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二课>>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教学目标
第二课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课时安排
本课可用8课时,其中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
整体感知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一课时(No.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把握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这一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联系普遍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用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并懂得无论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还是社会领域的生态农业,都说明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联系,才能理解事物,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
整体感知
哲学研究对象:世界
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联系的定义采用定义分解法的讲法进行。对本课重点和难点问题,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议论、思考,然后教师再重点分析论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就是我们第二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 坚持联系的观点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生物到人类,从社会到思维,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个相互的关系)
【“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
  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新型能源—沼气】沼气(甲烷),是目前城镇农村的新型能源,它主要是利用人畜粪便、作物秸秆作原料,在池内加水腐烂,产生沼气,以供家庭煮饭、烧水之用。使用沼气既清洁又卫生,操作简便,开关一拧就煮饭,不用时一拧就可关掉。使用沼气可减轻超强劳动负担;又可保护森林、绿化荒山;通过腐熟的粪便,肥效倍增;用沼气肥水喂猪,增重快,节省饲料,用法简单,一举多得。所以,在城镇农村普及建造沼气池是当务之急,应大力发展。利用沼气做饭、照明,不仅人畜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以改厨、改厕、改圈这“一池三改”为桥梁的新型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全新变化。
推进生态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致富途径之一养猪——猪粪——一方面作为肥料、另一方面发酵成沼气——能源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
【优等生】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大西洋学院校区距海岸只有1.5千米,学生常去海滩走动,甚至课间休息时间都有人去。有一天,我奉召去见学院院长,他在谈话的半途停了下来,问我是不是优等生。
我深为不解,答到:“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因为你没晒黑。这里的学生,晒得越黑。成绩越差。”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院长断定“我”是优等生,正是看到了“常去海边——被晒黑——疏于学业——成绩变差”几者之间一定的联系。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如果该学院的院长仅仅从学生的皮肤是否被晒黑作为判断学生成绩优劣的标准,那就犯了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的主观主义错误。
【狄罗德效应 】
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丹.狄罗德。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优良、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罗德非常喜欢。可他穿上华贵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总感到家具的风格不协调,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和睡袍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为《与旧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狄罗德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在人们的观念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会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在事物的联系中为整个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动因,从而促进了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在现实生活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克里的魅力】发型——吸引妇女;越战留下的痕迹——吸引越战老兵;“林肯”式的眉毛——吸引美国主流社会;“席琳·迪翁”式的下巴——吸引年轻人;名字缩写与肯尼迪相同——吸引怀旧者。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认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即不能消灭联系,也不能臆造联系。
有的人用虚构的主观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甚至臆造出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联系。还有的人不懂得或无视联系的客观性。
【材料1】无辜的数字:4——死;8——发;7——起;13——西方人不祥的日子。
【材料2】“118”普京之灾难数字:俄罗斯媒体称,普京任期内已经经历了3大悲剧,每一起都让他感到头痛。第一起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件,共有118名官兵死亡;第二起是2002年8月的米格-26重型运输直升机车臣坠毁事件,说来也巧,死亡人数也是118人;第三起就是莫斯科人质危机,当时报道死亡人数也是118人。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实践的关系问题: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小结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课后练习与思考
笨猪拱土与防毒面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奋勇抵抗德国侵略军,战争打得十分艰苦,但有力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因此,欧洲战场陷入了长期僵持的局面。1915年4月22日,德军为了打破僵局,竟然惨无人道地对集结在比利时伊泊尔地区的军队释放了180号氯气,使英法联军的5000人中毒致死。痛定思痛,英法联军竭尽全力地进行研究,设法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毒方法。首先,他们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全调查,发现了一种令人惊讶的现象,虽然人员伤亡惨重,连这一带的飞禽走兽也都在劫难逃,可是,惟独这里的猪却安然无恙。这个奇特的现象立即引起了生物化学家们的极大关注。专家们经过调查分析,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并不是猪不怕毒气,而是靠天生的生活习性拯救了自己。猪生来具有拱食、拱土的生活习性。它们在毒气弥漫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住毒气的强烈刺激,便拼命地用长嘴巴去拱土,把土拱松以后,就把嘴巴埋在泥土之中。有毒的气体经过松散的土壤颗粒过滤以后,变得无害了。猪拱土能防毒气!这个秘密被科学家揭开以后,引起了英法联军的极大兴奋。他们根据这个原理,很快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经过不断改进,又将外形和内部结构设计得更加实用合理,成为一种防毒专门器材。直到现在,防毒面具的外观,还是像它的鼻祖,颇似猪嘴的形状。
笨猪拱土,促成防毒面具的诞生。这件事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启发我们: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时,要有创新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去建立一种新的具体的联系(防毒面具的发明,就是一种新的联系的建立),造福于社会。
社会热点
【阿拉法特】作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阿拉法特从1959年组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开始,就一直转战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国家与以色列斗争。不过,阿拉法特也意识到,无休止的暴力冲突于和平无益,要想获得和平,让巴勒斯坦人回归故土,只有做出痛苦的牺牲和让步。1993年,阿拉法特承认了以色列人的生存权。1994年,他与当时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缔结了巴以“奥斯陆协议”,不仅为巴勒斯坦赢得了自治权,而且阿拉法特与拉宾和佩雷斯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5月,巴勒斯坦警察进驻加沙,随后阿拉法特也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阿拉法特曾经说:“我是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踏上这片土地的,请不要让橄榄枝在我手中滑落”。 在巴勒斯坦人心目中,阿拉法特是领导他们重建独立国家的希望,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英雄。正如《耶路撒冷邮报》在以色列政府决定驱逐阿拉法特后发表的一篇社论所说,无论阿拉法特是否身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他的影响力和他在巴勒斯坦人中受欢迎的程度几乎无人能比。在爱戴他的人民中间,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坚决地说“没人能把我踢出巴勒斯坦领土”,他宁死也决不离开巴勒斯坦。
典型例证
【差距】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同样的薪水。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却仍在原地踏步。对此他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目中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集市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到现在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口袋土豆。“价格是多少?”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老板让人叫来了阿诺德,也叫他去集市看看有什么卖的。阿诺德很快从市场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钱是多少多少;土豆的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筐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德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来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你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分析——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阿诺德和布鲁诺的区别在于:第一,能否把握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阿诺德能将土豆这种商品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供给量等有关商品交换的固有因素联系起来,而布鲁诺则不能。第二,能否把握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阿诺德能将土豆与老板联系起来(带回一个给老板看),又能将店铺与西红柿联系起来,还能将买者(老板)与卖者(农民)联系起来,而布鲁诺则不能。第三,能否把握事物先后相继的历史联系。阿诺德能够将昨天与今天,库存与现货联系起来,而布鲁诺则不能。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No.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懂得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明确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
结合因果联系含义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联系原因和结果区别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若干基本事实,能判断何为原因,何为结果,并能列举若干互为因果的事例,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根据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道理,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一定的结果。学会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看待事物的方法,能对某些问题作出预见,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因果联系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因果观,反对唯心主义错误的因果观。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因果联系的特点。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
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问题在学生思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归纳;难点问题,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议论、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联系?
2、上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什么问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联系的含义,而且我们重点讨论了联系的普遍性的问题,通过讨论我们明确了每一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整体。而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等,这些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人们要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具体的加以分析。在以上多种联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最容易提出的联系是哪一种?人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事物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就是研究事物的原因问题。科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探讨和追寻事物因果问题。所以,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事物的因果联系。
讲授新课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形式——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等。
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解释事例】a、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鱼与水的关系——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锅说,都快熟了,贫什么呀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解 释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出 处 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 。示 例 我是个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时代,“~”,无端惹出许多是非。(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
近义词 城门鱼殃 英 文 in a disturbance innocent bystanders get into trouble
典 故 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城门发生火灾,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城里的居民纷纷到护城河去取水灭火,火被扑灭了,但护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干了,河里的鱼再也没法生存下去了。
c、“时势造英雄”:时代与英雄有必然联系,但谁成为英雄则是偶然联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无数的机遇面前,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希望大家积聚力量,力争展示才好,实现人生价值。
2、事物的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
(1)含义
因果联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2)特点
时间上——先行后续的关系,即前因后果;地位上——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因果联系的两个特点必须同时具备才有可能构成因果联系。有些现象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它们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不能构成因果联系。
【思考】有人在办完某事后说,这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有因必有果,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这说明原因和结果是紧密联系的。
(3)关系

【注意】互为因果只存在于一部分因果联系中。
3、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科学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
认识世界角度——要认识原因——进行科学研究
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提示】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浮力(洗澡漂浮)和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砸到脑袋)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现象中探究其中的原有,从而取得巨大的科学成果。
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改造世界角度
a、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当作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比如都买车会污染环境,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公交事业,使用环保能源。
b、由于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还要求我们对某一事物应当作为结果来看待,探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要求我们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比如非典发生之后必须反思其中发生的原因。
【材料1】1998年夏天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留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什么?最大的教训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这一点后,我们必须自觉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2】美好家园需要你我共建——非典使人们站在更高的社会层面上来关照自身和他人。
当今社会,什么词汇最令人关注,恐怕没有能比得过“安全”的了。近年来由于世界格局及高新技术的涌现,突发事件愈演愈烈。非典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出现是新世纪的一大城市灾难,反思非典留给人们的段段回忆,人们不仅提高了对灾难、生命、自然的认知,也更多的理解了大安全观及危机意识下的安全文化建设的含义。更多的市民已从“要我安全”走向了“我要安全”的境界。
  非典留给人们的反思,是深刻而长久的。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社会?如何自觉地用法制和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过去我们常说离开了社会,任何单个人都不可能得到生存及发展。可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却总是觉得“社会”太过抽 象或与己无关,总是喜欢过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个人追求自由,社会强调规范,这似乎是一个摆脱不掉的生活矛盾。然而,非典一下子就使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个人与社会原本就是一个统一体。望着满街的白口罩,你心中做何感想?集体隔离意味着什么?那些日夜奋战在“红区”的人们为了什么?你别传染我,我别传染你;你病了我舍身救护你,我病了你舍身救护我——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类赖以抵抗一切灾难的巨大力量。在中国抗击非典获得举世赞誉的时候,人们都应该扪心自问,假若没有我们的团结互助,小小的冠状病毒将使我们遭受怎样的惨重损失!
  很多哲学家早就指出,个人自由是在社会规范中得到实现的,社会规范的程度越高,个人自由的空间也就越大。既然是社会,就一定要有制度和规则,只有大家都遵守,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也才能得到保证。试想,在一个缺少制度和规则的社会里,人们会陷入怎样的混乱,怎么能够抗击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灾难?任何单个的人只有放大自己成为社会的人,才能在给他人创造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幸福,才能实现个人的愿望和欲求。
  生活的现实往往比理论教科书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非典使人们开始重新站在更高的社会层面上来关照自己,懂得了自己的自由幸福决不能以损害他人的生存利益为代价。在共同的公众生活中,你可以随地吐痰,但在飞沫的传染中也包括你的家人;你可以乱扔果皮,但最终被滑倒摔伤的也包括你或你的家人;你可以不遵守交通规则,但在毫无秩序的车流中你或你的家人肯定也要时时担心车祸的袭来;你可以随手丢弃废物制造环境污染,但你或你的家人也只好生活在肮脏杂乱之中了;你可以狂啖野生动物,但当病毒袭来的时候,却是谁也脱不掉干系的,如此等等。  
  社会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不致出现人与人之间相互抵消生存价值的情况。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觉醒的社会意识所告诫我们的就是,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一起建设和维护,美好的生活需要公德与良心、自觉和责任,个人的自由是在处世原则、道德原则和守法原则的统一中得到实现的。这就像人们早就明白的那个不争道理一样,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违反了规则,游戏本身也就不可能继续下去了。
小结
通过本课因果联系理论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因果观;同时,能正确掌握并学会运用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课堂训练
要弄通弄懂对“因果联系”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在此之后”就是“因此之故”
原因和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时间顺序性。
误区二:“毫无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事物有因必有果,“毫无结果”不等于“没有结果”。
误区三:“原因不明”就是“没有原因”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没有原因就没有结果,相对于原因讲,结果才成其为结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暂时还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原因,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们终将揭示出原因来。因此,“原因不明”不等于“没有原因”。
板书设计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No.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整体、部分概念,了解系统、要素的含义,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并能运用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为办某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设计一个方案。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关系,以整体为重,有全局思想,又能搞好局部的工作和处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的思想教学,要求学生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通过“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材料的运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1、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
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联系?
2、联系的特点有哪些?(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事物的联系形式有哪些?“牵一发而动全身”蕴涵着什么样的联系?
导入新课
既然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观的,而且是多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而且还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讲授新课
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1、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指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
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部分就是部分。
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
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从属于整体。
功能不同——三种情形: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b、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c、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具体事例】
情形a:汽车由多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汽车行路的功能。
情形b:①“田忌赛马”。②“乔丹的得分”。③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由年轻大学生、研究生组成的公司,成立仅5年,资产规模增长2万倍,年销售额达10亿元,拥有40多个分公司。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④惠普集团的成功。其中一个特色,内部员工没有固定办公桌,流动办公,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竞争意识和紧迫感。
情形c:①“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扛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这个道理。②“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低的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可以让学生到黑板前来画一个木桶,然后说“看来这位同学很幸福、很阳光,木桶画得很规整,但是现实生活并不都是完美的,也存在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残缺,一些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木桶”……把一些部分擦去,留下残缺不齐的木桶。)③现在有些单位,人浮于事,三分之一的人干、三分之一的人看、三分之一的人捣蛋。④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认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成为一只虫。尽管这个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能反映出一些现象。
(2)联系
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笑话】他在战俘营作截肢手术后,要求把截下来的左手送回他的祖国,对方很感动,就照做了。不久由于伤势恶化,右手也被截掉了,他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并得到了批准。在后来当他的左腿被截下时,敌人则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一本正经说道:“我们怀疑你是在分期分批地逃跑。”
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总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关系——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事例】系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就有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也是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看待和处理的。这与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同。
【笑话】靶场射箭,打到一个人的耳朵,去医院,外科把外面锯掉,里面不管,一问说找内科去。这就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孤立地、僵化地看问题。
4、方法论意义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系统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两个内容:一是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观念;二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整体出发,立足整体统揽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材料】“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和发挥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总结第一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原理)我们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还要着重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作出具体的分析,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和全局思想。(方法论)
总结
通过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学习,懂得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板书设计
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总结第一节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No.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含义;能运用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能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并懂得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了解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方法
讲授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第一节我们学习了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指哪方面的关系?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着的。那么,再进一步看,物质世界的存在是静止不动还是运动变化呢?
导入新课
如果你种一盆花,需要哪些条件?
花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人的辛勤培育,这些是花生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基因等是花生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人欣赏。任何事物的存在、生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才使宇宙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讲授新课
第二节 坚持发展的观点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思考】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都是运动变化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的。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材料】地震为啥多发生在夜间?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与月球的引力的引力有关。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1)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
【举例】斗转星移,海陆变迁——机械运动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物理运动(圆周运动)
铁钉生锈,食物腐烂——化学运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命运动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社会运动
(2)运动含义:哲学上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一年又一年”电视剧台词】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累多了。 ——现代人都说累。
——享的福也多呀。 ——可是没一个人肯停下来。
——这就是进步的代价。 ——这就是向新生活前进。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总结】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意义——不要离开客观事物谈运动,也不可以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无论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或无运动的物质,都是荒谬可笑的。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4、静止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含义——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材料】古希腊哲学史上有这样一对师生:老师赫拉克利特,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既踏进又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在他看来,当人第一次踏进河流时,河水虽然在流动,河床也在变化,但毕竟还是这条河流。当人第二次踏进这条河时,这条河流已经发生了变化,遇到的河水已不是原来的河水,而是新的河水,河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从本质上看,第二次踏进的已不是原来的河流了。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一切都捉摸不定。所以他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拒绝给事物起名称。
【小天鹅击落大飞机】1962年11月,一架现代化的飞机“子爵号”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上空高速飞行。由于天气晴朗,飞机平稳,机组人员还不时地开开玩笑。突然“砰”的一声巨响,飞机从高空中快速坠落,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子爵号”为什么突然坠落?调查证明它并没有受到炮弹的攻击,而是撞上了一只正在天空中飞翔的天鹅。天鹅的飞船速度很慢,怎会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呢?这是因为运动和静止都具有相对性。当飞机以很快的速度向天鹅飞去时,相当于天鹅以几乎同样大的速度各不动的飞机飞来。速度越高撞击力越大,就可以使飞机被撞坏。天鹅对飞机的破坏力与天鹅的质量有关,也与天鹅和飞机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在天鹅的质量不变的条件下,相对速度越大,撞击破坏力就越大。例如,质量这5千克的天鹅,以4米/秒的速度撞在静止不动的飞机上,可能产 生100牛的撞击力,这个力可能把天鹅撞昏,但对飞机没有什么影响;同样大的天鹅,如果撞在以340米/秒飞行的飞机上,就可能产生568400在这牛的撞击力,磁大的力作用下,天鹅自然是粉身碎骨,飞机也会被撞个大洞而损坏。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 现脸旁有一个东西在游动,他以不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一看竟是一颗子弹。原来这颗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机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的运动均不能显现出来,而处在相对静止状态。恩格斯说:“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就是这个意思。
小结
本课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涉及三个关系:运动与联系、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世界上的事物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的。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这三个关系,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最后让我们在一首“动字歌”中结束这节课。
人生在于悟动,生命在于运动。
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
开发在于优动,改革在于巧动。
致富在于勤动,衰败在于懒动。
创新在于主动,挨打在于被打。
灾祸在于盲动,罪过在于乱动。
离心在于私动,无为在于不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坚持发展的观点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No.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发展概念,能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懂得变化发展是世界的一种状态,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能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并能划清正确与错误标准的界限。
能力目标
通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结合发展的实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会横比、纵比、同比、异比;通过判断新旧事物标准的教学,在多种标准的比较中,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方法
采用比较法突出重点,即在运动、变化、发展的比较中,理解发展的实质;采用讲读法突破难点,即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价。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如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之前,先给大家说几件在当前非常有影响的新鲜事。
政坛
化妆品——SKⅡ
通过以上事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引人注目的政坛还是日常生活的细微产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讲授新课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世界观)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首先,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其次,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再次,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浮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总之,无数事实表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
【小事例】
自然界:沧海桑田——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汪洋大海;蝴蝶的一生——由虫到蛹到蝴蝶,虫经过痛苦的蜕变后,化为美丽的蝴蝶。
人类社会: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漫画“找时间”——60年代在天上,看太阳;70年代在墙上,钟;80年代在腕上,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
【哲理趣文·体会】一位哲学系师兄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点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这位哲学系师兄。把大一时的懵懵懂懂到大四时清楚地认识自我,用几句幽默的话高度精确地加以概括,确有“渐人佳境”之妙。
【哲理趣文·“多恼河”的变迁】在天津南开大学校门前有一条卫津河,这是一条有着110多年历史、为护卫天津而修建的一条河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扩张,这条河成了排污河。河道污染严重,河水黑臭难闻,住在附近的大学生们一年四季不敢开窗,于是给它起名——“多恼河”。
在历史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天津市委提出了办好关心群众生活的三件事: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于是对卫津河的改造被提上市委、市政府工作议事日程。
2001年2月,卫津河改造工程正式开始了。卫津河的改造。不仅仅是治理污染,还要给群众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提高城市的艺术品位。因此市有关方面的领导,施工单位花费了不少心血,市政、园林等设计单位精心勾画蓝图,河道桥梁设计几易其稿,道路绿化方案修改再三,目的只有一个,既考虑整体景观效果,又注意方便群众。
如今,漫步卫津河畔,但见河水碧波荡漾,多姿多彩的各式桥梁,造型各异的园林小品,诗情画意的河畔绿地,典雅大方的岸边灯饰,宽阔舒展的沿河大道,构成了环绕市区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多恼河”变成了天津市人民喜爱的“蓝色的多瑙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昔日的卫津河水黑臭难闻,如今河水碧波荡漾,“多恼河”变美了,变靓了,变成了天津市人民喜爱的“蓝色的多瑙河”。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多恼河”的变迁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
2、发展
(1)含义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关系。
共同点——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
区别——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①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判断新旧事物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③判断新旧事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标准
a、有的人常常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这是不科学的。
b、有的人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c、还有的人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而不从本质上、内容上去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常常被一些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迷惑,把旧事物误认为是新事物。
【事例】a、生物界返祖现象,“毛孩”;历史上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虽然都是后出现的,但是不是新事物。b、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人少,开会东躲西藏,导致来成立的日子都记错了。二战时,美国和苏联都寄希望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可是后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和发展了新中国。c、虚假广告:拉肚子药“泻停封”;保暖内衣声称可以防严寒;SKⅡ广告四大法宝——数证法(运用数据)、对比法(前后效果)、专家法(权威效应)、人证法(明星作秀)。
总之,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哲理趣文·一只马儿】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下面一则小故事希望给同学们一些启发。
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拴在一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旁边的人对老农说:“它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十分肯定地说道:“才不会哩!”他说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是拴在这个木桩上的。一开始,它撒野似的想从木桩上挣脱。可是,那时它的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木桩子较量了。有一回,我来喂它,故意把饲料放在它够不着的地方,可它只是叫了两声,脑袋就蔫耷了。你瞧,它多乖!
[分析]想一想,拴住那高高大大的白马的难道真是那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吗?不,不是的!而是那匹马用惯性思维打造的精神枷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马儿从出生以后,一天天地长大,它的力量也一天比一天增强。刚开始时,由于力气小,它不能从细木桩上挣脱开。当它长大了以后,它就能不费吹灰之力从木桩上挣开!可惜,马儿并没有这样去做!它以为自己永远不再是木桩的对手了!它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想问题、办事情,活该让那截细木桩牢牢地束缚住!这是马儿的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就在于它不懂得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强与弱是一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马儿小的时候,木桩的束缚力远远强于马儿的反抗力,这时,马儿不是木桩的对手!等马儿长大以后它的力量增强,它的反抗力要远远地大于木桩的束缚力,双方强弱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可惜,马儿无法明白强弱相互转化的道理,只好乖乖地受制于木桩的束缚而无可奈何!
课后练习
下列选项哪些是新事物?
a、邓小平理论 b、股份合作制 c、新的物种 d、电脑算命 e、经济特区
f、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g、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h、千年虫 i、疯牛病
j、返祖现象(如生出“毛孩”) k、1921年只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
l、克隆技术 m、互联网 n、法轮功 o、炭疽病 p、经济全球化 q、“非典”
应选:a b c e f g k l m p
板书设计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No.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的地位;认识和理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有创新精神。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并教育学生学会把握有利时机,发展自我。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怎样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
教学方法
采用读、讲、议、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上难度不大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读、议、去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导入新课
为了忘却的纪念,十年间从人们嘴边消失的词汇 :
邻居――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 单位――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诗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 改革家――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特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公交售票员――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北京除外) ;收录机――消失时间:上世纪90年代 ;万元户――消失时间:1997年 ; 倒爷――消失时间:1997年3月 ; 四川省重庆市——消失时间:1997年3月14日 ;皇家香港警察——消失时间:1997年7月1日 ; 福利分房——消失时间:1998年以后 ; 国家计委——消失时间:1998年3月;家书——消失时间:1990年代末以后;高考年龄限制——消失时间:2001年4月3日 ;天之骄子——消失时间:2001年7月 ;甲A——消失时间:2004年;「汉城」——消失时间:2005年1月18日 ;农业税——消失时间:2006年1月1日;早餐——消失时间:最近 ;表哥姐弟妹——消失时间:最近;……
它们一去不复返了。有些令人额手称庆,有些则让人扼腕叹息。但无论如何,都值得记上一笔。 从以上消失的词汇我们很直接地感受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习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新课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改造事物,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1)要了解事物的“来龙”,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
(2)要看到事物的“去脉”,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我们的思想不仅要跟上不断发展的事物,而且要想到事物发展的未来。
正确认识时间,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看待人,不能用老眼光,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和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资料】可持续发展——教材68~69页。
【感想】人生也是一个过程,在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中间过程和环节应该争取精彩。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人际错觉。即对他人新近的了解,掩盖了对他的一贯了解。对于陌生人来说,第一印象作用大,但对于熟悉的人,则他的最近表现易产生近因效应。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客观全面地了解他人,除了观察他的现在,同时要考察他的过去,更要善于预测他的未来,因此,必须克服近因效应的偏见,要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认识他人,不因一时一事随便肯定和否定一个人。
【读故事、析哲理】有一次,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见一棵好树,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武帝让人记下这棵树。过了几年武帝又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瞿所!”武帝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欺骗我已经很久了——同一棵树,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样呢?”东方朔答辩道:“马,大的时候叫马,小的时候叫驹;鸡,大的时候叫鸡,小的时候叫雏;牛,大的时候叫牛,小的时候叫犊;人,刚生下不久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长少生死,万物成败,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武帝心悦诚服地笑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割断其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个论辩中,东方朔列举了大量事例,论证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发展变化,使它的名称也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由于他把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进行论辩,因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1)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灭亡了,新事物产生了,形成事物不断发展的链条。对过去的事物,要用历史的眼光,把认识的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事物,更不能苛求前人。
(2)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判断,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材料】学习将成为21世纪人们的终身需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议一议】你认为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地位?你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阶段?
目的是引起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明确此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应珍惜时间,认真读书,积极上进,为人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事例】1988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召开世界广告大会,大会主席布罗迪说:“这次盛大的会议主题就是创新。”对事物有独特的感觉和发现,从新的视角发现与提出问题,这是创新的基本要求。美国鲑鱼市场上,红鲑鱼与粉红鲑鱼竞争十分激烈,多年不分胜负,但两方销售商的广告都说自己的略胜一筹。其实,初期的赢家是销售粉红鲑鱼的销售商,知名度和利润都要比对手高,红色鲑鱼的销售商立即开会,总经理声色俱厉地训斥推销人员:“给你们90天时间,缩短这个距离,否则我让你们摔个全身粉红。”销售人员苦苦思索,终于想了一条妙计,只在罐头上多设计了一条标签。3个月后,红色鲑鱼的销售量大大回升。开始以为是偶然现象,又过了3个月,仍然直线上升。总经理十分高兴,召见了推销人员。人们向他汇报,全是那条标签上的字起的作用。原来,那标签上写的是;“正宗挪威红鲑鱼,保证不会变成粉红。”这句广告语不仅暗示自己的正宗,而“保证”一句既贬低了对方,又不使对方抓到把柄。这个有趣的例子可以告诉学生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日常的学习、工作,创新精神对于取得成功都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要求: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1)从理论上阐述为什么要有创新精神——教材70页
(2)结合我国改革事业的实践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就要支持和拥护改革事业。教材71页。
(3)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人才不断涌现出来。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中,都需要发扬创新精神,也能够作出创新性的贡献。
不断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
【材料1:成功之道】一位商界奇才,在讲他的成功之道时,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但有一人却含笑不语,很久,他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始营运?”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这就是成功之道。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创新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在学习上,既要学好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又要注意涉猎新的知识;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发明。将来参加工作,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积极采用新技术,掌握先进的生产工具,并大胆革新,勇于创新。
【材料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某次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比赛。考官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某时某刻时针跟分针的角度是多少。中国孩子拿起笔来就演算,只花半分钟就算出来了;但美国孩子立刻把手表拿出来一调,只5秒钟就算出来了。这种对比所反映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综上所述,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要正确地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结第一节: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确了要正确地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板书设计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No.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认识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具有共同的特性,明确规律与规律的表现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通过对各类规律共性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过客观联系与主观联系、现象联系与本质、偶然联系与必然联系、规律与规则的比较,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社会规律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教学重点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对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教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前两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哲学观点有哪些?
2、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1682年出现的彗星进行了研究和计算指出:这一彗星是以76左右的时间为一周期,沿着一个很扁长的椭圆轨道绕日而行。而且正如哈雷所言,76年后,彗星又光临了地球。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3、欣赏诗词:“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而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哈雷彗星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它还说明了人们也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而且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一、二、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第三节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三节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歌曲《雾里看花》大家都听过吧?听完之后大家会感受到一种苦恼,苦恼的是自己没有一双慧眼去把握这个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世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苦恼呢?关键是错误地把世界看成杂乱无章、毫无秩序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看看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包含的规律吧。
人们通过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不断探索,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研究才寻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特别是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门科学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同学们在中学教材中学到的各种规律,如: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万有引力规律、元素周期率、电磁感应定律、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各门科学所揭示的事物运动的规律。可见,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总之: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1、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事例
【事例】自然界:恒星、行星、卫星运行具有规律(原因是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人类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是作为规律,必然具有共同的特性。
2、哲学上所讲的规律的含义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总结——物体间引力的联系,生物体中新陈代谢的联系,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都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认为规律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事物普遍联系的多种形式中,有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作为规律的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有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我们要注意把规律与规律发生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区别开来。
【事例】《两小儿辨日》:孔子东游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小孩认为早晚时,太阳离地近,因为它大一点;另一个小孩说,中午的太阳要近些,因为它热一点,问孔子,孔子也不知道谁讲得对。
分析——早晚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大一些,中午时又比早晚热一些,这是大家感觉到的现象,仅从表面现象看,这两个小孩说得都有道理。但实际上他们都被假象所迷惑,没有了解事物的本质。自然科学告诉我们,早晚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大一些,只是我们的一个错觉。太阳在地平线的时候,因为有地面上许多熟悉的山川、树木和它比较,所以显得大一些。中午时,太阳以大得无比的天空作比较,所以显得小一些。
结论——由此可见,并非事物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规律。只有事物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才是规律。而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与事物自身的根本性质密切相关的。
【想一想】春夏秋冬四季交换、白天晚上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不是规律?为什么?(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上述问题,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而且反复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规律本身。例如:四季交换、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四季交换,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交换,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又如:水往低处流也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现象,在其背后也隐藏着物质之间的本质联系。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水往低处流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
可见,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结论】合乎规律的现象≠规律本身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辨别】下列说法属于规律,还是合乎规律的现象?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蜜蜂筑巢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市场上商品价格时涨时落 ⑨水往低处流 ⑩彗星的出现
属于规律①④⑥⑦;其余都是现象。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联系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必然性,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阻力等条件下,都是以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落,这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又如,当具备一定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条件时。遗传规律就决定了麦种撒到田里,必定成长为麦苗井结出麦穗,决不会结出西瓜或豆子来,这也是确定不移的,具有必然性。
有些事物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比如,麦苗长得多高、麦穗中麦粒的多少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联系,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规律。
【议一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它能称之为规律吗?
这是一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它不是客观事物中的必然性的联系,当然不是规律。这种说法不仅理论上违背科学常识,而且非常有害。事实上,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的。社会生活中出了孔繁森等无私的英雄,天也未诛,地也未灭。所以,这种说法是极端错误的。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事例】“守株待兔”典故: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音井,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白话故事】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评点:这个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错误:死守经验,不知变通;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
启示——兔子有生总有死,这是必然,是由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兔子撞在这颗树上死去是偶然的。不能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木头桩子上,就天天守在那里,什么其他事情都不做了。“守株待兔”的宋人被人遗笑千年。不能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看作必然联系。
【总结】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联系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联系含义
【注意】
a、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然,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b、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三个不是”和“三个是”的总结。也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它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具体科学的规律是揭示某一领域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而哲学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共同规律,是揭示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规律,所以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研究哲学规律必须以具体科学的规律为基础,研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区别:具体科学的规律——揭示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揭示一般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的规律 哲学规律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基本观点,即: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掌握了一个基本概念——规律概念。特别是围绕规律概念,弄清了规律与现象的关系、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普遍规律与具体规律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够全面掌握,以便具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按客观规律办事,端正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讲清规律这个概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入手:
(1)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三个不是”和“三个是”的总结。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所以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概括和总结,决不能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规律不等于现象。规律不是外露于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人们可以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4)区分规律和规则两个概念。
课堂授课材料
1、生物的时辰节律——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生物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动物——大雁有冬天南飞,春天北返;南北极动物按季节换毛;青蛙冬眠春晓
植物——有花植物每年开花有一定季节,腊梅花一月开,梅花二月开,迎春花三月开,牡丹花四月开,芍药花五月开,栀子花六月开,荷花七月开,凤仙花八月开,桂花九月开,芙蓉花十月开,菊花十一月开,象牙花十二月开;有花植物开花在一天中还有固定时辰,野玫瑰和莲花是凌晨三五点钟开,牵牛花是破晓花,睡莲是早上七八点钟开,油菜花是上午十点开。
生物的这种变化同昼夜或季节变化有关,因而称为生物的时辰节律。
2、发射神舟飞船为何选在秋冬季节
“神舟”号飞船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这个卫星发射中心座落在我国西北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中,冬天有纪录的极限最低气温达到过零下31°C,而一月又是这里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低温和严寒对于航天发射是非常不利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避开这个季节呢?这是因为,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飞船上天后,要由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这个测控网由多个陆基的国内测控站、国外测控站和我国的四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在对飞船实施测控的过程中,远望一号、二号、四号和三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指定海域,除了远望一号,其它三艘测量船的任务海域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那里的海况在南半球的春夏季节要好一些,秋冬季节则极为恶劣,不要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就是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为此,“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时机就只能选择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No.1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解放思想的含义,理解实事求是的内容;懂得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道人们应该也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明确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明白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能力目标
通过运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表述规律的客观性,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述能力;通过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培养学生的论述说明能力;运用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统一的道理,分析改革开放中的事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学生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规律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
理论上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议、理解。重点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难点问题采用讲、读、议、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突破。
学法指导
阅读、思考、理解、训练相结合。
教具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学、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枯燥讲解,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
1、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导入新课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哲学上讲的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不是外力强加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这样,思维规律也是这样。
说思维规律是客观的,大家觉得不理解。并不是说思维规律可以离开人类的思维活动而存在,只是就人的认识和思维规律的关系而言。思维规律是被反映者,人的认识是反映者。被反映者的思维规律不依赖于反映者即人的认识,而且不管人类反映的程度如何,这些规律仍然存在着并发生作用。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把握不到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那必遭失败。
(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事例1】引水上山是不是消灭了或改变了万有引力规律?卫星上天,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吗?人们引水上山,不是改变规律或消灭了万有引力规律,而正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结果。卫星上天时地球引力仍然存在,由于卫星速度每秒大于7.9km,才能克服地球引力而上天,这时引力规律还起作用,卫星上天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受引力规律作用的制约。
【事例2】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呢?他虽然力大无穷,但他违背了万有引力规律和其他机械运动规律,因而不能把自己和椅子一起举起来。
(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人类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 由于忽视生态平衡规律,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把数十万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送入太空,导致了今日地球臭氧层的缺损,使人类也尝到了苦果。目前,在我国西藏的上空,发现了世界第三个臭氧洞。
【运用】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批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因为天和地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结果,决不是为了“人要为已”才产生的。
2、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认识其中的规律。
当人们还未认识规律的时候,这时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
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①人能认识规律
因为:人有抽象思维能力,人能够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客观 规律。
②人利用规律的两方面主要表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也可以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利用规律
例A: 厄尔尼诺现象被科学家视为气候变异的重要信号。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此现象进行了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等活动。目前,已可通过大气海洋流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科研,利用大型计算机准确计算的数据,可以对此现象提前3——6个月,甚至可以提前一年,可大大减少这种气候异常现象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提高人类预防灾害的能力。
例B: 战国时期,成都平原洪水泛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引洪水泛滥,变害为利。
例C:森林火灾扑救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据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扑救林火有人工扑打、用土灭火、用水灭火、用气灭火、以火灭火、开设防火线阻止火灾蔓延、人工降雨、风力灭火机、化学灭火、爆炸灭火和航空灭火等基本方法。
【注意】这里我们特别需要强调条件。大庆铁人王进喜说过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大家把他这句话补全。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无非有三种:一种,“没条件我不上”,这种说法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种,“没条件我愣上”,这种说法没有尊重客观规律;第三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说法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又体现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里的这个条件一定得是为人类造福的方向。
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才是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只有以对规律的认识为基础,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
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3、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1)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地位
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3)作用
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4)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联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所以说,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注意】解放思想不能胡思乱想,实事求是不等于安于现状。
综上所述,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虽然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理论分析】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⑴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表现有:
①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着。
②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这一点也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③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识任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规律的不可违抗性,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不能与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
【笑话】当心葡萄:一位外国游客参观果园时炫耀道:“这里的水果比我们国家的差远了。我们国家的橘子有篮球那么大,香蕉像铁塔,波萝像……”正说着,他被绊倒在一堆西瓜上,一位果农高声喊道:“当心我们的葡萄!”外国游客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果农用自己的妙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敬了外国游客的夸大其词。
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两大问题,第一学习了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第二学习了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通过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板书设计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练习
1、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素质教育新教案195页)
共同点: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都是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正确运用。
区别:a、二者基本含义不同;b、二者依据的原理不同;c、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二者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不同;e、二者的侧重点和各自的对立面不同。
2、 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C、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的客观性
3、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是
A、尊重客观规律 B、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 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2、D 3、A
【课堂事例】出卖智慧的人(素质教育新教案199页)
【教学后记】

本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有( )
①万有引力 ②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时时涨时落 ③水往低处流 ④昼夜更替 ⑤新陈代谢
⑥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A、①③⑤⑦ B、①⑤⑦⑧ C、②③⑥⑧ D、①④⑤⑥
3、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强制性,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人都必须遵循。对法律和规律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
A、二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范畴,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B、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前者要以后者为依据
C、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D、法律是事物的现象,规律是事物的本质,二者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4、“我们既不要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要做自然的主人,我们要做自然的朋友”这一论断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人们能够认识规律
C、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做任何工作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日本森冲产业公司开发出利用磁场提高无土栽培蔬菜产量的新技术,并试制出成套设备,这一事例说明 ( )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一些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不适应经济规律的要求。”这说明( )
A、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利用
B、规律是客观的,其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D、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
7、下列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它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③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
④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企业经营者的成败,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如果是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即使霸气,也会成功,否则,再含蓄,再隐蔽也会失败。”这一结论体现的哲理是( )
A、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B、人们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C、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
D、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9、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中必然联系是指( )
A、可能出现的联系
B、可能这样或那样出现的联系
C、可能出现和可能不出现的联系
D、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
10、在物质运动的规律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认为事物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并无规律可言
B、认为规律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
C、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认为规律是人的意识或“神意”的产物
11、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则的有( )
①行人靠右走
②《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③水往低处流
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等一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2、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作为规律,必然具有共同的特性。这些共同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
③任何规律都和它的现象没有联系
④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3、对客观规律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之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①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
③正确的规则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④它们都是必须遵守的,不可违背的
A、①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14、哲学上的规律和规律性的现象的关系是( )
①规律总是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但规律决不等于现象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它比现象更丰富
③水往低处流的现象是万有引力规律的体现
④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但需通过抽象思维,而规律的现象只需感官即可把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具有不可抗拒性
B、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们看不见,摸不着
D、规律是必然要出现的
16、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 )
A、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B、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物质运动规律的可知性
D、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7、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取决于( )
A、人们的思想觉悟的高低
B、人们对客观规律掌握的程度
C、人们工作干劲的大小
D、人们文化水平的高低
二、简答题
18、世界上三位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起,三种节律就同生命节律一样开始运行,按照正弦律一直延续到死亡。这个发现能说明的哲学观点有哪些?
19、简要回答“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三、论述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我们应该老老实实的办事,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
材料二 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材料三 江泽民说:“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蓬生机的法宝。”
⑴以上三组材料各自说明了什么问题?
⑵以上三组材料的共同思想是什么?现阶段强调这一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17 B B B D A C A A D D A B D A A D B
二、简答题
18、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且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这就是规律。上述发现可说明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是事物运动中本质的联系,必然的联系。
19、⑴这句话包含了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按规律办事,顺规律者昌,逆规律者亡。
⑵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题中所说的“花”和“柳”都是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⑶“有心栽花”是指意识有目的地栽花,但是违背了花的生长规律,所以受到了规律的惩罚,表现出的是“花不开”;“无意插柳”是指不自觉地把柳枝插入土壤中,由于客观上符合;柳树的生长规律,因此,柳树成长起来,而且是“柳成荫”。
20、⑴材料一说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材料二说明了实事求是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⑵以上三组材料的共同思想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从国情出发,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②现阶段,我们能否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到底,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为整个21世纪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九课时(No.20)
本课总结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哲学常识第二课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