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统编必修三>> 第一单元>>正文内容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知识清单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原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2)结果: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

(2)内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决定因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2)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三种方案

(1)第一种方案

①代表: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

②主张:极力维护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半封建的道路。

③结果: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2)第二种方案

①代表: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

②主张: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结果: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3)第三种方案

①代表: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②主张: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③结果: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意义: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3)前景: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4)结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工人阶级

(1)产生

①条件:中国在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其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2)出现:随着官办和外国人开办的工业企业的创建,中国出现了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

(3)特点

①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

②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

③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

④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一支日趋重要的社会力量。

2.中国共产党

(1)成立的背景

①思想指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阶级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斗争需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所进行的斗争,存在两个根本性的弱点:一是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二是没有广泛第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

(2)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3)历史使命: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理论成就: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5)主要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6)重大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7)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教材9“专家点评”                                                    1.1840-1949年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目标。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最终遭到失败。                                                    3.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建设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作:1949-1952年,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

①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政治进步: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3)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①标志: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②意义: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4.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

(1)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2)成就

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1.开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目的

(1)生产力: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社会主义: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党的建设: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1.历史定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教材13“相关链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历史意义

(1)对中国: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对世界

①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4.历史结论:实践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一框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4.维护人民利益

(1)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在任何时候,党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

二.党的执政理念

1.检验标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2.人民中心

(1)原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执政理念

(1)内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2)要求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牢记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预期成就:到21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框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1.内容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立者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内容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原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2.内容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旧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真务实                                                     就是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内涵: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教材23“相关链接”                                                    1.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3.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2.原因

(1)必要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2)重要性: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3.内容: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4.要求:在新征程上更加珍惜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光荣称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学习的模范,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模范,做服从组织、严守纪律的模范,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模范,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模范,做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框  坚持党的领导

一.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2.党的领导方式

(1)特点: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2)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

①政治领导

含义就是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
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要求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②思想领导

含义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上的领导
体现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求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③组织领导

含义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
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要求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要求

(1)健全体系制度

①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③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⑤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

⑥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2)领导政治生活

①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3)领导各方面各环节

①加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

②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2.意义

(1)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确认识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

(2)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第二框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1.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1)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摆在全党面前。

(2)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2.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1)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2)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更加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3)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内容

(1)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

(2)民主执政

①含义: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②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3)依法执政

①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③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④含义: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

2.关系

(1)是有机统一的。

(2)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3.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综合探究一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2.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永不                                                    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整理:王松叶   审阅:李学俊  许彤20200521

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框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一、我国的国体

1.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材37“专家点评”                                                    1.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2.地位: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3.性质: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庄严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4.特点

(1)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民主的含义: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①表现: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②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2)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①从政治保证上看,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

(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

③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

教材40“专家点评”                                                    1.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其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个方面的统筹推进和制度化发展,保证了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

①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②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常见的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空头支票”问题,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避免相互掣肘而导致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的弊端。

3.人民民主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显现的旺盛活力,就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第二框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一、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内容: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2.发扬民主

(1)要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原因: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

3.坚持专政

(1)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2)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担负着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

1.内容

(1)对内职能

①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破坏活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各种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②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对外职能

①内容: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②要求: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坚定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坚定维护国家的各项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国家的尊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2.原因

(1)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

(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框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教材45“专家点评”                                                    1.直接民主:由全体公民直接管理或决定国家的公共事务。                                                    2.间接民主                                                    (1)原因:在广土众民的大国,直接民主不易实行,通常要采取代议的方式。                                                    (2)含义:由公民选出特定的公职人员来管理或决定国家的公共事务。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人民代表大会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权力:国家最高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3)组成:作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教材46“相关链接”                                                    1.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2.代表: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                                                    3.会议                                                    (1)频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2)任务: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表决议案;依法选举、决定任免国家机关组成人员。

(4)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专门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教材47“相关链接”                                                    1.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二、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1.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教材48“专家点评”                                                    1.直接选举是由选民通过直接投票方式进行的选举;间接选举则是由选民选出的代表,代表他们进行的选举。                                                    2.前者是选民意志的直接表达,后者是选民意志的间接表达。                                                    3.县级、乡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全国、省级、设区的市级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地位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权利

(1)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大代表享有广泛的职权。

(2)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①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②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有权答复。

4.义务

(1)要进一步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大代表应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

(2)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

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组成由人民定期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作用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组织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
目的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任务
实质政权组织形式

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表现

①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突出强调权为民所赋,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②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包括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优势

(1)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

(2)表现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2)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我们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

(1)发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道前进。

(2)性质:现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发展:这一制度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确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展。

(3)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5)内容

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政党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前提保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原因: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到各民主党派的一致拥护                                                    表现在政党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政治地位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权限:各民主党派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等
活动准则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框架下设定和允许的                                                    要求:各政党包括执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3.新型的政党关系与政党制度形式

(1)政党关系

①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

②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

(2)优越性: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3)作用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②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③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主题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政治协商: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等,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协商式监督                                                    参政议政: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要求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1)特点:中华民族是我国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2)表现: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我国的结构形式

民主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集中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教材60“专家点评”                                                    1.地方性的自主权不同于国家主权。                                                    2.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最高性是国家主权的两个基本特征。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新型民族关系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措施: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1)民族平等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要求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2)民族团结

原因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作用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原因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自治

①级别: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机关: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权限: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教材61“相关链接”                                                    1.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3.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4.依法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4)特点

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③国家保障各小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④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4)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6)要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①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1.原因: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内容: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②四个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教材64“专家点评”                                                    1.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以及信仰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的群众之间的团结,将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内容

权义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政教分离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②原则: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②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③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亲润宗教,不断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第三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1.基层群众自治

主体人民群众
领导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
地域在居住地范围内
依托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行为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实质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教材66“专家点评”                                                    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政治民主相比,基层民主具有发生领域的基层性、民主参与的直接性、管理活动的自治性等特点。

2.村委会

(1)性质: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职能:其主要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4)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3.居委会

(1)性质: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任务:其任务是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4)意义:居委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二、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发展基层民主

(1)原因: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2)实践: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

2.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

(1)民主选举

①农村: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居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

②城市: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2)民主协商

①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只有本着有序参与的原则,让居民或村民合理表达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案,促成基层社会的和谐。

②开展: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协商,在街道或乡镇、社区或行政村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层次展开,也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

(3)民主决策

①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决策与每家每户的利益直接相关。

②要求:按民主决策要求,在农村,凡关系到村民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要由村民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方式集体做出决定。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4)民主管理

①要求:在法律上,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属于本村的全体村民或本区的全体居民;在现实运作中,一般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授权给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来进行。

②原因: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5)民主监督

①原因:负责城乡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居委会和村委会,事实上都掌握一定的权力。要防止以权谋私,尽可能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必须实行民主监督。

②要求:凡是与基层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需要让基层群众知晓的事项都应公开,让每个居民或村民了解,还应对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评议。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地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要求: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综合探究二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了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促进。

3.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整理:李学俊    审阅:王松叶  许彤   20200521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发展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曲折的历程: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法学思想创新发展的原因: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②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法的实质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力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③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2)发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②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3)发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法的职能

(1)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①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②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2)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5.我国当代的法的性质

(1)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3)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教材78“专家点评”                                                    1.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2.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3.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制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4)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②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框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发展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框  法治国家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1.内涵: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2.要求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①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期望,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①原因: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②标准: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②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①国家的各项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②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建设法治国家

1.内涵: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2.要求

推进宪法实施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要求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3.意义

(1)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第二框  法治政府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1.职能科学的政府

(1)政府不能说明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2.权责法定的政府

(1)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2)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

(1)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2)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用。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2)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廉洁高效的政府

(1)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2)政府必须高效运行,通过优化流程、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6.守法诚信的政府

(1)政府要带头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2)要建立健全守信践诺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

二、建设法治政府

1.要求

(1)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教材91图片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6.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2.意义

(1)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2)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第三框  法治社会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教材93“专家点评”                                                    1.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2.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3.只有不断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4.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

2.内容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建设法治社会

1.过程: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2.要求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②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②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3.意义

(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  科学立法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1.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标准

(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立法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符合中国的良法。

(2)符合国情和实际。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材97“相关链接”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5.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6.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秩序。

二、推进科学立法

1.要做到依法立法

(1)内涵: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2)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3)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

(1)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2)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1)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

(2)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框  严格执法

一、严格执法的内涵

1.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2.主体: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3.意义

法律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政府必须带头严格执法。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带动全社会尊崇和敬畏法律
社会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只有坚持严格执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群众正当权益,才能彰显公平,伸张正义
政府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体现国家法治文明程度,关系法治中国建设成效。只有不断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和目标

二、推进严格执法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坚持规范执法

(1)前提: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

(2)要求: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

3.坚持公正执法

(1)含义: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2)要求: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第三框  公正司法

一、公正司法的内涵

1.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

2.要求: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

3.作用: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内容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含义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意义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含义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原因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
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

二、推进公正司法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1)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2)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1)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

(2)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第四框  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要求

(1)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是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各种义务。

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4)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

②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二、推进全民守法

1.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3.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综合探究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不详|教学|设计|必修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