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最后一背《经济生活》高考易混点整合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最后一背】说明 :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复习时,将围绕经济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这四条主线为基点来展开。

复习中要把握“国强、民富、企业兴”这一条主线: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国家的强大则是个人与企业兴旺发达的前提。

把握好这条主线,我们对整本书的主干知识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构筑就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消费线

1.判定“废品”“伪劣产品”“次品”是不是商品

(1)“废品”是指丧失了使用价值的东西。一般情况下,商品失去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而是废品;不过,当废品被重新开发利用作为生产资料,具有了使用价值且被用于交换时则是商品,比如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是商品。

(2)“伪劣产品”不具有正规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应该成为商品,制售“伪劣产品”是违法行为。

(3)“次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如果发挥其实际使用价值并用于交换就可以成为商品。

2.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区别与联系

3.正确认识纪念币

(1)含义: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的、由国家统一计划发行的法定货币。

(2)特征: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是纪念币的主要特性。

(3)意义:纪念币在作为法定货币能够流通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保值和投资价值。

(4)分类:纪念币按性质可分为贵金属纪念币和普通纪念币两类,普通纪念币包括普通金属纪念币和纪念钞。

(5)纪念币的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商品。纪念币的面值是由国家规定的。纪念币的价格是变化的。

4.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1)范围:物价上涨,既可以是某种商品、某个地区、某个季节价格上涨,也可以是大范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

(2)原因: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是成本上升、供求关系变化等;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导致需求增长所引起的。

5区分货币的职能?

通过关键 词来判定①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语 ②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等词语 ③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语 ④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利息”“税款”“工资”等词语
通过流通 环节来判定①价值尺度:商品还没有进行交换,通过价值的形式体现 ②流通手段:商品交换正在发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③贮藏手段: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商品交换时没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般是“先交货,隔一段时间后再支付货币” ⑤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6.区分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媒介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商品如何交换。

7.判断汇率变化与币值的变化:

(1)分清是本币还是外币。

(2)判断变动的时间先后。

(3)明确本币汇率与币值成同向变动;本币汇率、币值与外币汇率、币值成反向变动。本币汇率升高,则本币升值,外汇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8..外汇与外币是两个概念。外币是指外国的纸币、铸币;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除了外币外,还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股票、债券等。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9.供给与需求的含义:供给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指一定时间、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给就是为了满足需求,需求则会反作用于供给、引导供给的调整。

10.价格涨跌原因的辨别方法:看到“减产”“丰收”“节日”“季节”等信息,应想到供求关系因素;看到“成本”“劳动生产率”等信息,应想到价值决定价格;看到“政府对有关价格问题做出决策部署”,应想到宏观调控因素。

11.区分“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和价值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又不相同。

(1)价值对价格的影响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不同的商品因价值量不同,决定了它们价格上的差异,也最终决定它们的价格波动的幅度。

(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不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供求关系只能影响商品价格在一定幅度里波动,而这个波动幅度是由价值最终决定的。

12.区分两种“调节”

调节产量,强调的是生产者根据价格所传递的市场供求信息,确定某种商品是扩大生产,还是缩小生产。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强调的是为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者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

13生存资料消费不等于衣食住行消费。

对于满足衣食住行的消费是否属于生存资料消费应该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同样是衣食住行,既可以是刚刚满足温饱的较低层次的生存资料消费,也可以是高档服装、山珍海味、豪华别墅、高级轿车等享受资料消费。

14.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是一种什么关系?对企业有何启示?

(1)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消费心理是指贯穿消费活动全过程的思维活动的总和,消费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满足消费需要的活动。联系:消费心理影响和制约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消费心理贯穿于消费者消费活动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消费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2)同一消费行为不一定只是由一种消费心理引发的,也可能是多个消费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3)面对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企业应采取的策略:①在产品制造环节,提升产品质量,注重产品形象设计及个性化产品的研发与设计等;②在产品销售环节,注重促销要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等。

15.如何区分四种不同的消费心理?

(1)人有我有是从众心理,人有我异是求异心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攀比心理,注重实用是求实心理。

(2)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

(3)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区别。

①实质不同:从众心理的实质是“从”,消费者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出现“随大流”的现象;攀比心理的实质是“攀”和“比”,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模仿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

②目的不同:从众心理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缺乏主见的表现;攀比心理的目的是炫耀。

③态度不同:从众心理消费可以“从”,但不能盲从;攀比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不能“攀”和“比”。

消费心理具有复杂性,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都会影响个人的消费心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种心理综合影响消费行为。

16.如何理解和做到合理消费?

(1)从消费支出看: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要与自身收入相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2)从消费内容看:要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合乎科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合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从消费心理看:不盲从、不盲目攀比、不情绪化消费,要提倡求实心理。

(4)从消费原则看:要适度、科学、环保、绿色消费,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17.适度消费≠限制消费。

适度消费强调的是消费应该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的收入水平,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力之内进行消费。这种消费原则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如果过度节俭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我们不能把适度消费和限制消费等同起来。

18.“刺激消费”绝不等同于“鼓励浪费”。

消费与浪费有本质区别,消费不合理、不适度、过于夸张和铺张,就会成为浪费。

生产线

1.正确区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侧重强调的是生产,即生产是主动者,消费是被动者,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收入的增长、消费数量的扩大,提高了商品质量和降低了消费价格,促使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增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侧重强调的是消费,即消费是主动者,生产是被动者,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生产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2.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占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并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公有制占主体并不要求在所有行业和地区都必须占主体,这是就全国而言的。

(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也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4)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主体不同于主导,主体是比重概念,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主导是地位概念,指主要的并且能够引导事物发展的方向。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切忌将二者混同起来。

3..公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的区别。公有资产不仅包括国有资产,还包括集体资产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之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不是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4.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

5.注意区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不等式

国有资产≠公有资产;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外国的投资;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7.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经济效益是不矛盾的。

企业来自社会,是社会的细胞,离开社会资源,企业难以生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尽管短期内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能够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长远看,会增进企业的长远利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经济效益是统一的。如果是文化产业类的企业,还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8.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此外,银行还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9.商业银行业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业务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
存款 业务(1)回笼货币,缓解由于市场流通中货币量过大而导致的物价上涨。(2)引导居民投资、理财,增加居民收入。(3)有利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贷款 业务(1)弥补资金不足现状,推动工商企业发展。(2)使消费者通过贷款消费,提升自身生活水平。(3)刺激经济发展。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增加贷款,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结算 业务(1)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2)引导居民投资,增加居民收入。(3)加速货币流通,方便经济往来

10.如何区别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和风险状况

收益风险
储蓄 存款利息①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存款会发生贬值。②如果储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利息会遭到损失。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同样存在破产的可能
债券利息①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本金会发生贬值。②金融机构和企业存在破产的可能
股票股息或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①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②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
商业 保险保险金如果没有出现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其他情况,则受益人得不到保险金

11.认清“流动性”与“流通性”。

①所谓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转变为现金)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如果一种资产以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低折扣甚至高出公平市场价格迅速转变为现金,则表明该资产的流动性好。所谓流通性,是指在市场上快速买卖一项物品,而不导致价格大幅波动的能力,是指资产可以出售的能力。

②简单地说: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否迅速转变为现金;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否在市场上迅速买卖转让。

③二者区别:a.流通性强调资产的可交易性,而流动性则在可交易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资产的交易价格和交易速度。b.流通性表明可以发生交易的可能性,流动性则反映交易发生的难度程度。c.流通性好不等于流动性好。如活期储蓄存款的流动性比股票、债券好,但流通性则比不上股票、债券。

④常见资产流动性大小:现金>活期储蓄>债券>股票>房产。

12.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进行把握:

一是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风险过度积聚、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反之,促进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风险、创新驱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不是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就是高质量发展。

13.如何用“五大新发展理念”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14如何判断材料体现的是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侧改革?

①根据要素来判断。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②根据原因来判断。供给侧改革基于生产决定消费,需求侧改革基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③根据内容来判断。需求侧改革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来提高总需求,而供给侧改革在强调数量的同时,更强调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有效利用。

分配线

1.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从城镇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其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薪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补贴等。从农村看,劳动收入是指农民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生产的各种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等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
并不是所有的劳动收入都是合法收入,也并不是所有的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收入。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表现形式

3.技术要素≠劳动要素

①技术也是劳动成果,按技术要素分配,很容易与按劳动要素或按劳分配混淆。②按技术要素分配时,付酬方付出报酬的依据、凭据是技术要素对企业经营的作用,而不考虑进行技术创造所耗费的劳动量。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5.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方面,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客观上会拉大人们的收入差距。

6.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公平:

一方面公平是法制上的公平,尊重多劳多得;另一方面强调公平,是指收入差距不能过大。

7.辩证地看待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通常情况下,过度的财政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利用一定限度的财政赤字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8.辨别财政的三个作用

①凡是看到国家在民生领域(如社会保障领域)进行财政投入的材料,基本可以认定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凡是看到国家投资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基本可以认定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凡是看到客观经济运行中经济过热、经济放缓及相关的增减税收、发行国债等材料,基本可以认定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9.判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

判定依据判定方法
主体实施主体是财政部或者发改委的就是财政政策,如果实施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就是货币政策
手段通过财政和税收调节属于财政政策;如果通过利率和存贷款准备金率调节,则属于货币政策
货币量如果导致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如果导致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则属于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10. 税收具有固定性特征并不意味着税率不变

税率以及税收政策,不是固定不变的,固定性是相对于某一时期而言的。国家财税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经济状况等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但没有违背税收的固定性,反而是税收固定性的表现。

11.如何巧分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

偷税:“偷着不(少)缴”;欠税:“欠着未缴”;骗税:“骗取税收优惠”;抗税:“抗着不缴”。

12.)如何正确区分偷税和骗税?

偷税和骗税作为两种违反税法的行为,我们主要应从其采用的方式方面加以区分。偷税是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骗税是用欺骗方式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主要指用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和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

13.如何判断和区分税收的作用

(1)若涉及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则体现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

(2)若涉及通过减税或增税,以利益引导经济活动参加者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或退出经济活动,则涉及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

(3)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和征收涉及分配和社会公平。

(4)消费税的调整涉及引导合理消费。

交换线

1.如何分清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引起的原因不同:自发性是由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引起的;盲目性是由生产经营者不能完全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所致;滞后性是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致。

②判断的标准不同:自发性行为一般属于违反法律、道德的行为;而盲目性和滞后性都与信息传递不畅有关,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后者强调的是信息反映不迅速。

③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自发性侧重逐利心态导致的不正当行为;盲目性侧重决策的作出与市场供求形势不符;滞后性侧重决策的调整落后于市场供求的变化。

④运用不同成语进行区分。为了私利,不择手段:利令智昏——自发性。信息不灵,多赔少赚:盲人摸象——盲目性。事后调节、错过机缘:亡羊补牢——滞后性。

(5)市场的缺陷是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我们只能抑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2.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市场规则?

①市场准入规则即允许企业、商品进入市场的标准,包括质量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等,一般通过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明确规定。

②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禁止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反对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现象。

③市场交易原则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的规定,包括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守信。

3.区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一般是间接调节,具有温和性、引导性、间接性的特点,侧重于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2)行政手段一般是直接调节,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效果迅速的特点,主要侧重于解决市场秩序问题。

(3)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常见的关键词有税收、税率、财政支出、国债等,货币政策常见的关键词有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行政手段常见的关键词有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政策、规定等。

4.如何分清“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①区间调控:指在一定区间(上下幅度)之内进行的必要的调控,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区间”指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过“上限”。区间调控与过去盯住经济增长的某个具体数值目标有所不同,更加重视用合理区间来观察经济运行情况。

②定向调控:指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宏观调控。定向调控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减负”,释放活力。二是支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拉动投资。

③相机调控:是指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机,灵活机动地作出决定,“相”中时“机”。

④三者关系:区间调控是“要成为什么样”,定向调控是“做什么”,相机调控是“怎么做”。

5.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6.一般(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有哪些?

(1)经济关系市场化,即所有经济活动参加者都通过市场发生联系。

(2)企业行为自主化,即所有企业都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3)宏观调控间接化,即政府通过调节市场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经济运行法制化,即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法律来规范。

(5)配置手段融合化,即资源配置既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将二者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6)尊重规律自觉化,即自觉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8.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与解决出路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不详|园地|最后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