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从答案差异看答题技巧

以下是2004年高考政治广东卷第34题:

200381,《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对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政府由强制的收容遣送改变为自愿救助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结果是“三证”不全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和居留取得了合法资格。(“三证”包括身份证、暂住证、进城务工证)

问题: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管理说明了什么?(10分)

学生在考完高考政治后,很高兴地报告老师,我们猜到题了,第34题在某份很权威的高考模拟试题上出现过,于是不假思索地把该模拟试题的答案原原本本地写了上去。该模拟题提供的答案是:

“表明我国政府更加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人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学生答题时考虑到内容太少,又根据教材加以扩展、分析,至此,自己感觉该题得分一定不低。但高考公布答案后,令许多考生甚至一些老师大吃一惊,高考参考答案是:

1)收容遣送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过去大批“三证”不全的进城民工被当作流浪乞讨人员强制收容遣送,侵犯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合法权利。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维护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的正当权利。

2)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而这种救助又以自愿为前提,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自由的尊重。从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进步。

为什么同一道试题,模拟题的答案与高考的答案相差如此之远呢?我认为,它们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答题理念,如果我借用翻译时的“直译”和“意译”两个术语来形容的话,模拟题采用的是“意答法”,即根据所提问题的大致意思来回答,而没有紧扣问题本身的层次、结构,而高考参考答案采用的是“直答法”即直接根据所提问题的层次、结构来答题,即把“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管理说明了什么”这一句话分为三个层次,思路如下:

第一层:“收容遣送”即为什么要改变原来的“收容遣送”,从而得出高考答案的第(1)点,“收容遣送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的正当权利。”

第二层:“自愿救助管理”即为什么要实行“自愿救助管理”,因而得出高考答案第(2)点的前半部分,“对城市生活无着……的尊重。”

第三层:“改为”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得出第(2)点的后半部分,即“从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进步。”

两种答题方法比较,模拟题采用的“意答法”,容易造成答题不全面,实际上只回答了上面说的第三层,而“直答法”紧扣试题的层次结构来答题,一般较为全面,希望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不要盲目照搬模拟题的答案,要多采用“直答法”,即多分析试题的层次结构,然而分层来答题,这样才有更大的可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本文原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文综导航)20041127 作者—刘新良)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解题指导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