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八课>>正文内容

教案: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课时

通过学习第七课,我们已经懂得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要变成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复习提问

1.什么是理想?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怎样才能转化为现实?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引出新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理想是关于未来的蓝图和设想。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的发展方向。理想是比现实

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不是今天的现实,而是明天的现实。要把

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特别需要艰苦奋斗。需要人们创造性

的劳动。

导入新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一下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学生阅读后,教师用投影仪或幻灯出示第八课知识框架结构。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板书)

一、实践的特征(板书)

引言中河北农大的师生们为什么要开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动,这个活动从哲学的角度概括地说叫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这个活动从哲学角度概括地说叫实践。(紧接着提问并板书)

1.什么是实践?(板书)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板书)

小资料,如何理解?(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既然是这样,那么,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呢?(阅读103页楷体,学生自己归纳)

根据上述的概括,你们曾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些实践有哪些特征呢?(学生阅读课文)

2.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板书)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阅读104页第二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议一议)104页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

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

设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

“想一想”(请学生回答)原因在于:(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2)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阅读课文 P106)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因而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小结: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实践的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的思想是错误的。

巩固新课

选择题:

(1)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C)

A.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A)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要素有(B、 C、 D)

A.实践的目的B.实践的主体

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手段

辨析:

实践就是参加社会上组织的活动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实践?举例说明。

2.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中最具有实践本质特征的是哪一个特征?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掌握旧知识情况,更好地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形式更加复杂。例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渔民捕鱼,猎人狩猎、教师讲课、医生治病……等。但是基本形式有哪些?其中,哪一种基本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的黑体字,概括三种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形式(板书)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1)生产实践活动(板书)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板书)

(3)科学实验活动(板书)

这三项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2.实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板书)

(阅读课文 P107一108,回答下列问题)(问题用板书或投影仪出示)

①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②什么叫生产实践?

③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类最早的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也叫生产劳动、生产斗争、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板书)

从人类起源历史看,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以制造工

具为特征的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生产劳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在于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之为人而不同于其它动物的生命存在形式,就在于人所进行的生产劳动。动物的生命存在形式是对自然界的适应活动;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则是生产劳动,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从而才有人的生命。这种实践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人类未来全面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生产劳动的高度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板书)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首先需要建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有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此外,整个社会还有许多其他的关系。社会就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没有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生产实践的发展还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也在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板书)

人们首先要有生产实践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生存下来,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有可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水平越高、社会分工越发达,每一项社会实践的水平也就越高。

(阅读108页恩格斯“语录”)(强化以上观点)

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而我们说,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我们之所以应该树立劳动观点,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之所以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最根本的原因也在这里。

(用投影仪出示下列板书)

与生产劳动同时发展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种实践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板书)

提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怎样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板书)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因而要促进生产的发展,就必须维护和巩固那些适应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根本改变那些不适合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板书)

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中。先进阶级反对没落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最后的斗争,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更为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板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进行改革。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为前提,它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而是改变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得到深刻变革的意义上讲,改革是一项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09页“议一议”结合本地某一方面的改革实践,谈谈它是怎样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

(用投影仪出示提示)

提示:1.本地进行了哪些改革?举例说明。

2.就某项改革谈谈它在体制上,合理的组合生产要素,调整人际关系有什么优点?

3.该项改革取得的成果如何?

提问:科学实验作为实践形式,来源于什么?有什么特点?包含哪些内容?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归纳)

来源: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中逐步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新的实践形式。

特点: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动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内容规律性的活动。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实验,也包括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

(3)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板书)

科学实验的作用大体表现在:(板书)

①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板书)

②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板书)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在现代实践活动中,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紧密相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巩固新课

(1)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始终离不开的两种基本实践活动是(A)

A. 生产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B.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

C.科学实验和教育活动。D.生产活动和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

(2)在阶级社会中,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生产实践。B.阶级斗争。C.科学实验。D.改革。

(3)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A、 B、 D)

A. 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B. 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C.生产实践决定着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发展方向。D.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问答:

课本 P130第3题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在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导入新课打下基础。特别是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原理来理解本节要学习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很有益)

导入新课

以上我们已经懂得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懂得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人们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粗读课文黑体字大致了解本框题所讲内容)

三、实验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板书)

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具体科学知识?(阅读课文 Pl10——Ill)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板书)

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

“漫画”“点子”从哪儿来?(学生看漫画谈感想回答,教师归纳)“点子”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是从实践中来的,为实践特定需要服务的。

提问:人们的认识是怎样从实践中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板书)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请看毛泽东“语录”和课文第6段。(学生自行归纳得出结论)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为什么人的认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是什么原因推动着认识的发展?(阅读课文9一15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近代科学兴起之后,认识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们去探索、去研究。(阅读恩格斯“语录”)理解这种需要为什么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近一百年来,社会生活变动剧烈和深刻。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板书)

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例如:1998年6月2日,美国航天局“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中美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送上太空,探测“反物质”“暗物质”为揭开宇宙形成的奥秘而服务。现实中燃烧放热的现象已被证实客观存在。一旦探测到宇宙中存在反物质,那么,燃烧吸热的现象的证实也为期不远。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板书)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学习知识以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知识束之高阁?还是为了

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而夸夸其谈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6—18段)(学生阅读后,谈认识和感想,教师归纳)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的(板书)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观点。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两种态度(板书)

(阅读毛泽东“语录”)(请学生谈认识)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什么?(教师

归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把知识作为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或者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如果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以后,这些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否正确用什么来检验?(阅读课文 Pl1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检验认识”的含义(板书)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板书)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答案是否定的。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巩固新课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C)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B、 D)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课本 P129—2、3、4、6。

第 四 课 时

复习提问

1.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实践的主体是什么?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最基本的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而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是广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观点,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导入新课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在现代社会

实践活动中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紧密相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既然实践是如此重要,青年学生成才和实践是什么样的关系?怎样去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第二节 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板书)

本节有三框,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框的内容

一、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板书)

(播放一段《国际歌》)(教师提问)这段歌词表明了一个什么真理?(学生可根据课文回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下列问题)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于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你如何理解?

1.什么是人民群众(板书)

(阅读本节课文 l、2段)(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有它的量的规定性,即是“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两个部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板书)

(提问)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粗读课文3—16段)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板书)

关于这一问题,如何理解?(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主要是说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然财富,要把天然财富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就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又总是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创造出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中人类劳动可分为哪几大类?举例说明。(学生回答)体力劳动和

脑力劳动。(教师归纳)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在现代化大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脑力劳动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体力和脑力——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辅助板书)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板书)

(播放录相《世界名胜古迹》、《天鹅湖》、《西游记》片段)(录音《二泉映月》)

提问:这些名著作者分别是谁?(学生回答)

《天鹅湖》的作曲家是苏联的柴科夫斯基,《西游记》的作者是中国的吴承恩,《二泉映月》的作曲者是中国的阿炳。(教师提问)他们为什么能作出如此脍炙人口的作品来?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完全是凭空想象的吗?他们创作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学生阅读课文 P115—116,然后回答上述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板书)

一切精神活动,都离不开生产实践的基础。无论何人离开了生产实践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无法生存也就无法从事其它精神活动。

②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板书)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的创造活动,就是对群众分散的零碎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对比较系统的经验进行整理加工。“小资料”聂耳的《码头工人歌》就是证明。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人无法创造精神财富。

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板书)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的成果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等精神财富。

提问: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是群众性的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社会的主人,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起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拥护,才能成功,所以说它是群众性的活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板书)

(播放录相《大决战》片断)

(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下列问题)

提问:人类社会的前进是由哪些基本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矛盾的解决实质上是通过什么来解决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什么时期?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学生看书, 118页第二段至 119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之间矛盾不断地产生、发展和解决,由不适应到适应波浪式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而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群众始终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118页恩格斯语录就说明了这一点。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是通过进行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亿万群众共同的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并加快改革步伐,这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青年学生也必将与全国人民群众一道积极投身改革大潮中去,为推动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作出贡献。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创造了社会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巩固新课

一、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2.老百姓是那定盘的星。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问答:本课练习第130页第四题第5小题。

(播放1998抗洪抢险录相结束课或放在讲授新课前播放也可以。)

第 五 课 时

复习提问

(1)人民群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中关于群众作用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群众问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懂得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就会枯燥无味。我们青年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作出贡献应该怎样做?为了进—步明确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提出本课讲述哪些问题,教师归纳,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问题)

1.什么是群众观点?2.什么是群众路线?、3.为什么要相信群众?

4.怎样做到相信群众?5.为什么要依靠群众?6.为什么要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7.怎样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8.为什么要走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9.怎样才能做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板书)

(教师讲解)树立群众观点就是有群众意识。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它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其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广义的群众路线,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教材上只讲“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些主要的内容。

(1)要相信群众(板书)

为什么要相信群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同时,人民群众的特点需要相信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毛泽东“语录”就说明了这一点。怎样做到相信群众?(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相信群众,做到有事和群众商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那就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敌人都能战胜,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取得胜利。湖南省长沙市政府设立“诤言奖”就是一个例子。

(2)要依靠群众(板书)

为什么要依靠群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国家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从集体来说,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地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从个人讲,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极为有限的,即使由个人承担来完成的任务也要依靠群众的协作。总之,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事情办好。山西省太旧高速公路的建成就是一个见证。相信群众是前提,依靠群众是手段,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板书)

为什么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实际利益直接相关。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只有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解放,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全部活动的根本内容。怎样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做到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首先要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准则,当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应该挺身而出,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邱娥国的先进事迹就是例证。无论任何人,只要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就能得到群众的爱戴和赞扬。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插图,江总书记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原因(板书)

为什么要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青年学生的特点决定要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板书)

青年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改革的风险缺少心理准备,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时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倾向。有的学生甚至瞧不起工农群众,认为工人农民愚昧无知。而社会对某些青年学生也作出了批评。所以,青年学生只能通过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熟悉工农群众,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当今的社会生活空间更加广阔,内容日益丰富,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需要青年学生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板书)

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我们的信念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只能通过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而不断焕发出来。青年人要自觉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也只有在这样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新事物不断涌现,新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关于所有制问题要正确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必须走与工农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因为,工动的要素;2.体会和收获:必须联系某个理论观点,或进行一次社会调查。

第 六 课 时

复习提问

(收集社会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选择一两个写得较好的同学谈认识和体会。教师提问)

参加社会实践前后或社会调查前后:

1.你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认识有何变化?2.参加实践有何感想、收获或体会?3.你的思想感情和认识水平有何变化?

(设计上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高。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一认识,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板书)

(1)认识世界的含义(板书)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的内容(板书)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板书)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1)改造自然界(板书)

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的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改造人类社会(板书)

改造社会就是要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提问:如何理解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楷体第7段的事例就已说明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脱贫致富事业的发展。

3.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同学们阅读课文125页,回答下列问题:

①改造主观世界包括哪些内容?②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什么?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板书)

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虽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消极颓废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形成。李玉安是抗美援朝的英雄,隐功埋名40载以默默无闻的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和平环境里继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改造主观世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提问:你每天从事的活动,哪些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哪些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其原因有:第一、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大大增加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第二、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势必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来。其中一些观念不可避免地同我们一贯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背离的冲突。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尺度观察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样的价值准则规范行为?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考验。近年来,有少数人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给党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其它原因外,主要是少数人忽视世界观的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

漫画“新观念”有什么错误?(学生回答)

(2)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板书)

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造主观世界还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质、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既包含着科学知识又渗透着具体思维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提问:楷体“天之骄子”为什么傻了眼?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作为青年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但只掌握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天之骄子”回乡的“遭遇”,说明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认识能力的必要性。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同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想问题、办事情的价值原则,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3)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板书)

提问:怎样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更好地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的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提问: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两个文明”建设与“两个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物质文明,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精神文明,因而说,两个文明是两个改造的结果和表现,两个改造是两个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提问:通过什么途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达到哪两个境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4.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板书)

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达到这两个境界,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总之,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定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就是我们学习本册教材的基本结论。请同学们阅读128页“本课小结”,(用幻灯或板书)出示本课整个知识体系:

巩固新课

  1. 分析(下列说法主要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1. 辨别(下列直接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1. 修身养性。
  2. 经济体制改革。
  3. 荒山变绿洲。
  4. 脱贫致富。
  5. 我要为人民,营私以为羞。

3.辨析题

改造世界就是改造客观世界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案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