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复习指导>>正文内容

政治学复习建议

 

前言

近年来,政治学科重点考核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强调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组合选择题是重点考查形式,并有增多趋势;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总体提高;关注热点,凸显时代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命题趋势】

①三个基本不变:政治学科重点考核的知识点基本不变;史地政学科间和政治学科内分值相对不变;出题方式(模块和试题切入)总体不变;

②文科综合试题学科分值和主客观题分值比例基本稳定,试题难度略有增加,更加关注解题的思维过程。《考试大纲》中政治部分的四个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就是根据解题的思维过程确定的。跨学科综合题的能力要求逐渐提高,今后该类试题可能出现两个变化,一是变硬拼软拼,综合拼盘的痕迹不再那么重,分学科设问会出现一定的关联;二是材料与设问将依据一定逻辑关系逐步给出。文综命题素材广泛,但材料在试题中只起到载体的作用,解答问题的理论知识基本来自教材,以及时政语言。

政治学复习建议

①适度关注20099月中国共产党174中全会涉及的热点问题以及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中国经济2010年的基本政策方向。如关于党建中党内民主和反腐倡谦、应对金融危机关于“保增长、调结构”相关措施、新疆“7·5”事件关于对我国民族与宗教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民主政治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和公民民主权利的保障等;要寓时政学习于平时学习中。       ②掌握政治学主干知识,落实教材知识,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政治学主要涉及:国家制度(国体与政体、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党(党的性质和地位、党的建设);民族与宗教政策;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

③学习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规则,规范答题格式,注意书写工整;学习使用政治学术语答题,能初步学习利用参考答案来纠正自己的答题。

政治学主干知识

Ⅰ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政治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一个“服务型、责任型政府”已初见端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保护,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一、正确履行国家职能,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一)国家职能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国家职能的具体内容

【对内职能】

    (1)政治职能 主要指国家的专政和民主的职能。专政即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民主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2)经济职能 

    ①原因/客观必然性:

A.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C.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D.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需要国家履行经济职能,推动经济发展。

    ②主要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注〗国家履行经济职能从经济学上讲其主要内容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国家履行经济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或国家履行经济职能,进行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是政治学知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或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经济学知识――注意这两种表述的区别。

    ③具体内容:

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如制定十一·五规划);制定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部署重点工程,特别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制定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3)文化职能

①具体表现:

 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四有教育”、“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国家的阶级属性。

Ⅱ 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注:文化职能不等于发展文化事业---体现国家的社会属性。

②基本作用: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指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主要指国家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和生态平衡

注:现在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重点是要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对外职能】

    (1)防御外敌入侵,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注:这里的交流合作可以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多领域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综述: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既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又反映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二)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2)具体表现:①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遵循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3)基本表述:出现“讨论”、“表决”、“听取各方意见”、“商议”、“信访”、“审议”等都是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2、对人民负责原则

    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1)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2)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利益,不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

1)地位:①依法治国已写入我国宪法。(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③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含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①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②依法治国的主体:人民群众

③依法治国的直接目的: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依法治国的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⑤法:其内容包括宪法和法律,本质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3)具体措施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a.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b.立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依据;c.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使国家各个领域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在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所占比重最大,人数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现状及解决措施:政府的行政行为基本上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依法行政的现象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以言代法、执法犯法现象屡见不鲜。要做到a.行政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的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同时b.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c.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坚持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三原则等)

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a.做到忠于法律和制度,忠于人民利益,忠于事实真相;

b.坚决纠正执法犯法、以权压法、贪赃枉法等现象,查处司法腐败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a.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

b.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完善法律监督和约束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培养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内容

1、总论: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表现在法律上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2、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1)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应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坚持依法治国联系起来。

【注意】

公民享有的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包括政治权利、受教育权、平等就业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接受劳动保护的权利等;

②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③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2)公民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注意】

(①公民履行的义务可大至维护国家荣誉等,小至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是最高利益;公民应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遵守的三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的适用法律,包括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把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与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

    (3)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权利;公民要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公民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权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具体表现,也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民主政治建设概论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

    2、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3、我国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现状: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使人民民主有制度的保障

2)民主程度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民主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民主制度尚不够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措施

1)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

3)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1)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2)原因: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宗旨的直接体现,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它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

3)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2、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从我国实际出发,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

2)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特别是会后的监督;

3)进一步密切人大和群众的联系。

 

    2、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1)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注意】人大代表的提案权与政协委员的提案权之间的区别前者具有法律效力,一旦通过就会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是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后者不具有法律效力,通过只能成为建议,体现的是政协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产生这一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三、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家的基本属性与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1、国家的基本属性:

1)主权属性:是国家存在最重要的因素。

2)阶级属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社会属性:国家负有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

    国家的基本属性是通过具体的国家职能活动体现出来。

2、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构成。

1)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要素;领土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没有领土,国家便失去其存在的依据;政权是政府组织,是国家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权机关,否则就不成其为国家。

2)主权即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征;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体、是一种民主共和制、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一府两院”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1)立法权: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权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行使地方立法权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2)决定权: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3)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其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4)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三)主要国家的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比较图

类型

国家

政体

国家结构形式

政党制度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

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单一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美国

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

两党制

俄罗斯

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

多党制

英国

议会制君主制

单一制

两党制

法国

总统制共和制

单一制

多党制

欧洲国家

德国

议会制共和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意大利

议会制共和制

单一制

多党制

奥地利

议会制共和制

 

多党制

匈牙利

议会制共和制

单一制

多党制

芬兰

议会制共和制

单一制

多党制

葡萄牙

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波兰

总统制共和制

单一制

多党制

瑞士

委员会制

联邦制

多党制

西班牙

议会制君主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比利时

议会制君主制

联邦制

多党制

荷兰

议会制君主制

 

多党制

丹麦

议会制君主制

 

多党制

挪威

议会制君主制

 

多党制

瑞典

议会制君主制

 

多党制

加拿大

议会制君主制

联邦制

两党制

大洋洲国家

澳大利亚

议会制君主制

联邦制

两党制

新西兰

议会制君主制

联邦制

两党制

亚洲国家

日本

议会制君主制

单一制

多党制

泰国

议会制君主制

 

 

新加坡

议会制共和制

 

多党制

印度

议会制共和制

联邦制

多党制

韩国

总统制共和制

单一制

多党制

印度尼西亚

总统制共和制

 

多党制

蒙古

总统制共和制

单一制

多党制

菲律宾

总统制共和制

 

 

缅甸

军人政权

联邦制

 

非洲国家

埃及

总统制共和制

 

多党制

南非

总统制共和制

 

多党制

美洲国家

墨西哥

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

多党制

巴西

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

多党制

阿根廷

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

多党制

 

四、时政链接

★关注台独、藏独、疆独。

涉及知识点:国家的主权属性、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权利义务、“一国两制”的意义、在台湾问题上的几个基本立场、我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相关知识、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2、重要表述:(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台湾(新疆、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Ⅱ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指导思想

(一)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二)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党的指导思想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2、“三个代表”

    坚持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

(一)领导方式

    政治领导(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思想领导(进行思想宣传);组织领导(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①有利于党集中精力抓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②有利于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关系;③有利于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加强党的建设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

1、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先进性是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的根本建设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为重点。

    1、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2、干部队伍: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色

    3、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它们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五)抓好反腐倡兼建设和党的制度建设

1、反腐倡谦:①其重要性: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②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③基本措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2、党内民主:①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改革和健全党内的民主制度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②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③全党要维护集中统一,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注意理解参政权的内容)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政治原则;注意区分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和对国家领导的不同内容

3、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注意:不是国家机关,其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不是履行国家职能))

 

 

 

Ⅲ 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和谐、边疆巩固和国家统一

【简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今世界的多民族国家中,中国的民族关系是处理得最好,也是最和谐的。要进一步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一、全面认识我国民族状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有关我国民族的基本知识

    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这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依据。

    2、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

    3、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变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注〗1)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2)共同心理素质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是区分民族的最显著特点。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民族平等

1)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①“相同的权利,相同的义务”可以理解为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我国当前表现为法律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平等两个方面

2)具体表现:

①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主要体现在在人大中有少数民族代表以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

②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③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

1)坚持民族团结的客观必然性

①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②我国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各民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④民族团结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⑤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各民族也就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⑥建国以来,党和国家贯彻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互助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互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经受住了各种考验。

2)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局面的措施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进一步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③坚持民族平等;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⑤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⑥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参与国家管理;⑦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坚决同民族分子作斗争)

3、各民族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注意〗(1)前提:国家统一

2)自治机关: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

3)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2、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2)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

①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有助于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二、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实质

(一)民族问题的实质

----由于历史、现实原因,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和汉族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平衡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二)宗教问题的实质

----指宗教信仰问题,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关系问题。由于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宗教问题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是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推动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除宗教存在的根源。

〖注意〗1、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也包括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2、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体现国家的主权属性。

        3、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不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Ⅳ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走和平发展道路  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简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任何一个国家想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求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一)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2、国家间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3、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

   

(二)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各个主权国家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从而使国家关系发生变化

 

二、国际法准则

    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其产生是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的。

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意义(①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③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一)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

1)独立权(包括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表现为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2)平等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

3)自卫权

4)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2、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

 

(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是最大的世界性、政治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是协调各国活动与关系的中心。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单说,即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建立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发展各国平等合作关系的愿望;是国际政治重大进步的标志。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三、当今国际形势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但当今世界和平的局面又是不稳定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但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与人类相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和平。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实现本国的发展。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①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②经济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5、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政府的主张: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1)政治上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的家园。

 

(二)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有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综合国力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

    (2)原因:①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②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强盛是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3)应对措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我国的对外政策――是我国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基本目标

    (1)国内: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a.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核心利益;c.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国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

    (2)国际: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宗旨。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 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d.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通过外交活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独立自主―――基本立场

指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具体表现:⑴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⑵坚持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⑶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⑸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承担国际责任,做负责任的大国

    1、客观必然性:①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②中国的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③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2、具体举措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②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③遵守国际法准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④致力于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联合国相关知识

    1、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

2)安理会:是惟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实行五大国一致原则;

3)秘书长: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2、联合国的作用:(1)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有积极作用;(2)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有一定成就。(3)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复习|指导|中学|园地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