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哲学常识>>正文内容

以制度和体制创新铺就全面发展之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也要结合我国国情,找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障碍。制度和体制创新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根本条件。

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照亮发展路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封建专制文化遗毒等,会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一种物质条件障碍和人格障碍。
然而, 市场经济又为克服人的片面发展的状况创造有利的条件,它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一是,它是一所注重平等竞争和人的独立的大学校。市场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竞争,这意味着有为才有位。这种价值观有利于培育人的实力、自立、民主、创造个性、主体性和业绩意识;二是,市场经济必然造成新的丰富的需要,进而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这种生产使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发展了人的多方面能力,进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分配制度创新:按“能”分配刷新发展史

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在于开发人来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而确立按能力贡献进行分配的制度之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公平合理分割“蛋糕”来激励人。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对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以人力资本为根本,以货币资本为条件,经济发展史主要是一部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创业史。在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中,人们发现只有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知识含量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希望所在。既然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既然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创造性劳动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那么,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按劳分配,而同时应实行按能绩分配。其实质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能使人“各尽所能”的激励机制,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正确地发挥其能力。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选好人”根除“官本位”

为了更好地“开发人”和“激励人”,必须解决好“选用人”的问题。
社会发展日趋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只要是对我国的发展有价值的人,就应该大胆地选用。我们传统的用人制度和运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官本位”色彩。要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革除某些地方存在的“官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确立以素质、能力和业绩为本的干部人事制度,即从选人范围、选人主体、选人标准和选人方式四方面入手,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建立一种能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确保那些凭能力做好工作、而且有业绩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就必须开放式地选人,让群众参与选人,凭能力业绩选人,赛马式地选人。这种制度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为人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和规则,使人们认识到在这样的竞争和规则中,自己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素质提高能在晋升提拔重用上得到公正的回报。

政治体制改革:将“人权”置顶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维护和保障人的权利;推进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都应把解放人和开发人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维护和保障人或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他就会丧失许多全面发展自己的机会和条件;反之,他就会有机会、条件来发展自己的需求、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
推进民主与法制化进程,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主所要求的公民积极自觉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公民的个性得到发挥,同时也意味着要尊重公民的独立人格、基本需求和创造个性。推进法制化进程,意味着我们要从人治走向法治。法治表现为法理高于权力,制度高于人情,能力高于关系,独立高于依附,实力高于身份。这就把人的能力、实力和独立人格的尊重突出出来了。
正确处理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这种关系应当做这样的理解:个人的政治权利受到国家的保障;国家为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并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和规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行为的理性自觉程度较高,多数人遵循法大于权、理大于“情”的原则;国家相对尊重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独立人格、主体性以及民意。

教育制度创新:能力教育替代应试教育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指一味注重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质量和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的教育教学制度。历史地看,这种教育模式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却日益显示出来。表现为:重知识而轻获得知识的方法;重知识而轻人格;重应试而轻应用;重灌输而轻创造;重传承而轻革新,培养出来的人才多“积累型”而少“原创型”,多“传承型 ”而少“创新型”,多“注释型”而少“建树型”。
造成这些历史局限性的直接原因,是我国传统的教育观、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而深层原因,则是由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权本位”的政治体制和具有“等级”色彩的纵向型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要克服我国传统教育的历史局限,就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关系,就必须变革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
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人才观决定教育观,也决定教育模式的走向。以素质和能力为基础和核心,是21世纪我国对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现实基点和出发点,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和塑造都应建立在这一基点之上。由此,21世纪我国的教育应根据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对人和人才的要求,在教会学生适应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下功夫,实行以人的综合素质为内在基础的“能力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品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力思维。

劳动管理制度创新:流动机制渴望破冰

我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身份制、等级制和户籍制,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劳动岗位、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之间缺乏合理的流动机制,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交往性障碍。
目前交往因素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域变换的限制,二是职业流动的限制,三是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的限制。在当前,由穷人阶层进入富人阶层还会遇到种种障碍。
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社会转型,即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由身份社会走向实力社会,由依附社会走向自立社会,由静态社会走向流动社会,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这样的社会由于内在具有流动性,从而形成一种使社会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这种社会流动要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如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等,目的和实质在于把被束缚的、依附的和狭隘的“单位人”,变成开放的、独立的和靠能力素质立足的“社会人”。这种人的解放,不仅可以克服人的自身局限、地域局限、职业局限和社会关系局限,还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和世界的广泛交往和交流,形成“杂交优势”,并在这种交往和交流以及“杂交”中,学习和利用社会的发展成果来发展自己。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制度和体制创新/全面发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