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2021届政治高考一轮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主讲:孔令星

【复习导入】

本节课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怎样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运动、规律这三个关键词就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考纲解读】

1、主要考点

①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能力要求

①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

②区分运动与静止。

③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考点精讲】

一、世界是物质的

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1、物质的内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的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人的意志所反映”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属性。也就是说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了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强调: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会抹杀事物的特性,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抹杀了世界的物质性。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不喜欢、知不知道、承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性”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二、物质与运动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反对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否认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飞矢不动;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三、认识和利用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在这里要强调,规律是一种联系,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

联系具有多样性,但只有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规律是看不见的,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苹果落地,是一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万有引力规律。

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发现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是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这里主要强调规律不能由人的主观意识任意改变,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规律也会随之变化,因此“规律永恒存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规律有好坏之分,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做到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因此,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原理与方法论

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其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按规律办事】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高考真题】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1、(09海南卷20)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15年全国2卷2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6·浙江卷·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18年江苏卷.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考点二 物质与运动

1、(09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2、(2010四川卷) 29.范氏之亡者,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3、(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三认识和利用规律

1、(08全国I卷31)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9江苏卷31)《孟子》云:“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16年全国2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13全国大纲卷29)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9海南卷19)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强迫孩子参加各类课外补习班,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①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②学习 是以生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学习效果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

③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

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易错知识】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2、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抽象概括,与具体事物无关。

3、规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运动和静止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状态。

6、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人们只能任由规律发生作用。

7、规律就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8、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专题|复习|不详|园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