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二课>>正文内容

推荐: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所谓总量经济关系是指国民经济各个总量决定过程中的那些宏观经济运行关系,在国民经济的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及其决定过程,研究影响其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就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就像均衡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一样,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要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关系,首先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
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采用市场生产概念,叫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所采用,也叫西方核算体系。另一种采用限制性生产概念,叫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为前苏联、东欧等国家所采用,也叫东方核算体系。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先后编印有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本书:《国民经济帐户体系》(1968)、《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1971)、《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比较》(1977),全面介绍了这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对比换算问题。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市场性生产概念的SNA体系。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一、国民生产总值
1.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用GNP表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标。
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看,我们在理解它时应注意:
第一,在时间上,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当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往年生产的,如果转到当年来销售,例如前一年盖好的房屋,生产出的汽车等,则不能列入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中。
第二,在计算口径上,国民生产总值只计算当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包括在其中。这是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会通过生产和交换转移到最终产品的价值中去,如果把中间产品的价值再纳入国民生产总值,会造成重复计算。因此,对于每一个企业,具体计算时应采用增值法。我们用表8-1说明如何用增值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产品名称 数量 产品性质 产品价值 中间产品价值 价值增值
棉花 10㎏ 中间产品 100元 0 100
棉纱 10㎏ 中间产品 150元 100 50
白布 1匹 中间产品 200元 150 50
花布 1匹 中间产品 250元 200 50
衣服 20件 最终产品 300元 250 50
总计 1000元 700 300

8-1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
  表8-1的数字为假设,并假定棉花的生产没有任何中间产品的价值。根据数据,如何用增值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表中衣服是最终产品,其价值为300元,用增值法计算也是300元,如不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则会重复计算700元,只要用增值法,无论把表中的“那种产品作为最终产品,都不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三,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例如:农民自给自足的粮食,自我服务性劳务等,就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用市场货币价格为标尺把形形色色的物品合并为单一的总数。但是,谁会选用一把橡皮尺而不是木尺去衡量事物——这个橡皮尺每天都在你手中变形。这个问题是经济学者用货币作为标尺时必须加以解决的。由于通货膨胀使物价水平上涨,显然,我们需要使用不变尺度来衡量国民产出和收入。
  ⑴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是用不变尺度衡量的,它是指用某一年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⑵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用橡皮尺衡量的)是指用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计算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知道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究竟是产量的变化引起的,还是由价格的变化引起的。如果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不变,国民生产总值变化只是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变化;如果价格一定,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才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变化。我们以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来表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如果价格指数不变,即等于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相等。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在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中,通常区分国民原则和国土原则。
  ⑴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原则计算的,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这里的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居民以及常住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
  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用GDP表示,是以国土原则计算的,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即无论是否本国公民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通常,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
  4.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真正反映一国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某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以NNP表示,是指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达如下:
NNP=GNP-折旧
  因为折旧是用来补偿已经消耗掉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提取折旧是为了保持固定资产在价值上的完整性,以便在其使用寿命结束时进行更新。所以,必须对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以后才能计算出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三、国民收入
  广义上,国民收入是指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中的五大指标。而狭义上,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以NI表示,指一国一年内提供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总和,它包括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的总和,但不包括企业间接税。企业间接税是由企业缴纳但并非由企业负担的税。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要考虑到间接税的缴纳,企业把间接税支出附加在成本上,在产品销售中转移出去。间接税作为产品价格的附加,既不是任何生产要素提供的,也不为任何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因此,必须在计算国民收入时扣除。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NI=NNP-间接税
  国民生产净值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计算,而国民收入则是从分配的角度计算。
四、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用PI表示,指个人在一年内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政论的转移支付等。它是从国民收入派生出来的一项指标。从国民收入中减去那些不会成为个人收入的项目(如: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的利润、社会保险金)再加上那些不是来自个人要素收入的项目(如:政府转移支付等),就是个人收入。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大于个人收入,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公司利润减少,转移支付增加,个人收入也可能大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社会保险金+政府的转移支付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用PDI表示,是指一国所有个人在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总和。它是从个人收入派生出来的一项指标。个人收入并不是实际得到的可任意支配的款项,它必须在扣除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房地产税等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个人可支配收入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消费支出;二是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PDI=PI-各种个人税=个人消费+个人储蓄
我们用图8-2来表示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各指标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净值(NNP) 折旧
国民收入(NI)= 工资+利润+利息+地租 间接税
个人收入(PI) 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PDL)
= 个人消费+个人储蓄 个人税

图8-2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各指标的相互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国民生产总值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个收入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同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区别

 从核算范围看,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除计算物质生产部门劳动成果外,还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从这三个指标的价值构成看,社会总产值计算了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而国民收入除了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外,还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

可比价格
指在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对比时,扣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以确切反映物量的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不变价格
 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价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不同时期对比可以反映生产的发展速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0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

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在我国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习惯上经常使用的“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是以间隔期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速度。另一种是“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或方程法,是以间隔期内各年水平的总和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速度。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两种方法计算的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比较接近,但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大起大落时,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差别较大。本《年鉴》内所列的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除固定资产投产是用“累计法”计算以外,其余均用“水平法”计算。从某年到某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建国四十三年平均增长速度是以1949年为基期计算的,则写为1950—1992年平均增长速度,余类推。

各个计划时期
 表内所用各个“时期”代表的年份如下:恢复时期为1950年到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一五时期)为1953年到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二五时期)为1958年到1962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三五时期)为1966年到197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简称四五时期)为1971年到1975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五五时期)为1976年到198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六五时期)为1981年到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七五时期)为1986年到1990年;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八五时期)为1991年到1995年。

国有经济单位
 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等单位。集体经济单位指生产资料归公民集体所有的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农村各种经济组织经营的农、林、牧、副、渔业,乡、村经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城市、县、镇以及街道举办的集体经济性质的企业、事业单位。

私营经济单位
 指生产资料归公民私人所有的单位。包括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联营经济单位
 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包括紧密型联营企业,半紧密型联营企业和松散型联营企业。

股份制经济单位
 指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投资举办企业。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外商投资经济单位
 指外国投资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中国大陆境内开办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
 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涉外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在大陆举办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

三次产业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和投资,以及净出口的货物和服务支出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构成。这一总量就是支出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具体包括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

总消费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或外国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总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1)居民消费 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包括居民以货币直接购买的各种消费品和直接支付的房租、交通、医疗、文教等各种服务费支出;居民本期自产自用的消费品和自有住房的虚拟消费;居民以实物工资形式获得的各种生活消费品等。不包括居民用于购买房屋和生产的支出。(2)社会消费 指政府部门的总产出扣除其销售收入后的价值。也就是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将其生产活动总成果提供给政府,由政府部门购买并提供给全社会享用的社会消费支出。

总投资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投资支出合计,分为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项。(1)固定资产形成 指从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中,扣除已有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固定资产形成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器具购置价值,以及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价值等。(2)库存增加 指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库存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期初与期末差额为正值表示库存增加,负值表示库存减少。具体包括本期购买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商品库存;本期生产的产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等产品库存。

净出口
 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总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总值。由于服务活动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因此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并不发生出入境现象,应把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反之,非常住单位从我国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
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而应提取的补偿价值,它反映了全部固定资产在本期生产中的资产转移价值。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折旧费。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部队和居民住房则应进行虚拟折旧。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为常住单位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报酬,它反映劳动者参与增加值创造而获得的原始收入。具体包括从各种来源开支的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即单位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形式,从成本、费用和利润中为劳动者支付的各种开支,以及个体和其他劳动者通过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
 指生产税与补贴之差,它反映政府从本期创造的增加值中所得到的原始收入份额。生产税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和规费,具体包括销售(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开支的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附加等,以及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税处理,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

营业盈余
 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价值、支付劳动者报酬和上缴政府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参与增加值创造而应得到的原始收入份额。该指标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但要扣除利税后项目中支付的工资、福利及公益金等。

直接消耗系数
 指某一个部门生产单位总产出需要直接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称为投入系数。它反映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直接依赖关系。

完全消耗系数
 指增加某一个部门单位总产出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它是全面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主要指标。

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对象的全面、系统的核算。国原来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简称MPS体系)。随着经济特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旧的核算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系和宏观管理的需要。因此国务院要求1992年在国家和省一级建立起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1995年实现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英文简称SNA)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核算制度。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完整的描述。它从整体结构上将国民经济循环所表现的产品实物运动和货币资金运动以及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所形成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联系起来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两大部分组成。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包括五张基本表和七张补充表。基本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补充表包括:人口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自然资源表、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企业部门产出表、企业部门投入表及综合价格指数表。经济循环帐户是运用核算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描述,它包括经济总体帐户、机构部门帐户及产业部门帐户。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