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八课>>正文内容

教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识记: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

 理解: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列举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⑵能力方面:

  通过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

  ①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②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导入新课: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故事:黄蓉为求洪七公教郭靖武功而做了一道好菜“玉笛谁家听落梅(副板书)”,结果洪七公一品尝,感觉“满嘴鲜美,绝非寻常牛肉,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或膏腴嫩滑,或甘脆爽口,诸味纷呈,变幻多端,直如武学高手招式之层出不穷,人所莫测。”洪七公闭了眼辨别滋味,道:「嗯,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还有一条……」黄蓉抿嘴笑道:「猜得出算你厉害……」她一言甫毕,洪七公叫道:「是獐腿肉加兔肉揉在一起。」黄蓉拍手赞道:「好本事,好本事。」郭靖听得呆了,心想:「这一碗炙牛条竟要这麼费事,也亏他辨得出五般不同的肉味来。」 洪七公道:「肉只五种,但猪羊混咬是一般滋味,獐牛同嚼又是一般滋味,一共有几般变化,我可算不出了。」黄蓉微笑道:「若是次序的变化不计,那麼只有二十五变,合五五梅花之数,又因肉条形如笛子,因此这道菜有个名目,叫做『玉笛谁家听落梅』。这『谁家』两字,也有考人一考的意思。七公你考中了,是吃客中的状元。」(洪七公再一看,原来每一条牛肉竟是由四条小肉条拼成。然后他又闭上眼睛仔细辨别滋味,最终猜出了肉条的原料:一条是羊羔坐臀,一条是小猪耳朵,一条是小牛腰子,还有一条是獐腿肉加兔肉揉合在一起的。这个结果把郭靖给听呆了,黄蓉则拍手称赞洪七公好本事。)洪七公为何有这样的本事呢?——(学生回答略)这与他好吃的性格分不开,从年青时期他就吃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偷偷钻到了皇宫里偷吃“鸳鸯五珍脍”,由此他也成为了一个美食家。那么,洪七公的这种本事是怎么获得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到,洪七公的品评名菜的本事是与他长期的独特爱好及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这就是我们这一框题所需要探讨的问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

第三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上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想一想:莫泊桑不惜花钱买这种被踢的感受,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写作需要。莫泊桑要得到对被踢的感受的认识,正是出于创作实践的迫切需要。这说明: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所以,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这里要注意两层意思:

①人们认识什么,不认识什么;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而是实践需要决定的。

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对象。

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围绕实践的需要确定的。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漫画”“点子”从哪儿来?(学生看漫画谈感想回答,教师归纳)“点子”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是从实践中来的,为实践特定需要服务的。

提问:莫泊桑这种真实被踢的感受又是怎样发生的?

是在被乞丐猛踢了一脚之后发生的。也就是说,关于被踢的感受的认识正是在被踢的实践中发生的。这说明: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 “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认识是在变革、改革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那么如果我们这么讲:“如果你要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对不对呢?《本草纲目》记载:“砒,大毒也。”这说明,前人已经尝试过,肯定有人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获得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我们是间接经验,对于别人却是直接经验,也是从实践中获得的。一位伟人说,如果我比别人站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们讲,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注意:认识来源不等于获得认识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三次飞跃。思考:是什么原因从根本上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生阅读课文P122-123并思考:为什么人的认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是什么原因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必要性)

在很长一个时期,人们以为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鸭嘴兽是哺乳动物,所以,人们认为鸭嘴兽也应该是胎生的,但恩格斯在1895年3月12日给他的朋友康.施米特的信中说:“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于是,他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P122)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可能性)

例: 英国的内科医生威廉·哈维在1628年就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长期未能证实。只是在六十年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物理学和化学技术的进展,荷兰人列文虎克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到蝌蚪的血液循环,才证明了这一理论。

有了显微镜和望远镜我们对微观和宏观的认识更深入了。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 毛泽东(123页)

思考:毛泽东的这段话包含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观点。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对待学习知识的两种态度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学习知识以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知识束之高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而夸夸其谈吗?如果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俗话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鼠狼一直被认为是“偷鸡专家”,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几位教授所所的试验。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授,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的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的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结合这个例子,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含义?

②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能不能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③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

此外,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正如本例中,黄鼠狼不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想一想是否还有什么能检验认识? (“多数人公认”是不是检验一种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科学理论能不能作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逻辑证明能否检验认识?)(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来的名字叫陶知行,后来改名为陶行知,他为什么要改名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实践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