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常识>> 第五课>>正文内容

低效率金融体系和投资体制拖累中国经济后腿

低效率的金融体系和投资体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研究中国经济的美国学者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并非盲目乐观。虽然他们看到中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发展巧妙地绕过了拘束的体制,发展得蓬勃有力,但同时也在提醒:低效率投资已经在延缓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了。

  

  拿海外出生证的中国民营企业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经济学家黄亚生指出,中国的经济腾飞靠的并不是自身大规模银行体系的支持,而是香港金融体系的保驾,而港资直到今天还在外资的范畴之内。可以说,是外商直接投资扶了中国低效率的金融体系一把。

  

  自从打开国门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它的起点实在很低。以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例,黄亚生分析说,中国的金融体系几乎和联想这样的企业奇迹毫无关系。

  

   刚刚以12.5亿美元收购美国IBM公司电脑业务的联想集团公司是中国数字部落走向世界的先锋,这次收购创举也让中国的本土企业倍感振奋。但谁能想到,联想当初组建时却受到中国原有体系的重重阻碍。

  

   “80年代的中国,电脑业是非传统产业,中国电子部根本不允许私营企业进入电脑行业。黄亚生说,你不得不先到香港注册,然后再回到内地投资。于是,联想集团公司变为由中国科学院和香港公司合资的内地企业。注册地点在香港,但是总部却在北京。

  

   在黄亚生眼中,中国改革初期的这个小小的空子反而误打误撞地变成允许人力和资本流动的成就。无论体制上的限制如何多,聪明的中国企业家还可以出国拿一张出生证,然后再回国孵化企业。而这一点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比起创业之初的艰难,中国民营企业如今的生存空间舒展多了。黄亚生指出,现在国内投资者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私有财产得到了更多的保障。民营企业现在可以和国企、外企平起平坐了。它们的投资触角甚至延伸到以往被国有企业垄断的项目中。

  

   黄亚生的总结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低效率并没有影响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却阻碍了它们的成长。

  

  金融软肋不太软?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富兰克林艾伦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确已成为经济巨人的软肋。在自己的研究中,艾伦为中国金融体系诊断出两大顽疾:首先,中国的银行体系投入过多,贷款项目被坏账、呆账充斥。其次,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大。上海和深圳两大证交所加起来规模也只不过是全世界第十一大,无法与纽约、香港地区并肩。

  

   然而,吸引艾伦注意的是,为什么带着这些弊病,中国经济的车轮还能疾驶向前呢?他的目光锁定在中国市场上生气勃勃的另一股力量:外资、私营、乡镇企业正以每年14%15%的速度推动经济车轮。

  

  它们对中国贸易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之间的竞争已经展开,这对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很重要。艾伦于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传统的金融体系的确有问题,但这条软肋还没有软到拖跨经济快速成长的地步。因此,中国经济继续腾飞是毫无疑问的。

  

   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投资的低回报

  

   与艾伦的乐观预测一样,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教授罗斯基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但他认为,如果说将来会有什么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话,那就是投资的低回报 他说,中国急需建立一套有系统的投资体系,将所有工程在固定的预算内完成。

  

   罗斯基指出,中国政府一直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他对中国今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充满信心。但由于问题解决得太慢,因此中国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

  

  日本错过中国特快

  

  不仅中国经济正在对日本渐行渐远,而且日本也没有搭上飞速行驶的中国特快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正在迅速崛起。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比前一年增长35.7%,达11547亿美元。由此,中国的进出口规模双双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中国飞速发展之下,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而在日本占世界经济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在中国眼中,日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

  

  中日经贸在降温

  

  尽管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很冷,但日本对华贸易一直持续保持旺盛势头。据财务省发表的2004年贸易统计速报显示,日本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其整体对外贸易的20.1%,首次超过对美贸易(18.6%)。今后日本贸易有望继续向中国转移,早则在今年内,即使不包括香港地区在内,中国也将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

  

  但是,这种从日本看来日益亲密的中日贸易关系,在中国看来却在降温。2004年,中国对日贸易的增长率(25.7%)低于其他国家(其中,对欧盟为33.6%,对美国为34.3%,对韩国为42.5%)。而且,这种倾向并不是最近才呈现出来的。自90年代后期以来,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日本迄今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2004年却被欧盟和美国甩在了后面,沦为第三位。

  

  因此,尽管日本方面的统计显示了日本经济正在向中国转移,但中国方面的统计却表明中国经济正在与日本渐行渐远。这种非对称性恰恰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萧条。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和最终产品的市场,其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为了抓住这一商机,世界各国都在增加对华贸易。从日本看,虽然对华贸易的增长高于其他地区,但由于不及中国贸易整体的扩大幅度,因此在中国眼里的日本地位相对下降了。实际上,日本经济在泡沫破灭以后陷入了长期萧条,因此,不仅对中国而言,对其他国家而言,日本作为贸易伙伴的重要性都已经大不如前。

  

  日本没有搭上中国特快

  

  看一下从贸易依存度扣除了对象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这一规模因素之后的贸易结合度,就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中日经济关系已经冷却。这里所说的贸易结合度,定义如下:

  

  按照这一公式,我们计算一下中国对日贸易结合度和日本对华贸易结合度,就会发现它们在90年代后期以来都在下降:分别从1996年的3.0%3.1%下降到了2004年的2.4%。这表明,一方面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以超过日本占世界贸易比重的缩小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尽管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在提高,却不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扩大幅度。

  

   也许日趋冷却的政治关系已经对经济关系造成了恶劣影响,从以往的贸易结合度的变化来判断,可以说不仅中国经济正在对日本渐行渐远,而且日本也没有搭上飞速行驶的中国特快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低效率金融体系和投资体制拖累中国经济后腿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