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下册>>正文内容

高二(下)单元检测

(本试卷一律做在答卷纸上) 2005.3.2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60)

1.“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同一本质 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D.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3 “两军对垒勇者胜”表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B、客观规律性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

D、在同样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其效果会大相径庭

4.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段话说明

A.人们对事物每一层次的认识,都具有终极意义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终归是感知周围的事物

C.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要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D.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5.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

A.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 B.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C.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 D. 敢于实践

6 解放后,我国按照科学家李四光的理论勘探石油,相继开发出大庆油田等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一事实说明

A.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创新巨大的指导作用

C、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D.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7.害虫天敌的存在,调节着动植物的数量,是保持生态平衡的一种自然控制力。人们利用天敌昆虫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种做法说明

A. 人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 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D.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

8.规律的客观性对人们的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A.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要有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C.按规律办事要有预见性和创造性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9.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0.关于条件、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条件不具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B.条件具备了,人们就能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人们按规律办事,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

D.规律的存在并且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是受物质条件制约的

11.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

12.体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别的是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13.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司马光破缸救人从思维方法的特点看是

A.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 B.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C.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D.借助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逻辑思维

14.江泽民在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庆祝活动上发表讲话指出:“一千年来,人类文明取得的—切成就,都是在推陈出新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中实现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C.要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5.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沿着一条中国人从未踏足过的远洋航线,奔赴冰天雪地的北极,经过艰苦努力,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地质资料,揭示了一些人间秘密。最近南极考察队又深入南极冰盖,首次测量了最高点,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资料。这表明

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的创造自然

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够不断的扩展和加深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能够认识大自然

人们要认识大自然,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人们的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则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

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

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

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椎移

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A.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被《时代周刊》评为把人类带入21世纪的100位领袖人物之一的科学家陈章梁说:“难道我们皓首穷经,对世间万物盘根究底,不是为了有一天能读懂生命的本质吗?难道人类向大自然发起一个又一个挑战,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更长久、更美丽吗?”据此回答

18.我们对世间万物盘根究底是为了能读懂生命的本质的说法,揭示了认识的

A.程度、水平 B.作用 C.目的 D.根本任务

19.人类向自然发起一个又一个挑战,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长久和美丽。这表明

A.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B.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挑战自然

C.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D.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改造世界

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年卡片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一些大中小学生提出开展“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地”。据此回答

20.大中小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说明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基本解决 ②公民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 ③保护自然环境需要人人参与 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逐步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大中小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哲学上看说明

A.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B.青年学生要占有尽可能多的感性材料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胡适先生在回答做学问、研究问题时曾这样讲:“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据此回答

22.从哲学上看,“大胆设想”强调的是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解放思想,打破一切常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3.胡适先生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要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据此回答

24.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认识是一个由接触现象到把握本质的过程 B.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C.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D.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25.之所以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

A.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C.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D.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数年发生一次的海水增温现象,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普遍提高。“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2-7年出现一次,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由于周期较长,且多数数据需要从海上获得,缺乏必要的数据对比,科学家还一直未能找到“厄尔尼诺现象”的规律。但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频频发生与地球温暖化有关,其变化的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仅仅是天灾,据此回答

26.“厄尔尼诺现象”的探索还在进行中,从哲学上看

A.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厄尔尼诺现象” B.“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规律可循

C.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限制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7.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对比,人们还不能认识“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人们获得“厄尔尼诺现象”对比数据的根本途径是

A.亲身参加实践,记录各种数据 B.读书学习,占有他人的数据材料

C.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制作 D.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90年代的知识经济研究,赋予“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据此回答

28.上述材料中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①感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 ③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④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9.“循环经济理论”促进20世纪经济发展,这说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C.只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0.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是①合理科学地想象 ②突破一切陈规、一切制约 ③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逆向思维 ④创造新规律,积累新知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问答题(40)

31.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对此应如何理解?9分)

32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12分)

3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请回答:一个民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9分)

3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请用认识论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与时俱进”所体现的道理。(10分)

参考答案

1—5 B B D C C 6 –-10 B C D B A 11--15D C B C D

16-20D B D C D 21--25 C A B D B 26—30C A B D C

31.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所说的“想”。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32.(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 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3.第一,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行进民族之林。

第二,创造性思维会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甚至会取得惊人的认识成果。如果固守书本,墨守陈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

第三,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就不会兴旺发达,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不会进步。

3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总是不断发展的。

我们的认识应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坚持这一思想也应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前进,也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现象/本质/主观能动性/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