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四课>>正文内容

工业经济展新颜

──"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五

"九五"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复杂和深刻的五年。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亚洲金融危机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了强烈冲击,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和冲击。国内经济形势也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品相对过剩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阵痛,通货紧缩,投资、消费缺乏热点,市场需求不足,正在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

"九五"也是我国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五年,实施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债转股、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降息、大中型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工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扭亏脱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使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一、"九五"的成就与变化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

"九五"时期,承接"八五"经济"软着陆"的惯性,和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00年末,工业增加值达到39570亿元,比1995年增加148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2.6%,平均每年增长10.2%,比"八五"回落了7.5个百分点。但工业生产仍然保持了比较平稳、快速的增长,完成了"九五"计划目标。(见附图1)

工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685亿元,比1995年增加8239亿元,增长53.3%;销售收入达到82314亿元,增加29378亿元,增长55%;资产123984亿元,增加44750亿元,增长56.5%;税金总额4975亿元,增加1587亿元,增长46.8%。

(二)经济效益先抑后扬,国企脱困成效明显。

"九五"前三年,受国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同时市场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下跌,使工业经济效益逐年下降。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内需受到抑制,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从而导致我国出口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效益的下滑。199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35亿元,1998年下降到1458亿元。与此同时,亏损大幅增加,亏损额由1995年的1199亿元逐年上升到1998年的1737亿元;亏损面居高不下,1995年为25.1%,1996和1997年略有下降,1998年却上升到28.9%。可以说,我国工业经济效益在1998年已滑落到了谷底。

"九五"后两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工业经济效益出现了有力攀升。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小,东南亚国家经济日趋复苏,北美和欧盟经济增长加快,国际贸易增加。同时企业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国家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促使出口大幅度增加,2000年工业出口交货值达14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出口对工业生产的贡献和拉动明显加大。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下半年起加大了打击走私的力度,给企业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企业已经从改革的阵痛中缓解过来从而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所有这一切,必将带来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1999年工业实现利润大幅上涨,达到2288亿元,涨幅达56.9%,2000年继续高速增长,达4262亿元,涨幅86.2%;1999年亏损额下降到1464亿元,降幅15.7%,2000年1028亿元,降幅29.8%;亏损面下降到1999年的27.3%,2000年的24.2%。(见附图2)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产品积压,生产下降,效益降低,亏损增加,职工下岗。1997年新一届政府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的目标,1999年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再次强调了这一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到2000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盈利增加,国家重点监测的14个行业有12个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或继续增盈。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底已有70%摆脱困境。

(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主要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九五"时期,伴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2000年末,发电量达到13556亿千瓦小时,比1995年增加3486亿千瓦小时;原油16300万吨,增加1295万吨;化肥3186万吨,增加638万吨;钢12850万吨,增加3314万吨;乙烯470万吨,增加30万吨;汽车207万辆,增加62万辆;集成电路58.8亿块,增加3.6亿块。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的目标。与过去相比,"九五"时期产品产量的增长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1997年开始,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大量低档次的产品库存积压,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据国内贸易局609种商品供求排队资料显示,2000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0%。第二,伴随着产品的即期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大幅回落。1995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4.9%,1996年102.9%,1997年99.7%,1998年95.9%,1999年97.6%,2000年100.4%,5年间价格下降了1.3个百分点。

(四)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九五"时期,我国工业在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1、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经济结构。"九五"时期,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小型企业积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破产、租赁、承包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使产权单一的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产权多元化的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上升,国有经济仍然保持对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和关键部门的控制和支配地位。按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计算,1995年纯国有企业的比重为47.1%,2000年降为28.7%,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取得重大进展;非国有企业中的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幅上升,由1995年的7.4%上升到2000年的19.6%,合起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只降低了6.2个百分点。"九五"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造最快的时期,股份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的比重由5%上升到21.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比重由15.9%上升到27.1%。

2、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九五"时期,除煤炭工业受结构调整影响,增长缓慢外,其他能源工业的增长均快于全部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3倍,比重上升1.1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增长1.2倍,比重上升1.69个百分点;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倍,比重上升1.98个百分点;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倍,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2)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000年与1995年相比,增长最快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了1.9倍,比重上升4.1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了96.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了75.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了60%,医药制造业增长了76.6%,在工业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兴产品发展迅速。新产品产值2000年达到7374亿元,比1995年增长1.3倍,占工业总产值的8.7%。"九五"时期是微电子、计算机、核工程、生物工程、航天工程、通信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品等新兴产品迅速发展的时期。1995年与2000年相比,电子计算机由1416部增长到8625部,增长5.1倍;微型电子计算机由83.6万部增长到672.3万部,增长7倍;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由7.8亿块增长到23.9亿块,增长2.1倍。(3)一些传统加工工业增长放缓,比重下降。"九五"时期,纺织工业只增长了11.6%,比重下降了2.27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增长了20.3%,比重下降了1.22个百分点;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3.3%,比重下降了1.42个百分点。

3、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九五"时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使企业基本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本运营机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2000年大中型企业达21305个,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1%和69.5%。通过改制重组,涌现出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并成功到国外上市融资,实现了规模效益,体现了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4、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限产压库取得明显成效。针对部分传统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国家在"九五"时期对纺织、煤炭、冶金、建材、石化、烟草、电力等7个行业采取了控制总量、限产压库政策,关闭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五小"企业(小玻璃厂、小水泥厂、小炼油厂、小火电厂、小炼钢厂),取得了明显成效。至1999年底,纺织行业累计压缩906万棉纺锭,提前一年达到压锭目标。1999年关闭非法和不合理小煤矿3.1万处,压缩乡镇煤炭产量2.5万吨,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关井压产目标。2000年关闭糖厂150家,淘汰生产能力273万吨。市场供大于求的一般消费品、部分机电产品生产增长有所缓解,价格回升,行业利润显著提高。

二、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九五"时期我国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进入新的世纪,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完善机制,规范运作

我国即将加入WTO,这就要求企业在国际惯例的市场规则下运作,因此,不论是管理部门还是企业都应尽快熟悉世贸规则,完善市场机制,规范运作。

(二)工业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实现,增长质量不高,资源效率低下。"九五"后期工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也主要依靠价格上涨和政策性因素,而真正依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增长质量而实现的经济效益还很少。国有企业虽然实现了三年脱困的目标,但基础尚需巩固,如何防止出现新的亏损和已脱困企业的返困仍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低,竞争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经费支出虽然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1999年只有0.8%,而美国是2.64%,日本2.8%,德国2.41%。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更低,199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1.35%,企业很难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自身实力,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也正因为如此,在我国产品整体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许多高、精、尖的产品品种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进口。

(四)市场需求不足制约工业经济发展

市场需求不足是制约"九五"时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城市居民的大件需求已趋于饱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又是相对固定的,增长的空间不大;而广大的农村市场由于受农民收入增长的限制,也难以启动。因此市场需求不足仍将制约工业经济发展。

三、促进我国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利用技术发展中的互补性,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改革,切实转化企业经营机制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来说,企业体制仍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监视会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国有股权过于集中,不能通过多元产权制衡来实现企业运行的规范化等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否则很难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今后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引入传统产业,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工业增长质量。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能与国外企业抗衡的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率。要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淘汰落后的、供过于求的产品生产能力。要重视和规范私营、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放开行业准入条件,在法律、信息、技术、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为私营、个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送走"九五",迈入"十五",我国工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即将加入WTO,高技术、新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促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新的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产业;劳动者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