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论文>>正文内容

对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媒体资源的思考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 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步入初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初中历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境界。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并正确使用多媒体,将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帮助老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运用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指出:“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于是,各学校强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老师,特别是青年老师纷纷运用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我校已实现了“班班通”,不论是常规课还是示范课亦或是各层次的赛课,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了。笔者在平时的交流和教学观摩中就发现有些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中,从网上下载课件,也不辩识这些资源的适用对象与条件,也不分析这些资源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只要发现课件名称一致,课堂完全照搬。教师选用信息化资源比较随意, 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甄别、分析、提炼,更不会进行二次组织或开发。如果我们不加以辨别地“拿来就用”,将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教育影响。仿佛不用信息技术上课就不叫上课了。笔者发现几点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对运用媒体资源开发生成性资源的思考 
  传统教学中所呈现给学生的历史材料,大多数是抽象化的、理想化的、标准化的历史模型,使得历史内容对初中生显得更为抽象。有的历史老师为了使历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就花时间寻找、搜集和利用信息资源,意在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巧妙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效的和潜在的作用。把这些学习资源和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融合起来,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创造。在观摩一位老师执教的《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川教版七年级下册)这一课的《玄奘西行》这节内容时,插入了《西游记》视频片段,辅之音乐。可谓声形图并茂,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可视频播放后在指导学生讨论“说说”中的一个问题:“你认为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时,因学生受到视频影响而生成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把重点偏移了《西游记》中去了。老师也没有抓住“杰出的贡献”这一关键词引导,而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乱说一通。课后与老师交流时,他还自自鸣得意地夸奖学生太聪明,生成了很多新知识。笔者认为,课堂的生成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生成,信息资源的运用也必须为着目标服务。特别在用前一定要加工整理,取其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最贴近的、教育思想正确的资源用,才能真正达到用的目的。 
  二﹑对趣用学习资源让学生的实践充满乐趣的思考 
  《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学好历史的愿望。” 
  笔者在教学《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川教版七年级下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下载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战争场面的动漫资源插入PPT,让学生读文后再观看动漫,然后再展开系列的问题讨论。自认为这堂很成功,心情美好地回到办公室。可一群学生跟过来追问我:“老师,那个大炮怎么能不断地轰炸?”“老师,那些船又是怎样在海水里漂的呢?”“老师,你是怎么会制作这些动漫的?能教教我吗?”……一时问得我无语。 
  学生走后在反思:运用信息资源激起反倒把学生的兴趣激到对动漫的动作上去了,而不在教学内容本身的上面。这一堂自以为很课其实是彻底失败的一课。我运用动漫的目的是想让教学内容“活”起来,让学习主体在自主的、创新的环境里,去理解历史问题的提出、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获得和历史知识的应用。因此,我认为,信息资源能用则用,不必要的用实得其反还不如不用。就上学生认真阅读白纸上的黑字,让这此文字在他们的头脑中慢慢形成新的认知,新的形象,他们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三﹑对活用学习资源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的思考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概括和升华,丰富的想象力是激励创造的动力,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过程有了想象的参与,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旦学生的想象展翅高飞,创新的种子便开始生长发芽。当我们发现了这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时,就要精心地播种它、浇灌它,培育它生根、发芽、开花,到时候收获的就是累累硕果。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也可适当运用信息资源。而在网上,各色人等对同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大相庭径。有正面的歌声,也有负面的骂声。作为老师,要以教育方向为准则,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为了培养学生想象而选择一些不良的观点殆害学生。比如《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的课后讨论题“你认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抨击是否的道理?为什么?”这一极具争议的话题。我在“百度”里输入这个问题就显示了10个网页,100多条。在各从声音中,我只能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答案。切不可让学生不着边际地想象。 
  四、紧扣学生的生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历史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社会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受到教育。例如,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文革”中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受到了怎样的破坏,十年动乱又是怎样结束的等情况。通过课前搜集这样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学生可以获得有关“文革”的更多信息资料。在初中的历史授课进程中,老师需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需把历史和生活紧密联系,讓历史融入生活之中。基于此,老师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的博物馆,从观赏古物中认知每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特点,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奥和悠久;老师亦可组织历史知识比赛,使学生在比赛答题中学习历史知识,扩展见识;老师还可以举行唱爱国主义歌曲的活动,让学生经过演唱如《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等,使他们领悟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及伟大意义。这些灵活生动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有益于调动学生参与了解历史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老师需努力开拓此类课堂,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忱。 
  在备课时,教师在选用信息化资源时需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甄别、分析、提炼,进行二次组织或开发,方可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军.《教育》,2016(12):00032-00032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