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八课>>正文内容

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东亚经济合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已取得积极进展。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东亚各国都作出了新举措,使东亚经济合作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同时,中国在2001年底成功入世,对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全面了解推动东亚经济合作新的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其发展的内外部原因,以此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提出我国应对的措施,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对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及特点   东亚的经济合作以1967年8月东盟成立为启动标志,到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的三十年间一直进展缓慢,并以东盟单一形式进行。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加强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合作的领域及范围不断扩展,合作的形式多样化,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   (一)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   1、东盟合作已进入制度一体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东盟在1967年成立时,只有印尼、马来西业、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五国,1984年吸收文莱(以上六国为老成员)。1995年后又相继吸收越南、缅甸、老挝及柬埔寨(以上四国为新成员),形成目前十国的规模。由于东盟成立的时间较长,各成员国磨合得也较多,因而已进入一体化合作发展阶段。早在1992年,东盟就提出了用15年时间,到2008年完成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1994年,东盟决定将自由贸易区时间提前为10年,到2003年建成自由贸易区。1998年,东盟又决定将时间再提前1年,到2002年完成这一计划。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主要是通过落实“共同有效优惠关税”计划进行。并规定六个老成员国2000年将90%的“暂时排除项目甲的商品”及农产品关税降到0—5%,到2002年这一比例要达到100%。新成员中,越南到2003年,老挝和柬埔寨到2005年实现目标。此外,东盟还制定了东盟投资区计划,规定老成员国到2003年、新成员国到2010年完成计划目标。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包括了关税减让,也包括了非关税减让。由此可见,东盟的发展已进入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化阶段。   2、中日韩三国已初步建立了对话协商机制。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体化建设起步较晚,基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才逐步展开。但三国的合作机制目前都只是一种“对话”机制。除此之外,三国也在积极推进相互之间的双边合作。其主要进展:一是1998年10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在日本访问期间,建议两国在新世纪应建立新的双边关系,两国同意设立一个研究组;认为自由贸易协定(FTA)是促进日韩经济关系更加紧密的一种有效方式,两国应尽最大努力达成实现这种协定的基本框架。1999年3月,两国共同发表了以“通向21世纪更紧密的日韩经济关系”为题的研究报告,日韩双方都认为通过振兴两国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和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可以巩固双边经济伙伴关系,进一步迈入21世纪。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两国必须尽可能消除存在的各种障碍,并同意在投资促进、税收条约、标准认证部门的合作以及知识产权部门的合作和WTO新一轮谈判等领域开展合作。但通过研究,韩方发现日韩的合作对韩不利,双方的分歧较大,因此,双方的自由贸易区的推动基本被搁置。2000年10月中韩两国首脑决定探索两国中长期经济合作方案,2001年双方就共同设立《21世纪中韩(韩中)经济合作研究会》事宜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共同加强中韩经济的中长期合作研究,将合作研究成果作为向两国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的依据,推动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3、10+1的合作有不同程度的进展。10+1主要指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之一的合作。在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的合作中,目前取得最有成效的是东盟与中国的10+1的合作。2001年11月在文莱召开的第五届东亚经济合作首脑会议上,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宣布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此设想是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领导会议期间,由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共同提出,并成立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经过研究提出了建议并被双方领导人采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主要参考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用10年时间,主要完成关税与非关税的削减。除此之外,日本与东盟也在加紧开展合作,2002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在对东南亚六国进行访问期间也提出与东盟建立“一揽子经济合作构想”,力图加强日本与东盟的经济关系,确保日本在东亚外交方面的领导地位。同时日本还提出建立东盟与日中韩框架的“东亚共同体”,再加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在内的“东亚扩大共同体”的构想。此外,日本还在积极寻求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合作,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与东盟的整体合作。2002年1月,日本已同新加坡签署了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合作协定》。日本打算以此作为今后日本与东盟其他国家,甚至于整个东盟发展经济合作关系的“模式”,待条件成熟加以推广。韩国也在积极与东盟各国进行沟通,但步子相对慢些。   4、10+3合作机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增强东亚国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东亚国家都认识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对区域经济安全及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从1997年12月起,建立了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机制,每年一次,到2001年已经召开了第5次东亚经济合作会议。从历次会议讨论的内容来看,10+3合作机制取得突出进展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金融危机的教训,各国充分认识到21世纪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地区经济安全与稳定增长的重要意义,并取得了共识,并于1999年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后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确立了10+3的共同合作机制,提出了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人力资源、科技、文化及政治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二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建立了一年一次的东亚各国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包括各国财长、外长、经济部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等多方面合作协商机制。三是成立了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具体研究机构——“东亚合作展望小组”,提出了推动东亚合作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合作前景及规划的具体建议。   (二)东亚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   1、从合作的性质来看,目前东亚经济合作总体上还处于一种对话机制的阶段,还远未完成制度化建设的过程。1997年,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各成员国在合作发展的目标上,目前还存在不同争议,如有的提出要建立“东亚共同体”,有的提出建立“东亚自由贸易投资区”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合作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实现总体发展的统一目标需要建立的制度安排还根本谈不上,推进东亚经济区域合作的统一组织机构也还没有形成,这说明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还仅仅是开始。   2、从合作的层次、机制及形式来看,呈现出多重性和多样化。一是双边与多边合作的相互交叉重叠。东亚经济合作既包括着东盟十国之间、东盟与中日韩的两个大的多边合作,同时,又包含着中日韩三国的三边及双边合作、10+1的多双边合作及东亚各国之间的许多双边合作。二是合作机制程度上的多样化。目前从制度一体化程度的强弱顺序呈显出有不同的程度差别:制度建设相对较好的是东盟内部,而后是东盟与中国,其次是中日韩,最后是10+3。由此可见,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是按照多层次、多机制、多形式的组合进行的。   3、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打破了传统的次序,具有广泛性。首先,总体上,东亚合作已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其次,在经济上,主要涉及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信息及环保等多个领域,如加速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鼓励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合作,推动工农业合作,加强中小企业合作,推动东亚经济增长区的发展,加强货币合作和金融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等。再次,开展了基础设施的合作,如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正式通航,东盟泛亚铁路建设即将开工等。由此可见,东亚的合作一开始就涉及到各个领域,只是合作的程度不同,这与传统区域合作先从贸易投资起步,而后过渡到金融、集团化等的发展次序已有了一定的区别。   二、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主要原因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外部推动   21世纪初,亚洲以外的欧洲、美洲及亚太等世界主要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都出现了新进展,对东亚经济合作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   1、欧洲经济合作的新发展。一是促进核心层的紧密化。欧盟主要是在现有的十五国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更加健全、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盟过渡,进而逐步形成政策统一、机制协调的欧洲内部大市场。2002年1月欧元正式进入流通,并启动建立统一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等,这些措施都将对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起积极的作用。二是欧盟与中、东欧国家将发展紧密层合作。欧盟东扩问题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酝酿,但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最新的民意测验显示,欧盟内有1/3的人反对欧盟扩大。但为了加强地区国家的安全及推动统一市场的发展,欧盟大多数人还是赞成扩大。从2004年起开始正式接纳中东欧12国的新成员。三是欧盟将与地中海及非加太国家形成广泛的松散层合作。此外,欧盟也在与海湾国家进行类似磋商,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协议在筹划阶段,与南非、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生效。   欧盟合作的新发展表明,欧盟已将国际合作的触角伸向了全球各个地方,并与美国开展了全面的较量。同时,这一区域合作的发展也将使国际区域合作一体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水平。   2、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新进展。2001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对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多数国家赞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还多次提出将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时间提前到2003年。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是由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一体化体系、南方共同市场等组织联合形成,因而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南北区域经贸集团。   3、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新发展。2001年6月和10月在我国上海分别举行了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第13届部长级会议和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对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会议的主要成果:一是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协调发展。二是共享全球化和新经济带来的益处。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制定了《数字APEC战略》,全面推动成员国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等领域的合作。三是强化了执行机制。加强单边行动计划同行审议机制,建立了APEC工作小组,启动了防范金融危机基金。   (二)加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要求   1、亚洲金融危机增强了东亚各国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紧迫性。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受到打击,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经济受到重大创伤。危机的教训对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了东亚各国加强经济一体化合作必要性的认识。东亚国家普遍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信赖性不断提高,同时经济风险也随之日益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各国抵御和化解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必须首先加强各国间经济一体化的合作,特别是东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更需要通过地区国家间的一体化合作,壮大经济规模,增强经济实力,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在危机中东亚各国提高了对地区经济稳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以往各国都是从自身发展看待地区的合作,危机使各国转换了认识问题的角度,更注重从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保证自身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因而东亚各国重新审视21世纪东亚经济合作发展的前景,并不失时机地正式开启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大门。   2、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东亚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强了东亚各国走区域一体化合作之路的信心与决心。亚洲经济危机后,经过东亚各国的努力,经济出现复苏和回升的势头,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到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及9·11恐怖事件的打击,以及2001年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呈现负增长衰退迹象的影响,东亚经济再次受到比较严重的打击和影响。首先,东亚国家的出口较大幅度下降。东亚发展中国家对美国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20—30%,而出口占本国GDP的比重都较高,多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了原本出口到美国市场的东亚国家产品的出口,特别是IT产业受到严重打击。其次,由出口下降导致的对GDP拉动作用减小,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下降趋势。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1.2%,比2000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为0.8%,发展中国家为2.8%,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由2000年的7.4%降至2001年的4.6%。再次,受美元、欧元及日元汇率变动的影响,东亚的金融稳定也不断受到较大的冲击。2000年中期,受国际金融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印尼、泰国、韩国及菲律宾等国家的货币及股市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导致亚洲金融形势再次出现动荡。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大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与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强了金融风险的监管,增强了各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因而没有发生新的金融危机。但东亚地区在经济金融方面受到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问题的种种冲击都有力地表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很有限,还不足以抵御外部的冲击,只有发展更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才能更好地维护地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保护地区及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3、中国成功入世直接增强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的内在动力。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并开始履行入世后的承诺。在入世后的3—5年中,中国将大幅度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避垒,同时将更全面地开放国内市场,对内外资实施更加平等的国民待遇。这些措施将更加有利于推进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合作,特别是大大推进中国与东盟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一是在贸易制度的安排上,将有利于实施更便利的关税体制。中国入世后3年,也就是到2004年将关税总水平降至10%,而东盟各国最迟到2005年完成关税降至5%的计划,这将有利于两者进一步实施共同的关税制度。二是在投资制度安排上,中国的全面开放将为东亚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中国在东亚获得同等发展的条件,对促进区域市场的统一融合及投资便利化提供直接的条件。三是贸易创造与投资创造的带动,也将促进区域内金融、科技、信息及环保等多种领域的合作,为政府间、企业间、学术研究界等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东亚经济合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合作中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导国家。从欧盟与北美区域一体化的情况来看,推动区域一体化合作都有一些比较强的国家为主导进行。欧盟是法国与德国,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国。东亚经济合作中还没有形成这种合适的力量。东盟内部尽管有些经济实力强的国家,但国家的规模较小,在东亚各国中又显力量不足。日中韩三国中,日本具有强的经济实力,又是发达国家,但其在东亚国家中的威信不高,信任度不强,很难被大家接受。中国可以被大家接受,但经济实力又相对弱一些。韩国则从各方面看都不具备这种主导的条件。由于缺少一个引导合作的“核心”,导致东亚经济合作意见不能统一,各行其是,影响了合作发展进程。   2、各国经济水平相差仍然较大,影响了经济互补性发展,给推进一体化合作带来难度。按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日本人均GDP与最落后的柬埔寨相比相差124倍,东盟内部最先进的新加坡与最落后的柬埔寨在人均GDP方面也相差116倍。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与墨西哥在人均GDP上的差距为7.6倍,欧盟中发达的英国与转型国家最落后的乌兹别克相差20多倍。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只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传统作法,出现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的新趋势,但如果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对开展合作也还是会产生不利影响。   3、各国经济发展特点的趋同,国内市场竞争不充分,不同程度制约了合作的开展。东亚国家大都是从欧美殖民地中走出来的,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较强,虽然已摆脱了充当发达国家原料供应基地的地位,但经济发展依然从属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及产业分工方面,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在产业分工方面这些国家仍然没有摆脱与发达国家形成的垂直分工格局,产业结构也大都受到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影响而导致相似结构,由此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经常使这些国家间处于不同程度的过度竞争,而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又相对较低,自身经济发展的落后与外向型经济的先进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反差很大,使各国之间不能很好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优势,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优势的互补。这必然制约其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   4、由于经济与制度原因导致东亚国家的企业组织发展不充分,跨国公司的数量与实力都较弱。据世界投资报告公布,1998年亚洲地区进入世界100强的跨国企业仅17家,还都是日本公司,而欧盟有49家,北美有29家。由于企业实力不强,导致政府间达成的合作协议缺乏强有力的企业间的呼应与相互配合,或不能对政府提出的合作措施及时给予足够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进展。   (二)发展趋势   新世纪,竞争与合作仍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由于经济全球化推动的国际竞争的广泛化和深入化,国际合作特别是区域经济合作也将得到深入发展。纵观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大趋势,亚洲地区经济的合作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是由于亚洲地区经济合作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区域合作组织,区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很大;二是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三是与区外的联系,特别是与欧美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贸易、投资、金融及产业结构分工等方面都不断与区外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合作的要求与基础日益增强。因此,亚洲经济合作将成为新世纪区域合作发展的一个亮点。而作为亚洲经济合作最主要代表的东亚经济合作又将成为亚洲合作发展的亮点。   对于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目前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第二种主张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与投资区。到底建立什么类型的区域合作组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从东亚合作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总的发展趋势将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在未来10—20年,将会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与投资区;二是在20—3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东亚将朝着类似共同体式的更紧密的一体化组织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条件来看,建立比较开放灵活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与投资区的可能性较大。东盟将在2002年完成“共同有效优惠关税”(CEFT)计划,到2010年完成贸易及投资自由化计划;东盟与中国在2010年也将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两个区域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将基本构建起东亚自由贸易与投资的基础框架。   从东亚合作发展的途径看,将会沿着由10+3的对话框架向合作一体化机制过渡道路发展,但由于10+3本身就包含着东盟十国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三国中的任何一方的10+1合作以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等多重合作,因此,10+3的合作也必然是在依靠多种形式、多层次合作共同推动和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尽管如此,在多重的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应是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特别是我国领导人在2001年第5次东亚合作会议上已经宣布双方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东亚合作机制将突破目前的对话机制,并向一体化机制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中国与东盟的10+1合作将成为东亚合作的一个亮点,并对其他层次的合作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发展和推动东亚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1、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并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及我国成功“入世”的新形势下,我国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并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这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GDP总量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近4000亿美元,占世界第2位。我国是个大国,理应在地区国际经济事务中具有更多的发言权。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及市场没有全面对外开放,其在地区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受到影响。经过20多年的开放,特别是成功“入世”,我国将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联系更加紧密,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为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特别是通过参与东亚经济的合作发展进而更有利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因此,我国应更加积极地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在合作中发展经济,发挥大国的积极作用,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制定推进我国参与亚洲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总体战略规划方案。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工作,应制定总体战略规划方案。理由是:一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其地区合作的发展也将成为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的一个亮点。我国所处的位置,其经济发展某种程度要受到地区的影响及制约。考虑到要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对国际事务发挥更大作用,首先要通过提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来逐步实现,因而需要对如何参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有一个战略方面的全盘考虑。二是从亚洲地区看,亚洲的国家数量多,范围大,加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原因的影响,各国差异相对较大,导致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一体化合作组织,而目前具有一定合作组织倾向的又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东北亚等几个层面,没有包括南亚、中亚和西亚,但后者又同我国接壤,直接关系到我国周边的发展与稳定。因此,从我国的地位及自身利益出发,需要有一个全盘的与周边国家及区域国家发展合作的战略性考虑及安排。三是从我国看,如何结合我国在今后10—15年中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及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正确地选择参与合作的组织、参与的方式及步骤对于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在地区及国际上的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需要有统盘的全局考虑。因此,应尽快制定我国参加地区合作的总体战略规划及方案。   3、在推进东亚经济合作中,以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重中之重,应加强研究。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虽正式启动,已进入操作层面,但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从大的战略层面研究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以及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意义,从世界各主要经济实体的力量对比形成的经济格局方面的意义等。这种战略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为形成我国新的全球发展战略提供必要依据。二是从策略层面研究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具体形式、类型,自由贸易区的具体目标、范围与内容,以及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具体途径、机制及阶段任务和时间安排等。为更有利地形成这些策略内容,要从短期与中长期、静态与动态等方面深入分析研究我国与东盟在贸易、投资及金融、技术、信息、环保等领域合作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影响等。这种策略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形成主动选择更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具体合作目标、内容和实现机制方案,以有利于在合作中始终把握全局,掌握主动。   4、应加强我国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既涉及到不同的国家层面,而且也涉及到众多的经济领域及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既涉及到政府部门,也涉及到研究、企业及中介组织等多种主体。因此,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应加强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各个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整体效应。针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工作内容不断扩展的需要,国家应建立相应的高层组织机构,统一分工并组织协调各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及企业的参与工作,相互配合,逐步形成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以适应东亚经济合作新形势的要求。     作者: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宋群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世界市场;对外贸易;对外开放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