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政治常识>> 第三课>>正文内容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

一个泱泱大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分裂为15个独立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咎其原因,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它是政治、经济、民族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淡化了党的领导,使联盟失去了固有的凝聚力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很快便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的所谓治国方略。1987年又提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打破障碍机制”。1988年在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原来的政治体制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官僚主义政权”,必须“彻底打碎”。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公开性”等思想的影响下,1989年3月苏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通过决义,修改苏联宪法第6条,取消了宪法中有关苏共“是苏联社会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政治体制以及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核心”的条款。1990年在苏共28大,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提出要“重新认识”苏共在社会中的作用,他认为苏共是“行政命令体制的核心”,说“苏共几十年来只为专横的官僚体制服务”,必须予以“根本改造”,为此,苏共28大决定放弃党的“政治垄断地位”,“把政权转交苏维埃”,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苏共只能和其它政党平等地进行“自由竞争”,这就最终结束了苏共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领导作用,由于苏共组织受到削弱,党内思想混乱,人心浮动,致使大批党员退党,社会动荡,反共活动猖獗,苏共在苏维埃政权中长期形成的凝聚力荡然无存。到1990年底,全苏非正式组织已由年初的6万个发展到9万个,许多非正式组织单独或联合组成政党,同苏共内部的反对派和从苏共退出的反对派人物协作,夺取了一些加盟共和国、市、州的部分或全部权力。1991年8.19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借口苏共参与了“反宪法政变”,戈尔巴乔夫本人主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就此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被彻底摧垮,为苏联的迅速解体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民族矛盾的日趋尖锐是苏联解体的内在因素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全国共有大小民族130多个,其中俄罗斯族占51%,乌克兰族占15%,乌兹别克族占6%,其它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还有:白俄罗斯、哈萨克、阿塞拜疆、鞑靼、亚美尼亚、塔吉克、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立陶宛、土库曼、吉尔吉斯、日耳曼、楚瓦什、拉脱维亚、巴什基尔、犹太、摩尔多瓦、波兰和爱沙尼亚族等。

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有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一切民族特权,使各民族一律平等,享有充分的民族自决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为了使一些弱小民族享有自治权,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设置了自治共和国、自治州以及自治专区(也称民族区),此后历届政府均把民族问题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先后成立了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和10个自治专区,使各民族的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自己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或自治区内。除在政治上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外,还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行干部民族化;注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行各民族语言平等和自由发展的政策,积极推行两种语言并用制;有计划地进行移民,建立多民族劳动集体,提倡不同民族自由通婚,以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和促进各民族的接近和融合,从而对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苏联众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史,在语言和文化上各有不同特点,且他们大多是沙皇俄国对外扩张过程中被强行并入俄国版图的,各民族固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各地的民族主义势力始终很强大,加之苏联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方面也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和问题,从而导致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着潜伏的、有时甚至是公开的矛盾和冲突,如在理论宣传上长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倾向,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是“老大哥”、“优秀民族”、“领导民族”等,引起少数民族的反感和不满,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也采取过一些过激的措施,犯过严重错误。30年代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清洗了一大批不该清洗的民族干部;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又以少数民族中有些人“投敌叛国”为由,将日耳曼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等八个少数民族不加区别地强行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并撤消了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造成严重后果;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一些反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或者民族主义事件,采取过镇压措施,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布局方面也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签于上述情况,虽然近几十年来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少数民族与俄罗斯民族之间,加盟共和国之间以及一些加盟共和国中较大的主体民族和小民族之间,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感情上的隔阂远未从根本上消除,各民族的关系也并非很融洽,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际还存在着各种地方民族主义表现,特别是1985年以来,在“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等政策的影响下,多年积累的民族矛盾陆续暴露出来,一些地区民族主义思潮迅速抬头,致使苏联的民族矛盾重新激化,民族冲突此起彼伏,一些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分裂主义日益明显。1986年12月17~18日,由于戈尔巴乔夫打破了多年来由当地民族干部担任加盟共和国主要领导人的传统,在哈萨克撤掉了原领导人库纳耶夫而换上了俄罗斯人,从而激起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抗议活动;位于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个加盟共和国因领土争端导致两个民族的对立,进而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国则一直谋求独立;进入90年代以来,民族问题愈演愈烈。 1990年1月2日,阿塞拜疆共和国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居民破坏了137公里长的边防工程设施,打开了同伊朗的边界,引起伊朗的抗议;同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形势再度告急,亚美尼亚人袭击运送阿塞拜疆居民的车队,随后阿塞拜疆首府巴库数千人集会,要求政府辞职并决定组织战斗队去纳——卡州恢复阿塞拜疆的主权;摩尔达维亚共和国首都基什寥夫市举行群众大会,人民阵线左翼成员要求同罗马尼亚合并,格鲁吉亚的奥塞梯民族活动分子发起了一场争取扩大自治权的运动,在第比利斯西北50公里的卡累利阿,要求独立的抗议者将政府工作人员驱逐出了办公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立陶宛首先于1990年3月1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这一天,立陶宛新选出来的苏维埃,通过了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法令,批准国家改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废除了立陶宛加盟共和国宪法和苏联宪法在立陶宛领土上的效力。

继立陶宛宣布独立后,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独立;8.19事件第二天爱沙尼亚宣布独立;8月 25日白俄罗斯宣布独立;8月27日摩尔多瓦宣布独立;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8月31日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宣布独立;9月9日塔吉克宣布独立;9月23日亚美尼亚宣布独立;10月27日土库曼宣布独立;12月16日哈萨克宣布独立,至此,除俄罗斯联邦外,其它14个共和国都自行独立,苏联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三)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加速了联盟的解体进程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原本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但长期以来,为了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国民经济中以军工为主体的重工业畸形发达,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则相对落后,加之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军费开支过高,因此,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轻工生产,使消费品供应短缺,尤其是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由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为以改变所有制为基本内容的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工业生产中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加之自8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国内政局动荡,民族主义猖獗,人心涣散,致使农业生产连年欠收,日用消费品供应日趋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1990年苏联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减少2%,国民收入减少 4%,财政状况恶化,通货膨胀加剧,内债已达5000多亿卢布,外债近700亿美元,外贸赤字达100多亿外汇卢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商品奇缺,供应紧张。1990年初在200个城市的1200种主要商品中只有150种可保证供应。到第四季度,1000种商品中竟有996种经常断档,许多商品不得不售票凭证供应。同时由于中央调控机制失灵,分配系统、流通系统、运输系统混乱,许多地方食品严重短缺,失业人数骤增,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居民到10月已达7000万~8000万人,占全国居民人数的四分之一。1991年,苏联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人们怨声载道,许多民族主义者借机把经济危机转嫁于共产党头上,致使人心思变,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四)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和东欧集团的崩溃是苏联解体的外在因素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曾长期把苏联、东欧国家作为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但在几十年冷战期间,由于东西方的严重对峙和苏联对东欧各国的严格控制,使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长期未能奏效。1985年以后,随着美苏关系缓和以及苏联对东欧各国影响力的逐渐削弱,特别是苏联开始分阶段撤回驻东欧各国的军队以后,西方势力开始大举渗入东欧各国。他们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鼓动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和民族主义者推翻共产党政权,并最终导致了1989年下半年的东欧剧变,对苏联日益动荡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欧剧变以后,西方世界开始把和平演变的主攻方向对准了苏联,为了尽快搞掉他们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乘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陷于混乱之际,极力插手苏联的内部事务,他们一方面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离间和拉拢一些倾向西方的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另一方面积极支持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运动, 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独立后,戈尔巴乔夫欲派苏军干预,但终因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的抗议而未敢轻举妄动,从而导致其它加盟共和国竟相仿效,这就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伏笔。  

(选编)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文科综合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