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素材资源>> 文本素材>> 经济生活>> 第二单元>>正文内容

大学生创业的梦想与残酷 苦与乐并存的现实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又要到大四学生面临人生转折的月份。是找份安稳的工作,还是自己创业,抑或是继续留在学校读书……这是个问题。尽管创业艰苦,但还是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尝试,或许这条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但现实往往很残酷,并不是所有的创业梦想都能实现。

    小有成功型

    每月的营业额是我所满意的

    “欢迎致电长沙手机平台网……”随着一阵悦耳的音乐声,卢小勇接起电话,“喂,你好!”

    和其他同龄人相比,这个25岁的湖南大学在读研究生在谈吐间会有意无意流露出商人的气质。屈指算来,从2004年卢小勇创办“小卢手机”网站以来,这个手机平台已经从当初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逐渐成长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会一直把它做下去”。

    买手机自办网站

    2004年,卢小勇还是湖南大学化工系的一名大二学生,为了能买到性价比高的手机,他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各大手机论坛以及长沙的手机卖场转悠,四处打听情况。

    在“取经”的过程中,卢小勇发现,许多大学生和他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我需要买什么样的手机?我能接受的价位是多少?这个价位哪款手机最合适?它的优缺点等,“许多人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或者即使考虑到也没有渠道去了解信息”,卢小勇萌生出一个想法,“何不自己办一个手机平台,由我来提供信息,帮助大家买手机?”

    2004年,网络的普及性还不算高,卢小勇决定先在湖大校园里打响品牌,所以一开始没有利用网络。他联系并考察了一些供货商,确定货源的质量后,在湖大校园的海报栏里大贴广告,“出于对同校同学的信任,当时还是有不少人来找我的”,从2004年4月份到9月份,卢小勇都在贴海报,当时平均每月有2000至3000元的盈利,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中途转手继续读研

    “2004年9月份起,我开始做网站”,卢小勇学的是化工专业,对计算机领域并不熟悉,便找同学帮忙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网站“小卢手机”,自己只负责日常的更新和维护。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卢手机”除了提供先前手机货源的比较、报价等,还开辟了软件下载、手机交流等板块,卢小勇的手机知识也越来越丰富,“网站业务在发展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学习”。因为之前在学校的口碑,网站开张后,许多老客户口耳相传,加上与相近的知名网站进行链接,更多的新客户被吸引而来,卢小勇的手机平台越做越好,还请了人来帮忙。

    2004年年底,因为学业和其他原因,卢小勇感觉忙不过来,于是将网站转让给其他人,自己选择接受保研,继续在本校读研究生,“只是玩玩而已,并没想到把它当一项工作来做”。

    接回网站重新开张

    2007年,虽然研一在读,但偏爱物理的卢小勇还是提不起对本专业的兴趣,“想找点其他的事情来做”,恰逢这时接手“小卢手机”的人萌生退意,卢小勇又将自己的网站“接回家”,为此他还专门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年,将毕业时间延迟到2010年。

    重新打理网站内容、联系供货商和客户、进行推广宣传,休整一番后,卢小勇的手机网站重新开张,又迎来红红火火的日子,此时他才意识到,这个网站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两年过去了,更名为“长沙手机平台网”的网站已经成为长沙市内知名的手机交易平台,在百度搜索关键字“长沙手机”,排名第一的就是“长沙手机平台网”。除长沙外,它在衡阳、邵阳、常德、益阳、株洲都有自己的实体分店,员工也在不断扩招中。“每月的营业额嘛,保密,但肯定是我所满意的”,卢小勇说,现在自己反而怀念起大二天天贴海报的日子,“很苦很累,但是最开心”。

    他说,毕业后不打算寻找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想一心一意把网站办好,“除手机外,还会考虑加入新产品”。(记者 贾卉一) 创业失败型

    总有一天我要杀回北京

    2009年12月16日晚,23点,王杰森(化名)仍在工作,用好朋友闫晨曦的话来说,他这人有点“强迫症”,总是力求一切完美,“加班肯定也是自己主动的”。

    大学生创业卖花生

    去年4月初,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大四学生王杰森面临毕业。和周围的同学一样,起初他到处投简历、跑招聘会,但之后意识到投出去的简历如泥牛入海,就干脆不在这上面使劲了。经商世家出身的王杰森,打算做点不同的事:自己创业赚钱。

    从哪里入手呢?王杰森首先想到自己最熟悉的产品——老家河南开封的一种麻辣花生。这种花生入口香辣,极受市场欢迎。虽然在王杰森对麻辣花生动脑子之前,北京已经有了代理商,但开封麻辣花生对外销售时都是论斤卖,以散装为主,小包装的花生也并不精美,感觉像路边的下酒菜,粗糙而廉价。王杰森认为,可以将麻辣花生分装成精致的小包装打入市场,同时改变这种花生以前带给人的低端定位。

    前期投入需要几千元钱,在王杰森的鼓舞下,两位好朋友作为合伙人入股,在北科大读经济管理的闫晨曦就是其中一个,“我和另一个合伙人(王的文学院同学)投入不多,大概1000多元,王杰森自己投了3000元进去”,她说,4000多元就是三人的启动资金。第一次进货,王杰森扛回几大袋花生,像堆化肥一样堆在寝室里。

    推销不易赚钱更难

    进了一大堆花生后,三个大四学生开始忙活起来。既然决定走精品花生路线,他们首先想到从学校的超市入手。去传媒大学的星光教育超市咨询后,对方告知上架产品的磁性标条就得花费一万多,三个学生立马打了退堂鼓,转而走迂回路线,找驻扎在超市门口的干果摊代售。

    王杰森拿了几份小包装的麻辣花生,挨个儿送给超市门口的干果摊,如果对方满意,就留下几包请摊主代售。“虽然摊主都挺喜欢麻辣花生的口味,但对于我们产品的销路没有太大信心”,闫晨曦说,一开始他们都把花生放在干果摊免费代售,销售所得归摊主所有,之后才慢慢收取成本费。用这种半卖半送的方式,他们“拿下了”传媒大学校内三所超市,“也仅仅是成本费而已,保证我们不赔钱”。

    相比到超市铺点,王杰森在校园网上的推销更成功些,他在核桃林论坛上发帖引起关注后,花生在三天内售罄。“辣得很过瘾,吃起来很香”,同学们都给了很高评价。

    完成学业事业止步

    刚开始做花生生意时,王杰森信心满怀,还准备在周围高校和社区推广,他当时曾说,如果销售情况好,就全力争取做总代理。但在学业即将完成之时,三人的“事业”却没有坚持下来。

    闫晨曦回忆说,当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人力不够,每天进货、铺货件费时费力,如果雇人帮忙成本又太高,同时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毕业论文、答辩等七七八八的事情都挤在一起,有点忙不过来;其次,他们发现目前北京已有的麻辣花生代理商,都在拥有同样货源的前提下做出了自己的门面和牌子,声势颇大,“我们根本比不过他们”。最后一项,就是资金,父母并不看好他们的“小打小闹”,无意投资支持。

    王杰森说,三人曾想租店面,可每月租金加上雇员薪金对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我们还差点推着三轮车到学校旁边的小吃街去叫卖,但后来也没付诸行动”。种种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最终实施了两个多月的创业计划不得不止步。

    半年过去了,闫晨曦回到老家青海工作,再提起这项卖花生的经历,她很感激,“我从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在和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口才,也知道如何管理资金的流向等,对我来说,是走上社会之前一次很重要的锻炼”。

    而发起人王杰森也在青海帮着家里的亲戚料理生意,每次给他打电话都听到对方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家人希望他能找个公务员之类的工作,但王杰森始终钟情于经商,曾经满校园里卖花生的经历被他轻描淡写为“其实就是玩”,并豪情万丈地宣布“总有一天要杀回北京”。闫晨曦对此并不意外,她说,王杰森从小就是这样,看着话不多,其实心里挺有主意,“有一天他会做出自己的事业”。前途不明型

    我做风筝是宿命的安排

    刘宾的店坐落在离荷花市场不足200米的街边,“三石斋风筝”的招牌醒目地从门脸一侧探出来,招揽着南来北往的生意。

    风筝店始于祖辈  走进“三石斋”,整个北京的冬天就被隔绝在外面了。五彩斑斓的蝴蝶、碧绿的蜻蜓、通体红艳的金鱼挂了满墙,这些以绢制成、纯手绘图案的风筝细致精巧,轻轻地停落在各个角落,仿佛春天的暖风只在它们周围盘旋。

    “风筝大部分都是我做的”,店主刘宾放下手里的活儿迎上前,这个地道的北京小伙子从2003年开始经营“三石斋”,现在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三石斋风筝选用的竹子是上好的毛竹,阴干3年后才可以使用,真丝是选用南方丝。颜色也是自己调配,自己上色。

    “三石斋”的创始人是刘宾的爷爷刘汇仁,人称“尾巴刘”,是京城有名的宫廷风筝制作能手,之所以有这个雅号是因为他的一手绝活——别人放不起来的风筝,搁到他手里,给加上条尾巴,就能轻轻巧巧翱翔于蓝天。刘氏家族做风筝的手艺就是从刘汇仁的父辈一代传下来的,开始纯粹是凭兴趣,喜欢玩,然后发展到自己动手做,最终成就一代风筝名手。到了刘汇仁这里,他做的风筝只给满清贵族、皇宫大臣的公子哥儿玩。老爷子做风筝做了一辈子,中国第一届风筝大会举办时,他是当时唯一一位以个人名义参展的展览方。后来,刘家便在河北廊坊办了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宫廷风筝。

    大学毕业继承祖业

    受爷爷影响,刘宾和爸爸、姑姑都会做风筝,“最终是由我来开这个店……大概是命中注定吧”。2002年夏天,刘宾从徐悲鸿美术学院毕业,虽然当时的就业形势还不错,但他不想固定在某个工作岗位上,于是和家里人商量要开一家专卖宫廷风筝的店铺。筹备一年后,“三石斋”顺利开张,刘宾的女朋友也是学美术的,从首师大毕业后就到店里帮忙。

    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爷爷、爸爸做风筝长大的刘宾,根本不用特地去学,削竹条、扎架子、糊绢、上色……上手就来,加上在美术学院学国画的底子,篆刻、配色、画图样样精通,做起以精致取胜的宫廷风筝来简直如虎添翼。他做的风筝像工艺品一般,摆在店里,看起来就和街上卖的风筝不一样,不仅样子美、价钱高,影影绰绰的金色勾边还处处透着贵族气,“这里啊,以前全使真正的金粉上色的”,他得意地说。

    “当时我们都很乐观,想着开店多好啊,又自由,还有自己的事业”,刘宾说,现在看来,“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一开始,刘宾觉得很惬意,不用打卡上班、不用看上司脸色,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自在得很。可到后来,这种自在却成了束缚,“你在店里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出去。虽然说不上累,但磨人啊”,他说,自己开店看起来舒服,其实根本没有节假日,别人上班店铺要开张,别人周末休息了,店铺也要开张,“打烊休息几天?损失谁来承担?”

    刘宾算过账,整个店面一年的租金14万,加上各种契税、手下十几个工人的工资,“每天至少要卖出500块钱才能保本”,对传统手工艺品来说,这要求不低,尤其在老手工艺品式微的今天,定价三十元到几千元不等的风筝,百分之九十五都卖给了喜爱“有老北京印记”的外国人,他们将其视为工艺品,买回去送给朋友或是挂在家里欣赏。但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花几百块钱买只风筝的人显然凤毛麟角。

    当然,极少数痴迷于此的人也确实舍得投入,刘宾津津乐道的是,一玩家来买风筝线,上好的美国产风筝线一米3块钱,来人一下买走六千米,还有黑龙江一位买家一下买走几千块钱的风筝。但更多的人还是习惯每到春风拂面之时,花十块钱到地摊上买只花花绿绿的“三角”,玩腻了扔掉。   传承难仍不放弃

    宫廷风筝的销路窄,也是让刘宾发愁的地方,因为店里的营业额大部分依赖老外,去年经济危机,老外们纷纷捂紧钱包,这让“三石斋”的生意直接受到影响,“更多老外倾向于选择八十块一只的DIY手绘风筝,不愿意买更贵的成品风筝了。我跟人家说开间店仅够吃饱,人家都不信”,刘宾说。

    “你想过把这门手艺传给孩子吗?”记者问,他摇头,“没有,就算想传给他,他要吗?现在谁愿意学呢?”刘宾说,不是没想过传人的问题,毕竟祖孙三代的手艺不能就这么荒废了,但没人有耐心有兴趣,“就算我把全套手艺都交给他,他能靠这个吃饭吗?”产品虽好,但既没市场,又没传承者,许多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同样的困境。

    “如果照这个形势,真就开不下去了”,刘宾说。和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们,现在都从事广告设计、制作等工作,每个月少说也有五六千的收入,两相对比,有时也让他心念摇摆,“想收摊不干了,找份工作,不用操那么多心,可手底下一大帮工人,都等着你发工资呢”,刘宾说,开店这件事,不由得你不往前走,已经骑虎难下了。

    开店头几年,同学聚会相互寒暄,听说刘宾在做风筝卖风筝,大家都惊讶得很,解释多了,后来他就索性跟人家说,“在研究中国传统民俗工艺”。

    放弃的念头转瞬即逝,刘宾总说,这是宿命,“谁让我们家就做这个呢”,爷爷的嘱托和制作风筝的乐趣让他始终难以舍弃“三石斋”,“我喜欢做风筝,也适合做这个。老天既然让我干这行,肯定能过得下去”。

    “三石斋”里面除了风筝,还摆放着许多民族色彩浓郁的小饰品,兔儿爷、布老虎之类,刘宾说,卖风筝分淡季旺季,淡季时店里就靠这些小玩意儿维持开销。满墙美丽高傲的宫廷风筝下,放着一只纸箱,里面是一堆不值钱的尼龙绸三角风筝。 (记者 贾卉一)

    梦想初绽放型

    梦想开一家单向街那样的书店

    绿色的外墙,覆盖银白色的顶棚,琳琅满目的报刊杂志挂满内墙。与其他普通报刊亭唯一的区别是,报刊亭的橱窗顶部镶嵌着一块白底红字的牌,上书“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九个字。虽然报刊亭所在的位置并不引人注意,但附近居民早已听说开报刊亭的是两位大学生,因此,这个报刊亭一开业就吸引了附近小区居民的注意。

    毕业后主动待业

    这家报刊亭的合伙人之一是张英(化名),微胖,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显出女孩子的可爱一面。报刊亭开业的时间不长,张英甚至记不住所有刊物的价格,因此顾客在购买杂志的时候,通常要等一会儿,以便张英找出刊物的价格。开业至今,还没有顾客因等待而生气不买的情况,张英说,可能是她的微笑在起作用,“通常人家都不会对一个可爱的姑娘发脾气”。

    在经营报刊亭前,张英属于待业大学生,但张英说她是主动待业,不是“被待业”。张英去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一家设计院工作,但因为工作让她觉得很压抑,时常忙碌却找不到满足感,不久她就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英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看书。看书是她从小就有的爱好,有书看,没有工作的她并不感到寂寞。看书的间隙,张英也会到人才市场和求职网站上看看,然而,不是她看不上用人单位,就是她的简历直接被过滤掉。

    开始报刊亭创业

    待业的这段时间,张英看完了大学时买下却并未来得及看的一批书,从文史哲到畅销书都有。

    今年6月份的一天,张英像往常一样呆在家里看书,买菜回家的母亲告诉她,街道办近期会有一批工作推荐。街道办一般都是为下岗在家的人推荐工作,张英并未把这事放在心上。但耐不住母亲的唠叨,她还是去了街道办打听情况。

    大概一周之后,张英接到街道办工作人员的电话,让她到街道办参加就业培训。在培训中心,张英开始对经营报刊亭产生兴趣,“因为可以很方便地看报纸和杂志,跟她喜欢看书的爱好比较接近”。

    项目规划、学习报刊亭基本经营、到其他报刊亭实习……一连串的培训后,张英的报刊亭终于开业了。

    虽然在其他的报刊亭实习了一个星期,但对很多报刊的价格和内容,她和搭档并不熟悉。为了能服务好顾客,开业的最初两个星期,两个人每天同时上班。当有顾客上门时,一个人在外面接待顾客,另一个人迅速在亭内翻看记录簿上刊物的价格。手忙脚乱地接待完顾客后,两个人抓紧时间考对方报刊的定价和刊物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梦想开一家书店

    根据街道办的规划,她目前经营的报刊亭免费经营的最长时间是半年。报刊亭开业几个星期来,张英一直生活在紧张之中。这种紧张来自对第一次的创业实践能否成功的担忧。

    熟悉了大部分报刊价格后,她和搭档已经开始轮流上班,以便两人都能得到休息。轮到张英休息的时候,她会呆在家里看一些经管类的书籍。事实上,张英并不喜欢经管类书籍,但现在,她觉得这是在为梦想播种。上大学的时候,她一直想开一家像单向街那样的书店,如果有可能,她要将这个梦想早日付诸实施。 (记者 刘浩宇)  专家说法

    ◎李黎智联开元职业培训学院院长

    大学生创业“无知者无畏”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就是“无知者无畏”。因为整个经济环境就是由无数竞争者组成,大家都很不容易。如果先打工,已经习惯了安稳的状态,再去创业会压力很大。而刚毕业的学生创业没有太大风险,也不会舍弃太多。而在创业过程中,有良好的经济扶持,拥有技术专利或非常好的想法,加上自己有激情,能打拼,并且有所创新的大学生成功率最高。

    但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机会成本的减少(或消失)。如果没有对职场的了解,进入职场会很难适应,很难尊重别人的规则——因为创业中的规则是自己定的。这个机会成本是学习的成本,你失去了在最合适的时间去学习合作,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习成熟企业中的管理经验的机会。

    二、经济风险。

    大学生创业要学会规避风险

    首先,必须先做详细的市场调研,要注意将要涉及的领域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谁,是否还有市场,所做的事情是否和别人有差别,有差别才有优势;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专长、有创新,为什么在互联网等一些新兴领域成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就是因为这个领域新鲜,并且市场在不断扩大;

    第三,一定要坚持,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能承受痛苦,如果没有坚持的信心,创业永远不可能成功;

    第四,创业者要大度,心胸宽广,特别是对身边的人。如果你一次两次没有成功,没关系,说不定第三次帮你成功的人就是你之前结识的人;

    第五,不论从事什么领域,讲诚信,讲质量。

    “以做风筝为创业点”的例子表明,刘宾已经有专长了,但有专长并不代表能成功。“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已经被国外市场冲击的一塌糊涂,现在物质极其丰富,想被大家认可很不容易。风筝是种季节性产品,如果不做明确的市场细分,不做营销,不做市场推广,加之没有大的销售平台做支撑,很难获得认可。 (记者 贾卉一)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