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初政论文>>正文内容

用活动丰富政治课堂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新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提出:中学思想政治课至少有25%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并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堂活动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感悟知识的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生活经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教师应如何设置课堂活动呢?
  一、情境式活动为主线,引领课堂,使课堂情趣浓浓。
  情境式活动,是目前课堂使用最多、最普遍而有效的活动方式。其一般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设置一系列问题——自主、协作学习——教师点拨、小结——效果评价。情境的创设应努力做到“形神不离”与“情韵相映”,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创设优美、智慧而富有情趣的情境,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使课堂成为虚拟的法庭、辩论场、智慧宫、演讲厅、新闻发布会……从而引领政治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新知识、提升新品质,还能从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我在教授《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校初二学生梦婷,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梦中笑”在与梦婷聊天时发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的邀请。梦婷十分纠结,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探究以下一系列问题:“梦婷该不该与网友见面?为什么?若真去又该做好哪些防范?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哪些规则、注意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不同的答案和建议。本框的知识就在这一情境中得以解决,通过仿真的情景模拟,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既活跃课堂,又讲清知识,还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如何才能真正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二、游戏式活动为导线,激活课堂,使课堂兴致勃勃。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初中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天性,通过游戏往往能激活课堂,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注意力也能更持久、稳定,从而在宽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增长技能、提升品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我在上《丰富多样的情绪》时,先让几位学生上台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表演“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类型,接着安排一个用筷子挟弹珠的比赛游戏,四个小组每组派两名代表参加,其余学生当拉拉队员和观察员,时间3分钟,挟多者获胜。然后请两位学生充当记者,实地采访获胜和失败组同学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试归纳情绪变化对竞赛及生活的影响。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明白人的情绪是丰富多样的,情绪还像“神奇果”,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使本框的学科知识在轻松、娱乐、竞争的氛围里得到感悟和体验,同时在游戏中又可以发现、挖掘孩子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三维目标。
  三、辩论式活动为引线,深化课堂,使课堂舌战绵绵。
  辩论式活动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选取教材中的典型观点,设计正反两方面辩题,采用让学生讨论、辩论、交流、体验、印证等方式,最终实现三维目标、形成正确“三观”的课堂教学方式。初中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为了在辩论中取胜,使自己出彩,辩题布置后,学生一般都会积极准备。在辩论式活动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知识。辩论前要运用搜集资料、分析整理、阐述观点、引经据典、互相合作等各种学习方法;辩论中要专心倾听对方发言,开动脑筋思考对方辩词,努力寻找突破口,抓住对方的破绽。辩论式活动是让学生获取知识、体验过程,这无疑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又能给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
  如我在上《面对不良诱惑》一课时,为使学生认清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的利弊,特组织安排了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在辩论前正反双方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大量有利于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在辩论中特别是自由辩论阶段双方你来我往,舌战绵绵,不时爆出精彩,引来学生的阵阵掌声。通过辩论,学生对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辩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又深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调查式活动为眼线,延伸课堂,使课堂活水连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有限的,有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采访等方式,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辐射,使课堂教学的终点成为联系课外活动的纽带。
  现行的初中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有益的补充,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如我在上完《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课后,布置了课后调查与实践的作业。(一)调查:你家社区周围和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写一篇家乡环境小调查报告。(二)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某一方面)的具体建议;请你设计一次环保宣传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通过活动,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写出《明溪溪不明——明溪县城水污染情况调查》、《正在消失的土地——新工业园区土地使用情况调查》等多篇反映家乡生态环境遭破坏的调查文章,表现出对家乡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治理家乡生态环境的措施。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面对问题时,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社会调查活动不仅延伸了课堂,使课堂活水连连,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思辨性和深刻性,强化了他们的交流技能和创新精神。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活动|学生|知识|课堂|辩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