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生活>> 第三单元>>正文内容

《认识论》练习题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通过制定“十一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2、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思而后行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还不是事实。只有到了今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圆了中国千年飞天梦。从美好传说到梦想成真表明

  A、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B、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集体活动

5、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12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6、“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7、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89题:

 8、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9、“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③④

10、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高尔基说:“热爱书本吧,他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他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他会叫你尊重别人和自己,他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 B、参加实践是不重要的

  C、书本知识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 D、书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12---13题。

  12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13、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14、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5、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16、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1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共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从“制度外”进入“制度内”,由“有益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力量”。这个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的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推动着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0“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试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试验费用,降低试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经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4、在防治禽流感的过程中,人们对禽流感从恐慌到镇定,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了解它的一些变化规律,破解它的基因图谱,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对禽流感的错误认识。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决定认识

二、非选择题

25、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26、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27、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