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下册>>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第八课测试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两方面的问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里所讲的改造主观世界是指改造

①自然界②世界观③人类社会④人生观⑤价值观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2.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眼

见为实,耳听为虚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4.19世纪,科学家做出的许多预见,有的在后来实现了,取得了成功.有的没有成为现实,这一事实说明

A.没有成为现实的预见,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成为现实的预见是科学家发现了尚未起作用的规律

C.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错误的理论不能指导实践

D.科学家的预见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预见在与实践相结合中经受检验

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重点任务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技术、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新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据此回答5-7题。

①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③技术、科技创新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③科

技一旦应用于实践,就会使客观世界发生很大变化④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由中国共产党决

定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自从八十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目前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一纳米时代正在到来。这说明

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④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③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2003年初,全国各地都先后上映了张艺谋的大型动作影片《英雄》,各地影院都出现了空前火暴的场面,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在影院城发挥得淋漓尽致;产生了电视中所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震撼效果。这个事例表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生产实践是各项社会实践的基础

C.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D.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8.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儿位老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通过长期试验,他们发现黄鼠狼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渐渐深人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这个事实表明了以下哲学道理

A.认为黄鼠狼对人类有害是感性认识,认为黄鼠狼对人类有益才是理性认识

B.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C.科学实验对物质生产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人的实践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9.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0.“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对这句话应作如下理解

A.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坐在家里就可以什么都知道,实践的意义越来越小

B.“秀才”虽然可以“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但却都是从书本上间接知道的,没经过亲身实践,理解不深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得来的,“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根本不可能

D.学习书本知识就够用了,根本不必亲自实践

11.高尔基说:“热爱书吧,它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它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它会教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这段话说明

A.要善于学习一切有价值的间接经验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唯一手段

C.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源泉D.只要多读书,就能使人聪明起来

12.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是

A.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然改造了主观世界

B.改造主观世界主要靠自己自觉地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

C.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只有改造好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13.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其含义是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B.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C.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4.我们应该树立劳动观点,其最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劳动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B.生产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和全部社会生存的基础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15.毛泽东指出:“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和必经阶段③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中发源的④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改革中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L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人民群众是

社会实践的主体④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从实践的基本形式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属于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

18.国家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每项重大的战略,都要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这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的特征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等6国科学家和关国赛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塞因组力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是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破译生命之谜莫定了基础。据此回答19-20题。

19.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共包括6个国家的上千名科学家参加,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成功典范。这主要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社会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具有历史性

20.上述材料表明

①世界上有能够认识的事物,也有不能够认识的事物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没有不能被人类认识的事物③人的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深化④人的认识能

力是无限的,最终能认识和改造一切事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相关材料,据此回答2123题。

21.上述材料表明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上述材料中的“两次飞跃”体现了

①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②实践和认识的统一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③④

23.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必须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据此回答24-25题。

24.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错误认识则不能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发展的实质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5.上题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提高我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事物的变化是无限的,而发展则是有限的

C.必须坚持走曲折的道路

D.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

26.十六大报告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分析说明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参考答案:(1)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把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经济的发展还受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等诸因素的制约。正是基于实践中的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每一次认识的深化都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在指导、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7.某年秋播前夕,某镇政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为农民致富着想,决定加快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步伐,要求每村新开挖养鱼池不得少于100亩。可是当地农民想不通,他们说,我们镇地势高,搞粮、棉、菜立体种植,同样能赚钱致富,无须挖田养鱼,应该将淤塞的干支果疏浚才是正路。镇政府经过进一步研究,一致认为农民讲得有道理,决定按农民的意见办。集中全镇劳力,全面彻底疏通干支渠。当年大旱,新疏通的河道发挥了效益,农民种植的粮、棉、莱喜获丰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1)上述事实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结合上述事例分别加以分析。

(2)你从这件事例中受到什么有益启示?

参考答案:(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镇政府变毁田挖池为疏通河道,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某镇农民根据当地地势高不宜挖池养鱼,应搞粮、棉、菜立体种植,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农民主张搞立体种植,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农民建议疏浚干支渠,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农民从事立体化种植赚钱致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挖河抗旱,当年发挥效益,粮、棉、菜喜获丰收,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做到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处理好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从群众实践中汲取和总结经验,然后指导我们的工作。

28.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指改造思想。

参考答案:(1)这一观点不准确。因为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2)在“三个改造”中,改造思想是核心,而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因为人的其他精神要素受这“主观”的影响,而科学的“三观”又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才能确立。

(3)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4)本题将改造主观世界看成就是改造思想,缩小了它的外延,因此是不科学的。

29.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加速对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公民创新教育的研究。知识经济推动着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高新科技带来了美国经济连续10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面对日趋激烈的科技与人才竞争,欧盟强调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图抢占科技“制高点”;德国制定并开始实施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日本培养“四分之一”人才计划,从“拿来主义”至自主创新;芬兰、韩国、加拿大、印度……“创新”成了这些国家最热门的话题和最现实的行动。

我国领导人反复强调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本届政府更是切实推行了“科教兴国”战略,从基础教育“减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高等院校改革;从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到制定教育发展纲要,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回答:

(l)为什么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2)青年一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各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事例说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不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中华民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证明,只有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中国才能不断发展,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2)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②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③按规律办事,正确而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CDBDA CBBDB ACABD DABBB DCBBA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