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怎样才能"答到点上"?

怎样才能“答到点上”?这是学生常问的一个充满了困惑的问题。就此困惑,我们的回答是:要想答到点上.首先必须知道“点”是什么?怎样去找“点’’?然后就是如何针对“点”来组织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解答。

首先.“点”是什么?怎样去找“点”?

显然,此处之“点”是指政治学科要求考生分析解答的问题关键点、重要点。所以,要想找到“点”。必须具备一双“透视”现象的眼睛。因为任何试题的背景或载体都是现象(或是自然现象,或是社会现象),并且都是对事物现象的客观性的描述、过程性的描述。通过这种描述.考查考生分析现象、研究现象的能力,考查考生通过分析现象把握住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种“透视”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科能力。如,2005年北京市高考“文综”试题中的一道题:

材料一:图1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怎样才能"答到点上"?(中)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此题选取了当今经济生活中比较典型的现象.考查学生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需要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要求,即“曲线”反映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微笑曲线”及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得出企业如何发展的相关结论来。此主题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做了大量的准备.因此这种问题对于考生而言应该是没有难度的。同时。图表所表达的信息也非常明确,横轴、纵轴简单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到不仅在某个产品的生产环节中.不同的环节所获取的利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年代所获取的利润情况也有不同。由此就可得出结论,当前企业发展应该更为重视什么。

但许多考生只能“就现象说现象”,“就事论事”.有的考生甚至在答案中写道:企业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微笑服务。这就是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型案例。综合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概括起来问题有三个:第一.部分学生看不懂示意图而答非所问,而且不会用政治术语表达:第二,部分学生审不清题意,且假、大、空话、死记硬背现象严重。第三,看懂了题目表述也不准确、不到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会进一步明确.找到“点"前提条件是具备相关的学科能力。

其次,如何针对“点”来组织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解答。

即上题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第三点。考生即使看懂了题、能够有效解读出试题的信息要求,又如何组织学科知识有针对性地回答,这是答到“点”上的落脚点。以全国文综III卷的38题例说:

材料一:2003年以来,在房地产、汽车、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需求旺盛拉动下.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钢铁业。

问题: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目前我国钢铁业投资过热的原因。

就材料看,此题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复习中我们也都对此有详细的了解。但在解答这一具体设问时却出现了对学科知识的不恰当运用。许多考生一看到这样的材料和设问,马上想到的就是市场经济的不足或缺陷.不能够直接想到市场经济的优势或长处。这不仅说明思维上具有片面性,更说明考生对市场经济内涵本身的不理解,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再分析题目材料,可以发现,它只是客观地表达了一种经济现象,并没有任何判断上的倾向性,即这种现象对我们是好还是不好。

因此答案首先是要求考生明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是如何配置使用的:“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和自身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然后再说明,市场配罩资源具有双重性的效应:‘t②通过市场可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同时。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再联系题目材料进行具体分析:“③目前,钢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就是市场本身固有缺陷的表现.”

从上述题目答案“点”的组织中可以看出.要答到“点”上,并完整地答好所有需要的“点”,不仅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更需要对学科知识有深入到位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科知识,才能够思考全面和细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答到“点"上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科能力。在备考复习中如何增强学科能力.建议考生做到6个字——多读,多思。多写。

怎样才能“答到点上”?(下)

1.所谓“多读”,指的是对教材知识“大一圈”的阅读

须知,教材知识不等于学科知识。因此。背过了教材知识不等于具备了学科能力,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共性问题:教材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一看到问题又不知从何说起。

所以备考复习中必须多读一些相关的知识解答.信息背景,知识拓展等,甚至包括中央文件的重点提法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就教材知识看.政治学科的知识一般在教材中的表达都是比较概括的,有的甚至很抽象.要作到比较好地理解,有时就需要从另外的角度.从辅助读物的阐发中才能够加深理解;还有,如上题所说的企业发展战略问题,这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即我国的自主创新问题,如果在复习中比较经常地关注类似问题,拿过这幅“微笑曲线”图自然能够一看就懂。

再如,今年全国“文综”I卷第8题第(3)问“农民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由于农民进城务工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农民务工人数增长趋缓。对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

解答此题需要教材的主干知识,但答案又不限于教材知识。首先答案申明了一般观点:“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农民工的经济、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必须履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职能。”然后答案说明了现实意义“⑦国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③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在教材中并没有直接写明.而是考生在备考复习中作为拓展性知识学习的。只有具备了这些拓展性知识,在看到这样的问题时才能够产生相应的联想,答案的组织才能够“点”“点”到位。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拓展学习的必要性。

当然.多读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读。我们身处信息社会.在信息如此繁杂的情况下,读书必须有所选择。平时学习时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书的兴趣,多读一些对提高自身素质有价值的书籍;临近高考,更要选择与高考重点问题相关度更高的材料阅读。这样,不断拓展知识的面,不仅可以增强自己对学科知识的兴趣,而且还会很自然地形成一系列的联想,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深化理解。

2.至于“多思”。显然是基于对“学而不思则惘”的一种理解

多读是前提,读了之后必须有所思考才能够深人理解,这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了的。如,关于市场经济,考生在复习中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关于市场经济的文章、问题,但如果没有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市场经济就只能是停留在面上的背诵和记忆。

思考时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多问“为什么”。对任何一句话,一个表达,都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特别是对教材知识的基本表述,应该都用“?”来思考,当然这样会增加思维的难度,甚至会耗费很多时间,但是一个深入的思考往往比多念几遍更有助于理解。如,可以采用对概念内涵的深入分析来思考,对一概念与它概念之间关系的思考,对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等等。还可以采用知识横向串联、纵向串联的方法进行思考。思考的深度和对学科的理解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与解答问题时“点“与”“点”的对应也是正相关关系。

3.“多写”,则是指的要勤于动笔

一方面,任何真正的思考都是动笔之后。只有落到文字上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思考,只有动笔之时的思维才是真正活跃的思维。对于备考的考生而言,就不能一味地读书、念书,甚至背书,必须动笔写作。这是深化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

另一方面,在写的过程中,思维不仅要调动知识.要组织语言,还要分清条理和层次。写的过程既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科知识运用和掌握的过程。在高考阅卷时,每次都会有这样的评价“考生不会恰当运用术语”.究其原因之一,还在于平时缺少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训练。

上述分析,着重在复习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方面的说明。只有懂得了基本方法,理解了基本思路。具体知识的复习才能够方向明确。总之,答题到“点”的问题更多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知识的复习只是答到“点”的前提,学科能力的提高才是答到“点”的根本。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解题指导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