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二课>>正文内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重点〗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
  ①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人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并不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就无法改变,而是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能力方面:
  ⑴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觉悟方面:
  ⑴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⑵学习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基础。

【重点解决办法】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学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它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它成为本课的重点。
  分析这一观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1)从事物内部构成要素看,它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2)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左邻右舍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古往今来的联系。(3)从总体上讲,整个世界是二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难点解决办法】
  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对于初学者来说,当然就成为难点了。
  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当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这一难点也应当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同时我们又必须肯定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复习提问
  (l)什么是物质?
  (2)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设计以上问题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第一课与第二课的在联系。)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观点,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怎么样”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一下这一课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先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本课的基内容。
  (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辅助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 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
  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高一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然后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农业区禁止捕杀青蛙?林业区禁止捕杀狐狸?"
  建议:教师可以参照《地理》书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自己制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庄稼--蝗虫--青蛙--蛇--鹰"之间的食物链,说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教师归纳。)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43页至第44页第2自然段,以巩固和加深对联系含义的理解)
  提问: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万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这个重点问题,课本上运用了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首先了解并回答课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进行论证的?(阅读第44页第3自然段至第46页第 l自然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事物联系普遍性的论证,课本是从三个方面、两个角度来进行的。三个方面,即:事物的内部、外部、整个世界,两个角度,即: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下面请第一组同学从正面论证第一个方面,即: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请第二组同学从反面论证第一个方面。
  (提示:引用实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内部各要素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如果没有内部联系,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
  请第三、四组同学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二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提示:描述某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具体联系,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如:第45页小栏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诗句讲述的就是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朗一事物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该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同样,请第五、六组同学也分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第三个方面,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提示:哲学讲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三个方面。反面印证即;通过事例说明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同学讨论,教师提出要求:必须引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引用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师最后归纳。)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使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联系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即: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板书)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可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联系的普遍性:
内部联系:任何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 

世界总体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以上作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
  总之,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么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人想有怎样的联系就会有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的。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
(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借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可请学生举例,教师也可介绍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还可放中央电视台2台播放的"千秋万代话资源"节目。)
  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武汉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这里湖水清澈见底,鱼类丰富,环境优美。其后,随着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大量排入,湖区污染日趋严重,湖水臭气熏人。甲鱼、鲫鱼、蚌类等水生动物早因无法生存而绝迹。1997年5月6日这一天,5o多万公斤死鱼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严重、呈墨绿色的湖水中。死鱼的第二天,武汉环保部门调查的初步结论是:湖水长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间天气气温高,是导致死鱼的主要原因。据环保监测人员介绍,在1997年4月22日和5月78两次对墨水湖监测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从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从42厘米降至32厘米,已极不利于鱼类的生存。环境的破坏已殃及鱼类,给人类以警告。
  (又如:淮河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买矿泉水煮饭了。)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不是。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又一个问题: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例如:书上例举的京九铁路、计算机网络的事例。 又如:“天文学家提出第四环境概念,并据此将使太阳活动预报日常化。在天文学家看来,海洋、陆地和大气层是与地球生命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三大环境因素.而地球高层大气(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阳系空间,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其中,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太阳活动。第四环境首先对现代高科技产生影响。比如太阳活动产生的各种辐射和粒子会损伤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的各种电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寿命,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由于太阳活动突然加剧而导致卫星"失踪"的事件已多次发生。而1971年至1986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有70%与第四环境有关。除此以外,第四环境对普通百姓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如1989年在加拿大由于来自太阳的电磁波在长距离电线上引起了出人意外的电流,控制装置开始跳闸,在9o秒内整个魁北克省都断电了,花了12个小时才恢复正常。正因为太阳活动的变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太阳活动预报,如预报黑子数目、位置及爆发剧烈活动的时间、强度等等,以此来估计可能对日地环境;人造天体及通讯造成的影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一门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的新学科--空间天气学正在兴起,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灾害性天气。我国正在研制的空间太阳望远镜一一至今世界范围内也还没有先例,它的先进程度可与美国用于夜间的哈勃望远镜相媲美。它一旦投入使用,将在太阳活动23周峰年期间,为空间天气预报和对人类灾害影响的研究的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是客观的。

小结:
  (可请学生作小结。)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李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巩固新课:
 (l)下列观点、作法中正确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有 (A、 C、 D)
  A.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请学生以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并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为下一课时作准备。)
 (3)调查当地生态农业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了解和科技兴农重要性的认识。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