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六课>>正文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是本框题的核心,同时还是正确理解第六、七两课所讲问题的理论前提;
【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
 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的性质与变化;
    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
  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什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应用于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导入新课:
  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表现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观因素,其中价值观的影响为最重要,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六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的变化带来价值观的变化,由于人们的利益需要和认识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性。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下面我们就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探讨一下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板书)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板书)
  请阅读 P36,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张家港市是1962年从邻近两个县各划去一部分组建而成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使这个原来在苏州市所有县城中倒数第一的小镇,一跃成为全苏州的排头兵和全国的明星乡镇。党的十四大后,他们发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投影:  

199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2亿元。
  199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52.5亿元,三年翻了两番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多元(折合2146美元),为江苏各县(市)之首,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从1992年第四位,跃为第二位。

  张家港的成就、经验、精神、发展速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回答)这是因为,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张家港市文明进步的实践生动表明: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需要精神生活,这说明人们的社会生活既有物质方面内容,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这里包含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板书)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板书)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地形、资源、位置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投影:苏州洞庭商人的自然特征

洞庭人自生下来不久,就耳濡目染上辈的商品交换,懂得各种物产的价格,他们天生就是预备商人。一个原因是洞庭人的自身素质,洞庭人具有优秀的经商素质。

洞庭两山的风土,孕育出洞庭人的如下素质:

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太湖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可与水乡任何城镇相通);心胸开阔(浩瀚的太湖是开阔人心胸的地方);勇敢、团结、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经常出入太湖,要以风浪搏击);见识明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任时而知物,笼万货之情”,“权轻重而去取之”);吃苦耐劳(山区与水域自然环境使然)。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板书)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艺术观点、道德、哲学、许多社会科学。另一类社会意识则没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某些社会科学。本课所说的价值观;属于前一类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板书)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板书)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投影:
总之: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状况决定的。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也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的,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如:每个人所受家庭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都是个人社会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阶级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思想和感情就不同。
投影: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使用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马克思)
这句话表明,不同的人评价同一件事物的标准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评价标准即他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就是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不同阶级意识是该阶级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板书)
  第一: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原始的集体的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便产生了私有观念、损人利己、发财致富思想,出现了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这说明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将随私有制的消失而逐渐消失,私有观念的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那种抽象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
  第二,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  

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受到很大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社会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增强了,张家港人说得好:“市场竞争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这反映了张家港人的竞争意识、拼抢意识、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这两种表现都是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其共同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板书)
  这种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按其性质划分,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科学社会意识为何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因为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及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预测。

第二,能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社会意识,是因为邓小平同志能够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当代世界的时代特征,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治国的目标,从我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历史机遇,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坚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他在每一关键时刻,高瞻远瞩,科学预见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指明前进方向。
请学生阅读教材 P39小字部分,结合当时背景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这些科学的社会意识在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理论,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没有南巡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构,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及参与世界经济的思想大解放和经济的大发展。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马克思的一段语录 P36。
  “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议论,老师归纳)
  这段话并不难懂,但在人类思想史上却有划时代意义,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直是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而唯物史观也没有回答好这一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回答了这一关系问题。
  请阅读教材 P38,毛泽东的语录。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请结合今天的课。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这段话全面指出了二者辩证关系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反作用,尤其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的作用,但思想不论多正确,都不会自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而是通过人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实质是一种社会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产生意识,意识一旦产生必然指导实践,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达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目的。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