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解题指导>>正文内容

题干---解题的源头活水

任何试题都是由题干、设问和解答(备选答案)三部分组成的,而其中题干又是至关重要的。题干审视不清,势必会带来解题的盲目性,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答非所问的现象,正是如此。所以,要准确答题,绝不能忽视对题干的阅读和分析。高考政治试题的题干设计是十分精巧的,也是十分科学的,甚至可称得上匠心独运,认真审视,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益处。
试题的题干包含设问的情境、设问的角度和设问方法等显性信息;同时,也隐含着命题的意图、答题的方法和方向、答题的区域等隐性信息。阅读、分析题干,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能够从中挖掘出这些重要的信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阅读和分析题干时所应关注的四个方面的隐含信息。
一、暗示命题意图
把握命题意图,对于解答试题至关重要;明确了“要考我什么”,就能大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但在实际情况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善于甚至不懂得通过审视题干去揣摩命题意图,结果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十分令人遗憾。
例1: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强调指出,必须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只有抑制通货膨胀,才能( )
A理顺价格关系 B增加人民的货币收入 C控制货币发行总量 D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分析:这一题实际上并不难,但出乎意料的是许多学生都选了C项。出现这一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明白出题的意图,即题目要考我们什么。事实上这道题从题干给出的关联词“只有…才能”来看,题干与题肢构成条件(手段)与结果(目的)的关系。题干中“抑制通货膨胀”是条件(手段),题肢中的正确选项必定是结果(目的)。而控制货币发行总量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条件(手段),不是结果,所以C项不能选。D肢才是正确答案。
例2: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这说明道德( ) A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B离不开经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C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随经济的发展而轻易改变 D决定经济的发展,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经济就不可能发展
分析:仔细阅读此题,就能很快明确此题实质上是要考查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知道了要考什么,答案也就一目了然了,只有选项A才符合题意。
二、揭示破题方向
在解题过程中,只有自己的思路与命题人所提供的思路完全吻合,我们的解答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这就是答题的“线性原则”,也称之为“方向性原则”。在解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就是破题的方向,迷失方向、“雾里看花”,解答便不可能正确。
例1:我国古代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这一题粗略地看,四个题肢都是讲对事物的认识问题,都与题干内容相关。究竟该选哪个选项,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如果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语言指向,要选出其中的正确答案则不难。两小儿推理之所以错误,是由于他们只看到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太阳对人所表现的大小和冷热,是由太阳射 入大气层的高度和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距离决定的,与离人的远近没有必然联系。这个材料的中心是说明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指向是强调获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故只能选B项。
三、提示答题范围
从理论上来说,范围越小,答题的准确性也就越高;范围宽泛,势必莫衷一是。有的试题在设问的情境就已经明确了答题的范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更多的情况是,答题的范围隐藏在题干的表述中,并不十分明显,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和挖掘,才能揭示出答题的范围。
例1:我国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发展生动地概括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认识。
评析:初看这一简答题,学生在回答上应不存在多大的困难。但事实上,学生得分并不高,原因在于许多学生把“无工不富”的“工”理解为了第二产业的工业,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围绕工业的作用,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解答此题。究其缘由就在于学生没有很好地阅读题干,从中挖掘到题中已指明的答题范围的信息。实际上题干已明确说明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概括。所以“无工不富”的“工”应是指狭义的农业中的乡镇企业。广大农民正是主要依靠它才逐步走向富裕,它是“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必由之路。把握了这点,答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例2: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三百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四千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分析:题目中的 ②本身观点是正确的,且与题干的中心问题又有一定的联系,迷惑性较大,许多学生也把它作为正确答案入选。但事实上题干的规定范围是十分明确的。试题说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突出的是“机关”,并不强调“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规定的范围,不能入选。
四、提供答案信息
在以能力立意命题的今天,试题的答案不可能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有的甚至要靠学生自我概括,学生对此往往束手无策。但有些试题的题干,在其表述的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试题的答案。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取这一重要信息。
例1: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分析:这是2002年文综试卷的压轴题,由于无法从课本上直接获取相关答案,学生就觉得无话可说,得分很不理想。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抓住设问中的“经济、政治”这一要求去审视材料,就不难作答。从材料中我们会发现有两条线:一是“大动脉——加强东西部的联系——有利于东西部经济交流(经济意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同繁荣(政治意义)”;二是“新纽带——加强友好往来——有利于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发展(经济意义)——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政治意义)”。 可见,具体分析材料,善于从背景材料中提取相关答案,无疑是解答主观题的一种好途径。
例2:背景:近年来,少数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用行政手段阻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上演了围歼外地产品的“啤酒大战”、“化肥大战”、“香烟大战”。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辨题: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也在于抓住背景材料,对背景材料作出全面分析,从中提取我们所需的信息。首先,根据背景材料就能作出判断。背景材料中的各种“大战”,是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混乱现象,是市场经济的缺陷所在,所以政府的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另一方面,从背景材料中可以看出,地方保护主义是由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带来的,而不是管理职能带来的——“地方政府行使来之不易职能并不必然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其次,根据材料能分析出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背景材料中的各种“大战”是政府的行政手段使然,很明显,政府的行政手段属于不恰当的干预,不正确的管理——“近年出现的一些“大战”,其实质在于地方政府不恰当地干预市场,不正确地行使了管理的职能”。再次,根据材料能寻求出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方法。背景材料已告诉我们,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不恰当的行使了管理经济的手段的结果,政府之所以“阻止”和“围歼”外地产品则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只从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考虑,不能以大局利益为重,放眼全局,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利益关系——“为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进一步协调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加快改革步伐,促使地方政府正确地行使管理的职能”。
总之,在解答政治试题时,我们应当关注试题的题干,认真阅读并仔细分析题干,从中挖掘出对我们解题有帮助的重要信息,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破题方向线性原则信息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