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七课>>正文内容

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九

“九五”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的日渐丰富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一、收入增长为农村居民从温饱向小康生活的跨越奠定了基础

“九五”时期,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点的不断拓宽,农村居民收入得以持续稳定增长,为农村居民从温饱向小康生活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7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1995--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78元增加到2253元,增长42.8%;年平均递增7.4%;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7%。“九五” 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如下特点:

(一)收入结构变化,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增长格局

“九五” 期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表现出三大变化。变化之一,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稳中趋降。5年间,农村居民收入虽然仍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生产,但所占份额已经稳中趋降。在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 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为63.3%,比199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变化之二,由于这期间更多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其他劳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报酬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22.4%,到2000年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上升为31.2%,上升了8.8个百分点。变化之三,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构成中二三产业收入增长较快、比重提高。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二、三产业纯收入分别为48元和121元,占全年家庭经营纯收入的4.3%和10.8%,到2000年分别达到99元和237元,占全年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和16.6%,分别提高2.7和5.8个百分点。(见附图1)

(二)市场意识增强,现金收入增长较快

“九五”时期,农村居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调整产业结构,在扩大非农择业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产品商品率,促进了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纯收入由1995年的987元提高到2000年的1654元,增长了67.6%,比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快3.5个百分点;占人均全年纯收入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62.6%提高到2000年的73.4%,提高了10.8个百分点。总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1995年为68.2%,2000年提高到76.1%,提高了7.9个百分点。

(三)收入差距仍处于合理区间,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

从反映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看,收入差距仍处于合理区间。5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从动态趋势看逐步扩大。基尼系数1995年为0.3415,2000年为0.3536。分地带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2000年,随着国家加大实施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促进了使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1995--200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40.7%、44.7%和46.7%,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快4和6个百分点。从东中西三大地带收入比率看,差距缩小,若以西部地区为1比较,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比率为2.01:1.32:1;到2000年,纯收入的水平差距缩小为1.92:1.30:1。

二、消费提高,整体农村居民生活改善

(一)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九五”时期,一系列体制上的变革,已成为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的内在动力与保证,全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普遍提高。1995--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310元提高到1670元,增长了27.5%;年平均递增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3%,年均实际增长3.4%。在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的八大方面中,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821元、96元、258元和75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6.8%、6.9%、39.1%和16.1%;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其他几个方面的消费水平提高更快,分别达到88元、93元、187元和52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1.1倍、1.8倍、82.4%和1.3倍。

按调查农户户数5等分分组的农村居民消费分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分析,“九五”时期不同组农户消费水平均有提高,其中高低收入组农村居民间生活消费的动态差距略有扩大。1995年,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94元,到2000年提高到977元,增长23%,这期间,中等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6元提高到1501元,增长28.7%,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329元提高到3086元,增长32.5%。若以低收入组为1看,1995年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消费比为2.93:1,到2000年消费比扩大为3.16:1。(详见下表)

1995及2000按户数5等分分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比较——

单位:元/人
1 2 3 4 5
低收入户 次低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 次高收入户 高收入户
1995年 793.76 965.99 1165.70 1503.01 2328.96
2000年 977.37 1233.41 1501.31 1877.16 3086.37

不同省区比较看,“九五”时期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地带间农村居民消费差距缩小。2000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116元、1518元和1273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26.6%、27.9%和29.6%。若以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1,东、中、西部地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比率1995年为1.70:1.21:1,到2000年已缩小为1.66:1.19:1。

(二)消费结构明显升级

“九五”时期,随着农村居民整体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衣着等需求收入弹性已逐渐缩小,其他用、行等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收入弹性则逐渐增大。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1%。1995--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吃的比重、既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经历了“八五”时期的徘徊波动后,“九五”时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态势。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0.5862下降到2000年的0.5013,下降了8.5个百分点,这不仅改变了“八五”时期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1个百分点左右波动的现状,也是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的最低点、成为继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由温饱区间迈入小康门栏的重要标志。

二是其他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支出的比重普遍提高。1995--2000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穿、用支出比重分别下降,其中穿的比重由1995年的6.9%下降到2000年的5.6%;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5.0%下降到2000年的4.4%;与此同时,其他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则普遍提高。居住支出在1995--2000年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支出提高了3.0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支出提高了3.4个百分点,其他商品和服务性支出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三是货币消费支出比重提高较快。“九五”时期,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较快增长对农村居民增加现金消费开支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额由1995年的859元提高到2000年的1285元,增长了49.6%,现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1995年的65.6%提高到2000年的76.9%,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其中,用于购买食物的现金支出额由353元增加到464元,增加111元,食品的现金支出比重由1995年的46%提高到2000年的56.6%,比199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居住的现金支出额由151元增加到231元,居住的现金支出比重达到89.4%,提高了7.9个百分点,其他穿、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项的商品化程度已基本达到100%。(见附图2、3)

(三)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九五”时期,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向小康生活过渡,物质消费档次明显提高,生活消费由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型及发展型转变,在这期间,农村居民消费质量持续趋优,尤其是在告别短缺经济后,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摆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特征如下:

1、食品

“九五”时期,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基本特征是;消费水平提高,在外饮食及其他食品支出增加较快;消费质量改善,肉、蛋、奶、鱼、水果等消费量增多,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

一是主食支出比重下降较多,在外饮食及其他食品支出比重提高较快。2000年农村居民食品的消费水平达到821元,比1995年增长了6.8%,其中,农村居民主食支出在这期间下降,而在外饮食和其他食品支出则不断增加。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用于主食的支出额由1995年的317元下降到2000年的248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41.2%下降到30.3%;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副食的支出由316元提高到366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比重在这期间有较大提高,支出总额由1995年的127元提高到2000年的198元,占食物支出的比重2000年比1995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质量改善,较高质量的食品消费数量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吃好吃精并更注意营养丰富已逐渐突出。2000年和1995年比较,全国农村居民的粮食、蔬菜、动物油、食糖消费量有所下降,但其他诸如植物油、肉、禽、蛋、水产品、水果等具有较高质量的消费数量则增加较多。5年间,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减少了4公斤,其中主要是粮食中的谷物类食物消费数量减少,而营养丰富的豆类食品则有所增加,人均消费的豆类及豆制品食物2000年为5.5公斤,比1995年消费量增长48.8%。此外,1995-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植物油增长了28.2%;猪肉增长了27%;牛羊肉增长了67.6%;家禽增长了55.7%;蛋类增长了54.3%;水产品增长了16.7%。水果消费量增长了40.7%。从膳食结构总体看,中国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食品消费的水平和质量已有较全面的改善。

三是膳食营养状况好转,主要营养素已基本满足需要。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较高质量的食物数量的增加,农村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主要营养素摄入已基本满足需要,营养素能量来源的分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0年,中国农村居民每人每日食物热能摄入量为2605千卡,已达到中国食物营养推荐供给量标准(2400千卡)的108.5%,高于1995年的2482千卡。蛋白质摄入量71克,比1995年增加4克,增长6%。脂肪摄入量50克,比1995年增加10克,增长25%。

从2000年农村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的构成分析,优质蛋白质和动物性食品提供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在总膳食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中的比重提高。2000年,农村居民膳食中,热量、脂肪、蛋白质来源的动物性食物比重分别为8.6%、49.6%和12.1%,1995--2000年间,农村居民膳食热量中,动物性食物的热能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脂肪比重比重提高了9.8个百分点,蛋白质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居民豆类食物的消费量有所增加,人均消费豆类食物量由1995年的5.17公斤提高到2000年的5.49公斤,膳食食物中优质蛋白质摄入比重提高。

全国农村居民每日营养素摄入——

1995年 2000年 2000年比1995年增长%
热能(kcai) 2482 2605 5.0
#.动物性比重(%) 7.2 8.6 19.4
蛋白质(g) 63 71 6.0
#.动物性比重(%) 9.8 12.1 23.5
优质豆类蛋白比重(%) 4.6 4.9 6.5
脂肪(g) 40 50 25.0
#.动物性比重(%) 39.8 49.6 24.6

2、衣着

“九五”时期,农村居民穿着由保暖型和传统型趋于潮流型和城市型。这5年间,尽管市场衣着价格指数总体趋降,农村居民的衣着支出额仍有一定增加,并以购买成衣服装为主,传统的手工自制服装已越来越少,对原布的购买量持续下降。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达到96元,比1995年增长6.9%,其中衣着服装支出额增加较多,人均54元,比1995年增长21.1%;用于购买衣着材料的支出额人均6元,比1995年减少57.2%。与此同时,从衣着购买数量看,2000年农村居民购买各种成衣服装1.23件,比 1995年增长23%。

3、居住

“九五”时期,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增加,居住质量、居住条件改善在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目标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95--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类消费支出由186元提高到258元,增长39.1%,年均增长6.8%。2000年农村居民居住支出中43.8%用于建筑材料, 22.3%用于家居生活的燃料支出,12%用于生活用电用水支出,4.2%用于住房装饰装修。

农村居民居住支出的增长,带来了居住条件的改善。5年来,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人均住房面积由21.01平方米增加到24.82平方米,增加3.81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中, 砖木结构和钢筋混泥土结构住房面积2000年达到19.76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4.75平方米;所占比重79.6%,提高8.2个百分点。在人均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有卫生设施的户数、有空调或暖气设施的户数比重均有所提高,家庭室内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4、用品

“九五”时期,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消费领域明显扩大,用于购买各种日常用品及耐用消费品的支出迅速增加,用品趋于高档化。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相关服务性支出额人均75元,比1995年增长16.1%。其中用于家具和家庭设备方面的支出增长27.8%,用于家庭日用杂品的支出增长9.1%。

从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及存量分析,增长速度较快。农村居民人均当年用于购买主要机电、车的耐用品支出2000年为42元,比1995年增长29.4%,其中主要是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需求弹性系数较大的耐用消费品支出明显增长,年末百户拥有量成倍增长;而黑白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收入弹性系数已为负值,消费支出及年末存量下降。

农村居民购买及拥有主要机电、车耐用消费品情况——

全年人均购买支出 年末百户拥有量
2000年 1995年 2000比1995年 2000年 1995年 2000比1995年
(元) (元) 增减(%) (台) (台) 增减(%)
黑白电视机 0.42 2.86 -85.3 52.96 63.81 -17.0
彩色电视机 15.09 10.28 46.8 48.74 16.92 1.9倍
收录机 0.35 1.26 -72.2 21.57 28.25 -23.6
录放像机 0.13 0.49 -73.5 3.3 1.12 1.9倍
照相机 0.08 0.09 -11.1 3.12 1.42 1.2倍
洗衣机 1.86 1.49 24.8 28.58 16.9 69.1
电风扇 1.14 1.76 -35.2 122.61 88.96 37.8
电冰箱 2.51 3 -16.3 12.31 5.15 1.4倍
摩托车 20.33 11.17 82.0 21.93 4.91 3.5倍
合 计 41.91 32.4 29.4

5、交通及通讯

5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改善,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和联络,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扩大,交通通讯支出快速增长。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支出人均93元,比1995年增加59元,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22.5%,其中:通讯工具支出由1.9元增加到6.23元,年均增长26.8%;交通工具支出由17.81元增加到26.13元,年均增长8%;交通费支出由10.8元增加到26.74元,年均增长19.9%;邮电费支出增长更为迅猛,1995年人均支出邮电费仅1.59元,到2000年则提高到24.94元,年均增长高达73.4%。

6、文教卫生

“九五”期间,农村居民文教及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加。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为187元,比1995年增长82.4%,其中主要是学杂费支出增加较快,学杂费支出5年间人均增加72元,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的比重由66.6%提高到74.9%。与此同时,2000年医疗保健费用支出88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其中主要是医药卫生保健用品支出提高快,比1995年增长98.7%,年均增长14.7%。5年来,农村居民用于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合计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了5.4百分点,这虽然可以反映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一定提高,说明农村居民在发展性消费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有近年社会公共品和服务价格的提高,推动了农村居民被动性消费支出增多的影响。

7、社区发展

农村社区发展对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九五”时期,随着国家和地区对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大农村居民在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生活条件,生存环境也逐步改善。到2000年,全国农村有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比1995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设有邮电局、所的乡镇比重由1995年的78.1%提高到2000年的79.8%,提高1.7百分点;8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电话用户2000年比1995年提高了2倍;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电。农村交通,邮电,电力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了落后地区的脱贫步伐,更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九五”时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存在的问题

“九五”期末,中国农村居民整体从温饱走进小康,是历史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由于近年收入提高缓慢的制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还具有相当地不稳定性,农村居民生活与城镇居民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在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之后,还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

(一)生活消费增长不够稳定

1995-1999年,受收入增长速度放慢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同步放慢。其中的1996--1999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加额合计仅为5元,增长幅度0.3%,年均增长0.1%,扣除物价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持平。其中1998年和1999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总支出绝对减少,比上年分别减少27元和13元,农村居民消费呈现了停滞徘徊局面。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

与城镇居民比较,“九五”期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所扩大。1995--2000年农村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净增675元,平均每年增加135元,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净增1997元,平均每年增加399元,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1.95倍,城乡居民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下同)1995年为2.71:1,到2000年扩大为2.79:1,由于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拉大。5年间,农村居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净增360元,比同期城镇居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净增额1460元低3.1倍,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由1995年的2.70:1扩大到2000年的2.99:1。

从农村市场商品零售额增长看,农村慢于城市。1995--1999年,销往县及县以下农村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了46.1%,而同期城镇增长54.3%;从国民收入消费额中居民的消费份额看,农村居民消费份额下降,非农村居民消费份额上升,这期间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由56.3%下降到47%,非农村居民消费额占全体居民消费额的比重则由43.7%上升到53%。这种现象也是形成近年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仍有相当低收入农户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

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仍有相当农村居民生活至今仍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型消费区间。

从20%低收入农户消费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0年20%最低收出入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77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5%,其他各项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继续注重改善和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消费水平。

全国农村整体和低收入户消费支出比较——

单位:元/人
1995年 2000年
全国平均 20%低收入组 全国平均 20%低收入组
生活消费总支出 1310.36 793.76 1670.13 977.37
1.食品 768.19 535.32 820.52 558.75
2.衣着 89.79 52.73 95.95 55.73
3.居住 182.21 84.23 258.34 123.11
4.家庭设备及用品 68.48 31.47 75.45 37.51
5.医疗保健 42.48 24.67 87.57 50.93
6.交通及通讯 33.76 10.43 93.13 32.28
7.文教娱乐 102.39 46.36 186.72 96.38
8.其他商品和服务 23.05 8.55 52.46 22.67

四、几点思考

未来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使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在新世纪里获得更大的改善,这就要求:

(一)有效增加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快慢的决定性因素。收入与消费的变动关联表明,只有收入的提高才能带来消费的持续有效增加。近年农村消费需求不旺、农村市场久难启动,主要缘由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要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持续稳定提高,必须着力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但在新的世纪里,农业生产发展必将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农产品价格亦会受到资金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的约束,农村乡镇企业就业弹性已经下降,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必须找到新的途径,这就是应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模式,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消除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更快提高的障碍。

(二)密切配合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拓展农村消费领域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动态变化特点。“九五”以来,随着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扩大,已由简单的生活消费扩展到劳务消费,由单纯的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消费扩展到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消费结构正在呈现如下趋势:一是在收入提高的基础上,消费不断增加;二是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非商品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三是在食品结构中直接的粮食消费下降而间接的粮食消费(主要表现为肉禽蛋类)上升; 四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给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商品性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五是农村劳务性消费需求的支出,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将从自身的家务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六是随着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家庭以外的社会性公共消费项目的需要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农村居民消费的选择权、决策权不断增强,消费行为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消费档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消费类型由抑制性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因此,如何适应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发展趋势,对拓展农村消费领域、适应21世纪中国的竞争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注重扶持低收入人群,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

目前我国现有的低收入农村居民生活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对农村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这部分人收入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生存性消费特征明显,生活消费的更新升级难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因此,注重对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扶持与帮助,针对其贫困特点分类扶持,尽快提高其收入水平,切实增强这些低收入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不应忽视的方面。

(四)继续抓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继续抓紧农村电力、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缓解农村居民服务性需求对社会构成的压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新兴家电消费品在农村的销售与普及的重要举措。5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应继续加大政府在农村电站、输变电设备和线路、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也应鼓励农村居民集资办小水电、风力发电,共建小水塔等,尽快解决农村家庭家电消费所需的电和水。同时,政府还应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体系,重新疏理农村市场上的购销渠道;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农村居民进入流通领域;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倡文明经商;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加强市场法制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优化工农产品结构和质量

生产城乡人民急需的受欢迎的产品,是扩大消费市场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农村居民能够接受的是那些经济实惠、经久耐用、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商品。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多数农村居民在选购商品时都首先考虑价格因素。从现实情况看,只要企业把生产对准农村居民需求,把握农村市场和消费特点,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农村市场就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农产品要不断提高自然质量,并通过产后处理,进而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要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实行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农产品的多样化。只有使农产品结构和质量符合市场需要,才能适应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走向小康的市场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发展要求,这也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出售难、缺乏竞争力、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农村居民增收空间,进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2001.3.26)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商品服务市场;消费者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