题的性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使问题获得解决。事实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经验日益丰富,问题解决的成效也越来越好。

其二,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对人民群众的争夺空前地激烈起来。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人向往资本主义;少部分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失去正确的方向,走上金钱至上,极端个人主义的道路;甚至有少数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许多过去已经基本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又出现了。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危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生质变的思想基础。为此,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方面努力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包括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构筑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当前,我们正在以多种形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广大干部和党员的教育,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泛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活动,广泛开展城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其三,党政干部的腐败问题。我们党政干部的绝大多数是廉洁奉公的,但在改革开放中,由于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弱化、可能从事腐败领域的扩展、价值观念的偏离等原因,使政治腐败问题严重起来,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腐败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各个国家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腐败的治理,认为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一方面我们主要依靠法制,依靠舆论监督,依靠政治思想教育等,全面加大了反腐败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产生腐败的漏洞。近年,我们处理了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等特大贪污受贿案,表明了党和政府治理腐败的决心和不可动摇的意志。随着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治理腐败的工作将会更有成效,腐败分子将无藏身之地。

其四,由于私营经济成分的增长而产生的风险。在经济上,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进一步发展私营经济,对其采取保护和扶持的态度,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自然,这也有一定的风险,但这是我们可以把握的风险。因为,在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上,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使国有经济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这是我们与其他资本主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一定的数量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上。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因此,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如何发展,总量上达到怎样的程度,都是可以通过国家政权和宏观经济的调控予以把握的,因此,私营经济的发展,最终将有利于社会主义。

在多种经济成份发展的条件下,社会阶级结构必然发生新的变化,与私人资本有关的社会阶层也会成长起来,对此我们是有思想准备的,有驾驭这种局面的能力。第一,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不容改变的。第二,私营企业主是我们团结统战的对象,他们也有自己政治活动的空间:全国工商联作为他们利益的代表,与全国性的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一起,经常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讨论,各地还成立了行业性质的商会、个体私营者协会,以利于政府同工商界的联系和私营企业主自身的改造。第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一方面维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对任何危害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限制,对违法者予以制裁。第四,重视对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教育,要求他们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致富不忘国家和社会,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一批工商业户富裕以后回报社会和国家,自发搞起了“光彩事业”工程,主动到西部和边远的贫苦地区去搞开发式的扶贫。

从历史发展来看,新社会中有点资本主义的东西,应看成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在其产生发展的一定时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更何况旧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今天是否允许资本主义的成分存在,这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国家经济落后性所决定的。以前,我们曾经实验过一举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但事实说明这在我国的现有条件下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没有为此准备好条件,勉强去做效果并不好。

对于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也不是完全陌生的,新中国建立后,从1949年至195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当时是多重经济成份并存的,国有经济还不强大,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是相当强大的。但就是在哪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壮大了国有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现在,我们的人民政权和国有经济不知比过去强大多少,我们的经验也比过去大为丰富了。在此条件下,允许部分资本主义的存在,我们完全有驾驭它的能力,这几年的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

  社会主义社会中有点资本主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并不可怕。因为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有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制度,有共同富裕的大目标和大政策。那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可以用来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服务,这对我们是有利的,必须的。

  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还有无数的困难和艰险在等待着我们。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党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都不会忘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决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我们有信心、有力量、有智慧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险,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在中国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