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三课>>正文内容

中国“锁都”“砸”出新天地

  两个多月前,温州8家锁具龙头企业自愿合并,组建成中国最大的制锁企业强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举在行业内外引发了一场“地震”,影响波及海外。   □王瀛波 金涛 沈利民   “锁都”的隐忧   温州是中国最大的锁具生产基地。全市有500余家制锁及相关企业,年产门锁2亿把,去年总销售额65亿元,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2001年,全国同行业评出的“中国十大锁王”中,温州独揽5家。200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为温州挂上了“中国锁都”的桂冠。   然而,“锁都”的光环难掩温州锁业内忧外患的阴影。全市500多家制锁企业中,约70%的企业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最大的一家企业年销售额也不到2亿元。与此同时,广东、山东的制锁企业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向“锁都”发起了强劲挑战。去年,温州门锁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10个百分点。   更让人担忧的是,温州锁具的档次也在不断降低:同样一把执手门锁,国内市场价格只有广东货的1/2,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1/5到1/10。   全行业的“小、散、乱”局面,导致“同门”间恶性价格竞争。去年底,一位美商慕名到“中国锁都”订购一批门锁,几大“锁王”争相压价:你18元,我17元;你16元,我15元……吓得外商掉头就走,临走扔下一句话:“这么低的价格,怎么能保证质量?”   自砸饭碗破釜沉舟   低档次的价格竞争只有死路一条,靠单打独斗又实力太弱,温州锁业的出路何在?答案是:联合。深知此番道理的“五洲”、“坚士”、“宝得利”、“霸力”、“华光”、“金马”、“金得利”、“康佳”8家制锁龙头企业当家人的8双大手紧紧攥在了一起。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8个企业主先“自砸饭碗”,破釜沉舟,决定以现金投入的形式组建股份制企业。临时董事会还决定:对原8家企业的厂房,集团先以租赁的形式使用;对原设备,集团根据需要折旧后购入,不需要的由原企业主自行处理;对成品和半成品已有订单的由集团购入,无订单的自行处理;商标、专利、技术等所有无形资产,全部无偿归集团所有。   更重要的是,8位董事的这一“砸”,还“砸”掉了家族制的管理模式,“砸”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   原先的8家企业,几乎全是“父子店”、“夫妻店”、“兄弟店”。为彻底摆脱家族制管理模式,强强集团董事会决定,所有股东的直系亲属不得进入集团管理层。   目前,强强集团已聘请清华大学专家制定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强强集团最终将实现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他们眼下正在物色优秀的CEO和营销总监等高级管理人才,等人选一到位,他们8位股东将全部退出经营管理层,专驻董事会,把重心转移到集团总体决策上来。   一位董事笑着说:“我们‘砸’掉了自己的小‘江山’,得到了一片更广阔的‘新天地’。”   做世界的“强强”   从销售额看,强强集团已是国内最大的制锁企业。8家企业的联合,也已初步显示出“1+1>2”的效应: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人员、技术、市场等资源的重组整合,集团的管理人员削减了30%,产品成本开始下降。组建后的头一个月,“强强”就拿到了3亿多元的订单,这相当于合并前8家企业去年半年的订单总和。   8家企业以前生产的大都是低档产品。“强强”成立后,他们迅速把目光投到了整体球形门锁、智能锁等中高端产品上。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方建设银行为“强强”提供5亿元中长期贷款授信。集团将首期投入2亿元技改资金,分别从意大利和韩国等引进4条整体球形门锁生产线及一系列配套设备,二期再投入技改资金3亿元。这些技改项目在5年内完成后,“强强”可年产高档锁具500万把、中档锁具7000万把,年销售额将达50亿元,产品80%出口。总经理胡进杰兴奋地说,这么大的投入,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强强”的问世及其一系列举动,连日本、韩国等地的锁具大企业也为之一震。7月上旬,来自日、韩的几大锁具企业不约而同赶到温州,要求与“强强”合作。“强强”已与其中一家签订了合作生产协议。“中国锁都”,终于有了与世界强手直接对话的实力。   “强强”的诞生,首开温州民营企业强强联合的先河,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强强集团的组建,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资源整合,对区域性产业的提升、发展和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创新具有很强的启示、示范作用。   不做鸡首做龙头(短评)   企业能否真正做大做强,最终取决于经营者的胆魄与谋略。强强集团的组建,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   当前,我国一些省市正在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而努力。和温州锁具一样,我国众多的产业集群还普遍存在着层次不高、规模不大、竞争优势不稳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行业内的联合和兼并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联合和兼并,可以实现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要走联合之路,企业家们要摒弃“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旧观念,树立起合则双赢、合则多赢的新理念;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搞“拉郎配”,联合是手段,共同做大做强才是目的;联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也要把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1+1>2”的效果。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第三课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