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高考分析>>正文内容

2008年高考备考四川德阳信息会讲座

2008年高考政治备考  

——曾贤明  

一、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1从考题分析看全国卷、四川卷试题特点  

22008年四川政治高考命题趋向  

二、2008年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分析   

1.时政背景的内容、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  

2.重要观点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命题切入  

   

三、高考政治几种常见的主观试题解答  

1.学生常见的错误分析  

2几种常见的主观试题解答模式与技巧  

四、关于2008政治高考后期复习  

1.从近三年高考考点分布看学科主干知识  

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  

220008高考政治后期复习复习安排  

一、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1从考题分析看全国卷、四川卷试题特点  

综合两套全国卷和四川卷,政治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综合考查  

07年高考文综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即加大了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综合考查,围绕着现实问题,利用教材主干知识加以分析。全国卷39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问题,要求考生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这道题出乎了大家的意料,避开了和谐社会、民生问题、现代农业、节能降耗减排、长征精神等社会非常热的点。不过也是考查我们经常运用的知识点,主要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社会、我国的对外职能等。  

四川卷考察的知识,都是属于主干知识;卷面涉及的考点:  

1、社会保障制度、第三产业、货币、银行、市场经济特征、对外经济关系;  

2、物质和意识关系、联系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客观规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思维方法、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体主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社会主义民主、中共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  

   

   

   

2突出能力立意,体现综合性。  

首先,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全国卷25262934题以及39题的第⑶小题、40题的第⑸小题。四川卷25题考查了银行与股份有限公司的联系。主观试题第38题第(2)问,将《物权法》这一热点问题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使用学科术语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选择题也同样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12道选择题有9道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选材与基础知识融合,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能力。  

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如全国卷28313233题以及40题的第⑹小题等。就一个话题,试题从各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情境,却融政、史、地知识于一体。如第一套试卷中第四十题。最后40题选取了一段古文金迁都燕京把三学科综合到了一起。此题突出了人文性,考查考生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表面上看虽然选取的原理较为宽泛辩证唯物主义,但是考生也应该根据材料中的主张来选取相关哲理分析,不可泛泛地随意选取知识点来分析。   

3)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性,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政治试题不回避重点、热点问题,它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考查主体,以时代背景为立意中心,选取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材料作为高考政治命题的切入点,这符合我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如四川卷  

卷面涉及的热点问题  

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 社会保障制度 实施宏观调控  

《物权法》的制定 中俄和中韩关系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30题以“威客”这一新兴的网络现象为情境,新颖而富有内涵;33题以人大代表开“博客”为情境,反映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 38题,热点以《政府工作报告》为命题主线选取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物权法》为载体,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三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这一重大热点问题的理解,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物权法》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9题在地理、历史和政治三学科考查的基础上,落脚到政治学科“和平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很好地反映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重大战略选择的正确性。  

全国卷38题考查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和历史事实来考查学生有应用能力。今年的高考试卷结合时政,但是又不处处局限于时政。而结合时政命题的试题,则重视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考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的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如293031323339题,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考察主干,关注热点  

   

4)强调应用性。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全国卷28题和30题上,28题较好地突出了应用性,通过机器人的海底作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引发人们对人类活动及智能机器人的思考,涉及到哲学唯物论部分相关知识。30题考查联系部分相关的知识点,药物中配伍禁忌问题启示我们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事物在联系中的性质和作用,而不能由此得出我们要摒弃分类研究的方法控制条件研究事物的方法,这两种研究方法与在我们政治学科中涉及不多,不过在此与做题无关,考生完全可以根据排除法做出此题。  

不少试题都考查了经济学中的计算能力07年四川卷考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007四川)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回答2627题。  

26、某国去年的商品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C  

06年四川卷考查关于股票价格计算问题。  

2006四川)24、某人持有每股面值100元的股票1000股,预期股息率为3%,当其他条件不变,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2.5%降为2%时,他的股票  

A、升值35000 B、升值30000  

C、贬值25000 D、贬值20000 B  

07年天津考察利息率和汇率的计算。  

2007天津)29、如果你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20%,存款到期应得本息为(   

A7392 B79464  

C84392 D86240 C  

5)多项组合型选择题依然是重点考查形式,并大有增多趋势。结合历史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全国卷这套试题选择题部分12个选择题中有9个是多项组合型选择题,其中四选二的题型占了7个,分别是25262829303334题,四选三的题型占了两个,分别是3235题。  

四川卷的选择题部分12个选择题中,除2629外,其余10个是多项组合型选择题。做好这类选择题关键是运用好排除法一排错误项、二排大于小于项、三排无关项。正确地运用了这种解题方法做对此题并不难。  

(6) “一材一题”取代“一材多题”.  

“单个题”基本取代“串题”。  

第二卷政治单科试题在不改变总分前提下,有增加题量扩大知识点考查面的趋势。  

不同:1。全国卷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主观题的综合化要求更高  

07北京/35、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  

①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多样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7全国卷Ⅰ第40 (5)(6) 小题: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思?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8)

答(5)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依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人微言轻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实际的观点。  

6)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下分重要的道理。  

   

   

不同:2。全国卷试题在突出主干知识的同时,关注对非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在增加。  

以往文科综合能力考查知识面过于狭窄  

启示:在今后的复习中要重视非主干知识,做到全面覆盖知识。  

   

2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整体设计都鲜明地体现着《考试大纲》和各地《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着“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对《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同时,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适合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总是力图保持教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我们可以对2008年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学的预测。  

1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趋向基本稳定。  

1)试题总分不变: 第1卷选择题48+2卷主观题52=100分 。  

2)试题顺序和摆放位置不变:24--35题、38题、39题(6)(7)。   

3)①题型不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块不变 。  

选择题由“传统单选题”和“组合选择题”构成不变 。  

选择题中 仍然会存在漫画选择题07•31.漫画《两代人的反映》中蕴涵的哲理有 C   

•A.各得其所,对牛弹琴,南辕北辙  

•B.顺其自然,有的放矢,一石二鸟  

•C.旁观者清,别有会心,见仁见智  

•D.峰回路转,乐以忘忧,目无尊长  

此题受到许多批评 题:  

选肢超越了试题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范围。  

新词语作为答案,人为增加判读失误的可能性,脱离了测试的目标。  

题干和题肢的连接表述存在常识性错误 。  

此题的立意和格调不高,缺乏人文关怀。   

08年漫画题的会  

准确性上下功夫。  

④选择题仍然 以热点材料或者新事物为背景编试题  

⑤主观题 仍然以热点材料为背景编试题  

⑥主观题38题仍然是政治学科内部综合,主观题39题虽然是大综合,但是政治题仍然放在最后。  

由于国家正在推行新的课程标准,而这一标准的推行已经产生很大的连锁反应,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考试等诸方面都要花相当多的精力过渡到新课标。因此,旧教材的高考一般来说不会再搞新形式,而是平稳过渡到新课标上来。高考从大纲卷到课标卷从时间上有一个过渡,需要三年,高考从大纲卷到课标卷在检测方向、检测思想、检测方法上也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在检测理念上、在题型上、在试卷的结构上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其实这种过渡演变的趋势已经从去年的高考,也就是2007年北京高考试卷中得到充分体现。  

2.主干化的知识:注重基础性,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引用、变通、整合与创新   

3.能力化的立意: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2004年以前的考纲对文综考试提出的是“识记、理解、运用”三方面的能力要求,2005年考纲关于能力目标与要求的有了全新的提法,主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与要求,2006年、2007年考纲和文综试题坚持和强化了这些新的能力目标与要求,2008年高考试题仍将坚持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标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按照新能力目标与要求进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四个方面的能力。  

1)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准确地识别、选择知识 B.准确地调动和表述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即从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中发现有用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案质量。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是指考生已掌握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有选择地调动头脑中已储备的知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题目的问题。考生这一能力的强弱表现是理论联系实际做的怎么样,理论联系实际做的好,说明能力强;做的不好,说明能力差。  

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从试题所给的信息入手,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阐释,这一能力强弱的突出表现是能准确使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4.继续体现生活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并重。试卷仍会是板块式,明确化的设问,每一问题的学科指向非常清楚,不会给学生带来审题的麻烦。人文知识考查会加强。文字量保持稳定,尽可能保证学生阅读和答题的时间。不会出现大量无用材料,浪费学生思考的时间。二模试卷涉及政治学科的第33-34题是以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科学题材为载体的试题,用汉语热持续升温标志着中国软实力的迅速增强,对考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古语中教育人们要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题材,教育考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同时题中让考生看到中国热靠的是不断增长的科技力,应该从小热爱科学,将来以知识报效国家。这一类型的题目也是2007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热点的体现。  

07四川卷综合性差,拼凑痕迹过浓,是整个政治学科试题的总体倾向。(从整个卷面上看)08综合性会加强  

北京卷突出的优点是:灵活性与新颖性;创新性和多样性;富有内涵和底蕴。  

全国一卷的突出优点是:起伏有度,深浅有理,稳中求新。  

   

   

   

5.试题突出地方特色和开发地方考试资源。自主命题的地区的试题,都充分反映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  

6.新课程化的命题创新:  

探究化——命题求新,08试题会增加一些探求性的思考,增添一些新课程理念。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随着各省市自主命题权限的扩大,各省市在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在突出重点主干,以实现求的同时,命题者不断创新,使文综卷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各地文综卷中的政治试题继续坚持了前几年总结探索出来的创新成果,如使用漫画和图表,体现地方性特色,转换考生角色(即考生由被考查对象转换为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等。除此之外,在2007年高考文综卷的政治试题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创新,如全国卷 I 结合史料命制试题;全国卷 II 2829题以画家作画为话题,第31题以寓言进入试题;北京卷第35题以平面解析几何的圆锥曲线进入考题,第39题第(2)小题围绕企业创新的第二曲线这一话题,让考生剖析企业成功的案例;天津卷第28题把中医的药方引入试题;四川卷第29题以兵法知识进入试题,第30题以网络新事物为话题;山东卷设计了考查选修课的选做题,山东卷第17题和重庆卷2931题以组图的形式设计试题,山东卷第20题要求考生确定我国2006年外交活动的关键词……这些创新试题突出了试题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综合性。  

07年四川卷中规中矩设问方式规范,没有脱离常规设问要求明确,没有含混之处能力要求适中,没有脱离实际学科内综合比较自然,问题情景比较恰当  

缺点:创新不足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试题没有 ;具有示范性、启迪性的经典试题没有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试题没有主观性试题答案缺乏鼓励创新的导向  

   

   

   

   

   

   

   

在开始高考复习前,通过分析近年来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命题特点,我们能够知彼。此外,还有一件同样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学习研究往届考生成败的典例,以达到知己,也只有这样知己知彼,方能在明年六月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新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发展在高考中的渗透  

2007年全国高考已经有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个省进入了新课标卷,4省区的高考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今后新课标高考的走向。新高考有3大亮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新科目和选做题。  

亮点1高考可自选考题  

教育部针对新课标出台的2007年高考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目,现在新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在选考的范围内,老先生有选择性,可以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新大纲不超过新课标范围,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不超过新大纲范围。也就是说,新大纲在在新课标范围内只会减少相应的考试范围,可考可不考的内容不考。对此,有关专家介绍,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是这次高中新课标改革的亮点。新高考方案中,考生可以自选考题,比如有一项考题,出了3道题,考生可以自选,但该项题的3道题的分值都是一样的。新大纲的选考模块原则上对应新课标教学的选修模块,选考内容基本在选修范围内,但选修与选考并不完全对应,有些内容虽是选修,但很重要,也列入必考范围。  

亮点2选考内容在大纲范围内  

新大纲要求,所选内容均在新课标的范围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必须在新大纲范围之内。招生部门有关人士对此表示,如果新课标是一个大圆,新大纲就是一个中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则是一个小圆,考生答题的范围要比小圆小,因为他们只选几个少数的固定模块。新大纲不可能包罗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减轻学校、学生的负担。一句话,新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亮点3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大纲提出,吸收新课标能力要求,提倡探究性学习,在试题设计中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高考方案中专门列出一科“基本能力”,考察考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增“1”考试科目,以及增加选考内容,这种改革逐步淡化了传统高考的文理分科。  

今后几年使用新课标卷的省市逐步扩大。北京2007年秋高一年级也开始实施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北京的高考也开始启用新课标试卷。比如北京2008年高考、2009年高考尽管还是大纲卷,但为了支持课程改革,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体现出大纲卷向课标卷演变的趋势。  

   

“课标卷”的特点:贴近现实、关注生活、体现人文、关注民生。总主题 “科学发展”  

总主线 “共建和谐” 时代特质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关注民生、共享成果”  

启示:引导考生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注意1课改区坚持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政治试题从各方面都很好地坚持了这一特点。试题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正确处理好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关系。如广东卷21题,以岭南特色的音乐曲目为背景,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如171934等题,分别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知识与首先的关系、正确交友等方面,对考生进行正确人生面、价值观引导。  

启示:引导考生复习好人生价值观的内容,注意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和时代主题  

注意2全国卷和四川卷难度都在增加。首先,在四个考核目标中,后两个目标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所涉及的题目数量较多,几乎包括了所有非选择题;其次,对每一考核目标的要求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如全国卷2430以及39题第⑵、⑶问,尤其是40题的第⑹问达到了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的最高层次要求。 选择题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非选择题难度略有提高,文综政治试题总体难度大于去年。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命题方向和风格上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题型、题量和分值保持不变。但在某些选择题的材料和题肢的设计上有所全新,难度有所提高。  

注意3 一般会避开意识形态、阶级性的问题以及敏感的、难以定论的问题。如中美关系的冲突、中日问题等,应该不会介入这类问题。以保持考生情绪稳定。  

2008年四川政治高考几个变化的内容   

1、 选择题中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所占分值会变化。   

2006年经济常识选择题5个共20分,哲学常识选择题3个共12分,政治常识选择题4个共16分。2007年经济常识选择题4个共16分,哲学常识选择题5个共20分,政治常识选择题3个共12分。可见、2008年选择题中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所占分值会变化。   

2、非选择题中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 所占分值相应会变化。   

二、 2008年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分析   

一定要关注四川本省的两个热点([热点一]成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特区[热点二] 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七大精神 贯彻落实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 “ 加快发展 科学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3、最大的变化是社会热点背景的变化。今年的大热点背景如下:   

  

3)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快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6)弘扬奥运精神,关注北京2008奥运会。   

7)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政治文明  

8)从“ 嫦娥”飞天,看建设创新型国家  

9)关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10)发展对外关系( 主要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构建和谐世界。   

   

   

三、高考政治几种常见的主观试题解答  

1.学生常见的错误分析  

高考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方面的能力。相应地,考生的主要错误也主要存在于这些个方面。  

1、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方面:  

1)犯“急燥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不少考生因性格上缺乏仔细耐心,或者由于临考的慌张,致使他们在阅读试题时往往显得很匆忙,有的甚至在阅读材料和设问时,二者只选取其中之一,只读材料或者只读设问就动手答题。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以下称2006测试)39题第七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对此不少考生看到“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词后就不看后面的设问要求,把经济学中的有关知识写了上去。这是典型的“文不对题”式答案。  

2)犯“一意孤行,各取所需”的错误。不少考生因平时经历大量试题训练后留下的某种心理定势起作用,致使他们在审题时仅仅依据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分析试题中的部分信息来作答,而没有全面地分析材料和设问中所隐含的众多主要信息,并深入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以探求出其中更重要的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方面:  

1)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即由于基础知识理解不透,不能明确区分和辨别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识点而错误地运用教材或者时政知识作答。这样的答案就真成了“风马牛不相及”了。如 “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有的考生离开“政府”这一主体而答上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应该如何如何做。  

2)犯“星星点灯”的错误。即由于缺乏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不少考生在看到设问中框定的考查知识范围后,不管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和要求是什么,只管搜寻出和试题材料中的文字表述有关的所有教材和时政热点的知识,漫天撒网地作答。这样的答案可真是“劳命伤财”。 这类现象最易出现在考查哲学知识的试题中,但在2006年测试38题第二问:“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中也有不少考生犯了相同的错误。他们将有关企业的知识统统都写了上去。  

3)犯“闭关锁国”的错误。即由于不少考生不善于将各个知识之间的关节点打通形成一定的知识网,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使得他们在作答时只会从某一个角度寻找答案,走上了“一颗树上吊死”的绝路。这种答案就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2006年测试39题第六问:“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这种不同。”有不少考生只从国家对外职能角度展开阐述,而缺乏从国际关系、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等多角度作答。  

3、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  

1)犯“重复建设”的错误。即学生在表述答案时围绕一个得分点绕圈重复作答。  

2)犯“粗放经营”的错误。即不分主次轻重,漫天撒网,以牺牲时间为代价大量表述要点。写的很多,但得分点不多。  

3)犯“蜻蜓点水”的错误。即作答时只是很粗略地写出主干知识的名称,并无下文展开说明。也就是缺乏必要的二级主干知识的说明解释。如2006年测试38题第二问中企业采取的经济措施时,不少考生只是答出诸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环境、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等主干知识的名称,而没有答出较为具体的做法。  

4)犯“言不由衷”的错误。即有些考生用自己的生活语言来作答,这种表述的文字虽离得分点很近,可终究没有用规范性的学科术语表述出来,结果是因所表达的含义不到位而未能得分。这种情况突出集中在要求考生答出解决实际问题措施的设问上。如2006年测试38题第二问中涉及企业采取的经济措施时,有些考生知道职工劳动技能提高的重要性,但在表述时就是不到位,没有写出如“提高企业职工的技能”。只是用生活化的语言作答,如“让工人多学习、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等。  

4、论证和探讨问题方面  

1)犯“就事论事”的错误。即不少考生由于缺乏逻辑归纳能力,在多个材料或者多重意思组合而成的试题面前,他们往往没有对材料中隐含的信息进行归纳、比较而后概括出核心的意思,只是抓住其中一、二个直接的材料作简单浅层次地回答。这样的答案常常陷入“失之毫理,相距千里”的局面。如2006年测试38题第三问:“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地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不少考生就因不会对这句话中蕴含的多层信息(经济增长规律、能源节约规律、环境保护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上述三者规律、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实践活动等信息)进行归纳概括,而只能笼统地写上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后抓住某一信息如经济发展规律作答。  

2)犯“泾渭分明”的错误。即试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相关教材知识论证或探讨某个问题时,不少考生因缺乏必要的演绎推理能力,在作答时往往是理论、材料表述两张皮,理论没有作为解决材料问题的依据,材料没有成为印证理论的证据。如2006年测试39题第七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力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不少考生的答案就是由大量堆积的哲学原理和抄写设问中的文字两部分构成。  

3)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的错误。即对一个设问的作答虽然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述,但其过程明显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有时甚至出现前言不答后语。这典型表现就是集中在2005年测试38题第三问的答案中。一部分考生一会儿答平等就业权的重要性,一会儿又答我国国家性质,一会儿答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一会儿又答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等,思维很乱。  

   

   

   

   

   

2几种常见的主观试题解答模式与技巧  

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下面将具体作重点分析:  

一、如何体现类题型;二、反映题型 三、原因类题型 四、措施题型  

五、意义类题型 六、认识类题型 七 、启示题型 : 八、图表题型  

   

三、从近三年高考考点分布看学科主干知识  

【政治常识】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多年未考)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热点——我国的国家职能(多年必考)、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一国两制”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我国的国家职能——主观与客观性试题各种题型频繁考查  

一国两制——主观与客观性试题各种题型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单项选择题多次   

3)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例谈我国的国家职能  

例:关于我国的国家职能”  

【教材知识梳理】  

是经济文化职能的表达是组织领导”.我国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具体方面是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具体内容有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协调经济关系,部署重点工程,汇集与传播经济信息,掌握与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制定与监督执行经济法规,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是随着法制政府、责任政府与服务政府的建立,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越来越突出,国家越来越重视经济、文化与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各种突发事件的防控体系的建立,也是国家重视社会管理职能的表现。  

是政府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职能主要就是政府职能。  

是在维护稳定的问题上,政治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都涉及,注意它们的区别。  

例:关于我国的国家职能  

【高考考题分  

06文综全国卷Ⅱ)39.(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8分)  

当地政府履行了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分)主要表现在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树、鱼、豆”三大项目的科研和开发, 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4分)  

07文综全国卷I32K市市镇两级政府每年拿出两亿元资金,逐步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工程,为农民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在这件事中,政府的角色是:
经济建设的组织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经济活动的调控者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归纳起来,我国的国家职能高考试题考查的角度有:  

——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职能  

——国家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及其具体表现  

——政府的角色: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公共物品,调控经济活动,组织经济建设……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职能的实现  

我国的国家制度(下)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三年未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三年未涉及),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热点——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涉题次数最多的知识点),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选择与问答的各种题型都有涉及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以选择题为主   

3)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  

例: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高考考题分析】  

06政治广东卷)2520063月,国务院向社会公开发布《围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明确本届政府在本年度的主要工作与相关负责部门。这表明  

A.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B.政府坚持了依法行政原则  

C.政府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D.政府密切联系群众  

06文综重庆卷)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回答3335  

35.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该事件表明政府   

A.依法行政 B.科学行政 C.廉洁行政 D.民主行政   

06文综四川卷)38 (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半月谈》2005年第1  

回答:(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承担财政支农的职责,(6分)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履行该职责。(6分)  

政府承担财政支农职责是因为:  

①是履行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②是坚持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为了更好履行该职责,政府:  

①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应该采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执政方式。③应该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  

归纳起来,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高考试题考查的角度有:  

——三大原则都进入高考试题,但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是重点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  

我国的政党与政党制度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政党的特征,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我国民主党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热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领导方式、执政方式。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单项选择为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领导方式——选择与问答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单项选择   

3)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  

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教材知识梳理】  

——地位的确立 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位的决定 国家性质与党的性质决定  

——地位的体现 保证方向、稳定环境、凝心聚力  

——地位的内涵 核心地位与领导作用 政治、思想与组织  

——地位的实现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  

【高考考题分析】  

06政治上海卷)3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请运用有关政治常识论述:为什么党和政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层开论述。(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4)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艰巨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完成。  

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人民的根本利益确定的战略任务,党和国家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和行动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加强了国家政权基础。②全面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成果,为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07文综全国卷Ⅰ)34.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起草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随后“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正式通过。这一过程表明

①全国人大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务院行使行政权

③“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④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归纳起来,关于该知识点的考查角度有: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  

我国民族与宗教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民族的基本特征,宗教的本质与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国家命题多年未涉及这三个知识点)  

热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宗教政策(多年来都有涉及)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在综合考试的试卷中,这一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  

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高考考题分析】  

06文综四川卷)332005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下列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②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手段  

③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  

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高度自治的前提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07文综全国卷Ⅱ)3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②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③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④有利地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归纳起来,关于该知识点的考查角度有: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相互关系  

——发展民族经济与各民族共同繁荣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民族平等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热点——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本课的几个热点,在高考试卷中以问答题出现的几率都是很高的  

3)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  

例:加强与改善国家关系,实现和平崛起的理论依据(与以下知识点有关: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竞争的实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考考题分析】   

07四川卷39材料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今年3 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 7)指出我国走和平发展进路的政治学依据.并以近年来我国处理与图12 (见本卷14 页)所示地区一国(或多国)关系的事实.说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性。(10 分)   

( 7 政治学依据:
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正确性:
① 以具体事例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中因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② 以具体事例说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07全国文综Ⅰ卷)39.材料三,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所增加。面对这一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完善我国涉外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开展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战略时话、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积极增加进口、主动减免某些非洲国家的债务等。通过这些努力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3)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促进发展是当今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措施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生动体现,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充分考虑了贸易伙伴国的利益。通过协商我谈判的途径来解决贸易磨擦的分歧,可以避免贸易磨擦的升级,实现双赢。  

归纳起来,关于该知识点的考查角度有  

——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平发展有利于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从而符合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符合时代主题的要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体现外交政策的要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基本准则  

——体现国家职能的行使。交往与合作的职能,和平与发展的职能  

——体现对外开放的国策。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经济常识】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共计15个知识点)  

(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的含义,货币的产生与本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课)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三课)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第四课)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第五课)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第六课) 银行的产生,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与特点  

(第八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关税。   

热点(共计20个知识点)  

(第一课)商品的价值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二课)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第三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第四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课)我国税收的性质与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财政的作用.  

(第六课)银行的分类与职能,债券与商业保险.  

(第七课)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市场交易的原则.  

(第八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外汇与汇率.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以单项选择题出现——  

(第一课)商品的价值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五课)我国税收的性质与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六课)银行的分类与职能,债券与商业保险  

(第七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市场交易的原则  

(第八课)外汇与汇率  

以主观或客观题出现  

(第二课)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第三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  

(第四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课)财政的作用  

(第八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3.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  

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对外贸易等)  

【高考考题分析】   

07四川卷39材料六  

俄罗斯和韩国是中国的重要邻邦。近年来,中俄、中纬贾易发展迅速。见表5 :   

表五 中俄、中韩贸易基本情况  

                                        

( 6)5 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请运用经济常识说明中俄、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10 分)  

( 6 )经济现象:
① 中俄、中韩贸易额都有增长,但增幅差异较大;
② 中俄、中韩贸易产品结构不同,但都存在互补性;
③ 中俄、中韩都是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
发展原因:
①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② 有利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化资源配置;
③ 有利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劳动;
④ 有利于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07全国文综Ⅰ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1~2005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货物分类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总额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杂项制品  

  

  

总额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杂项制品  

  

  

2001  

1978  

321  

419  

151  

2398  

134  

438  

871  

2002  

2459  

390  

485  

198  

2971  

153  

530  

1012  

2003  

3400  

490  

639  

330  

4034  

196  

690  

1261  

2004  

4440  

655  

740  

501  

5528  

264  

1006  

156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一2006》,北京,中国镜计出版杜,2006  

注:表中数据均取整。分类表中省略了“未分类其他商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项。   

材料二,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装备, 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追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  

(1)根据材料一、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2)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1)我国成品国际贸易中,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其中化学类产品是逆差;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等制品保持顺差,我国制成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顺差,存在不平衡现象。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2)政府要鼓励进口先进技术的国内短缺资源,积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知识考查角度】  

——原因、原则、战略  

——必然性:扩大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内因与外因)  

——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实现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战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部分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热点——意识及其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意识及其反作用。  

以主观或客观题出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部分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第二课)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三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第四课)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热点——(第二课)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客观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辨证关系,要用发展观看问题  

(第三课)矛盾的普遍性及其与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第四课)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以单项选择题出现——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客观的(第二课)。  

以主观或客观题出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辨证关系,要用发展观看问题(第二课);矛盾的普遍性及其与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第三课);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第四课)。  

三、认识论部分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第五课);  

热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五课);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第八课)。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第五课);   

以主观或客观题出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第五课);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的基本特征(第八课)。   

四、人生观与价值观部分  

1.从试题分布看高考在该部分的冷点与热点  

冷点冷点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第六课);走出人生价值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第七课);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八课)。  

热点热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六课);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第七课)。  

2.从题型分布看高考对于各知识点的考查层次  

以单项选择题出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第六课);  

以主观或客观题出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六课);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第七课)。  

3.从考题分析看主干知识的考查角度  

例:关于联系的观点(涉及以下知识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辨证关系)  

【高考考题分析】  

07全国文综Ⅰ卷)40(6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 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 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  

5)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依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人微言轻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实际的观点。  

【知识考查角度】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就是说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大纲所列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高频考点分布状况如下。  

2004-2007高频考点经济常识分布点  

商品的价值量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国民收入的分配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外汇与汇率  

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2004-2007高频考点哲学常识分布点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2004-2007高频考点政治常识分布点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启示:要突出高频考点即教学重点,切忌平铺直叙。  

四、关于2008政治高考复习建议  

(一)复习课教学的优化问题  

复习课的课型有哪些?如何上好?考点专题课热点专题课试卷评讲课(解题方法指导课)  

考点专题课  

方法一.编织知识网络  

宏 观 统 整 1)网络结构式(2)中心辐射式3)板块发散式(4)纵横交错式  

中观联结1抓点促面 2)以面带点  

微 观 细 化 (1分层式(2)图表式(3)辨析式(4)体验式  

方法二. 重难点知识复习方法  

1.重难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等)要多层次、全方位的透彻理解。  

 1多层次--就是要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自身的深度理解,具体来讲就是从它的含义、定义、内容、特点、本质、实质、特性、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等方面理解。  

 2)全方位--就是要从它与其他知识间横向联系的广度上理解,具体来讲就是从它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它与某些近似知识的异同上,在某一知识体系中与其他知识的关系等方面理解  

 [例如]:商品概念,从其深度上和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上理解主要有:  

从定义上理解: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凡是商品,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从产生条件上理解: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产生商品经济的两个条件。由于社会分工,人们必须相互依赖;由于私有制,人们要满足多方面需要,只能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换取他人的劳动产品。  

 从存在条件上理解: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里,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里,由于社会分工和两种公有制经济存在及全民所有制的各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从基本属性上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但是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有价值一定是商品。  

 从实质上理解:商品从现象上看是物,实质上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体现的是生产关系。  

从商品与劳动产品之间关系上理解  

 共同点商品也是劳动产品,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区别商品一定是用于交换,价值是它特有的社会属性,劳动产品只有交换出去,商品生产者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其他劳动产品不具有上述商品的特性。  

 联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是用于交换还是不用于交换  

 从商品与货币之间关系上理解  

 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是二者的统一。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是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二者在实质上都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区别货币是特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商品不具有上述货币的各种特性。  

从商品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上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生产出的商品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从商品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上理解:  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越多,商品生产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获得的越额利润就越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  

2.将知识点进行立体分析  

 教材是平铺直叙的,是一种平行系统,而命题的思路变成了专题形式,是一种立体系统,因此,高考复习必须过知识点的立体分析关。  

 1).对政治、经济、哲学等知识既能进行完整叙述,又能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国家职能这个知识点,只是背定义,既容易忘记,又不会灵活运用。只有真正领会了以下五层意思,对国家职能这个知识点就算掌握了:A、从国家职能定义的文字解释看(定义略);B、从国家职能的内涵看,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机器对社会有组织的活动,也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机关见诸于社会而实现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统治的有组织的活动方式;C、从国家职能的实质看,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D、从国家职能的外延看,国家机器靠对内、对外两种职能运转工作;E从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国家机构的关系上看,国家职能决定于国家性质,又通过国家机构来执行、这种复习,形成了知识系列,实现了相关知识的贯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政治、经济、哲学等知识既能进行宏观分析,又能进行微观考察。  

 高考命题较活,它要测定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复习时必须对有关知识作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分析,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属于认识论中的内容:  

 从宏观角度看:  

 我们必须将其放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考察,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是统一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从微观角度看:  

 必须认真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含义、形式。特点等。从备考角度看,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复习效果。  

3).既能充分抓住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能发掘知识点之间的隐性联系。  

  在政治学科教材中,对知识点联系的叙述,显而易见,有较明显答案的被称之为显性联系;含而不露,有待发掘的被称之为隐性联系。推而广之,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教材中,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系统;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价值。  

例如:在政治常识中,有些关系是明显的,如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这些关系教材既已标明,又有表述。  

而有的关系,必须钻研教材,才能理清,如阶级、国家、民主、政党之间的关系,民主、阶级、民族、宗教、国际组织同国家政权的关系等,这些关系一经发掘,更富有新意,能力要求层次大大提高。因为,这些关系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综合性。   

3.将重点知识进行提炼概括  

 所谓重点知识的提炼概括就是依据题意把相关的事实和内容合理浓缩,把长句缩成短语,或形成一个新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准确地表述出来,这种提炼概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1).对同一知识的提炼概括。  

 例如:我国的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可概括为专政职能协调职能经济职能建设职能社会管理等五个方面;  

 对外职能可概括为防御外敌对外交流友好往来等三个方面。  

2).对同类知识的提炼概括。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一国两制、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都是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在复习时对这些重点内容可作以下归纳概括:  

1)从产生看,它们都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  

2)从经济基础看,它们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  

3)从作用看,它们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具体可概括为:  

 发扬民主(调动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各民族、各信教群众的积极性)  

 维护安定(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平的国际环境等)  

 促进发展(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个字,从而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  

4.重点知识进行比较  

 在政治学科测试的各种题型中,几乎每一种题型都涉及到比较能力,尤其是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重点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  

 1).对立比较。  

 这种比较是把相互对立的识记材料放在一起,容易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如用图表形式对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含义、制度、阶级本质、特点、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对立比较,学生理解深刻,便于记忆。  

 2).易混比较。  

 容易混淆的概念犹如孪生兄弟,往往不易分辨,看起来很相似,实质有差异。在复习时,必须通过比较,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  

如规律与规则、权利与权力、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人民群众与劳动群众等概念,有的在字面上不易区分,往往只有一字之差;有的在词性上似乎是近义词或同义词,但它们又有各自特定含义,复习过程中,必须严加区别。  

  3).对照比较。  

  这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共同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  

  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比较,它们反映了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不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   

注意:1.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地讲授重点。  

注意: 2.要对重点知识内容及时强化。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2008年高考备考四川德阳信息会讲座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