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历史课题>>正文内容

浙江省教学研究课题“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课题负责人  朱世光杭师院附高教科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一、基本情况

 

  

出生年月

课题内分工

朱世光

62,9,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开课实验、教学反思;全面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黄怀球

71,11

收集材料,开课实验、教学反思论文,

周长森

70,10

收集材料,撰写论文,开课实验、教学反思

吴汝华

64,6

收集材料,开课实验、教学反思、撰写论文,开课实验、教学反思

邬甬梅

75,11

文献查阅、实验调查、撰写论文。

吴爱民

63,6

文献查阅、实验调查、撰写论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006年秋季我省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现实需要

目前,历史新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全面推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出版了四套高中历史新教材。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先期试点,2005年江苏省参加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浙江省已经基本决定,2006年秋季进入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此次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其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都远甚于前。这场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人们产生旷日持久的影响和震荡,我们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都无法回避。面对这一巨变,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未雨绸缪,显然是一个十分迫切和关键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探索新课程和实践新课程,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2、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挑战

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还提出了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建议。“历史课标”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力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1)在课程目标上,要努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2)在课程结构上,要努力改革过于强调历史学科本位的现状,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以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在课程内容上,要精选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4)在课程实施上,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高中历史新课程具有时代性、专题性、包容性、选择性、开放性等特点,此外,新课程的学术性和探究性。

与初中新课程不同,高中采取的是专题式编写体例。从目前的情况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从“课程标准”到四种版本教材都出现了学术化和专业化的迹象。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之间水平距离拉大。如,翻开新课标,我们就发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等一系列内容,都是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这些知识的学术性较强,专业色彩较浓。

新课程的探究性。高中历史新教材普遍注意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反映史学研究的新动向,使学生获得的历史知识更加趋于客观和真实。新教材在内容上注重客观描述,减少了一些主观论,为学生的探究创造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各版本教材都设计了许多供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栏目。有的新教材在叙述史事时还写进了目前学术界尚未一致的认识。如,中共何时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往教材都是说在中共“三大”,现在有的新教材也仍然这么写,但有的高中教材则写成中共“二大”。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不少。总之,这些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是很大的考验。

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新变化,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等。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方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3、我校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要求

从我校教育发展的现实看,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升教职工的整体素质。而提升教职工的整体素质的关键,就是必须不断增强教职工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学习力。它以学习为动力,以育人为目标,把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提升学校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学习型学校把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过程之中,是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校。因此,2005学年学校决定将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全面提升学校品位、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选择。

围绕创建“学习型学校”全面提高我校的历史教学质量,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管理理念,营造“人人终身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通过开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为创建学习型学校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自2003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之后,2004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的权威刊物《历史教学》专门开设了“关注新课改”,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如:阎丰坡的《走进课改,感受课改、认识课改——从山东省历史优质课评选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第6期);曹大为的《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第8期);陈其的《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第12期)。2005年该栏目更加关注高中历史新课改,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如:徐新的《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第1期);杨向阳的《构建体系、倡导方式、培育机制——高中历史新课程基本理念分析》(第3期);姚锦祥的《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第3期);陆安的《拿什么拯救你,历史课——一个教研员的课改札记》(第5期);姚秉新的《21世纪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第7期);范红军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重构》(第7期);李德藻的《四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第8期);邹樱的《基于专题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第9期);张洁的《关于新课改下历史教科书使用问题》(第9期);陈伟国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第11期);任世江的《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第12期);杨弢的《新课程中历史教师角色扮演问题之管见》(第12期)等。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2005年也开设了“走进新课程”栏目,发表了邱清华的《新课标与中学历史学科价值的再思考》(第8期);陈伟国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第10期)等文章。

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开辟了“高中新课程探索”栏目,发表了黄牧航的《谈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第3期);魏恤民的《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模块的开设》(第6期);马执斌的《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第7期);周朝阳的《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第8期);徐衍昌的《从新课程理念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第9期);赵进步的《新教材、新体例、新内容、新设计——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及教学方式的思考》(第10期);王旭霞的《课改困惑: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谈起》(第11期);陈春露的《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例析》(第12期)等。

此外,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书籍除了四套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之外,还出版了一些专著,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历史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高中新课程历史地理教学案例与评析》(新华出版社,2005年4月)等。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和讨论,如今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有许多相关的论述,不少学者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见解。但是具体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与历史教师专业化的问题,目前历史教育界的探讨和研究还非常不够,甚至可以说,有些问题极少有人问津。

因此,“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系统探讨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及途径

1、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和角色转换

[1]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走向新的教师观、新的课程观、新的教材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新的课堂观、新的方法观;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努力探寻成功教学的策略;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秘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等。

[2]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是单一的讲述、板书和读课文。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史实,课堂中的问答也多半是复述教材中的文字,教师充当了历史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高中历史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再是历史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成长的发现者等。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深入反思传统的教师观和教师的角色定位,转变教学观念和转换角色,确立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崭新的教师角色形象。

2、实施高中历史课程与做学习型高中历史教师

[1]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历史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仅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历史专业学识,另一方面也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使自己由单一的“专业型”教师培养成长为“复合型”教师。

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史学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作整体的综合化研究的态势,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看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吸收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摈弃了某些陈旧的观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

[2]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

相当多的历史教师平时的教学只满足几本“教参”或大学通史教材,历史专业学识停留在所谓“半专业”或“准专业”的水平,应该是个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面对新课程与教材的改革,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方能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师可从当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如陈寅格、陈垣、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等学者的大量传世的学术论文中,选择若干精彩篇章来阅读。史学论文研读可以使教师获得许多“教参”中所缺或语焉不详的学术背景;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还可以体会史学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以及进行论证与说明的,从而使历史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有效训练。可以说,史学名著和史学论文的研读对历史教师专业学识的增进是非常重要的。

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历史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某种角度来说,历史课堂教学就如同一篇史学论文,可以解析为一个个有组织的教学重点,在通过一步步的论证(资料讨论、问题推理)来建构一个清晰的历史图像。历史教师可以藉史学论文研读来学习如何用论证的方法架构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学习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

不管采用何种“历史教学法”,从根本上说,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及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关,或者说与他的教学理论有关。近10多年来,我国历史教育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成果,如:赵恒烈、金相成、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等先生的《历史教育学》;聂幼犁、朱煜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齐健等的《历史教育价值论》,陈伟国、何成刚的《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赵亚夫的《国外历史教育透视》、王雄的《历史教学心理学》,王宏志的《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等,还有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资料。

3、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做反思型高中历史教师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它具有探究性、自主性、发展性、创造性等特征。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需要反思。反思什么呢?反思已有的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理念的更新与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差距,使教学行为更加有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使其在今后的教学中起更加积极的作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失败或过失成为成功之母。历史教师的反思包括“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两种方式。“个体反思”即自我反思,就是教师立足“自省自察”独自进行的反思,如撰写案例、教学后记、教学札记等;“群体反思”是指教师在合作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进行的反思,包括说课、案例分析、专题交流等。

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实践,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具备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教师,难以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的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获得宝贵  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4、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做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

在新一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在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要求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它既是必然的,又是可能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全方位的改变了历史教师的思维定势。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这6个“新”必然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有新思考、新研究、新作为。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有许多问题等待历史教师去研究、探讨,去反思、改进,去创造。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显示了科研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科研是高中历史教师专业提升的基础,科研最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能否成为“研究型”的高中历史教师是能否很好地进入新的教师角色的重要一环。高中历史教师成为“研究者”,使自己与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同步成长,才能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乐趣,个才能真正教好高中历史新课程。

校本研究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研究途径,是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的成长的必由之路。校本研究是一种实践型研究,实践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归宿。校本研究强调的基于“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是直接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产生的,直接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历史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历史教师即研究者。

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校本研究的重点可概括为:“为了教学”“关于教学”“教学中”。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校本研究的另一重点是校本课程的开发。

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的校本研究包括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高中历史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表现了对教师开放性的态度。[2]同伴互助。校本研究常常表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因此,校本研究要加强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的在历史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3]专业引领。研究型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历史新课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往往会感到困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包括历史教研员、大学历史教师及本校和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参加有专家引领的各种历史教研活动。

积极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更新观念,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研究促进教学,从而最终完成由“教学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

四、研究条件分析

1、研究人员:

课题负责人:朱世光,系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理事,杭师院附高历史特级教师。吴汝华、黄怀球、吴爱民,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周长森、邬甬梅、黄旭霞,杭师院附高历史一级教师,王智静,杭师院附高历史二级教师。以上人员是一支较年轻的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意识,具有较强的教学实验能力,具有较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课题负责人参加过省级课题研究和教改工作,参加过全国和省市相关中学历史教学研讨会,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获得过全国一、二等奖、省一、二等奖,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0多篇,参与编写出版的历史教学辅导用书十几本。其余人员有的担任学校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参加过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教学论文多次获得浙江省二、三等奖,杭州市一、二等奖。

2、实践基础:

研究人员都工作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我们已经对确立课题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过相关文章或论文。如邬甬梅撰写的《新文化运动的教学案例》,2004年获得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评比省一等奖;朱世光、吴爱民撰写的《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策略》发表在《教学月刊》2001年第9期;朱世光撰写的《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发表于《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1期;朱世光撰写的《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得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第7期;朱世光撰写的《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第11期;朱世光撰写的《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浙江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朱世光撰写的《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6期。周长森撰写的《快乐5分钟》、《高中历史日记教学研究》等历史教学论文获得杭州市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浙江省高中历史论文评比二等奖。黄怀球撰写的新课程教学设计《伟大的抗日战争》获得省教学设计评比三等奖。

3、资料保证我们已对有关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资料进行了查阅,积累了相关的研究资料。我们所工作的学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拥有丰富的教学研究资料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我们进行开课实验、文献查阅提供了可靠保障。

4、研究人员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1)邬甬梅:《新文化运动的教学案例》,2004年获得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评比省一等奖;

(2)朱世光、吴爱民:《使用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策略》(发表于浙江教育学院主办的《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1年第9期)

(3)黄怀球:《对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认识——兼谈研究性学习方向下的高中历史课定位》(2002年浙江省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4)黄旭霞:《辛亥革命活动课》(2002年杭州市历史教师说课竞赛二等奖);

(5)朱世光:《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发表在华东师大主办的《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1期

(6)周长森:《课前快乐5分钟开放式问题教学法的探究》(此文获得杭州市2003年中学历史教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7)黄旭霞:《在历史教学中须加强文史结合》(此文获得杭州市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8)朱世光:《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2003年第7期

(9)朱世光:《高考历史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第11期;

(10)朱世光:《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浙江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1)周长森:《高中历史日记教学研究》,2004年获得杭州市历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2005年获得浙江省高中历史论文评比二等奖;

(12)黄怀球:《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2005年浙江省历史教学案例评比三等奖);

(13)朱世光:《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6期;2004—2005年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共计3本)的编写。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及人员分工

1研究方法:拟定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开课实验、行动研究、教学反思、校本研究等方法。

2、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第一阶段: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为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文献查阅、实验调查、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计划。承担人:朱世光、周长森、黄怀球。

第二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11月为实施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计划实施并收集材料,开课实验、教学反思、论文,总结阶段性成果。承担人:朱世光、黄怀球、周长森、吴汝华、吴爱民、邬甬梅、王智静、黄旭霞,

第三阶段:2006年12月为总结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承担人:朱世光、黄怀球、周长森。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教学设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