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特点及解法

论述题是个大类型,从文字表述上看,又可分为论文式论述题与材料式论述题两大亚类。前者有些类似论文的题目,文字简短,要求谁的观点明确,此类题由于难度较小,现行试卷,尤其是选拔考试卷,一般不再采用。后者又可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命题要求上看,分为限定型论述题与扩展型论述题;从提供出材料的方式上看,分为情景式材料论述题与引文式材料论述题、数据表格式材料论述题等。由于这一亚类型的论述题,最有利于考查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故是现行高考政治试卷中保留的重要题型之一。
  第一、 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特点
  在近几年高考政治试卷中,情景式材料论述题每年都采用,如1997年的第38题,1998年的第38题,1999年的第38题。这些试题,都是针对政治、经济活动与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或社会生活中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以带有思想倾向性的观点、道理等为论述对象,以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应试者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力素质要求很高的题型。从这几年解题实践中,我们可以悟出此类题有如下一些特点。
  1. 文字较长,阅读量大。
  例如1997年的第38题,从材料到设问共计有216字;1998年的第38题共264字;1999年的第一流8题文字更多,共290字。由此可见,文字表述长是情景式文字材料论述题的显著特点之一。面对这样文字较长、层次结构比较复杂的试题,考生必须耗去较长时间读题,甚至是反复多次阅读,方能审明题意。因而,给考生审题无形中带来一定的难度。
  2. 材料内容广,信息容量大。
  试题提供的情景材料,可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内容。近几年命题对此提出了“两为主”思想,把论述的对象逐渐界定在当今中国的范围中来。但它取材广泛,内容蕴涵丰富,信息容量较大,能力要求在诸类试题中也是最高的,难度也就显得特别大的特点并未改变,因而考生必须掌握宽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望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3. 设问意向含蓄,角度灵活多变。
  这是此类题成为“老大难”的主要因素。如1999年第38题,要求考生运用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三科相关知识,去分析同一对象。此类模式试题在高考政治卷中属首次。此题提供的背景材料多、文字长,共三组290个字。三组材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道设问意向含蓄,角度较灵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个小题的设问既相关又不同,这就增强了审题难度。二是三个小题表面看来是并列关系,实际上却是递进关系。三是设问套中有套。一个大题套了三道小题,所涉关系本已复杂,可是第(3)小题又来个套中套。
  4.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题目来自材料之外,题中所含道理却在教材之中。要求考生答题时必须启动思维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认识或论证要分析的对象。这是当前政治试题的一大特色。近几年来,情景式材料论述题,诸如1998年第38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999年第38题抗洪防洪问题,涉及的都是当年重大的社会热点。此类论述题充分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既能考查出应试者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出考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步骤
  1. 通观材料抓中心。
  解情景式材料论述题,第一步便是审材料,这是解题的前提。针对此类论述题文字长、信息多、阅读量大等特点,考生在审材料时首先必须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边构思,以便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也有叫做题眼的,进而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含义。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以1999年高考政治第38题为例,加以简略分析。
  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提岸3500余公里。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1)在抗洪和防洪问题上,我国政府行使了哪些国家职能?
  (2)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治理生态环境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此题是全卷阅读量最大的个题。考生必须聚精会神,迅速、准确地抓住每组材料的中心意思。而中心意思是通过关键性词语体现出来的。如材料一,可概括为政府“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及其“收益”,中心意思是政府履行防洪及其原因。材料二的关键词语为“特大洪水”水位“超过历史最高值”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中心意思可概括为特大洪峰的原因。材料三的关键词语是“洪灾过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是洪灾带给人们的思考进而在行动上的体现。三组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与防洪有关的问题。所以,在审材料过程中,既要理清每组材料的内涵、指向,还要把握三组材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有可能从总体上了解题意,抓住主题,以便确定思路,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2. 阅读设问抓关键。
  第二步是审设问。这是个关键性步骤。因为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均在其中。考生必须缜密地审读设问,明白限定的蕴涵 ,抓住关键词语,才有可能搞懂题意,全面把握命题意向。审设问应着重抓以下两点。
  一定抓住关键词语,辨明命题意向。特别是多角度设问的情景式材料论述题,考生应先理清从什么角度答题。如上例共设三问,角度颇多,但由于综合三大学科知识分析同一对象的论述题属首次面世,故设问意向比较明显,因此能体现命题意向的关键性词语比较好找。第(1)问的关键词语是“政府行使” “国家职能”。所涉知识显系政治常识。第(2)问要求回答“经济意义”,抓住这一关键词语,便可把此问所涉内容界定在经济常识之中。第(3)问的关键之处是“怎样才能做到按规律办事”,当属哲学常识方面的知识。抓不住或抓不准关键性词语,很难弄明白命题意向,也就很难把设问所涉内容界定在那一单科的范围之内。
  二是抓准限制词语,吃透题意细节。如果说抓题眼(即关键性词语)定意向,是盖房搭房架的话,抓准限制词语、吃透题意细节便是细工了。如上题,设问(1)限定词旨在“在抗洪防洪问题上”。设问(2)限制词界定在“兴修水利”,“治理生态环境”及其“收益”之上。这两个设问经仔细推敲,当属限定型设问,必须回答出与限定词相对应的有关学科知识。设问(3)是“怎样才能做到按规律办事?”这个设问属扩展型设问。但并不意味着想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还必须抓住限定词“怎样”,即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如果抓不住这点,可能就会去回答“什么是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什么?”等问题,就必然会导致所答非所问的严重后果。
  一般情况下,解情景式材料论述题,需先审材料,再审设问。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在材料多、文字长、信息量大、内容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考生往往读了几遍题,仍把握不住材料的含义、命题所提供的观点以及试题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时不妨把审题程序颠倒一下,即先审设问,再去对照材料,有了提示、指向,抓材料的中心观点也就会省时省力得多了。
  3. 运用知识抓结合。
  这里所讲的结合,是指材料与设问的交叉融合点。审过材料与设问之后,关键的一步是要抓住从记忆中搜索的那些与材料、设问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其结合点,进而作出取舍。如1999年第38题,第(1)问所涉及的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与设问看,是要求考生回答,在我国境内抗洪防洪问题上,政府行使了哪些国家职能。故设问所涉的国家职能当属对内职能。我国对内职能有五个方面这是基础知识,不能把它们全答上,要根据三组材料之间以及材料与设问之间的结合点,作出取舍,答题才能答到点子上而不致于漫天撒网。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材料中蕴含的与题意相关的信息必须尽可能找全认准,如上题第(2)问要求回答经济意义,首先要吃透材料一、三之间所蕴含的相关信息:洪灾前,国家自建国以来,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成绩巨大,收效显著;洪灾后,国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预料在未来抗洪防洪问题上,我国将会表现出更强的实力。把握住这些信息,便能比较容易地理清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较好地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作出比较理想的答案便不困难了。
  4. 组织答案抓逻辑。
  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也是整个解题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考生必须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缜密地组织答案。组织答案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计框架。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组织的答案是否跑题,要点是否周全,如行统一原则是否得以贯彻。
  设计答案框架俗称列提纲。要想设计出较理想的答案框架,就必须综合调动考生自身的诸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立足平时,努力培养提高能力素质。首先是识记与理解能力;其二是阅读能力,其三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使自己能较好地把握住构成框架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要素与框架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四是尽可能强化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近两年来,对这种能力考查力度有所提高;其五是培养并不断增强知识统一能力。
  二是运用辩证思维设计答案。高考政治论述题,在命题意图上注重考查应试者逻辑思维能力,其中最突出的是辩证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把握题意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挖掘试题中包含的辩证因素,去设计试题答案。如1999年第38题,对第(3)问的回答,就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认识按规律办事中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三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设计答案。在高考中,理论与实际两张皮,是许多考生答题时常犯的毛病。这些应试者不能较好地把材料与观点融合在一起,组织的答案只是理论、材料的机械堆砌。这是造成考生失分的一个十分普遍而又重要的原因。
  四是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组织答案。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这是学生做主观性试题必须常用的两种逻辑推论思维。一般地讲,做数据图表式论述题,多用归纳法;解情景式材料论题多运用演绎法。考生应针对不同题型的具体要求,灵活地运用相关逻辑思维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解题指导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