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科研知识>>正文内容

校本教研的主要类型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1、教学型研究(日常性教研)。

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多以教研组、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这种研究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如我校的教研组活动)

2、课堂研究:这里的课堂不再单纯是数学活动的场所或环境。它已经成为课程与数学活动的综合体,成为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课堂研究是一种学科(领域)研究,主体主要是专业研究工作者。如各级教研员、理论研究者。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往往把课堂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深入到课堂的实际情境中去,目的在于从理论上真正地去阐释课堂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说明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作为研究者主要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他与理论研究者不同,它不是指向新理论的生成或新规律的发现,而是立足于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3、课例研究与案例研究

教学课例和教学案例的目的和功能指向不同,一般而言,案例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而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虽然其中也包含着问题,但问题可能是多元的,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的,并且实际情景的叙述、师生对生活的描述等常是列举式的,没有像案例那样经过细致加工。

总之,相对于案例,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比较典型的一个教学片段或一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课例只有经过适当的加工,才能成为案例。从课堂到案例,这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4、教学课例与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是课例研究的构成要素,但如果仅限于实录,没有相应的反思行为,也就不能充分反映该教学所具有的典型性,缺乏“例证”的价值,降低了研究本身的功用。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采用的方法通常是:

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 (1)一人几教几评; (2)多人几教几评; (3)多人同课;

(4)同事互相观课; (5)邀请式听评课; (6)公开课;

5、课例研究的故事

第一,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真实的“公开课”(尽管公开课一度成为讥讽的对象,但“公开课”作为一种可以公开观看和讨论的课例,仍然是一个合理的教育活动)。

第二,呈现关键的“教学事件”、“录像”、“定格”的教学事件。

第三,“讨论”。在“非如此不可”之外,寻找“别样也行”的可能及其理论凭据。

6、研究型教研(专题性教研):

这种研究一般是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从来源角度讲,教学专题产生于教学实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说,教学专题是对教学问题的提炼、升华、和概括。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这种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而进行,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价值,体现出一定的规范性:研究专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

(1)课题类型

A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规划课题:一般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等,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进行规划、申报、评审和管理。规划课题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是教育科学课题宏观性、前瞻性和理论性。

“个人课题”:一般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同行公认或学校教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教师个人课题是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2)个人课题的特征:“个人课题”是科研和教研结合的体现。教师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做课题研究。

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有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不受他人牵制和教育行政的限制,可以请求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

从研究内容看,“个人课题”有教师个人自己选择,研究内容切合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切入口比较小,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

从研究方法看,“个人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从研究成果来看,“个人课题”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微观、具体的,适用个人的。

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和“真理”。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波折与克服种种新问题、新障碍的细节。把教育叙事引入课题研究,凸现课题研究的人文性、个体经验性。

7、学习型研究(提高性研究)

这种研究的着眼点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通过学习型的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研究是指不针对具体课例和研究专题而开展的所有研究的总体。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形式。

当前,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要求、全新的内容体系、全新的实践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要想保持自己的内在教育权威,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这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任何人要想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就得不断学习,“不学习就平庸”,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学而不厌”,才能不断跟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重建自己的专业形象和权威。相反,教师要是“吃老本”,固守原有的经验,缺乏学习和进取的意识,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阻力,这样就会被学生和同行瞧不起,自己的专业权威也会荡然无存。

(1)教师学习的意义

对教师而言,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学习更应该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作为一个“职业人”的角色,教师要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在当前,要全面系统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专业理论,从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新的起点。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人”的角色,教师要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提升生活情趣的学习,这种学习偏重于提升现代化社会人的文明素养。大多是涉及非教师专业的文化层面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可能与教师的专业和微观教育科学层面的工作无直接关联,但是,这种学习却有助于塑造教师新形象,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刻地指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是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这不能称其为学校”。我们希望所有的教师都是热爱书、热爱学习的人。

(2)教师学习的对象

a读书:

第一类:新课程图书。新课改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这次课改中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并将之贯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推动新课程的深入发展。这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类:所教专业书籍。许多教师过分依赖课本与教参,这样即使再用力钻研,也终究有限。课本与教参只是一碗水,怎么可能从中挖取到一桶水呢。教师要跳出课本与教参的小圈子,进入更广阔的专业书籍空间展开阅读,并且要读得深读得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第三类:教育经典。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教师要读教育经典,向专家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之作,要反复读之、品之。如《陶行知文集》、《多元智能》和《给老师的建议》等,应该成为每位教师案上、枕边的常用书。构造自己的经典。

第四类:文化资源这部大书。这里所说的文化资源,包含两个方面:大而言之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小而言之是指地方传统文化。不论是哪一专业的老师,这两方面的传统文化都要有所了解。

b读“图像”。

电影、电视;讲座、报告;名师讲课等。

c读“人”。名人、同伴、学生。把学生喻为书,并且还是一部大书,并不为过。

(3)确立教师学习的新理念:

以完善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为目的。

建立学习、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职业生活和工作方式。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教育|校本|知识|科研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