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学校德育>>正文内容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灵魂,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地位,改变德育强制与灌输现象,在保护未成年人天性、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自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辟网络阵地,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全面优化德育手段,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德育渗透,开展自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经研究调查发现,美国、加拿大儿童对学习的自信心分别为57%和49%,而中国儿童才33%。某中学的一个班级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时,竟然有1/3的学生递交了“病假条”,大部分家长还帮助孩子撒谎,认为孩子参加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自己孩子身体弱,在家连洗碗的活儿都没有做过,怎能到野外参加劳动呢?这些现象都反映当前未成年人过于依赖家长,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还反映出他们长期在重“智”轻“德”的成长环境下形成的不良道德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意愿、勤劳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美感。”一个智力发展不充分、美感不健全的人,根本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素质,也可以说在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缺陷。完整的教育体系不能忽视和抽掉德、智、体、美、劳其中的任何一个组成因素,教育没有主次之分,犹如构成美丽花朵的花瓣没有主次之别一样。如果有任何一样被忽视或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遭到破坏。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周会课、品德课、队会课等直接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品德作用,更应该注意与智育、体育、美育课程之间的均衡关系,注意在这些课程中的德育渗透,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承认儿童具有先天的道德禀赋,德育过程虽然有“转化”问题,但本质上是内发、生成和构建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学习,随着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的形成,养成道德行为,进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升华,自主构建,以致内化为稳定的人格。
  首先,学校应从较为封闭的,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模式中走出来,进入现实生活,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主生活的机会,从而获得道德体验。我们经常进行一些大型签名、宣誓等仪式,但在学生看来,道德是空泛的,可以承诺但不去做。这些仪式目的性过强,有人为参与的痕迹,致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容易厌烦。真诚一旦变成了滑稽,美就变成了丑。我们应该避免这种道德灌输,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感悟道德的境界,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激活他们的道德潜能中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使他们在生活上求自理,学习上求自强,情感上求自探,思想上求自主,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而遵守道德规范。
  其次,还应该注意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俗话说:“学校十年工,不如社会三分钟。”青少年通过学校、家庭得到的许多道德知识,必须通过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体验、升华,才能内化成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家庭是孩子良好习惯最直接的实践基地,孩子学到的道德知识应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强化而不是弱化。学校要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培训、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能够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结合家庭实际,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能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更应该责无旁贷地引导和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社会体验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笼中之鸟”。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
  我们关注显性德育对学生的作用,更应该注意隐性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它涵盖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是随机的、偶然的,也是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作为学校价值体系中内隐的、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校训、办学风格和历史传统中,学生一踏进校门就无形地接受到这种精神文化的陶冶、熏陶、默化,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整体构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个符号的象征,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对校园文化进行反复解读和回味,不断塑造自身,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不仅能拓宽自身的生活视野,还能造就自身的品格。因此,学校在校建设园环境的整体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多样性,不仅作为一种具体的校园规划,还应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系统开发,从文化长廊到校园雕塑,从校道的美化到楼道的布置,不管是建筑还是花草,都应从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使校园成为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行为,一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学生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纪律和制度的约束,缺少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和关怀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期待,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应该学会克制自己,试想,常常把训斥、谩骂、体罚辩解成“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教师能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吗?因此,教师首先要蹲下来看学生,与平等相待,然后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正确理解惩戒的意义,运用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批评时更要注意公正和适度。教师处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线,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言谈举止等涵养,言传更要身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模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谈话、游戏中,都应向学生示范道德准则,不断向他们输送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四、构建网络德育体系,优化德育手段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上网已不是一种时尚,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丰富的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影响尤为显著。网络的开放性对于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泛滥,再加上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极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得到了一个既可以为所欲为、标新立异、极度张扬个性,又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环境。据《海南日报》报道,互联网及网吧已成为青少年犯罪新的诱因和滋长空间。社会的网络化已成为历史趋势,青少年德育工作也应随之跟进。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危害,更应该抓住机遇,拓展德育工作新空间,加强网络德育,全面优化德育手段。学校应利用自身的电脑资源,构建校园网络体系,搭建网络平台,开辟学校虚拟阵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合理的上网机会。学生在此不仅能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料,还能与外界进行有效交流,把学生从不适宜社会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通过强有力的健康网络环境影响,促进学生自觉形成网络道德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总之,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搭建自由、宽广的教育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互联网,给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为新时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德育|教育|道德|学生|学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