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经济常识>> 经济下册>>正文内容

测试: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一、选择题

20048月,云南省地方发生强烈地震,中央财政会同民政部对灾区紧急拨付1 200万元,在灾区,这些救灾款及帐篷、食品等很快发放到灾民手中。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财政的表述错误的是

A.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B.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C.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

D.财政支出是国家对自然灾害救济和卫生防疫的资金拨付

2.上述这笔资金属于

A.消费基金,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

B.社会保障基金,是由国家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后汇集形成的

C.积累基金,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

D.个人消费基金,是由以前的个人消费结余形成的

解析:这组题以时事材料为背景,考查的知识点涉及财政的含义、财政预算、财政支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等多方面内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选的是错误选项,审题时要注意;另外,要能够正确再现所学知识。四个选项中只有D是错误的,因为财政支出包括的内容较多,不止这一点。第2题,要知道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所包含的内容,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为应付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物质储备属于国民收入中的积累部分,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应选C

答案:1.D 2.C

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财政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的。“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据此回答34题。

3.“生财”之道根本在于

A.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B.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4.“聚财”之度在于

A.财政收入的增幅与国民收入同步

B.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C.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D.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解析:本组题围绕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等知识点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生财”是指财政收入,生财之道是指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根本之道是指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因素。第3题中,ABC都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只有D才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因素,故选D。“聚财”是指财政收入的增长,“聚财”之度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的限度。第4题中,ABD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只有C是正确的。

答案:3.D 4.C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5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据此回答56题。

5.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发挥财政

A.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B.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

C.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D.推动科学、文化、教育发展的作用

6.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依靠

A.工业的发展 B.科技进步

C.经济结构调整 D.稳健的货币政策

解析:本组题涉及财政的作用、科技的作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这一杠杆对经济的调控职能。因此第5题选A。第6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二字,弄清科技进步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他的都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故选B

答案:5.A 6.B

20048月《新华每日电讯报》报道,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中央政府连续出台扶持政策,用经济实惠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国有28个省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3个粮食主产省12.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此回答79题。

7.从上述材料来看,我国财政具有________作用

①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促进科教文卫发展 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B.债务收入

C.捐赠收入 D.税收收入

9.材料中的财政补贴属于国民收入中用于

A.扩大再生产的部分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部分

C.社会物质储备部分 D.公共消费部分

解析:本组题以时政材料为背景,考查的内容涉及财政的作用、财的收入的构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7题,考查财政的作用,从材料来看,没有体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故应选B。第8题,构成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利、债、费,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税。该题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故选D。第9题,材料中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属于扩大再生产部分,故选A

答案:7.B 8.D 9.A

为支持开发房地产二级市场,我国对房地产二级市场征收的税收减少了近50%;为了支持高科技产业,对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采取了很多优惠的税收政策;我国对支持西部大开发、支持农业也有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据此回答1012题。

10.上述税收政策体现了

A.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

B.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D.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1.上述政策体现的哲理是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从政治常识角度看,上述政策表明

A.党对国家实行经济领导

B.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

C.我国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

D.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优越性

解析:本组题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相关内容,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主要讲的是税收的调节作用,故第10题选C。针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学道理,故第11题选D。第12题是从政治角度分析,故可以排除BDA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党对国家实行的政治领导,而非经济领导。

答案:10.C 11.D 12.C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据此回答1314题。

13.上述做法,主要体现了税收的什么作用

A.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D.调节个人收入的主要方法

14.有点难度哟!

政府取消农业税是基于以下考虑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在国民经济中又是最脆弱的产业部门 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要想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③国家财政大幅度增长,征收农业税完全没有必要 ④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重视“三农”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组题以温总理在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背景,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税收的作用和“三农”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常要关心时政。第13题,审题时要抓住“主要”两个字,取消农业税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因而B是正确的;有的同学误选D,是因为没有把握准题意。解答14题的关键是要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有所认识,对我国的财政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在所列选项中,③较为偏激,应该舍去,故答案为C

答案:13.B 14.C

如果积累基金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成;如果积累基金小于生产资料的增长,则会造成生产资料的积压,减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据此回答1517题。

15.上述这一经济现象要求我们

A.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增长,必须与物质资料价格增长相一致

B.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在形态上相一致

C.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D.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16.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提高,会出现

A.消费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B.消费品积压,企业再生产受到影响

C.生产资料出现积压,减缓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D.对个人有利,对企业不利

17.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 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③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④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组题主要涉及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和理解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解答时,第15题要抓住题干讲的是积累基金的变化对生产资料的影响,并未涉及消费基金;第16题会导致消费品供过于求,产品积压,影响再生产;第17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答案:15.D 16.B 17.A

在国民经济中,国民收入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因此,必须努力增加国民收入,搞好国民收入的分配。据此回答1822题。

18.国民收入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这是因为

A.国民收入是由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B.国民收入是物质生产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

C.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

D.国民收入是构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19.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是

A.增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数量

B.不断扩大积累,努力发展生产

C.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D.广泛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20.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我们强调“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这主要说明

A.国民收入分配后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B.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C.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要把提高消费水平放在第一位

D.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与消费两者不可偏废

21.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

A.由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决定 B.由劳动者个人素质决定

C.受到行政部门政策制约 D.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22.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切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蛋糕做大”是指要发展生产,努力增加国民收入 ②“蛋糕做大”是指要发展生产,努力增加社会总产值 ③“蛋糕切好”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 ④“蛋糕切好”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社会总产值的分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组题主要涉及国民收入的含义、提高国民收入的途径、国民收入的分配等知识点,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解答第18题时,考虑到“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增加的社会财富即可;第19题注意“根本”两字,从生产力角度回答;第20题中要理解“吃饭”指的是消费、“建设”指的是积累;第21题要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第22题要理解“蛋糕”指的是国民收入,“做大”是指增加国民收入,“切好”是指合理分配国民收入。

答案:18.C 19.D 20.D 21.D 22.A

23.有点难度哟!

某职工税后收入如下表(单位:元)

股票收益

房屋出租

其他投资

2003

9 000

2 000

1 000

2 000

0

14 000

2004

10 500

2 500

500

2 500

2 000

17 000

该材料说明

①个人收入与其投入的生产要素有关 ②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③个人收入都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个人收入组成越来越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个人收入的变化,涉及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从图表看不出个人的消费情况,故排除②。并非个人的所有收入都纳税,比如,800元以内的工资收入就可免税,故③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此题选C。对于这类组合式选择题,最好用排除法,先排除最明显的错误选项。

答案:C

美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65%,美国联邦各州、县税务局每年都对纳税人进行抽查,尽管这种抽查的命中率只占纳税人的1%,然而一旦查处,哪怕是偷税数量很少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我国于19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美国人发明的个人所得税。据此回答2425题。

24.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每年都要做好对纳税人的抽查工作

B.整顿税收秩序必须强化税收执法,对违反税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C.把税收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抓

D.把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5.漫画中求“逃税秘诀”的这个人的行为是

A.不懂得偷税是违反税法的行为,该行为必然损害到国家利益,是可耻的行为

B.懂得求财之道的正确行为

C.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行为

D.封建迷信的行为

解析:本组题以材料和漫画的形式,考查了有关税收的部分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个人所得税是很重要的一个税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从1981年就开始对外国公民征收个人所得税,1986年才开始对中国公民征收。材料启示我们,应该加强税收征收力度和执法力度,故第24题选B。第25题中的漫画则反映了社会上的一种现象,这一做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自觉缴纳税款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我国加强税收征收工作的重要性,应选ABCD的评价都是错误的。

答案:24.B 25.A

二、非选择题

26.2004年,中央财政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用于“三农”的投入,支出总额增加了3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0%以上。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要积极推行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拿出100亿元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灾害救助和扶贫等财政投入。同时将进一步支持做好化解乡村债务,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工作。

据此回答:

1)材料中对“三农”的投入属于财政的哪方面支出?

2)财政的作用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解析:本题从具体材料入手,考查学生对财政相关问题的掌握情况,涉及的知识点有财政的作用等,是对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对于第(1)问,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第(2)问,主要回答财政的作用。回答时要紧紧围绕材料,逐一指出材料所体现的财政的作用。

答案:(1)属于国家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

2)财政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加大对农业科技和义务教育的投入,表明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农民直接补贴,增加救助和扶贫投入,可减轻农民负担,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表明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解乡村债务,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有利于农村稳定,巩固国家政权。

27.1998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为确保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截至2003年底共发行国债7 700亿元,发挥了很好的拉动效应,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决定,2004年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投放和国债发行,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2003年减少近4 000亿元,从2005年开始,将重点防范通货膨胀。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在财政问题上,我国实施了哪些财政政策?材料是如何体现的?

2)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解析:本组题以时政材料为背景,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的重要调控作用等,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对于材料题,关键是概括材料中心意思,找出与相关知识的结合点。

第(1)问就是要求学生概括材料中心观点,提炼中心思想,完成语言转换。第(2)问考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财政的作用。

答案:(1)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自1998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有效需求尤其是出口需求不足,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为确保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截至2003年底,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7 700亿元,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表明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决定,2004年要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投放和国债发行,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比2003年减少近4 000亿元,从2005年开始,国家将重点防止通货膨胀。这表明国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给经济“降温”。

2)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就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能力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就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货币投放和国债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