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一课>>正文内容

交换的本质动机是“节约劳动”

  人们出现某种需求之后,会设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满足需求的方法有两种:“自己制造”和“与人交换”。例如,我需要一只书架时,既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去商店买;一个家庭既可以自己烧年夜饭,也可以全家去饭店过年。 偷盗和抢劫所需物品也能够满足需求,但是这些非法方法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尽管我们的研究结论经过扩展同样可以解释这些不道德的方式。 在“自己制造”和“与人交换”之间具体选择哪种方法来满足需求,取决于哪种方式耗费的劳动比较少,或者说付出的代价比较小,或成本比较低。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自己制作一顿年夜饭所需的时间的“价值”提高了,当这一成本加上所有其他麻烦的总和超过饭店年夜饭的价格时,人们的行为开始发生变化:不再自己做年夜饭。中国人吃年夜饭的历史相信至少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是“获得”年夜饭的方式却刚刚改变,很能说明问题。 显然,斯密提到的格言反过来也是正确的:“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大,就应该在家里生产。”绝大多数中国人至今还自己做一日三餐,显然是因为对日常生活而言,顿顿在饭店就餐的代价仍然太高。 以上分析再次表明:“你有我无”还不足以导致交换,只有交换所需的代价或成本低于其他方式,人们才会决定进行交换(或购买)。因此,“节约劳动(或减低成本、减小代价)”是交换的本质动机,“互通有无”仅仅是交换的表面动机。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自己制作所需物品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交换(购买)似乎是获得所需物品的惟一方式。这一假象往往掩盖了交换行为的本质,导致人们错误理解商品的交换规律。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者,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为了正确认识一个事物的本质,我们必须研究该事物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即使某些情况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出现,甚至从来没有出现过。 通过研究某一事物全部可能情况中哪些情况出现了,哪些没有出现,某些情况为什么出现,某些情况为什么很少出现,或者根本不出现,可以使我们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果因为某些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就拒绝加以考虑和分析、不和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就会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不仅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反而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认为交换是消费者获得所需物品的惟一方式,忽视“自己制造”这一可能性,在研究商品交换比例或商品价格的形成规律时,就会出现偏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实际生活中,自然人自己生产所需物品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自己制作一日三餐,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半成品原料,例如肉糜、净菜、速冻水饺、方便面等等,交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所需物品的主要方式。这的确妨碍了我们对交换过程的认识和研究。但是,并非只有自然人才能够成为消费者,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在需求某种东西时,也是一个消费者。 由于企业和国家的自行生产能力远远高于自然人,所以,在它们身上,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相对成本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中国决定自行开发电脑操作系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购买外国操作系统的费用低于中国自行开发的费用,但是,电脑操作系统涉及国家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例如情报被窃或战争期间电脑系统瘫痪,将损失巨大。因此,“与人交换(购买外国产品)”的总代价(主要是可能的政治代价)远远高于开发费用,于是“自己制造(自己开发操作系统)”成为必然的选择。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第一课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