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设计>> 哲学常识>> 第五课>>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第五课教学设计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本质的自学性。

具体要求

1.     知识方面

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

理解:

1.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2.     结合实例,从道理上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4.     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5.     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6.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7.     结合事例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

8.     结合基本事实,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变化;

9.     结合实例,指出概念、判断、揄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0. 结合基本事实,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的意义。

运用:

1.     列举实例,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2.     结合事例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     能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1.     能力方面

1.     在教学中,通过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比较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意义,等等,通过这些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     在教学中,通过讲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等等,提高学生的评语思维能力。

1.     觉悟方面

1.     提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学性,挖掘自身潜力,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     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1.     辩证地认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     现象和本质的区别;

3.     对感性材料的思考加工中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     分析与综合相接合。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     高二第一学期学习的四课书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这四课书的共同点是什么?

2.     人们为什么要思考和探索世界本质、世界的状态等问题呢?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在回忆总结上册书的基础上,引出下册书的内容。上册着重讲客观世界,分析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又是相互联系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发展及充满矛盾的,百而明确了应该怎样处理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下册则着重讲人,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再进一步明确应如何处理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导入新课

人要取得改造世界的胜利,从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就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那么,人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人怎样认识客观世界,这就是第五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板书)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下目录,并阅读第五课的引言,看一看本课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在同学回答后,教师出示关于本课知识总体框架结构的投影或小黑板)

下面我们先学第一节

1.     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板书)

人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1998年夏,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了世所罕见的严重的洪涝灾害,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你都思考了什么呢?

出示投影(一)

(同学议论发言,老师简单概括一下同学回答的内容:广大军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顽强拼搏,取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表明:我们的党作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了这次洪灾,如果从哲学上看,用哲学的语言来说,我们是在做什么呢?我们在通过洪灾的现象认识抗洪胜利这个事物反映出本质问题。这个分析过程就说明,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1.     主动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板书)

1.     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板书)

2.     主观能动性包括————个方面(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2页至第5页,看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哪些个方面。在同学回答后,老师补上板书,并讲解第一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板书)

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有人会说,动物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不也产生认识吗?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1.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当面对滚滚洪水,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洪水的成因和怎样战胜洪水,并积极地同洪水搏斗。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体。(提问:这是属于认识能力问题,还是认识活动问题?)这一点主要是讲认识活动的特点。

2.     人不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的表面的现象,而且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属于认识能力,还是属于认识活动?)这一点既是指认识能力,是人高于一般动物之处;又是讲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特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3.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只是反映既成事实,反映现实,还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这也是人在认识世界方面不同于动物之处。这一点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

教材中提到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李四光等断定我国有丰富的石油矿藏,都是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吗?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在认识世界方面,更表现在改造世界方面。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板书)

人类在改造世界方面与动物有什么不同呢?先请看马克思的一段论述。出示投影(二)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它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请大家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1.     人能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人类改造世界活动的特点。大家回想一下,百万大军战洪魔的震撼人心的雄壮场面,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2.     人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人们利用规律创造了许许多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从天上到地下,数不胜数,现代文明,今天的美好生活,不都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吗?

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那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精神状态。

(3).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板书)

人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为信心、决心、意志、毅力、干劲等。出示投影(三)生死牌

这块生死牌表达了广大官兵战胜洪水的决心和意志。百万军民在抗洪抢险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说明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成就,最好的结果。反之,缺乏自信,缺乏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必然影响人的能力的发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关于这个问题下一节讲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要讲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与动物反映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活动,虽有相似之处,更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性,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想、做和精神状态三个方面。具体知识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1.     在想问题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2.     在做事情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什么?什么叫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要通过重温旧知识给新课作准备,并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肯定同学的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请同学思考下,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长江洪水的几个数据

 

 

年份

最大流量

最高水位

城陵矶

1954

445003/

34.45

1998

36800立方米/

35.94

比较

-7700立方米/

+1.49

螺山站

1954

78800立方米/

33.17

1998

64400立方米/

34.92

比较

-14400立方米/

+1.75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从两组数字的比较,我们看出:

1998年洪水最大流量比1954年小,而最高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1多,这说明城陵矶、螺山站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床淤高了很多。

为什么会淤高呢?联系其他材料可知,那是因为长江上游森林砍伐过度,造成水土流失。同学们,你们已经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这是主观能动性的哪一种表现呢?是第一种。你们已经在通过这两组数字反映的现象来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是不是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了呢?语文课上,讲过《孟子》中的揠苗助长的故事。那个宋国人发挥没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又如何呢?

讲授新课

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首先,人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为什么要探讨今年长江洪灾的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前四课学过的内容想一想。(学生讨论、回答)

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比较长江上两个水文站的两组数字,是为了认识长江洪灾的本质和规律,是为了用这些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作指导,有效地预防长江洪水。但是,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容易的,没有今年的洪水,没有这两组数字,没有这沉重的代价,大家就难以取得这个共识。更何况,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的后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通过抽象思维。可见,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这是其一。

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除去我们刚才讲的,教材第6页最后一段还讲了两点,请同学看一下教材,想一想这三点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第一是从认识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二是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方面分析的,第三讲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三方面合起来,就是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1).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那末,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是不是就能如愿以偿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不能。例如长江上游伐木的人,那个揠苗助长的宋人,不是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吗?甚至是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却不能如愿以偿,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这就有一个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哪些因素、哪些条件有关?我们上学期讲过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着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2.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板书)

1)客观因素(板书)

长江上游伐木的人,得到木材,有了经济收益,这是他们的目的;但破坏了环境,造成了水土流失,淤高了河床,却是他们始料所不及的。那个累坏了的宋人,更没想由于他的努力,造成了禾苗的全部死亡。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客观规律,从而违背了客观规律。这是讲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是不是认识了客观规律,就可以随心所欲、马到成功了呢?客观因素中还有没有什么因素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

上学期我们学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和条件有关的,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就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也就违背了客观规律,没有不失败的。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事例吗?(如我们过去那些急于求成的的错误。)所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

客观条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板书)

以上我们讲了主观能动性受着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制约的只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冒险、蛮干,岂止是制约,还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而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则君驰聘,随心所欲。同此,我们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受着客观因素的制约,还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

(2)主观因素(板书)

有哪些主观因素?它们又是怎样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请看投影或小黑板。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如何?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霜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究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两句话是谁说的,你们赞成谁的观点呢?为什么?(在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不讨论他们的是非对错,只讲一点,智叟与愚公的观念不同,智叟对移山没有信心,而愚公却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在移山问题上认识不同,两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然就大相径庭了,愚公坚定地去移山,而智叟则要另谋出路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愚公智叟之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想和做)中,总要根据自己的立场、观念、知识水平,对自己的能力、条件的认识,对想什么和做什么做出选择:这样想这样做对不对?能不能做到?值不值得做?该不该做?认为对了,值了,能做,该做,才能下定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想、去做。但是,对于对不对,值不值,能不能,该不该的判断,则有赖于人的主观因素。所以,我们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办成几件事,多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

(按主观因素后面板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板书)

以上我们讲了主观能动性受着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应该如何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那么,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是否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呢?(同学们议论)

既然制约,当然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它妨碍的只是违背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的主观随意的冒险蛮干;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但没有任何妨碍,反而因为要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从而给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实正如第7页的漫画所揭示的:人的能动性蛮干

小结:

这一框我们学习了关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主要讲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以客观规律为指导,以客观条件为基

础,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2.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充分利用规律和条件并创造新的条件去改造世界,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胜利。)

3.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受着主观因素的制约,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所以,正如教材第10页所说,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教材第33页练习中第一题之 l2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上(认识世界)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给讲授新课作知识准备,并引出节题和本节课的内容。)

导入新课

认识事物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那末,人们认识世界的重点是认识事物的现象,还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呢?

1.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板书)

讲授新课

1.     认识的根本任务(板书)

1.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板书)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例如,我们对一所学校的认识:

首先看到的是各种现象:学校的大门、校舍、操场、校园环境、各种设施;从传达室到校长师生员工的待人接物;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

时间长了,了解多了,进而对学校的校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作出评价。

前者就是感性认识,后者就是理性认识。图示如下:

2.     为什么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教材第10页至13页,先了解一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同学阅读、回答,教师小结。)

1.     现象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现象同本质有什么区别呢?请看几个例子。

 

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市场中,我们看到

 

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

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本质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次是石头、木块

温度相同

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但从以上已经可以看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最后一段至11页第四段,看看教材中讲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都有哪些。(在同学回答后,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现象

本质

规律

1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内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

 

多变的

相对稳定

2

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可见,现象不是本质,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这当然不是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毫无关系,现象反映着本质,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人环节一个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这个问题在后面还要讲到。正由于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所以,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小结:

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板书)

        从前面举过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哪一个更正确、更可靠呢?

冬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低,夏天的铁板似乎比石头、木块的温度高,这种由假象产生的错觉,其正确和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

即使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可靠的,不是假象,没有错觉,那又如何呢?如例一中列举的商品经济的现象,例二中列举的热现象,虽然都是真实可靠的,但是,它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外部现象的某些方面,是多变的,而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对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变化,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我们理解了热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

同学们看一下教材第12页的比一比,请回答两个阶段的认识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要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小结: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板书)

第三,认识本质是很不容易的,人为什么还要花大气力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涉及到

认识的作用、认识的目的问题。

提问: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

第一课中曾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呢?

小结: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板书)

感性认识能不能指导实践?能。但只能照方抓药,依葫芦画瓢,只能机械模仿,照抄照

搬。而理性认识则不同,特别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种正确的理性认识,我们通常称之为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尤其是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板书)

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就形成科学理论(板书)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板书)

教材中引用了奥斯特、法拉第关于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科学家们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电磁学等理论。在这些真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规模利用电器的时代到来了。

教材中还讲到邓小平理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将继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关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事例吗?

从同学们举出的事例可以看到,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要获得理性认识,而且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理性认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理论。

现在,我们从以上三个小结,也就是从认识的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从认识的程度,从认识的作用来分析,说明了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懂得了这个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在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那就是要提高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板书)

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生动形象、色彩斑澜,也令人眼花缭乱、困惑难解。正如孔夫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比如,教材提到的腐败问题,腐败的本质是什么?腐败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把腐败说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是错误的呢?表面看来,社会主义的中国出现了腐败现象,不少党员、干部,甚至是相当高级的干部腐化堕落,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似乎腐败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可是,我们再深入想一想,从本质上看,腐败是剥削阶级的东西,是私有制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一方面说明某些人被剥削阶级思想侵蚀、变质,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使腐败分子有空可钻。

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不仅要学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学社会科学知识,当前,特别要学好邓小平理论。这样,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面对多彩的世界,就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所听到、看到、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了。

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框,主要讲了三个问题: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为什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要提高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这一节知识的具体内容可图示如下: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先请看两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子也是这样。

再看关于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请阅读教材14页第2自然段至第152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

哪些贡献?

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

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

(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题: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题:第谷占有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却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研究的结论是:行星运行的轨道是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率领行星围绕地球转。这是因为第谷长于观测,而不善于思维,更确切地说,它对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确地进行加工。

开普勒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惊人的毅力和奋斗不已的精神对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进行了正确的加工制作,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复计算,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长于理性思维。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了自己的力学成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对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计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表明牛顿具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这三位科学家的比较,我们来讨论第题。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为什么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在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中各起什么作用?下面

我们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1.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板书)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板书)

第一,人们首先接触的是事物的现象,没有感性材料,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感性材料是整个认识的起点;第二,感性认识是对部分现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只有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能减少片面性,才有可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我们很多同学常常是在占有材料不那么丰富,甚至不太符合实际的情况下,就想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自然很难正确。但是,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否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呢?不一定。第谷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有第二个条件。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性条件(板书)

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需要加工。什么叫加工?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

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首先,这些感性材料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是精华,有的是糟粕,需要分析、筛选,来个去粗取精。这是认识本质和规律中的重要的一步,不分主次,不舍弃次要的东西,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

第二,在感性材料中,真象与假象并存(假象也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是合乎实际的),需要分析、鉴别,来个去伪存真。否则,把假象当真象,甚至把道听途说的虚假材料和错觉做依据,绝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第三,感性材料是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方面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需要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比较,从整体上进行思考,来个由此及彼

第四,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要通过感性材料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来个由表及里

开普勒和牛顿就是很好的典范。他们对感性材料进行了很好地思考加工,认识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对于一个产品的优劣,原料固然重要,加工更是关键。所以,第二个条件是关键性条件。

下面我们讨论第题,从第谷、开普勒和牛顿的事例中来思考,怎样才能创造这两个条件?

(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1)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权书)

第谷的大量数据的获得就是证明。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难,要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有决心、意志和毅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开普勒和牛顿的成就就是证明。因为,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艰辛的事情,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就会半途而废,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第二,思考加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上我们讲了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下面请同学阅读教材16页最后一段至18页第一段,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写成《资本论》,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达尔文是怎样写成《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的?

(教师小结)他们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了两个条件,从而通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正确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时间允许,可结合教材内容,较详细地说明马克思和达尔文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思考加工的。)

学习了本框的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方法论的启示呢?

3.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占有感性材料,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不妨把我们学习一些知识的过程,也当作一个发现过程,重复一下前人的思考加工过程。这样,不仅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且还能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两个条件,以及怎样创造两个条件的道理。

具体内容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教材34页练习中的第三题第2小题。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认识?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2.唯物辩证法坚持用什么样的观点认识事物?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要通过复习认识概念和辩证法的观点,为讲认识的发展做准备。)

导入新课

在实践中,我们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事物的现象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积累多了,经过我们头脑的思考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那么,认识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完成了,是指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完成了;为什么又没完成呢?认识不能就此止步,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为什么认识要不断发展?怎样发展?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板书)

1.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板书)

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请看一下教材18页本框的第一自然段。

(l)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已经有了质的不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质变,因而称之为飞跃。但是,一来我们费了很大气力得到的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不知道,还需要接受检验,二来认识的目的在于用来指导实践,否则,再好的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经过不断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则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板书)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8页至22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教材是从几个方面论述认识的发展的;

认识为什么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发展;

教材用哪些具体事例说明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发展的;

你还能再举一些事例来说明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发展吗。

(在同学阅读教材后,提问第题,教师小结)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的发展的,

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必须向前推移。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1)认识要不断深化(板书)

提问:认识为什么要不断深化?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复杂事物也有若干层次;从认识来说,一个具体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定层次上的认识。随着实践等条件的发展,人的认识就由浅人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无限地深化下去。

提问: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是怎样深化的?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1869年以前,人们对63种元素的认识多属现象的描述;1869年门捷列夫总结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20世纪以来,认识到元素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认识深化的例子吗?(如前面讲到的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对原子的认识等。必须是对同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下面我们讨论认识扩展的问题。

(2)认识要不断扩展(板书)

提问:认识为什么要不断扩展?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这是因为,从客观事物来说,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从认识上看,人们已经获得的认识是对一定范围事物的一定方面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有局限性,需要扩展到更广阔领域。

提问:教材中用什么事例来说明认识的扩展的?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教材用牛顿经典力学无法解释20世纪初以来发现的一些新的事

实,随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确了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于是出现了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相对论力学和适用于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认识扩展到宏观高速运动和微观粒子运动领域。

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什么例子吗?(认识的扩展一定是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

下面我们讨论认识的推移问题。

(3)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板书)

提问:认识为什么要不断向前推移?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获得的认识,只是对事物发展一定阶段的认识,当然要随客观事物发展的进程而向前发展,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提问:教材中用什么事例来说明认识的推移发展的?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教材用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推移发展。工业革命前,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工业革命后,则主要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染造成的。环境威胁着人类,于是产生了环境科学,地理学也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教材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来说明认识的推移。

同学们还能举出什么例子吗?(一定是从一个发展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向前推移。)

以上我们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学习了这个关于认识无限发展的道理,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呢?

请同学看一看第22页毛泽东的一段话,正是由于认识的无限发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求真理,发展真理。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但是,对同学们来说,要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发展认识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发展认识。

今天学习的这些道理,对于同学们将来不论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会是终身受益。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板书)

小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二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不仅讲了结论,而且分析了为什么会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发展,以及它对我们的指导意义。

这一部分知识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指出教材34页第四题材料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第六课时

复习提问

1.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有哪些不同?

2.在第一次飞跃中怎样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复习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区别,引出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明确思考加工的过程就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进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人们的思考加工的过程,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正确的推理,不是都能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思考加工,所以不仅要勤于思维,还要善于思维,为此,就要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讲授新课

第三节 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板书)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一、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板书)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教书)

进行逻辑思维,要借助于思维形式。思维形式有哪些?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在思维过程中,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我们首先讲概念。

2.概念的含义和作用(板书)

思想政治课学过很多概念,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商品、物质、意识,第五课也讲了不少(可找同学列举一些:主观能动性、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等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每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概念,都有很多概念。

什么是概念?概念有什么特点?概念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阅读教材第23页第二

自然段至24页第二自然段。

(在同学阅读后,教师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

(1)概念的含义:(板书)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对象是指我们思维认识的对象。本质属

是指能把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一般是这类事物特有的属性。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形成概念。(投影或辅助板书)

 

概念

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

商品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意识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它们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商品这一个概念。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凡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意识各式各样,又很抽象,无法描绘,难以想象。当我们从形形色色的意识现象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后,在我们的头脑中也就形成了意识概念。

教材中把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叫做概念的内涵

内涵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概念的含义。

概念还有外延,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即概念所反映的这类事物都包括什么。凡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不管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也不管是在公有制条件下,还是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都是商品。同样,只要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管是对现象的反映,还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不管是正确的反映,还是歪曲错误的反映,都属于意识。

外延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的总和。

我们了解了概念的含义,知道了什么是概念,概念在思维中又有什么作用呢?在思维中

为什么要形成概念呢?

(2)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板书)

提问:柏拉图对人的概念的理解错在哪里?

(教师小结)柏拉图没有准确揭示这个概念的内涵,没有揭示人的本质属性。

有羽毛两脚直立不是人特有的本质属性。内涵不准确,外延也不准确,以致拔光了毛的鸡,被戏称为柏拉图的人。概念不清,不能准确认识事物,必然导致思维的混乱。可见,概念在思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同学看一看教材第24页的议一议这几个问题。

(同学议论,教师小结)速度和加速度,公民和人民,是两对相近易混又互相区别的概念。速度和加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中位移与时间关系的物理量,但速度是指单位时间物体位移量的大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讲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变化量的多少,是速度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错了,划不清它们的界限,就不能正确地思维、判断,比如,加速度大的,速度就不一定快;速度快的,加速度也未必大。同样,划不清公民和人民的界限,也会带来思维的混乱,甚至导致执法和执行政策中的错误。

对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教材在第23页最后一段,列举了三点作用,请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一,掌握了概念就能把这一类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第二,掌握了概念,才能真正理解客观事物;

第三,概念明确,才能恰当地作出判断,才能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概念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或叫思维的细胞

这就是说,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也就没有思维。概念既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结果,又是人们新的认识的起点,人们要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开始新的思维活动。

所以,在思维中,就要作到概念明确。

(3)明确概念的最基本要求(板书)

明确概念,第一就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就会导致思维和逻辑的混乱。

思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

3.判断的含义和作用(板书)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24页第2自然段至25页第3段。想一想:

什么是判断?②在思维中判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②在思维中作出判断的基本要求是

什么?

(逐题提问,逐题讲解)

(l)判断的含义:(板书)

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当一个事物成为我们思维认识的对象,我们就要断定它是什么、不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没有什么性质,它与其他事物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判断。从形式上看,判断是一个句子,概念则是一个词或词组。教材中列举了很多判断,请同学举出几个。

有所断定是判断的最基本特征。如果一句话什么也没有断定,那就不是判断。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在概念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又一个的判断。判断是理性思维的形式,也属于认识,因此判断就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不正确。所以判断有真假之分。

(2)判断在思维中的作用(板书)

教材在24页最后一段到25页列举了三点,请同学们提炼概括以下这三点的内容。

判断的作用是

运用概念作出判断是认识深化的标志。

能够作出有关事物的各种正确的深刻的判断时,才能说我们正确地、深刻地认识了这个事物。

判断是组成推理的重要因素,正确运用判断是正确进行推理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

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程度的标志。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时,也就表明我们对这个事物认识的还很不够,更谈不上深刻和正确了。

请看教材25页的想一想,大家想一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判断的重要作用。当我们找到了有关的定理,表明你对这一道题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认识,所以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出来了。

既然判断在思维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思维中作出判断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3)作出判断的基本要求(板书)

判断必须真实、准确,就是说,判断要符合实际,而不能想当然的主观臆测,否则就是假判断,把思维引入歧途。

判断还要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判断仅仅真实、准确是不够的,如果不去回答实践中的问题,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这种判断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我们说冰比水轻,这是真实的,但没什么意义,如果我们作出因为冰比水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冰的浮力,把沉重的装备从冰面上运往南极考察站这样的判断,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判断不能自相矛盾。寓言故事中的那个楚国人的判断是自相矛盾的,物莫能陷之盾和物无不陷之矛,二者不可能同是真实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有些判断如事物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光既有波动性,又有微粒性等,好像是矛盾的,但是这似乎矛盾的双方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些判断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不是自相矛盾的判断。

使用判断前后要一致。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思维过程中,要保持判断的同一。除非条件变了,判断才能改变。例如,-l,在实数范围内,是无意义的,而在复数范围内,不仅有意义,而且是不可缺的。

4.推理的含义和作用(板书)

请同学阅读教材25页倒数第2自然段至26页第3段,并思考:什么是推理?②推理

有哪些重要作用?③正确进行推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1)推理的含义:(板书)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其中,依据的已知判断叫

,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

推理的类型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还有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推出一般,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推出个别(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推出个别)。下面请看几例。(可用投影或辅助板书。)

这几个例子各是什么推理?例1属于演绎推理,例2属于归纳推理,例3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用归纳推理中的简单枚举法推出的一般性结论,例4还是属于归纳推理,例5属于演绎推理。从这五个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那种推理,都推出了新知识。

2)推理在思维中的作用:(板书)推理是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例2和例4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例3的哥德巴赫猜想还需最后的证明,而例5结论则不一定正确。要保证推出的新知识的正确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进行推理应注意的问题(板书)

一般说来,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的,只要前提正确,又没有违背推理的规则,结论就是确定的、正确的;如果推理的前提是错误的、虚假的,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如教材26页的中学生都是共青团员,两小儿辩日中的早晨太阳大,中午太阳小早晨太阳凉,中午太阳热之类)。例5则因违背了推理的规则,把必要条件作为充分条件,也推出了不可靠的结论。归纳推理的结论则是或然的,尽管前提正确,结论却不一定正确,需要加以证明。所以,进行推理应注意:

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

要遵守推理的规则。

不管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都必须注意这两点。至于什么样的前提是正确的,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推理有哪些规则,有兴趣的同学,想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更科学的同学,可以阅读一本逻辑学的书。

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一些知识,目的在于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1.概念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判断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推理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第七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脑怎样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一是复习一下旧知识,给新课作知识准备;二是使同学明确对感性认识加工制作,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就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为此,首先就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分出粗、精、真、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事物联系起来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这就是综合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讲授新课

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板书)

1.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板书)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客观事物又都是作为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而存在的。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系统和结构,事物的各个要素、部分又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整体的一部分;事物又是变化发展的,是一个过程,有它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既要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综合。

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板书)

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二者怎样结合的呢?先看两例:

例一、关于光的认识

光是什么?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认为光是微粒;人们又分析研究了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当人们测出了各种光的波长,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似乎光就是一种波,一种电磁波。但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是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又提出了光子说。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例二、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19世纪60年代,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化学家们分析了元素的各种性质,又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想寻找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德国的一位化学家发现了某些夫素原子量之间的简单关系,搞了三元素组分类(Li Na K Ca Sr Ba P As Sb S Se TeCI Br I)法国的一位科学家则按原子量递增,把元素排在一条螺旋线上,英国的化学家搞了一个八音律明确了元素的性质是它们的原子量的函数。门捷列夫经过长期的分析、综合、思考,后来做了63个卡片,把63种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量、化合物形态、溶解度等等)写在上面,探索它们的规律。最后,他把元素按原子量逐渐增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又按性质相似上下对应排列。这样,经过20年的努力,元素周期律被门捷列夫发现了。

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教材中还讲了对种子植物、某一阶级社会、商品和一位同学的认识,采用的也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1)分析(板书)

上面的两个事例中,哪些是属于分析的方法?(分析光的各种现象,63种元素的各种性

质。)那么,什么是分析?分析在认识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阅读教材27页第34自然段。

分析的含义(板书)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分析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的作用(板书)

从我们前面讲过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分析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分析。

不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事物,进行了分析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吗?从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看,答案是否定的。每个人都对事物进行分析,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分析只是认识事物的必经阶段,第二,还有一个正确运用分析方法的问题

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板书)

请同学们看教材28页第2自然段,这一段对于分析提出了哪些要求。

(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教材指出了分析是“‘联结中的’”’。具体地说,第一,

要分析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第二,要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第三,要在整体中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光的认识,孤立分析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现象,只是导致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对立;而把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才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把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量联系起来,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所以,要认识事物不只是分析,还要综合。

(2)综合(板书)

什么是综合呢?为什么进行综合?请同学阅读教材28页第3段至29页第2段。

综合的含义(板书)

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如我们前面讲的对于光的认识,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光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对于元素的认识,也是把元素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认识了它们的本质和规律的。牛顿把地面上的重力引申到月球上,把月球的运动同地球结合起来,由此及彼从而达到了由表及里,发现了万有引力。

请同学们看一下教材30页的插图。

提问:伽利略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伽利略就是采取

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他先设想轻物下落和重物下落两种情况,再把轻物和重物绑在一起,把三种情况综合起来,发现了其中的矛盾。

综合的作用(板书)

系统综合才能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综合是重要的思维方法,但也有人把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综合起来以后,分不出主次轻重,面面俱到,反而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性质,所以,还要注意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

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板书)

所谓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就是说在综合时,要注意抓住各要素、各部分、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去分粗和精,去抓住主要的和重点的方面,把握整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看到,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的。

(3)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板书)

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从前面所举事例中,可以看出,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先分析,不分析无法综合;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也失去了意义,而且分析时也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析。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的同学虽不自觉,但善于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把题目要求和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很快地找到解题方法;有的同学,不善于把二者结合,看了半天,仍茫然一片。

分析和综合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就是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

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3.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板书)

(1)合理想象及其作用(板书)

什么是合理想象?请同学阅读教材30页第1段。

合理想象就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合理想象在发现性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看教材29页的小资料。爱因斯坦看到两列火车的相对静止,想到人追着光线跑,光速会不会因此减低,人跑得极快,光会不会不动,就是合理想象,最终导致狭义相对论的诞生。牛顿把地球上常见的重力引申到月球的轨道上,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设想把一轻一重的物体绑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很多发明创造,很多科学理论的提出都萌芽于合理的想象。

(2)创造性思维及其作用(板书)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有什么作用?请同学阅读教材30页最后一段。

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日本的一位妇女看到洗衣机中毛絮的缠绕问题,想到并设计了除毛装置,获得了专利。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就是创新。正如教材31页所引的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结:

我们这一节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基本内容可图示如下:

 

复习巩固

请同学思考一下32页的《误差》。

作业: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表。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