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政治课题>>正文内容

结题报告高中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探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高中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探究

研究报告

天台育青中学课题组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称谓有所不同)作为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的产物,由于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又能进一步丰富甚至提升现代教育的精神,因此在短短数十年间就迅速成为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现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也必将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本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并且每5000名至7000名学生中必须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是一致的。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将学习心理、健康情感、坚强意志、人际适应、反应适度、青春心理、升学与择业心理等八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纳入到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法指导课》、《中学生心身指导课》和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见《人民教育》1998年第一期《营造青少年心的乐园一一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纪实》)。华东师大一附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套方法,总的说来是:心理教育要全面、心理咨询应及时,心理调查、心理训练为辅佐。具体做法是:(1)开设心理教育课,每周一节,排入课表,系统接受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中;(3)心理教育渗透在品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4)创建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5)向教师宣传心理卫生常识;(6)建立学校一一家庭一一社会心理教育网络。(见《上海教育》1999年第六期《教育咨询调查训练一一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研究》提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模式是一个基

课题:高中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探究 规划号:

课题负责人:周新宪 执笔:俞冬青、周新宪

课题组成员:俞冬青、赵德铃、徐有龙、许尚秋、王亚峰

本精神、两条基本途径、多种形式、多方面支持保障;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两条基本途径相结合;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支持为保障。(见《教育研究》1998年第一期《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

由杭州大学教育系与浙江武义县实验中学合作开展的课题《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提出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措施,提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包括:多方人员参与教育;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现行课程的心理素质教;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家庭、社会协同心理素质教育。(见《教育研究》1998年第二期《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成功班主任全书》系统介绍了班级的发展过程,班主任的作用和成功班主任的内涵、意义、职责和任务。提出成功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如何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做好教育力量的整合。提出成功的班级文化应如何建设,对成功的班级活动进行指导。介绍了如何成功矫治学生问题行为,成功的学生交际指导。介绍了成功班主任班级工作的特殊艺术,并介绍了较多的素质教育案例。等等

(二)党和政府的重视
早在1988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培养和训练”。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文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1992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下发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心理卫生教育被列为八项主要教育内容之一。19932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99483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更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19982月,原国家教委又进一步决定,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删节教学内容,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1999113,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再次提出,学校要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999616,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1999813,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意见》还对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领导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01214,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再次指出:“中小学校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001315,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20014月,国家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19998月教育部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文件后,又针对大学生再一次颁发的专题文件。200285,国家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标志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步人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
(三)时代发展和现实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如嫉妒、自卑、任性、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特别是震惊全国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马加爵人格缺失、心理变态、最终走向毁灭,该事件震撼了全社会,给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很多的警示和启发;同时我们台州、天台也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离家出走、抢劫、学生上网诱骗并强暴少女等事件,各式各样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趋势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发展自我的潜能,不以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衡量评价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出现校校设有辅导机构、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

趋势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秋季高考不再一锤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将有根本的改善。学生的成才道路选择将会更加多样化。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意识到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因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趋势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授业的功能将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成为师资培训及教师资格认定中一项重要内容。发达国家早已将学生辅导作为教师教职基础来考核。

趋势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将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发展性为主。
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从解决学生心理障碍入手的。但随着对心理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

趋势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
10
多年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辅助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无论是研究内容、培训课程,还是工作重点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然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教师、学校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众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心理健康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也要关注教师,这关系到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大事。家庭心理健康、全民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重视。

趋势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将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心理障碍的防治,虽然涉及到学习指导和个人发展指导,但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学习辅导、就业辅导尚不普遍。预计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将不断拓宽,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样的服务和指导。

趋势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初期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受到重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最近我们完成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的正相关。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趋势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将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先从个别辅导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团体辅导与训练逐渐升温。团体辅导重在团体成员的互动,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都可以应用。因此团体辅导与训练将会成为协助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方法。例如: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压力处理工作坊、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深受学生欢迎。21世纪网络技术将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青少年上网将会运用网络技术,开辟网上咨询。现在已有一些学校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咨询、测量服务。

趋势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取决于队伍。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人员的专业要求很提高,所以必须经过专业培养或专门培训才能胜任。由于这项工作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各校心理辅导员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有德育工作者、青少年工作者、心理学者、学校医务人员等,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教育部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师资建设,提出了培训要求,试行资格认定制度,落实编制、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多项措施。

教育部(200214号文件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班主任有很多优势:是教育要素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键性中介,是最了解和熟悉学生,与家长有密切联系,与学科教师易协调,与班级工作珠联璧合。班主任角色是三种角色的集合,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本课题就高中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本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一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三、研究目标

  1、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工作应全面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和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实现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更好地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防治学生的种种心理健康调适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探寻出切合军事化寄宿制学校实际可行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3、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推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加强与同类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和探讨,努力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统化和规范化,在学校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应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心理科学的规律,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要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2)全体性与关注个体差异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在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探索性原则

作为军事化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如何切合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保证本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没有现成的理论和范例,需要耐心的探索和实践。

4)开发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进行,还要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和辐射,以拓展心理健康的空间和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5)独创性原则

在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感性感悟,理性思考,优化研究过程和方法,升华总结和经验。

2、方法

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理论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及他人关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实践体验,为本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可供借鉴的事实材料。

2)本课题将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强调行动者参与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正。

3)科学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经验总结的目的是对本课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各种经验和他人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筛选,从中提炼出一些符合实际且可操作的模式。

4)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个体性研究与整体性研究相结合,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活动。

3、对象:育青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和全体班主任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运用图书馆、网络等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理论学习,对课题进行讨论论证,制订研究方案,且细分研究内容,作好前期准备工作。②深入探讨研究目标,设计具体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作好分工。成立课题组,运用图书馆、网络技术等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理论学习,制订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1月至200610月。①理论学习,搜集各种资料,深入研究各目标的实施阶段。②选取各年级一些班级为实验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课题调查,保存好资料③结合本校和管理中的实际,制定适合各年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制定方案完成好课题研究。④班主任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交流和推广应用,并搜集各种反馈信息;课题组并对调查和研究过程进行干预,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和检查落实,不断进行修正补充、并作好资料的整理归类和存档,完善研究方案,不断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⑤实验结果和调查情况进行总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积极把经验和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和教学中,如开展各种班会、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公开课、个别谈话、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等,最后撰写专题论文,上报中期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200610月至20078月,申请延期。继续准备材料,班主任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交流和推广应用,并搜集各种反馈信息;课题组并对调查和研究过程进行干预,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和检查落实,不断进行修正补充、并作好资料的整理归类和存档,完善研究方案,不断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078月至200710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汇总资料,总结经验,形成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六、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概念界定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定义
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另一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①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②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③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
2、性质
从性质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得以克服
这两项任务层次也不相同,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如果将学生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比喻为生病的话,发展性教育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与预防疾病,而补救性教育则相当于治病。
3
、理解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 “健康” 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 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
认识误区——健康就是无病,无病就是健康,非此即彼。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幼儿和中小学生。
认识误区——
心理辅导是管后进生的吗?
优生需要心理辅导吗?
毕业班太忙,还需要开心理辅导课吗?
马斯洛提出:真正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的、正常的人的心理,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创造性,人的积极情感,人的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
()研究过程

1.评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际和现有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校为主体,考虑学校的具体实际,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创造出学校特色,如何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如何与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成为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天台育青中学坐落在浙江天台城关西部的三茅溪畔,占地面积156亩,学校总建筑面积40000m2, 校园绿化面积30000 m2。学校布局合理,分区明确,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是一所极具现代化气息的花园式学校。学校已有8年办学历史,是天台县首家公立“军事化、寄宿制”省三级普通高级中学,至今已拥有37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人左右,教职工156人,全校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已进如教室,教学手段现代化。本校采用了可控性较强的“军事化、寄宿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寄宿制和军事化的组织纪律上,每年开学初,我校对入学新生进行为期半月的军训,使学生形成铁的纪律,全局观念。全体同学寄宿在学生公寓,星期五下午离校回家,同时严格实行出入证制度。政教处、宿管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全程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进行全程指导,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课外活动全部纳入教育体系。在学生管理上,加大寄宿制军事化管理力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干部为骨干,继续实施由学生自治、自理、自督的自我管理制度,扬长避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特色课外活动建设,继续抓好校园黑板报、广播台、校报等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形成“开放性学习,封闭式管理”的模式,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形成精品校园文化。经过几年努力,本校实施的寄宿制管理模式和所取得的教学成绩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可,受到了各界的赞誉。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和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校也一直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1998年开始,我们就针对高三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讲座,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在高中各年级针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定期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增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等。但由于寄宿制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本校办学历史不长,年轻班主任居多,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和培训,学校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等因素, 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和实际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本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必须针对本校实际大力宣传和积极实践。

2.确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

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确定了本校及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高一年级:①获得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改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②提高他们对自我潜能的认识,激发挖掘潜能的动机;③完成初、高中过渡适应,增强适应育青中学军事化寄宿制学校生活自理能力;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觉性,掌握学习方法;⑤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注意早恋问题;⑥差生问题。

高二年级:①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②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调整提高,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自觉性,制定学习的计划,进一步明确学习和人生的目标;③促进对自我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④掌握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的方法和技巧;⑤提高休闲生活质量,掌握心理平衡调节的方法。
  高三年级:①确立升学或就业志向,能做出正确的抉择;②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③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完整的经验,善于调控情绪和行为;④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⑤高考学习和生活调节,学会放松自己心理的方法。

3.设置本校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从纵向上看,包括心理健康的观念、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能。从横向上看,包括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这些内容如何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整合开发,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就是以学校为本,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现有资源和条件,结合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和具体目标,遵循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学生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侧重点

高一年级 学生对高中生活既好奇又担忧;希望在新集体中得到教师、同学的承认,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友谊,喜欢突出自我,独立意识增强,成人感更为明显;个别学生由于在新集体里找不到新的知己而产生孤独感;在新集体里没有归属感,怀念初中的班集体,因而对新集体有点漠不关心;少数不适应过渡的学生心理问题。 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环境、行为习惯辅导和学习策略辅导。适应高中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增强集体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自我调适与自我改变的技能;如何科学上网等。可开一些班会。如: 让我们敞开心扉(开朗性格与人际沟通), 开发你自己(潜能发掘), 如何欣赏、说服和拒绝他人(人际交往技能), 如何科学用脑, 假如你要改变自己(行为方法),新生的军训内容中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培训内容等。
高二年级 学生基本适应高中生活,对高中生活的新奇感消失,更加渴求友谊;同时文理科分班部分学生产生不适应,松口气现象,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部分后进生对人生前途迷茫,不求上进;少数学生出现早恋苗头、网恋等;个性、休闲辅导和交往辅导; 如何掌握学习主动权(学习方法);怎样与异性交往; 如何增强交往能力(社交技巧)等。
高三年级 学习方面焦虑感明显增强;积极考虑毕业后前途问题,非常关心升学就业问题;对未来生活既有美好的幻想又伴随担忧焦虑;对综合应用知识及高强度的学习不适应。升学、就业、高考前心态调整和社会适应辅导;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选准自己的发展前途与人生目标,能娴熟地运用所学技巧,自我调节考前情绪,成功完成中学阶段的最后冲剌,能够作出升学或择业的最佳选择。如:人生发展计划(人生指导),把握高三(合理运筹时间),如何系统学习的规律(学习方法),如何调节考试情绪(松弛、系统脱敏),条条道路通罗马(择业指导),进行“消除考试焦虑”的心理健康辅导,或进行心理问卷测试,及时发现问题予以化解,为搞好家、校教育配合,特别是针对多数家长缺乏必要的心育知识与经验,可利用召开家长会之际,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等等。
4、心理健康教育分三个年级实施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且理论性教强,学习研究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时间。同时我校缺乏专职教师,仅有一些热爱这项工作的兼职教师。针对这些不利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并作好读书笔记,并定期举行学习理论交流会、案例分析和民间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心理知识讲座,活动课观摩,教学反思等方式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和讨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和学科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角色应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主任即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班主任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特点:充分利用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辅导过程;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我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是班主任,依据每个人自身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①班主任心理辅导角色的理论探析

班主任的角色问题应该是我们实施班级心理健康指导的首要问题,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展,这就必然促使班主任角色内涵的拓展。我们意识到,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应该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一些年轻教师刚当班主任,就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而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我校曾有一位年轻班主任,接手一个从学习成绩和入校整体素质看还是不错的班级,可是由于这位老师缺乏经验,最关键的是没有找准自己应担当的角色,他虽然敬业爱生,关心负责,但对学生要么就是管制、约束,要么就是哄哄、随意许诺,对学生无法做到尊重信任,同感同理,良好沟通,善解人意。在学生中没有树立应有的威信,结果这个班级入校才一个多月,就成了全校最有名的“差班、乱班”。第二学期,换了位年轻的老老师,她极好地集合了三种角色,既是一个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理性公正管理有方的班级管理者,又是真诚自信、热忱耐心、坚韧果断的教师,更是一位对学生尊重信任,感知敏锐、同感同理、自我悦纳、善于沟通、善解人意、乐观开放的心理辅导员,学生对她,既感到亲近又是信任,更多地是把她当大姐,师生间建立了极其融洽的关系。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有了根本的转变,班风正了,努力学习成为班级的主流。

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理论探讨。我们基于已有的资料和对实践的分析认为,事实上班主任与教师角色是合而为一的,在其之上加上心理辅导员角色,则是对当代班主任自身素质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认真分析班主任三种角色的职业素质和个性品质要求,可以看到他们在职业要求上表现出差别,在个性品质要求上则更多地表现为共性。所以,我们觉得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班级心理辅导中对班主任的人格品质有一个统合性的要求,即要胸襟开阔、大方谦和、理性公正、真诚信任、善于沟通、乐观自信等等。所以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更主要的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

②班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实施

心理辅导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才适合本学校学生,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我们把它作为本专题研究、探讨的重点。经过比较,我们觉得心理辅导活动课更适合本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侧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这种效果更好。

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会中安排,一般固定在每两周一次,与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公民教育等结合进行,一学期不少于10课时,由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老师。注意辅导后的反馈,加强团体辅导后的个别辅导,以保证工作的深入。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感到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比任课教师更有优势,因为,首先班主任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容易把准学生的心理脉搏,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其次,班主任更易注重心理辅导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习辅导,也关注学生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此外,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会课上设置,便于将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班集体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③班级健康心理氛围创建。

班集体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特别突出的作用。好的集体里有一种潜在的班级文化和精神力量,有一种无处可见其形但无处不知其神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全时空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需要、动机、兴趣等等接受到班集体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和行为处理,将是引发与导向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原因。学生如果在一个这样的班集体里生活、学习,他们会把这个集体视为自己心理依托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会出现积极的模仿、从众、认同、接纳等社会心理活动及良好的学习心理活动,在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时候,都会把班集体视为自己的依托对象。而且,全体同学常常把自己的集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几十个同学。这种有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心理素质的班集体,对学生的个体心理素质与整体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的。而且本校学生的心理机制、年龄特点等主体性因素同班集体显性、隐性的文化与精神影响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将使得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我们课题组俞冬青老师、赵德铃老师和周新宪老师、王亚峰老师分别在高一、二和高三做了很好的探索

Ⅰ、高一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疏导策略的探究

高一学生的心理现状剖析。多调查结果和现实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海市对小学到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检查,发现27%的学生有心理偏异,有厌学、早恋、吸烟、出走等不良行为反应;存在着冲动、嫉妒、焦虑、忧郁四种不良情绪;不少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自卑、娇弱、攻击、任性等。近年来我们台州、天台也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离家出走、抢劫、学生上网诱骗并强暴少女等事件;调查还表明,各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障碍表现有所差别。其中,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高一学生从各个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学习,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对高一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高一年级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又一个转折阶段,所以,重视高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及时疏导甚为必要。尤其是寄宿制重点中学高一新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的自我估计偏高,学习竞争激烈,加上生活要求自理,家长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影响,更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冲突;还有部分走读生,由于成绩较差赶不上其他同学,产生自卑感等心理障碍。因此,重视寄宿制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规范、系统并符合他们实际的心理辅导,对整个高中学习生活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情。
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有人根据国内外学者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出发,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为:(1)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2)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3)乐于学习。(4)善与人相处。(5)善于自我调节。(6)情绪愉快而稳定。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对待现实,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乐于学习,并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更大成绩。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或孤高自傲、或苦闷、失望,自暴自弃,情绪不稳定,波动大,与周围环境不和谐,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寄宿制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松懈心理。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如愿尔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肯定能上大学,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有个别学生的变化会让老师大吃一惊。案例A:小何在初三学年是班的数学科代表,学习认真、主动,成绩不断进步,考上重点中学,但升上高一后,他的精力却主要放在打球、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上,欠交作业、违纪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常常被老师批评,成绩从入学时的班前几名退到三十多名,原班主任找他谈心,他显得很不在乎,认为刚刚辛苦了一年,应该玩一玩,而且高一离高考还远,不用太心急,他到高三时自然就会努力了,最后到高考时分数只有达到上线。
2
、高傲心理。优秀生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案例B:小林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班中的佼佼者,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初中升学试成绩考差了,没能考入预定的学校,而是进入另一所重点中学,入学后,他显示出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自习课常常讲话,不喜欢上的科目就借故不上课,对教师和同学的善意批评不接受,甚至认为老师和同学故意针对他。到了高二成绩越来越差,更加我行我素,到高考时分数刚达到专科线。

3、苦恼烦躁心理。由于初中时大部分学生没有住宿,生活平时过分依赖父母,在家很少扫地、洗衣、洗碗等。到了高中要求住宿,这些劳动忽然要求自理,但由于缺乏自理能力,产生烦恼。加上住宿学校对扫地、叠被、集体生活等有严格的要求,许多同学不能够主动适应,因此,产生了苦恼烦躁的心理,甚至生产逆返心理,严重的影响学习。案例C:许某某由于初中时没有住宿,加上父母过分宠爱,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到了高中,忽然要求生活自理,要求适应集体生活等,经过一段时间,始终不能适应,产生苦恼烦躁心理,甚至要求退学。
  4、失落自卑心理。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当成绩越来越差时,又体现出自卑,自暴自弃。案例C: 小何初中时虽然不是排在班前一、二名,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沉静、听话的好学生,他以低于录取天中分数1分的成绩考入本校,这个成绩在全校都属于中上水平,但由于前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小何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为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小何忽然变得"活跃",有时,课堂上老师刚说一、两句话,小何就会大声"插话",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何奈何,不得不批评小何几句,小何却暗暗高兴。
5
.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表现为竭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和盲从地位,甚至我行我素,你劝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对教师家长的规劝往往采取抵触情绪,甚至强词夺理,高唱反调,这类学生容易做出越轨行为。案例D:小张升中考试的成绩原本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望子成龙"的父母花费了几万元让小张终于成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可惜入学后,小张没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依然贪玩,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越来越差,他父母气坏了,对他严加管教,但父母的严厉激起小张的反叛心理,在与父母争吵后的第二天开始,他连续几天没有回校上课,甚至出现参与社会集体打架,违法行为。
  6. 焦虑心理。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案例E:小欧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一名,但初中学习成绩好并不等于高中就好,由于小欧未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中段考试只排在班的二十多名,家长觉得不理解,多次找班主任对小欧做工作,小欧感到压力很大,整天觉得闷闷不乐,在心理测试中显示为焦虑型。
  7.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各样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故意制造事端,想令别人也不好过!案例F:小陈家境贫寒,所以她从小勤奋读书,希望有一天跳出农门,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她成了当时本村村民羡慕的对象,不过,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习成绩却不断退步,几经努力都没有明显效果,小陈失望了。她看着同室好友小王的进步,内心难以平静,于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凡是到考试前一周,小陈就"犯病"了,有时还"神志不清",弄得好朋友小王不得不放下书本,把本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陪她看病,为她煮药、打饭、洗衣,小王的考试成绩自然大受影响,小陈却高兴了。

  8.随众心理。随众是指没有主见,没有原则,以别人喜恶作为行事准则。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了以往的好朋友为伴,内心渴望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住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难免产生孤独感,心中不踏实,他们更希望尽快溶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了。所以,随众心理尤其在住宿生中表现突出。案例G:小廖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进入重点高中后,同班十二位同学住在同一宿舍。有一天,小廖的妈妈找到级长反映情况说,小廖最近常在周末去网吧,父母知道后批评他,但小冯解释说,同宿舍的同学都会打游戏,如果自己不会就很丢面,其他同学叫他去机室不去也不好,并且要求父母给他买一台电脑,家长劝说无效,便请教师出面做教育工作。

  9、早恋心理。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关系意识的增强,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产生怀春的情爱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过,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的情网。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指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特别需要同伴的友谊,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

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策略。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绪的好坏,意志强弱,既影响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级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近几年来,我课题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尤其是重视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和辅导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们根据课题组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疏导作一定探究。
  1、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和老师要进一步转变理念,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特别是班主任、生活指导和政治指导员应加强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把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们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要主动去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以及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来教育他们,应他们予以更多的关心,并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在成长过程心理问题和身体健康。

2、重视作好初中与高中班级管理的衔接新学年新班级,对学校和班主任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适应新的学校和班级的问题。刚入学的学生在到了新的学校后,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往往感到不适应。如与初中相比,学习的内容、形式及学习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不仅学习的内容加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等都要加强。因此,如何作好班级管理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生活?首先应使高中学生感到不同于小学和初中,但又有连续感,而不觉得难以适应,从而较顺利地、不断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过渡,从不适应向适应过渡。在具体工作中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①、学校发展历史和成绩的衔接教育。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学生在对新校的情况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心理上就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这时教师要及时让学生了解本校的发展历史、学校的特点以及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从而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新的学校,促使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自觉地接受和适应新的学校生活。②.教育管理方法上的衔接。高中阶段的管理不同于初中,在初中阶段,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内容较多,对学生的管理主要还是一个半扶半放的管理形式。高中阶段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接触这样的管理要求,学生可能有些不适应。因此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做好初中与高中管理方式的衔接,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班主任可恰当了解和掌握初中的学校和班级管理方式,这样可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与初中的管理模式相衔接,保证管理的连续性。③、课程及任课教师的衔接。高中的学习在课程的内容上、学习的深度、以及学习方法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不同。任课教师的组成和授课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原有课程、教师的要求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模式,让他们一下子接受新的教师和课程往往存在着困难,这时,班主任老师要及时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工作,给学生介绍高中课程的特点、要求及学习安排,同时通过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使班主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提供机会,让学生尽快了解任课教师的特点、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授课方式,把新的认知内容纳入到已有的认知模式中,建立新的认知模式,这将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学习心理指导。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4、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作为寄宿制学校,在入学前,通过军训,培养和指导学生自己洗衣、打扫和整理床铺等,平时也严格要求学生的衣着打扮和个人卫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缺少父母言传身教,很多孩子不懂得礼仪,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学校要求为此在校内通过班会或集体活动,将师生礼仪、长幼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穿着打扮等向学生做了全面讲解,懂了礼仪的学生从和谐的人际交往中找到了更多的情感支持,从而激发了学生们以校为家、热爱学习的积极态度。

②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由于住宿或看管的长辈家务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监督管理,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加上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使这些学生产生思想松懈,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同时,还可以建立“学校—留守生—家长(监护人)”热线,在此基础上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或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一方面向他们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达到双方的沟通;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帮助家长们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以便及时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共同指导和监督孩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自律,让他们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少学生的心理障碍,有时是来自于与集体的不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向有心理障碍学生"求教",借此对其短处给予开导,这样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④在缺少呵护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随着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随着多种经济型体制的并存,贫富悬殊,犯罪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于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在增加,学校要求教师们结合德育教育,团委、政教处和班主任指导学生懂得自护、自救常识,珍视生命;在班级中展开了一些机智擒敌,大胆自救,冷静脱阵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自护自救意识,同时还开展了一些安全知识讲座等活动,使学生的自护、自救成为一种能力。
⑤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大部分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优秀生,因此倍受老师、班主任的钟爱,经常得到的是表扬和奖励,但有时却制造了一些优秀生长处的副产品-------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重视做好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⑥加强宣传和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或专题报告会、讲座等,在为所有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学生,我们学校通过罪犯“现身说法”和法制教育片,加强了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也可通过黑板报专题宣传或校报《育青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定期宣传,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打开“心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设立心理辅导室,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对他们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心理学表明,人有了心理负担,只有想办法释放出来才可以减轻或者解脱。

5、青春期教育。该部分研究我们主要侧重点研究女生。大量事实证明,中学女生谈恋爱后,感情往往被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下降的。现在,中学女生早恋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及时引导女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过早陷入恋爱情网,以免遗憾终生。

中学生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的表现.中学生的早恋行为一般表现为隐闭性,因为她们的行为毕竟不同于正常的成年男女的恋爱行为,她们知道,如让老师和父母、亲戚知道,肯定遭到反对,所以她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都是"地下式"的。但是只要老师细心观察,主动关心学生,及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是不难发现问题的。一般地,女学生有早恋的意识和行为后,往往有如下表现:
  (1)突然比平常注重衣着打扮;
  (2)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甚至精神恍惚;
  (3)学习成绩突然下降;
  (4)返、放学的时间不正常,离家上学的时间过早,放学 后回家的时间过迟;
  (5)电话频繁,但不愿父母或其他人接听;
  (6)活泼好动、喜欢与别人交往的学生,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等;
  (7)用零花钱突然比平时多;
  (8)借故迟到、早退或请假,甚至常常旷课。四.引起中学女生早恋行为的成因分析
  引起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步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中学生"早恋"的主导因素,除此以外,由调查可发现,引起学生早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2)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有的被有钱的男人玩弄。
  (3)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4)家庭教育不当引起,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以上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极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离家出走,或做出"偏激"行为。
  (5)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因家长本人素养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女儿的成长,使她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6)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都使她们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7)年幼无知,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遇到坏人容易受骗上当。
  (8)由于共同学习、工作的关系,互相爱慕,产生了较纯真的感情,但未能理智地处事,产生极大的感情烦恼。五.对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进行心理辅导的策略
  发现女学生出现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家长和老师不能简单地禁止,更不能粗暴地扼杀,或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批评,羞辱她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和利比兹曾作过一次调查,了解父母对恋爱中的男女进行干涉的作用.他们惊奇地发现,父母的干预程度愈高,男女双方竟会产生愈强烈的爱.他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此"效应"不仅表现于父母的干涉对孩子恋爱态度的影响上,也表现于教育者的粗暴行为对学生早恋等行为的负面影响上。因此,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对女学生的早恋行为,除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她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外,还在于加强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那么,如何对女学生的早恋倾向或早恋行为进行心理辅导呢?笔者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以下策略,教育效果较好。

  (1)"性知识教育"策略.青少年性兴趣的产生在于性欲的激发,这是由于性腺激素的大量分泌造成的。一些性心理卫生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越来越对性发生了兴趣。尽管这种兴趣是隐蔽的、难于启齿的,而且还带有明显的羞耻感,但仍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和以各种方式强烈地表现出来。青春期学生在两性之间产生爱慕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对性信息反应迅速而敏感,对异性爱恋情绪易激动兴奋,又不善用理智调节情绪。中学生"早恋"现象就是典型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为此,老师要根据女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某种性问题来临时及时向学生传授性知识,对她们进行必要的性心理、性生理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尽量解除其神秘感和好奇心,了解到性行为对女孩子所能带来的伤害,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调整自身的心理活动,把好奇心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己人"策略.女生情感较细腻、敏感、丰富、脆弱,心理较微妙、复杂,故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除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生理知识、法制知识外,更要有诚挚的爱心,尊重理解学生,同情她们的不幸,把学生当作自己人来看待,而不是管教的对象,时刻注意"自己人效应"的运用,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是她们的贴心人,能够帮助她们解决困难,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喜欢你,消除学生对老师所抱的戒心,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观点、态度,提高心理辅导的成效。
  (3)"榜样教育"策略。不少班主任感受到,良好的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不少富有经验的中学班主任,他们在维系良好集体风气的做法上,共同之处就是重视榜样的力量作用,坚持把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班集体建设的介入点,使学生们学有榜样。在处理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时,班主任也可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以邓颖超大姐对妇女提出的"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为题,通过树标兵,学先进,使女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中学生的美和追求,在她们中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谁早恋会被同学们看不起,谁没有理想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从而净化她们的心灵,掌握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分寸,不使异性友谊变为爱情。
  (4) "主题班会"策略。在进行榜样教育的同时,班主任要利用系列化的活动,正面引导、反面警策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如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组织如下一些主题班会课:《我所喜欢的少男少女形象》;《女性的自我保护》;《异性交往的准则》;《意志力与成材》;《十六岁的理想和追求》;《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怎样的中学生活最美》等。
  (5)"故意忽略"策略。就是对学生的行为故意忽略。如果老师、家长觉察女学生的早恋行为时,马上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地控制和禁止,或采取"监视""搜查""恐吓"等简单、粗暴的做法,只会引起负面效果。这时,"故意忽略"反而可让她们有自我反省的时间,冷静地处理感情。例如,2005年我任教的高一(1)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小陈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也排在班前列,聪明、活泼的她深受男同学的欢迎,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常常与一名男学生返、放学,班中也传言说她"谈恋爱"。我知道后,没有急于制止、干涉,而是暗中从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让她组织一堂班会讨论课:"如何掌握异性交往的准则"?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与那位男同学仍是好朋友,但我知道她已能理智地处理感情。
  (6)"小信箱"策略。有时,对"早恋"学生的心理辅导并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有一个适应和调节的过程,如在班中设立心理咨询小信箱,能为产生早恋烦恼的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也使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扫清成长道路上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7)"自我教育"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方可能实现""只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市场经济、信息时代呼唤加强自我教育。在目前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下,如何提高青少年抗腐蚀的能力?只有提高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分辨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自觉取舍的自我教育能力,女学生才能在纷繁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吸收正面营养,抵御负面因素侵蚀,控制自我和超越自我,增强自尊和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立志做生活的强者。实践证明:对早恋问题宜导,不宜堵,如粗暴禁止,简单化处理,常常事与愿违。

6、重视“留守生”教育。

随着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生”问题日形凸现出来,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这些“留守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的引导、教育和管理,严重的导致了人格形成障碍,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异常、失范和越轨现象,影响他们的正常成长,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管理带来新的困难。我们育青中学虽处在城关,但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经调查,三个年级平均每班有40%左右学生是“留守生”,如何教育和引导这些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本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因此,周新宪、俞冬青的《给“留守生”更多关爱—军事化寄宿制学校与“留守生”教育》对“留守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主要从“留守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留守生”问题成因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留守生”问题进行实践,提出解决“留守生”问题的建议和方法:改变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留守生”跟踪管理档案、加强宣传和辅导、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劝导家长改变外出方式和沟通方式、重视作好初中与高中班级管理的衔接等。最后对“留守生”教育的提出了几点忧虑:首先,留守生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只有全社会形成共管的格局,并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从政策体制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这才是解决“留守生”的根本所在,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生教育的问题;其次,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第三,在实际上,天台大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班主任、生活指导以及政治指导员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相关知识,造成实际教育过程中,方法单一,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教学教育的效果,甚至有时会产生一些负面后果;学校教育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第四,教育“留守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们更多的无私奉献。但在本学校的实际管理中,班主任的任务过重,压力过大,即当家长又当保姆,加上“留守生”教育本身难度较大,影响了班主任做工作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由此我们得到启示: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了解和关注留守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处境,懂得他们的需要,给留守生创建一个成长的新空间。及时删除他们的缺点,把他们的优点粘贴在一起。让他们学会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自护。以教师的博大的胸怀,施以留守生更多的关爱,帮他们摆脱心理的阴影和障碍,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温暖的集体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需加强社会—学校—家庭的联系沟通,共同努力解决。(具体可见《给“留守生”更多关爱——军事化寄宿制学校与“留守生”教育》(本文获2005年台州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和《军事化寄宿制学校对“留守生”教育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Ⅱ、高二文科生心理障碍及其疏导策略的探究

高二学生特别是文科生的心理障碍比较明显,因此对高二的研究我们主要侧重文科。高二文科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高二文科生大多来源于不同班级的“中下层”和“底层”自称“第三世界”,作为这一年段的文科生,高一已结束,对学校各方面有一定了解,离高三似乎又还很远。俗话说:上不上、下不下,这部分学生心理障碍比较突出且特殊,其主要表现如下。

1、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尤其不爱学数理化,许多学生偏科严重,学习逐渐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实现厌学,有的迷上上网,逃避学习。

2、自卑。性格孤僻、内向,做事没信心,内心有一定的压力和郁闷而又不能排遣。

3、抽烟、赌博、打架等不良习惯多,逆反强,转化工作难度很大。

4、偏激、抗拒心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很成熟,把集体活动、学校规章制度都看成形式主义,在行为上与老师对抗。近两年又出现不学理化生,不参加平时的月考和期末考试,甚至不想参加理化生会考的过激行为。

5、焦虑症。复习时很用功,但总担心没有复习好;考前吃不下、睡不着;考试时总出现“考不好怎么办”的恐惧感。

造成该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该群体本身的“先天不足”。

该群体绝大部分成绩较差,甚至还有许多同学是走读生,中考的打击已使其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挫伤。其中有些人在初中就有许多不良习惯;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高一学习中对物理、化学产生畏惧后选报文科的,选报文科在部分同学的心理上又产了一次被淘汰感,自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因此,可以断定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高一就产生了学习和心理上的障碍。这一先天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在高二和高三的厌学、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的形成。

2、该群体本身“后天营养不良”。

1)学生对文科学习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认识。20049月本人曾对本校高二文科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在问及“你为什么选报文科”这一问题时,回答“喜欢”的只占14%,而回答“因为数理化成绩太差”的却占到了80%,还有6%的同学甚至回答文科容易混一些。在问及“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文科”时,约50%的回答是“多背题”。这种片面的认识和心理准备的不足导致了他们在后来学习中事倍功半效率甚低,进一步导致了厌学、自卑和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如:某校一女生,分科时就一直犹豫不定,最后还是抱着“多背题就能学好文科”观念选报了文科。刚开始她学习很用功,但很快就感到“背”也不容易,“背”了也用不上,所以不久她又改学理科。但由于数理化基础太差,跟不上其他同学,结果没过两周又改学了文科,可见其自信心是多么欠缺!后来该同学自卑心理一直很重,在她身上已明显表现出厌学和考试焦虑的症状。

2)高二课程安排与文科生的烦恼。高二在不少文科生心目中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他们深知自己高一成绩不好,都希望学文科后拚搏一场,提高成绩。然而,高二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利的。其一,高二要面临数、理、化、生四科会考,这四科对文科生来说都是“弱项”,他们必须用比理科生大得多的精力去迎战会考。其二,对他们来说理、化、生是非高考科目,但又不能放弃。如何处理好会考和高考的关系确实让他们很烦恼,而理科生则没有这些烦恼。其三,伴随着会考的压力和烦恼还要比理科生多学历史、地理两门课程,心里很是不平衡。这些不利因素加重了部分同学自卑、厌学心理和会考焦虑症,也使部分同学产生了偏激、逆反等不良心理。

3)英语和数学偏科现象普遍而且严重,严重影响自信心和上进心。决大部分文科生英语或数学都存在偏科现象甚至很严重,从主观上很想补上偏科,但是由于基础差、学习习惯差、毅力弱等主观因素和几门会考、学习氛围不好等客观因素,造成偏科很难补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4)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差。基础差,成绩不好,但关键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科学,从而造成学习成绩差,出现自卑,厌学.

3.来自家庭、社会的外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某些家庭教育方法却对学生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有的家长认为原先孩子成绩不好是自己管教不够,想利用学文科的机会提高成绩。于是便向孩子提出了很高很严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当孩子没有达到目标时又一味指责、批评、惩罚,严重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某校一男生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由于高一成绩差想在学文科之后“出人头地”,家长也帮着制定了奋斗目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虽也用了工夫但进步并不明显,这时家长开始批评、责骂、甚至打骂,孩子则渐渐产生了厌烦、逆反和抗拒心理,甚至出现摔东西、砸玻璃、自残等极端对抗行为,最后该生不得不休学。

预防和疏导策略白了重点中学高二文科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成因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摸索了一些预防和疏导措施。

1、重视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全国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重视心理辅导是最好的预防措施。为此我们课题组成立了由班主任参与的定期举行的心理辅导咨询研究机制,把心理辅导当成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学校也强调:班主任在任职前必须经过心理健康培训,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必须有较强的心理保健意识。从1998年开始,我校就针对高二、三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讲座,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在高中各年级针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定期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增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等。

2、加强学法指导。高二文科生成绩差,除了基础差外,主要问题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差,毅力不强等。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二这一年里,召开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如主题为“学会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一)”、“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计划、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法指导(二)”、“记忆规律——学习方法指导(三)”的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一)让学生明白高中的学习是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之一,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更新很快,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讲述高中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如何学习。主题班会(二)针对许多学生自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的错误看法展开讨论,最后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智力因素是差不多的,关键是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就是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否正确、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情绪是否稳定、学习意志是否坚强等,所以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同时提出如何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要定出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主题班会(三)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老是记不住”、“也许我太笨了”、“我记忆能力不好”等现象,进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讲述,让学生明白遗忘的规律,针对这规律,提出记忆的方法,强调好学习方法一定要转变为习惯,同时转变的关键在于坚持、坚持、再坚持,针对不足,作好总结,努力进取,从失败走向成功。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使他们把科学的方法坚持下去成为习惯,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疏导是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的一种心理调整措施。心理疏导方法很多,针对文科班“学困生”和“后进生”较多的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了“情感感染法”。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后,我们从真正关心学生入手,用真诚、热情的态度去感染学生,用关心、安慰去减轻学生的苦闷和心理负担,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使其能自由、尽情的表达其矛盾和压抑的情感。运用此法可有效的调整学生的考试焦虑症,但要求教师一定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处境和心理,深入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学生所思所虑、所喜所忧,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的投入工作。

4、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慰藉来医治。教师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靠自身的修养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处理。对文科生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面向全体,一视同仁。“不以成绩论英雄”。要尊重、信任、爱护每位学生,不偏爱“优秀生”、不歧视“学困生”和“后进生”,要记住“学困生”和“后进生”更怕别人看不起。(2)分类指导,分层教学。要让大多数同学都尝到进步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积极、乐观。按魏书生先生的观点教师不要总看学生的短处,撩拨他们那根烦恼神经,而要以宽阔的心理容量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去,尽力让同学们感到:我们还有希望!(4)宽严相间。要允许他们犯一些小错误适当发泄情感,因为他们很烦闷。总之,把握好这几个原则既可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又不至于伤害学生。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整学生厌学、自卑、偏激、逆反等不良心理。(5)更加耐心和宽容。由于他们中一些老是犯错,有小错,也有许多大错,如:打架、抽烟、早恋、赌博、看黄色小说等,犯错的次数很多,甚至反复性大。因此,只要他们有进步,就需要老师耐心开导,宽容他们的过去和过失,不断支持他们进步。

5、重视班风和学风的建设。重视班干部的挑选和培训,制订完善的班规,树立严谨的纪律严明的班风。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常规的校纪校规和班规,就是要求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它是一件事情想取得成功的保证。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为创设良好的学风提供有力保障。

6、正确对待网恋。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迷恋网络游戏、看“黄书”、听音乐、聊天等,甚至部分学生不可自拔,出现“网络成瘾”。网络到底有何魅力?中学生为何如何迷恋?如何科学利用网络,消极其不利影响?成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家长们急需想了解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一些实践。我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我们了解中学生在网上做什么?通过朱和胜先生调查表明,42.9%的学生用于交流、聊天,26.4%的学生用于游戏消遣,为学习服务的只有21.7%,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学生上网的主要目为三个:聊天、交友,游戏、消遣,查学习资料。另外,上网目的还有一点是看不良信息,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仅有24.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非法和不良信息。

其次,我们通过研究了解到中学生为何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1)迷人的QQ!在互联网上通常有三种退化:热情、性骚扰和特别的大方与开放。但QQ聊天,特别是聊天室,每个人可以撇开一切约束,摘去现实中的面具,彻底显露自我、宣泄长期受压抑的郁闷。加上中学生的好奇和亲近的愿望,来自于日益强烈的性冲动和缺乏社会道德的约束,处于这时期的学生无意识去压抑这种情感需求,因此在可以摆脱他们生存的现实环境影响下,可以撇开一切干扰和担心,无所顾忌的交流起来,很快发展为“网恋”。在虚拟世界越充实,在现实世界就越寂寞,在现实世界里越无趣、寂寞,越容易想到去虚拟世界里寻找欢乐与寄托。终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也有学生的无知和单纯,在网络聊天中交友不慎,上当受骗,遗憾一生。因此,我们发现QQ带给学生以下几点:毫无顾忌的发泄需求,忘记烦恼的生理需求,缓解压抑在内心的爱的欲望,大胆、开放的交流模式,没有道德约束的攻击欲望。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有些学生迷上视频聊天和BBS聊天室,这些更加有吸引力、迷惑性和破坏性,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②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络游戏。随着网吧的发展,网络进入家家户户,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从韩国引进的在中国火暴的网络游戏《传奇》。为什么电脑游戏会有如此魔力?电脑游戏吻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处于青少年的时期的学生崇拜无所不能、本领高强的英雄人物,电脑游戏能够使他们在虚拟里无所不能。虚拟世界里的血腥与暴力可让学生体会在大战后的快感;虚拟“金字塔”式的等级模式可让人体验到“君临天下”,不断上进的刺激。游戏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游戏时大多人都处于一种忘我的境地。在游戏中,人们可以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使的人们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可以以游戏得以摆脱。学生的“从众”心理让网络游戏得以迅速传播;不法经营把虚拟世界的“暴力”带给青少年学生。

③害人不浅的“黄色陷井”

黄色网站很多,且伪装性很强,让人防不胜防,处于发育的青少年学生即希望了解性知识,同时又不好意思向其他人询问,因而在网络中寻找。由于网上陷井的存在使学生容易误入歧途,难以自拔。

“厌学、逃学,一见电脑就心情亢奋,反之则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或心情烦恼,一日浑不守舍┅┅有什么事他们不愿意给身边的人说,却喜欢在网上去倾诉,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僵化,他们沉浸在虚拟的社会里,却在现实中迷失自己。更多的孩子因为上网,荒废了学业,玩物丧志。

再次,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怎么办?

a.加强网络管理,提倡文明上网。

b.加强交流,以温情代替冷漠。学生成长的环境很重要,“对孩子冷漠的家庭,对孩子放任的家庭;亲子沟通不良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容易迷恋网络。

c.加强教育改革,以现实生活中的活动代替虚拟世界里的游戏。

d.加强引导,化害为利。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与自己成长相关的内容上面。

对网络世界的东西我们还有很多需要了解,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与实践,但只要我们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出发去考虑,我们总能找到解决方法。

7. 建立和加强家校联系如建立“家校热线”、定期举行的家长会和不定期展开家访.通过这些途径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总结、介绍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刚分科后和高考、会考前要充分把握机会做好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沟通和交流,向家长介绍文科学习生活的一般特点和注意事项,以求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总之,我们通过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重点中学高二文科生在广大中学生中属于心理上的弱势群体,与其它中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当前执行的会考、高考体制下,他们负载的心理压力最大,而我们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研究还是很少。在此,我们课题组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研究专家多多关注这一群体,为他们的心理保健工作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Ⅲ、高三心理障碍及其疏导策略的探究

1、中学生焦虑心理对学习的影响和自我调适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高中 7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有些学生一进课堂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紧张,更害怕考试。据我们从初中三个年级抽样调查来看,初中一年级就有42%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初二年级的占53%,而初三年级学生中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高达68%。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学习对他们不是快乐的事,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1)中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成因

焦虑是由过分紧张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形成学习焦虑心理的原因很多,除了心理特点决定因素外,过重的学习负担、外在的学习压力、不科学的学习评价、社会舆论的压力等也是形成学习紧张和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

①不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一直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就是“人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被忽视或排斥。这种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必然导致社会和家长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学校、班级也就以分数高低论奖惩,班级以学生成绩排名次。这是造成中学生学习紧张心理的首要因素。

②高考以分数为录取依据的驱动

美国以高中成绩为主的升学考试制度,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学段的总成绩,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个层次的大学,看重的是能力和素质。我国的高考制度以考分作为升学依据,从高分到低分的录取政策促使学校和学生片面追求考分,中学教育演变成应试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取高分,学生把分数看成是学习的根本,过分地追求分数的心理使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

③过重的学习负担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突出表现在学习要求过高、作业量太大、考试太频繁。这就形成一部分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学习负担。学校为了转变这些“学习差生”和提高学习成绩,又不断地加大学习量,使作业越来越多,使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整天陷在作业堆里。频繁的练习和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逐步产生了恐惧心理,每天放学时学生怕老师布置作业,早上到校怕老师检查作业,学生见到作业和考试,就像兔子见到老虎一样恐惧不安,心理极度紧张。

2)、学习焦虑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是一种伴随某种不祥的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感,严重的焦虑表现为恐惧。学生的焦虑心理也是来自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主要是情境性的暂时焦虑,即学生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的焦虑,如考试前的紧张、开学前的担心、作业检查前的不安等。这种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开学前对学习的信心不足、作业检查时怕教师批评的紧张等都是学习焦虑的表现。

①学习紧张心理对学习有积极作用

学习紧张是因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成绩。紧张并不是不良心理状态,适当的紧张有利于水平的发挥而取得好成绩,如老师对作业的检查,临考前的复习等。老师应当利用学习紧张心理去促进学生去更好地学习,把紧张作为学习的动力。但过分的紧张就会形成焦虑,学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②焦虑对学习的不良影响

过分的紧张则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会不同程度引起学生的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心慌头昏,甚至使学生一见书本、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痛心慌。学习焦虑是因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成绩。有过分的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害怕学习,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对学习有厌烦心理而不愿意去学习,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放弃。据调查,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中等生,他们一方面担心学习成绩不好而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又因焦虑心理而无法去克服困难,中等生因与优等生的差距而焦虑,担心学习成绩下降被人瞧不起产生急躁情绪。少数优等生也会因为成绩不领先而产生焦虑心理,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对考分患得患失,忽视能力的培养,总担心如果考不好老师和同学怎么看,家长又会如何看,其结果是越急越学不好。

过分的学习焦虑对学习过程和成绩的影响是直接的,不仅影响着学习过程,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且影响着学生原有水平的发挥。由于紧张心理使一些学生造成学习错误,不能静心学习和考试,使本来能学好却学不好,会做的题因紧张做不出。

③焦虑对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焦虑形成的不良性格和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在集体中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自卑心理、恐惧情绪使他们远离集体,总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对各种活动缺乏信心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种不良的学习心理逐渐形成心理障碍并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学习焦虑心理的自我调适

中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适。

①要树立学习自信心 。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一般都缺乏自信心,有自卑心理,总担心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心理压力。有许多女生自尊心很强,很要“面子”,也会担心考不好而产生焦虑心理。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是防治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手段。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的手段,由于学习的内容和考试内容总是存在差异性,考试失误是正常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作业中的失误,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特别是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要多看到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功。

树立自信心还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有些人总担心别人说自己不行,疑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据心理学家调查,在中学阶段同学中互相瞧不起的只占极小的比例,大多数是自己的疑心造成的。要引导学习焦虑的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不要多考虑别人的评价,更不要产生多余的担心。

②学会学习,加强学习心理训练。产生学习焦虑心理的直接原因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出现心理压力而形成焦虑情绪。克服学习焦虑心理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去让学生感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属于学习方法问题,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度紧张不仅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和效果。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有张有弛,要注意学习效率,当情绪很好并有一定兴趣时,学习效率就好。而出现急躁情绪,对学习有厌倦情绪时去强迫学习,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学习效果,这样去恶性循环是不可能有学习效率的。应当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合理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和工作应有张有弛,不能不顾生理节律去拼命蛮干。

③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学生的心情状况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挫折、压力、疲劳、紧张或烦恼会使人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又反过来影响心理。心理和心境是互为前提的,互相影响的。要防治学习焦虑心理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经常处于愉快、舒坦、恬静、欢乐的心境之中。简单的方法有: 音乐调节法。在学习感到疲劳或感到困难时听听音乐,听一些轻松欢快的歌曲可以使人心境舒畅,感到轻松;活动调节法。当我们心境不好时不要强迫去看书学习或做作业,可以到室外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跑一跑、跳一跳、打打球或做做操,放松一下自己,也可以散散步;睡眠调节法。学习疲倦或紧张时,不妨到床上或趴在桌上睡一会儿,让大脑放松一下,转移一下思路,可以恢复体力和改善心境。

学习焦虑是学习障碍心理的突出表现,在现阶段中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高三学生应当加强健康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课题组认真研究了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各种成因,并认真分析了学生实际,开展了专题讲座、家长会、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气氛;并积极发掘学生自身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优势”。“-心理优势”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心理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它具有明解的奋斗目标,对实现目标有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振奋的精神,还有不断增添实现目标的能力、方法、与手段,并且不断地获得成功,不断地强化优势。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准确有效的心理调适,把学生考试焦虑控制或减轻到最低程度。

2、班级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

1)班级后进生的界定、分类、基本特征、性质及其影响。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学生是构成班级的主体,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性格、品行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可把构成班级主体的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其中,下层学生是指班级中一部分在学习成绩、思想品行中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都暂时落后的学生,一般称之为后进生。据此可将后进生分为三类:第一,是学习后进生,即在学习方面由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因生理、心理因素或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落后,跟不上班级其他同学;第二,是思想品行后进生,即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品德低下,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外显在行为上会经常出现违纪、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第三,是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行双差的后进生,此类后进生的是非观念偏颇大,对学习满不在乎,对任何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若按后进生的行为表现也可将后进生划分为:情感动机型、性格孤僻型、自卑失落型、方法不当型、家庭不睦型及复合型。不管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后进生,他们都具有:思想品德不高;心理健康不全;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坚韧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不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佳等表征;但一些后进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头脑灵活,反应灵敏,具有较大潜能,有些后进生甚至有某些方面的特长、才能。

2)根据上述后进生的特征深入分析研究后进生的成因: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助于优化班级学风、班风,易于教学、便于管理,可以提高班级整体教学成绩,可以挽救和改变一部分学生的命运。因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家庭、学校、教师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难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根据后进生的特征深入研究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后进生的成因包含多方面的因素:

①自身的因素:中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质的转变期,各项生理、心理机能日趋成熟和完善,智力发展迅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变时期,许多新的东西突然涌现,未成年学生来不及消化和适应这些变化,因而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体验。外显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情绪化倾向明显,他们常常因一件小事而欢欣鼓舞,也因一件小事一点小挫折就一厥不振,自暴自弃。急剧发展的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受控能力较低,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久而久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②家庭的因素: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必然要从家庭着手。

第一,家庭中的主观因素:有的家长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论为后进生。

第二,家庭中的客观因素: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历经深刻的变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稳固程度逐渐下降,父母不和,甚至离异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变成单亲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而沦为后进生。

③学校的因素:

第一,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并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沦为后进生。

第二,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违反一致和真诚的教育原则,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甚至动辄训斥、挖苦、嘲讽、体罚,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因受胁迫、恐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逆反心理或心理障碍,从而无法正确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最后沦为后进生。

④社会的因素:改革的大潮中,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加上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同时社会上不良的文艺作品、黄色书刊、暴力录像影视片等不良文化作品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主客观原因,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及表征的后进生,从而使整个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艰巨。

3)后进生转化的对策:

后进生转化的理论基础

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就像医生要治疗病人一样,首先要认真诊断,了解后进生的成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诊断就是研究,研究后进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原因、类型、特征及其表现,充分了解后进生的思想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和交友状况,摸清其底细、,然后采取一定措施逐步清除阻碍其进步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

第一、心理基础: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与爱护,但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目标难以达到家长、教师的期望、要求,因而经常受到指责和批评,所以大多数后进生在心理上都存在较强的自卑感,久而久之,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他们拒绝学校与教师的一切正确教育,自暴自弃,干居下游。因此教师要以赤诚的之心去关爱后进生。爱是转化后进生的起点,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爱护后进生是帮助转化后进生的感情基础,后进生最缺乏关爱、最想得到信任。作为教育者,教师因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运用慈母般的情怀爱护每一个后进生,处处给他们体贴和温暖,用热情去融化那颗冰冷的心,感化他们。再此基础上,教师要尊重维护后进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意愿和情感、要求和意见,要信任他们、关心他们,启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鼓励他们告别过去,痛改前非,融入集体,与班级同学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教师只有尊重和爱护后进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有效地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和戒备心理,促使他们和老师坦诚相待,放心地交流沟通,用爱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痛,使他们恢复自尊与理智,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与勇气,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逐渐转变成为大家期待的好学生。

第二、思想基础: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后进生的反复性。后进生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要他们在短期内完全改掉,那是不可能的事,可见,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后进生的反复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耐性、要抓紧、抓反复、积极引导,做到耐心、细心、有恒心,不要因他再次犯错,就对他丧失信心,决定放弃,如果这样我们以前对他所做的工作,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白费。对于后进生所犯的错误应给予宽容。但决非纵容,一定要跟紧并加以指正,提出严格要求,一点一点的促使进步,直到改正。针对成绩差的后进生,更需要有耐性,分阶段、有步骤地常为他立志,帮他树立信心,只要能激起他的一点儿学习兴趣,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切记莫用正常的水平要求他,更不能用语言来损他,才不会伤到他的自尊心;一步一步的小心翼翼,一定会有质变的一天。

第三、家庭配合: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变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应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应主动加强家校联系,要求父母的思想与学校的想法一致,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传达给家长,叮嘱家庭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学生工作也要以说理为主、少骂、不训话、多鼓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感爱到家长的关心,以及家庭的温暖,这样有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双管齐下的强大教育力量,转化效果会更明显。切忌望子成龙心切,急于求成,看到自己子女离自己的期望差距甚远,就用言行刺激孩子,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增加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难度。

除外,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技巧:

转化技巧:第一,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团结、友爱、平等、积极的班级氛围,为后进生创造积极进取的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积极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调动集体的力量带动全体同学的进步,激发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这不仅是班级管理的需要,优秀学生的需要,更是后进生的需要。作为班主任,首先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团结友爱,搞好同学关系,特别是与后进同学的关系,积极倡导鼓励优秀学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帮助同学进步,在宿舍安排上,注意成绩的搭配;在座次排位上注意好差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性格互补;在班会、团队活动发言和班委会组成上,注意多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和位置;使他们时刻感受到班级的团结、友爱、平等和温暖,没有歧视、冷漠和偏见,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对班级的价值,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益的影响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班风的建设,集体团队意识的培养,对于后进生来讲更为重要。

第二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总体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要求,让他们容易达到,去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树立信心。分阶段、有步骤地转变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和特长,加以利用。运用赏识教育,有意识地在班级、学校、家庭给他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特长的环境,鼓励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潜能、特长发挥出来,得到别人的肯定,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自觉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第四,教师处理后进生的错误时要善于运用冷处理热处理的方式。冷处理就是教师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有时引而不发,视而不见,故意冷淡,稍后再处置。热处理就是对班级中发生某种事件或矛盾,要触机而发,及时补救。善于运用冷处理热处理的方式就是要控制火候、把握分寸、择机而发,即要适度。教师要明确是相对的,是动态的,选择冷处理还是热处理,必须因人、因时、因事而定。

第五,教师要用自身树立榜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后进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激起学生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语言教育更深刻。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整天愁眉苦脸,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

第六,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关心爱护后进生。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尊重爱护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感情基础。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在生活上体贴细心;在学习上帮助提高,坚持鼓励表扬,正面教育,但要注意适时、适度,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坚信他们在爱的关怀中定会产生由量变质变的飞跃

总之,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认真总结经验、逐渐形成完善的教育理论,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七、研究结果及分析

1、更新了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有明显转变

通过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和课题研究,不仅能使学生获益,一方面,使课题组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教师们的教育观、人性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不断升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心理辅导水平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能主动地在班级教育教学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许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满堂灌变成了教师主导,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这是有创新性的。由于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缩短,师生之间的更加了解。

2、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教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在实践中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方法。近一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研讨,共撰写专题论文十多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获市级奖励3 ,其他县、评奖论文多篇。县级公开课、观摩课2节,学习方法讲座课件多个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3、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常规化

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和常规教育活动中,明确规定了任课教师、班主任等要相互配合,每学期均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结合年级学生特点及工作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高一年级组织讲座“学会调整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让学生谈自己在新集体中的心理感受,学会自我调整,正确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并能够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交往,在新集体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召开班会以及请高三年级同学座谈交流应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新的适宜高中学习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良好的思维习惯。高二年级在指导学生学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方面,进行讲座、学法交流、学法指导等,使学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灵活性、批判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及自信心;高三年级面临高考的压力及紧张的复习,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通过讲座辅导、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增加竞争意识、保持适度焦虑、克服自卑心理、学会应考技巧。

4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有所下降
  (1)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
  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来自家庭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许多学生形成一种失败心理,如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成为学校中的“后进生”。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意识,首先,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具有可开发的巨大潜能;第二,通过生动多样的班团主题活动,采用讲伟人故事、送名言警句、谈学习榜样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与自信心。第三,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
  (2)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意志毅力和自控能力。
  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就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
  (3)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人际关系趋于和谐。
  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由娇懒变为勤奋,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由孤僻变为乐群,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以我校住校生为例,生活管理员反映,全校住宿生中不少人人际交往能力差,通过实施一定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后,我们课题组为班主任的学生比全校其他班级的学生为小事争吵发生矛盾的比例下降,他们学会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更懂事,逐渐掌握正常交往的准则和技巧。

(4)学生心理问题自助和求助能力提高

由于我们是封闭式军事化寄宿制学校,“留守生”较多,造成了学生的封闭心态,与中学生要求的敞开心扉、渲泄情感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们课题组通过班会、讲座和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渐开展,以及部分大胆的同学通过教育后感到受益匪浅而逐渐带动了更多的同学,有不少同学先是信件咨询,进而能当面咨询。也有不少同学在课间休息时间向教师进行倾诉、渲泄。学生打开心扉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问题,提出化解方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5)提高了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多方得益

在这一年中,我们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使家长能科学地、艺术地教育孩子;在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家访活动中,适机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家校热线”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和推广,通过努力,家长明确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能够初步做到不只以成绩要求子女,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和意愿。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以恰当的方法加以训练,逐步做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这样这一方面使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也被家长宣传和推广。例如:一位家长说道:“以前开家长会总是听一下或和班主任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交流,现在我们通过家长会,老师们讲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我们来自农村,这些方面原来根本不懂,家长会给我们讲了怎么教育子女,让我们明白现在我的孩子将要面临高考了,考试前心理问题突出,考试前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深受启发。”
5、良好的班风形成,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是班主任,通过我们的指导,我们的班级班风和成绩明显比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好的多。如周新宪老师的高三(12)、赵德铃老师的高三(3)班、俞冬青老师的高三(2)班、徐有龙老师的高二(2)并且她们的班级在今年高考中分别在文科班和理科班中名列前茅,等。我们任教的科目学生的成绩明显遥遥领先,如周新宪老师的政治,在全年级遥遥领先,甚至超过平中、天中;俞冬青老师的历史,赵老师的数学也是如此。

 八讨论及思考

1、急需更新全校老师的观念,特别是领导们的观念

学校还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产生了差,错误理解为这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政教处或班主任的任务;到现在为止,领导比较关注学生成绩,但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没有领导的重视,该项工作很难深入和推广。因此,仅凭几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在领导重视下,对全员进行培训,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实行全员、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急需构建和完善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进行全员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本课题组的研究和实践只是局限于一些班级,一部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育的对象(即学生)、目标、内容等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一个要素。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其整体功能就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构建和完善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进行全员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
  3、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班主任角色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主任即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在学校德育中处于关键的地位。班主任优势——教育要素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键性中介, 最了解和熟悉学生,与家长有密切联系/,与学科教师易协调/,与班级工作珠联璧合。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懂心理健康教育,要热爱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本身应有健康的心理。可以说,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健康心理的老师或班主任,不是一个好老师或好班主任。
但是班主任难处——时间、精力、职业倦怠、 角色冲突、培训不足。
几点认识:
①一定要坚持班主任参与活动课的方向,即使在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之后,也必须坚持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要求。因为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包办全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会带来课程化、学科化等负面影响(课程≠课程化/教师工作量/教师与课程的评价/个别辅导工作被削弱)。
②负担不要太重(限定课时、提供设计、分工合作、交叉上课)
③要求不要太高(曲高和寡是普遍规律,提倡“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并举)
 通过一年来的研究,课题组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有了大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所增强。但要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落实到学校教育或班级管理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还有待努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及其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还急待进一步完善和进行深入的研究。加上本校的班主任大多为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因此,更急需对全校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研讨要注意开较规范的活动课,培训要坚持校本为主、操作为主),更新其观念,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4升学竞争愈演愈烈——讲课不足作业补;课本不足资料补;教师不足家长补;家长不足家教补;课时不足班会补;课内不足课外补;白天不足晚上补;平时不足假日补。七补八补,元气大亏!

5、心理健康教育需全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目前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社会和家长较重视学生成绩,社会和家长的观念有待改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较好成绩,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并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和理念;需要家长提供一个实行科学、开民的教育方法的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还有良好的学校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全社会共同努力。

目前我们的参研课题已接近结题阶段,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提高改进之处,但对全校师生而言,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才开了个好头。我们今天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要继续走下去,走得更深入、更扎实。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月。

2、 林崇德,《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月。

3、 谢岩松、田君山,《心理障碍咨询、诊断与防治》,20008月。

4、龚春燕、魏文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班主任工作》,漓江出版社,20006月。

5、张履祥、李学红等,《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5月。

6、马兆掌、张宪尧等,《班级管理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3月。

7、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月。

8谌业锋,凉山心理健康教育,http://lsxl.scxxt.com.cn

9、龚春燕、付芝安,〈〈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学习指导〉〉,漓江出版社,20006

10、赛晓光,《高考心理冲关》,学苑出版社,20014月。

11.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2月。

12、柳斌、杨宝宏、李凤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长城出版社,20008月。

13、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月。

14、丁晓山,《中国学生学习法》,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9月。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高中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探究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