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文科综合复习指导

一、领会命题指导思想 熟悉能力测试模式
仔细分析《考试说明》给出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目标、测试内容和近两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思路和试题特点,明显可以看出近年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1)重视教材视角的调整,加大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只是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载体。
(2)重视以现实问题为命题立意中心,命题素材有来自教材内的,但更多来自教材外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心社会,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品质。
(3)重视命题背景材料的新颖性,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科学性和发散性。
(4)重视考查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内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知识体系,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5)重视考查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熟练使用、判读、绘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
(6)重视通过具备时间跨度、空间跨度和学科跨度的题目来考查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思维应处于不断判断、分析问题的归属,迅速动员和提取有效信息选择最佳答题方法或途径的状态,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从以上命题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特别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思维的敏捷、流畅、独创。因此,冲刺阶段复习一定要围绕思考和解决问题,着眼于知识的运用,把基本理论知识与具体时政材料相结合,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与以往高考命题不同的是,现在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模式是:主题——问题——求解。即围绕某一主题或几个相关专题,提供背景材料,然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问题,要求分别或综合运用政、史、地三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一模式中,问题处于主导地位,知识的运用服从于问题的解决,学科知识的界限也被淡化。以往的高考命题模式是以知识为主导的,命题者在命题时首先考虑的是今年要考哪些知识;其次,为了考这些知识,应提出什么问题;再次,为了提出这些问题,应选择什么材料。其思维过程是知识——问题——材料。现在则倒过来了,先考虑要考哪些社会热点,再考虑围绕热点能提出哪些问题,最后才考虑可以用什么知识来回答。
例如:2002年清明节,我国北方气温急剧下降,喜降小到中雨,而清明节之前20天内,北方气温持续上升,平均气温接近夏季气温,春旱严重。围绕这一地理现象,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近十几年来,我国北京、天津、西安、济南、太原等大城市春季气温比1949年以前平均上升5 8摄氏度,形成原因是什么?(2)清明节北方城市降雨,对渴望降雨的北方城市居民来说,是一件喜事。水资源是制约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北方缺水应采取哪些措施?(3)为了保护我国东北地区的湿地,从2000年开始已停止开垦“北大荒”,这符合什么地理学原理?
这道题的命题模式就是典型的主题——问题——求解。主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温升高,水资源贫乏;求解——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①全球工矿企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②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氯氟烃,导致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③城市人口集中,工厂、汽车、家庭炉灶释放废热进入大气;④全球森林面积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减弱。解决我国北方缺水应采取:①跨流域调水和推广节水农业;②因地制宜,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耕还牧;③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我国从2000年开始停止开垦“北大荒”符合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
现在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既不考纯粹的理论体系(矛盾的普遍性),也不考纯粹的时事政治材料(矛盾的特殊性),而是考两者在特定指向下的结合,即围绕特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的时事政治材料,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专题复习中,遵循“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的认识发展规律,从具体材料入手,通过设问——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结论,再进行扩展和迁移,提出并解决新问题。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培养批判现实的勇气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重构能力。
例如: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人们吃饭,害怕毒米;吃肉,害怕注水肉;喝水,害怕脏水;吃药,害怕假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的必然性。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如果用经济常识回答涉及到下列知识点:①市场经济有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以宏观调整。②市场交换要遵循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市场交易原则。③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如果用哲学常识回答,涉及到下列知识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当今市场客观情况的客观要求。②人们要想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新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性,国家要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行为。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集体主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反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如果用政治常识回答,涉及到下列知识点:①国家要正确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击经济犯罪,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③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怎样培养和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详细阐释了对文科综合能力的要求:
①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从地缘、事实、意识三个因素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
②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分析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③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冲刺阶段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考生应重点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
(一)重视从数据、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中心问题”和解决“中心问题”的切入点。
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中“图表题”不仅数量多,而且对应用能力要求很高。政治、历史图表题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和数字;在时间和数字的组成之间表达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地理图表题的基本要素是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或时间变化。
解答数据、图表题首先要确定“中心问题”,有些“中心问题”呈隐性存在,必须先对数据、图像进行筛选、加工,然后把数据或图示信息加以转换,从中发现规律,再结合已掌握的知识求解未知问题。
(二)牢固掌握政治、历史、地理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学科内容,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中所谓新的情境,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材料是教材本身没有的,或是材料的组织方法是教材没有的。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比较关注教材中那些有形的、有着具体文字描述的知识内容(也就是所谓陈述性知识)。
对于这些具体知识,教师一般都能讲清、讲透、讲活。然而,对教材中那些无形的、没有文字描述的知识(主要是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所谓程序性知识,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却往往被忽略掉。事实上,阐述那些无形的知识比有形的知识更为重要。
文科综合所设置的问题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等角度入手,从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静态的某一点上,从宏观而不是微观上加以把握。解答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同一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
(三)注重思维技巧,讲究思维方法,及时排除思维障碍。
文科综合总复习要经常训练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1)比较分类法———确定被比较的事物和现象,分门别类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从而分清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法。
(2)归纳演绎法———由特殊的事例推导出一般性规律及特征的思维方法,称为归纳法;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的结论的思维方法,称为演绎法。
(3)逆向思维法———从解决中心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追溯推理,经中间状态回到初始状态,从而最终解决中心问题的思维方法。
(4)综合分析法———把复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部分来研究和认识,再把分层剖析过的对象的各部分特征,结合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思维方法。
(5)类比推导法———将已知或新给出的原理、知识或方法横向类推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以解决新问题或得出新知识,即已知(或新知A)→新知(或新知B)。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好横向类比迁移的“参照点”。
(6)发散性思维法———难以从常规方向或模式解决的问题,需突破常规思维,换一个角度或方向(逆向、横向、侧向等)思考以解决问题,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进行试探性分析与比较。此法具有发散性(多向性),有助于发现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总复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建立自己的“错题档案”,总结哪种类型的题目经常出现思维障碍,分析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找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的方法。
(四)学会总结规律和找出特点。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和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不管学习哪个学科、哪类知识,都要注意总结规律和寻找特点。
比如学习历史,学完一个章节或一个历史阶段以后,就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务必找出其基本线索和关键问题之所在。找到了关键,就找到了提起这段历史的“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加深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
不论是学习历史,还是学习地理和政治,都应该学一个问题就理解一个问题,学完一个阶段就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这叫做“一步一回头”。学习最忌讳的是不加思考,如果不思考,学过去之后却感觉不到有什么收获。
(五)通过训练培养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在新材料、新情境中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应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审题训练,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
二是信息筛选的训练,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
三是寻找试题与已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作为解题的依托。
四是语言表达的训练,恰当地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此外,还要注意训练答题速度、合理安排答题时间。考生要训练对试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合理安排各种题型的文字量,尽可能以最少的文字量获得最多的有效分。走出答题追求正确率、忽略速度的误区。在平日训练中不仅要做到“会”,而且要注意“快”。
合理安排答题时间,答题时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有限时间和一定的水平下,只有安排适当,才能达到最佳。这需要在平时进行有意识的练习,确定自己的最佳答题方案。
(六)敢于进行科学的创新思维。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学生分析、理解这些问题,所用的知识、方法等,大多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围,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可能有单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不是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的答案,而是答案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的角度和层面,有很多的条件要加以讨论。因此,综合能力测试必然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答问题。答案的多元化、弹性化是综合能力考试的基本特征。
鉴于综合能力测试的这种特点,考生在文科综合总复习过程中要做到:
(1)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进行科学的创新思维,运用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标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观察和评价历史的标准来认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用新的眼光阅读课本,用新的思考看待课本文字,学会归纳、概括、比较,把厚书变薄。
(3)通过文科综合复习,要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和公民意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人文素养。
三、分析时政热点要拓展思维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近两年时政热点;
(2)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发或反思;
(3)关系人类发展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4)学科内和学科间既具有自然联系又具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题目约占70%的比重,如(1)西部开发、(2)产业结构调整、(3)经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4)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5)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6)扩大内需和消费问题、(7)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8)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9)中美关系、(10)殖民掠夺与民族独立运动、(11)我国不同省份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备考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以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值得关注:
(1)人与生态环境;(2)加快西部开发,完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3)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经济的发展;(4)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5)民族解放运动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6)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巩固与发展;(7)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8)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9·11”事件与国际政治形势新特点;(11)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中美关系;(12)中日关系与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问题;(13)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规范;(14)扩大内需的方针与措施;(15)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16)“三个代表”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17)孙中山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8)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19)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反恐与反霸问题;(22)巴以冲突与中东局势的历史原因;(23)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24)区时的计算与等高线,地图知识实际应用;(25)地球自转、公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26)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缺乏的形成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措施;(27)大气运动和常见天气系统;(28)自然资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29)农业布局、工业布局、城市化进程与保护生态环境;(30)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要着眼于对当前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同时也要结合学科的主干知识,不能超越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范围和生活经验。要避免像新闻媒体那样从宏观方面泛泛而谈或像专家学者那样进行专业性探讨,要体现“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的特定要求。新闻媒介、专家学者对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能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对我们搞好专题复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因为他们探讨热点问题的方式与高考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他们可以使用某些专业术语、专业理论,可以具有批判性、探索性,可以是个性化的一家之言。而高考命题不仅受制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高考试题的答案必须是成熟的有定论的观点(即使是开放性的试题,其答案也必须言之有理,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有很高的认同度,否则就会引起广泛的争议。
分析时政热点必须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让思维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平时要多考虑这个问题有没有可深入的余地,能不能转换不同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和改革产生的影响。从长远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我国农业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估计。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质量差,不符合国际标准,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特别是主产区农民的增收。因此我国农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面向国际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2)农科教相结合,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集约化管理,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3)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①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把粮食产业做优。西部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②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③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④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在分析热点时,应切实把握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一,每一个重大热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定要完整把握;第二,每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可以挂钩,也要全面了解。只有掌握了每一个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知道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做到分析有根有据,条理清楚,完整准确;只有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做到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在互动中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
从5月中旬到6月中旬,进入跨学科渗透交叉总复习阶段。根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考虑到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主要为分科课程,很少设置综合课程,因此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的比例较小,对于学科间综合的题目来说,一般是回答一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地理和历史中两三门学科的相关知识。
文科综合以人为中心,分析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规律,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内部和现象之间是一种结构关系,这其中,地缘、事实、意识是这一结构的主体因素。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3个主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3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3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社会现象的形成纷繁复杂,所以,对其进行描述就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在总复习过程中,寻找跨学科渗透交叉点可采取学校与学校之间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科与学科之间互动,师生开放性互动的方式。
所谓学校与学校之间互动,是指学校与本省或外省兄弟学校进行互相交流(教学经验、课件制作、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等),搞观摩课、探索课等,共同探索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是指政治、历史、地理3个学科老师经常在一起互相听课、备课,对交流资料共同分析、探讨,跨学科专题确定和综合训练题由3科老师先确定“中心问题”和“中心问题”渗透的各学科主干知识,围绕“中心问题”寻找适量材料,既要寻找宏观的抽象材料,又要寻找微观的具体材料,在占有适当材料的基础上,3科老师共同探索,寻找建立跨学科知识“超级链接”和技能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是指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共同问题,采取答记者问的形式,由3科老师共同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或由3科老师分别向不同学生提出同一个“中心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层次转换思维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围绕关心农民减负增收这一“中心问题”,地理老师可向学生提问:从地形、气候、土地资源3个方面对比中国与美国的差异;从气候因素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政治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你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必须履行哪些职能?做好哪些工作?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可以就其中某一个方面向科任老师提问,由科任老师单独回答或共同回答,例如学生可以反问老师:(1)我国的农业为什么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畜牧业为主,大量使用科学技术,高度集约化,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机械化和社会化?(2)中国历史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起源于什么时期,出现了哪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利造成农业恶性循环的史实?(3)当前应如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所谓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是指政治、历史、地理3个学科分别为相邻学科梳理知识提供知识交叉点。
所谓开放性互动是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辩论会,互相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②反恐与反霸;③公民道德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④人与生态环境;⑤中国某历史名城的演变与现代工业布局城市化进程,保护环境的措施;⑥中国季风气候与水资源的利用;⑦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⑧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与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经济合作增多,为什么维护和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⑩环太平洋地区二战后工业布局的新特点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都可以开展师生互动开放性讨论或辩论会。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能力方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