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地理论文>>正文内容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与教师的职业悟性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当前的地理学科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倡导地理知识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注重师生互动、互教、互学。特别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构建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基于以上新课程理念,教师走进新课程需要敏锐的职业悟性。

一、感悟地理新课程理念,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内在素质

教师们使用新教材时经常感到:即使明白理解理念的含义,但在具体上课时,又不知从何着手,甚至草木皆兵,一动手就觉得自己太“传统”了,不是新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新课程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新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制度课程”到“民主课程”的转化。过去的课程是“框框”,现在的课程是跑道,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地理新课程课本只有较少的教学内容,而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活动来创设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以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出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材如何使用?课该怎么上?教师的作用该怎样发挥?教师该如何在教材所赋予的创造空间中施展才华?这些都没有固定套路。

如新教材中《水资源》一节的教学,有的教师给学生用课件展示世界和我国水资源分布、利用及污染的一些资料,让学生研究分析得出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的现状,了解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小形成他们的节水观念;也有的老师利用网络系统,把这节课上成了一节网络课,让学生上网搜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一些资料,老师提供学习提纲和参考网站,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还有的老师让学生从了解常州市的水资源状况人手,认清常州虽然地处江南鱼米之乡,北临长江,大运河穿城而过,但由于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大运河变黑和长江水质变差,有时甚至出现水资源水质性缺水的问题,从身边的真切感受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教材给了教师更广阔的教学空间,究其要点,教师需敏锐领悟教材设计意图和目标,以及其中蕴含的新课程理念,使其成为自己的认识和内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感觉学习的快乐。

二、感悟学生内心世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们发现: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达到完美境界,可学生并不配合。有时,学生可能喜欢读报纸、杂志上的地理知识,却不喜欢地理课。究其原因,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研究不透,无视学生的兴趣、需求及内心体验,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台下却没有“观众”的呼应。为此,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真实想法:欣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并及时提供支援;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耐心地回应;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敢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发现其中值得肯定的东西,适时给学生以激励、鞭策和启发。

在讲解新教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时,老师在课堂上投影出中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就立刻有学生质疑作为商品粮基地之一的太湖平原是否还可以作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理由是:他生活的常州地区就是地处太湖平原,但由于工业和城市建设,农田已大量地减少,在乘车沿沪宁高速公路旅行时,很难看到大片的农田,而且在超市中所出售的大米也主要是苏北出产的,几乎看不到常州产的大米,所以更不会有大米作为商品粮运出,而课本还把太湖平原作为主要商品粮基地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问题的提出,作为没有仔细研究的老师来说,一时也难以回答,但如果以“书本上就是这样说的”为由来加以搪塞,无疑会挫伤这位同学乃至很多同学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笔者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并坦承老师一时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并请同学们以“鱼米之乡还有商品粮吗?”为题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一起研究,寻找答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空前提高。这也表明只有深切感悟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切实感受到新课程给老师带来的教学快乐。

三、领悟学生的即时反应,挥洒自如驾驭课堂

新课程大大加强了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其设计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由“一元思维”变为“多元思维”,由“死记硬背”变为“研究、探讨、想象、创新”,由“异口同声”变为“异口异声”。为此,教师首先要会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这样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的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补充哪些有关知识(材料);才能掌握学生的交流状况,从而果断地决定介入讨论的时间和方式;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思维,从而决定补充内容的深度,比如学生对同一幅地理漫画的不同理解、对城市规划的不同设计、对同一旅游景点(如常州恐龙园)调查后的不同感悟等,老师要善于倾听,并给予学生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才会使研讨过程发生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和“惊人之语”,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

四、领悟自己的教学得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存在于他们对地理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之中,甚至闪现在他们幼稚可笑的回答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教学机智,善于捕捉学生哪怕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并给予支持和激励,使之闪耀出激荡人心的光芒。反观我们的教学,在学生提出北极为什么没有企鹅、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甚至黑人为什么长得特别黑这样问题时,教师也许会纠正学生的“错误”,或许会拿出其他学生符合要求的答案作为“样板”,“帮助”“出格”的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意象。试想,这样对于孩子的地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有多大的益处呢?倘若教师不能发现甚至抹杀学生们的“闪光点”,就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得动手,疏于尝试,以至于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而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一节课堂教学的进度是否能完成,为了一节公开课的过程是否不受干扰。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可以有失败的教学尝试的,不可能每节课都要求十分成功,故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尽可能地挖掘多种教法,多考虑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分析他们思维的合理度,在学生学习中充当建构地理知识系统的“脚手架”,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在适当时机,教师要退居次席,充当“旁观者”、“欣赏者”,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得失,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2004-11-05 摘自:《地理教学》2004年第6期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