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教学研究>> 教育理论>>正文内容

朱小蔓:整合教育学习模式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摘自:《中国养成教育网》

 

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预设并且建构自己的角色。它把品德发展、调解技能、艺术和音乐的丰富性、人道主义服务和学业学习整合起来。这种教育将造就一代讲道德、富有同情心的领导者和人格健全的好公民。----“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创立者特雷莎女士

 

在美国加州的一些学区,在法国、日本、非洲等国家的一些学校里,正在开展一种叫做“整合教育学习模式”的教育方式。

 

其创立者特雷莎-朗格内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诗人,“丰富儿童项目”主任。2003年,美国教育发展研究院经过评估认为,该项目对儿童的态度、能力、利他认同感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该项目获2004年美国“约翰-安森-福特人类关系奖”。

 

今年413日,在国内一场研讨会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和特雷莎相遇,彼此被对方的教育思想和学说所吸引。6月初,特雷莎再次访华期间,两人就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展开了一场对话。

 

起源于对孩子归属感的关照

 

朱小蔓:关于美国的整合教育学习模式,我在十多年前偶然看过简略的介绍,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尤其不知道整合教育与道德教育有如此密切的关联。过去我对整合教育的理解充其量认为,它是把几种不同的学科整合起来,但是整合到哪个方向去,我并不清楚。

 

你送给我的《整合教育:另一种教育模式》(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连夜看了,看完后非常兴奋,甚至有些惊诧??这种整合是有灵魂、有核心的,是有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就是整合到人的品格发展上去。这非常大胆,很有创造性,切近到教育最为关键的地方上了。

 

特雷莎:我非常欣赏和感谢你对这一体系和模式的认识和赞同。一生中,我们可能会不断变化角色,而伴随我们终生的是品格。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预设并且建构自己的角色。它把品德发展、调解技能、艺术和音乐的丰富性、人道主义服务和学业学习整合起来。这种教育将造就一代讲道德、富有同情心的领导者和人格健全的好公民。

 

朱小蔓:你最初是怎么想出这个模式的?

 

特雷莎:这可以追溯到1992年。那时,洛杉矶爆发了一场种族暴乱。我们当时就住在发生暴乱和冲突最厉害的那个街区,曾经被暴徒追杀过好几个小时。这个街区的许多孩子受到了很大的心灵创伤。

 

当时有一批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自愿组织起来,希望治疗这些孩子的心灵创伤。最初,我们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进行美德教育,但是效果不大,因为它与孩子们的需要是脱节的,尤其是和社会、生活脱节的。

 

于是,我们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把学科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加进来。后来再加上审美意识培养、冲突解决能力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需求都被调动起来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种转变,他们以前是社会的受害者,而这时则变成了主动的治疗者和帮助者。

 

朱小蔓:能概略地描述一下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吗?

 

特雷莎:整合学习课程就像一个有5个辐条的车轮,品格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

 

品格教育利用激发好奇心的事件和互动,向学生解释积极的个人品质,并帮助学生应用。它们都是学习单元的主题。

 

学业教育是要重建新知识,把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不留痕迹地编进由品格教育和服务教育组成的教育结构中,把人道情感和社区需要联系起来。

 

艺术教育中,学生学习、演唱歌曲,完成艺术计划,练习和单元主题相关的创造力,锻炼意志。

 

调解或冲突解决技能教育主要传授解决冲突的技巧和从容反应的技巧,缓解因竞争、冲突产生的压力,帮助学生学会在冲突中有效地和他人交流、同情他人。

 

人道主义服务教育通过连接以上各种过程、地区或全球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机会去运用这些品格特性。只有经历过最后一个步骤,整合教育学习的过程才是完整的。

 

朱小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基本完善的品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使社会持续和谐地发展,使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虽然很多人也支持这一观点,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道德教育也可以像你介绍的这样做。我一向认为,道德教育不能离开其他学习活动而单独存在。你们的贡献就在于,将五种学习整合起来,让孩子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真正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整体性的变化,养成他们的品格。

 

这就涉及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人的道德品格究竟是怎么培育出来的?

 

特雷莎:要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心灵的习惯”这个概念说起。

 

我们为什么把品格教育称为心灵的习惯呢?因为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不断练习他们的品格,他能够感受到喜悦和快乐,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价值取向,逐渐内化成美德和心灵习惯,并在生活中展开和实现。

 

这是有脑科学研究依据的。美国现在有学习障碍、情感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美国大学的一些脑科学研究者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需要,一是需要大人的榜样,和大人形成一种心灵上非常亲密的关系。二是需要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的意义,找到一种归属感。而在学校和家庭中,他们根本得不到满足。

 

朱小蔓:其实,孩子的品德发展是弥漫和渗透在孩子的整个生活中的。他要在生活中找到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找到和自己的联系,在茫茫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我认为,这是个人德性发展的根基,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道德的大厦建立不起来。

 

我从1985年起研究道德情感,后来研究人的情感发展和情感教育,更多的是研究人类的哪些情绪情感和人的道德发展相关。我发现,我们过去对于道德情感的理解太凝固、也比较窄,主要根据大词典上的解释,把道德情感看成人在理解了道德原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认同道德原则的情感。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生命中有很多很自然的情感是与道德教育相联系的。比如,虽然不能直接说孩子的好奇和冒险是道德的,但是当他的好奇心有了付出的场所和需求的时候,这个好奇心就变得与道德品格相关了。再比如,安全感、依恋感、自尊、自爱等都可以成为发展道德的基础。现在有些关于道德教育的看法我认为有偏狭,也不够明智,他们往往就道德教育谈道德教育。

 

教师要创造新的教室文化

 

朱小蔓:我注意到,你的每一套设计里面都有教师用表和学生用表,对教师应该做的准备工作安排得非常细致。教师要调整学生中的同龄人文化,要创造一种教室、课室文化。这让人眼睛一亮。

 

特雷莎:在整合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和重要,教师会把他的态度、认识带入课堂。如果老师不具备利他的情怀和品德,怎么会创造出一种氛围去培养孩子?

 

同龄人文化非常重要。课堂上的伙伴关系模式是利他主义的,鼓励学生把信息收集本身看作相互协作的过程。例如,当学生收集关于区域贫困原因的信息时,每组学生被分派去检测不同的团体的信息,寻找不同地区出现贫困现象的原因。将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就可以对世界贫困有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比较地区之间谁优谁劣。

 

在具体的管理中,教师应该表彰好的行为,树立学生的责任感,并和家长、社区建立伙伴关系。

 

只有做到这些,才会逐渐营造出整合教育学习模式特有的教室文化。

 

朱小蔓:在整合教育学习模式中,共有56种心灵习惯需要培养,比如“人道主义情怀”、“远视”、“领导才能”、“意识”、“利他精神”等,提出这些内容的根据是什么?

 

 

 

特雷莎:我们认为,孩子会有很多不同的心灵习惯,我们把这些不同的心灵习惯分类,编成不同的教材。在使用时,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学习进度进行,他们可以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学一本教材,而每一本教材都有一个主题。比如,这个学年学习人道主义的习惯,共有6个心灵习惯,然后可能学习的是英雄的习惯,接下来可能是圣洁者的习惯,另外一年可能是和平缔造者的习惯。在每一年中,孩子都会发展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身份定位。

 

朱小蔓:56个心灵习惯是按不同年龄、学龄分别编排,还是不同年龄可以学习相同的德目?

 

特雷莎:它面向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但是,教师在经过培训之后,会明白同一套教材怎样适应不同年龄的学生。

 

朱小蔓:实践一段时间后,有没有发现哪些心灵习惯比较适合特定年龄阶段的孩子?

 

 

 

特雷莎:是的,的确是有这样一些规律的。有一些是基础的心灵习惯,一定要在第一年或进入这个学习模式开始时必须学习的,以后学习的习惯是建立在这个心灵习惯的基础上。我们给予学校很大的自由选择权。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首先学习哪些心灵习惯。

 

朱小蔓:其实,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他们每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最有条件持续性地观察、了解孩子,找到影响孩子的有效办法。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改革除了自上而下进行,更需要自下而上进行,需要来自教育活动现场,特别是课堂里的经验。教师的观念和素质至关重要。教师不能以道德真理的权威自居,把道德教育当作教训、规整和控制孩子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教室里的文化氛围,有没有相互关心、尊重、友善、鼓励的气氛特别重要。有了这种气氛,孩子的表现一定是积极的、兴致勃勃与教师相互合作的。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场所,这个场所的生态不能失调。我们希望教师能建立关于教育文化生态的意识,成为新型教育文化的调节者。

 

实施中最大的困难是公立学校死板的课程设置

 

朱小蔓:学校可以利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

 

特雷莎:这个课程实施的最理想模式是和现实中的教学大纲等联系和融合起来,在每一天开始的时候能够有一堂心灵习惯的教育,然后留出一定的结点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老师要寻找合适的结合方式和学习活动。

 

现在美国一些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比较死板的,所以大部分实验基地的教学实际上是以课外活动形式进行的。美国也有一些具有相对灵活的自主权的学校,会采取比较理想的方式。另外在别的几个国家,也有一些学校采取这种模式。

 

朱小蔓:你们在实施这种模式的品德教育时,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家长能否接受这种模式?他们会不会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特雷莎:相反,父母是这种模式最有力的支持者。在美国,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来自家长,而是来自美国的官僚体制。一个学校引入这种学习模式的6周之内,我们每次都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社交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学科成绩和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

 

一旦孩子进入到这种模式中去,家长就再也不想让他们回到过去的学习模式中了。

 

朱小蔓: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这样的效果吗?

 

特雷莎:差不多是这样,在我们的很多试验基地中,这门课是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个班里,以课外活动、单独的一门课程来上的。当然,我们也发现,在某些高年级学校中,家长会担心挤掉孩子学科练习的时间。其实,进行整合教育的老师经过了很好的培训,他们知道,这种学习模式不需要挤掉学科教育时间,只是要和学科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我们发现,当把这种心灵习惯的培养同高年级的理科知识教学结合在一起时,反而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能力。比如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在数学课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非洲的饥饿问题。这会促成学生的飞跃,会使他们超过现有的学习水平。

 

朱小蔓:就是说,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当趋向于品德教育的目标。教师还要有一些技巧艺术,能够将学科学习和品德教育统整起来。只要是真正优秀的教师,都能自然而然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听到知识背后道德的声音,感受道德和精神的力量。

 

特雷莎:对。我的教育理念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蕴涵丰富宝石的矿藏。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帮助他把自己的宝石挖掘出来,擦亮,让它们闪烁。如果有太多考试,那就像有太多的尘土落在宝石上一样。

 

朱小蔓:世界上许多国家现在都不可能跳出考试的樊篱。在中国,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缘故,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一些。我们仍然处在教育的筛选功能、生存竞争功能远远大于人的和谐发展功能的时期,您对我们利用这一教育理念和模式有什么建议?

 

特雷莎:这样的学习模式应当由中国教育者而不是外来的人去做,因为你们有自己的问题和具体情况。

 

朱小蔓:这里说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教育是有很强的文化情境性的,教育当然也有人类共同性。但每一种教育模式都要适合本民族和国家的土壤,才可能借鉴并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发达地区,有相对贫困地区,在师资等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做法可以不一样,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信念,我们总是可以从现状中走出一条路来。首先就是让教师接受整合教育的理念,相信人的能力是在整体的发展中进步的,而不是在各个孤立的领域单独发展的。只要能让教师和行政官员接受这个理念,学校就会有希望。

 

克服碎片化思维否则人类没有出路

 

朱小蔓:你的这些思想与怀特海的过程理论有什么关联吗?

 

特雷莎:这的确是一个基于过程理论的模式。

 

怀特海是著名的过程哲学家,但在我进行教育探索的时候,并没有读过怀特海的书。在实践中,我接触到了怀特海的思想。

 

20世纪20年代,一位教育家名叫阿道夫?伯乐,他在自己家中实验基于过程理论的整合教育,教他的几个孩子。几个孩子长大后都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一个成为法律教授,一个成为作家,写了很多关于金融革命的书,一个成为包括罗斯福总统在内的五任美国总统的顾问。在最艰难的经济危机时期,他们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我从中获得了灵感,又从后来的玛利亚?蒙台梭利和丹尼尔?乔丹等人的教育思想中汲取了养分。他们都强调,教育的过程和体验,而不是知识的累积和传递是更重要的。

 

和他们相比,我的超越在于把各个学科连接到品德教育的目标上。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赋予一种灵魂,一种真正的动力。

 

朱小蔓:你验证了一个很深刻的思想,即过程的思想、整体的思想、机体论思想。为什么怀特海的思想容易被我们接受?因为东方的传统文化一向比较反对两极化的思想,反对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坚持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所以主张在自然中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主体的内在动机更加重要,把知识和生命看成合一的东西。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现代社会却被丢弃了。你的思想也验证了东方文化中的这种深刻思想。

 

要想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就一定要解决思维方式的禁锢。如果不从这种分割化的、碎片化的思想中走出来,就永远没有办法走出现实的困境。我们必须回到整体性,否则人类没有出路。

 

我很高兴有机会把整合教育的思想与我的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我对之充满信念的整体性发展教育,以及情感性道德教育。我想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教育工作如何引导孩子拥有对学习,包括道德学习的“自我兴趣”,研究这种“自我兴趣”是怎样通过外部刺激和评价性定向日益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主要关注”,反复地被感觉和体验,从而不断强化的。

 

怀特海认为,人的生命不能解释为单纯的生存竞争,还应当包括日益强烈的感觉或自我享受。他主张并相信,通过审美添加和理智添加能够使人获得这种自我享受的更大自由。因为只有来自生命内在的情感动力才从根本上支持人完成学习过程的不断提升和整合。

 

特雷莎:在今天极为强调专门化教育的时候,回归到整体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在我们今天的学术领域里,非常推崇学科领域的专门化,但是,只有我们冲破这种樊篱、这种阻碍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完整健康的人,才能建设健康完整和谐的社会。

 

朱小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有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人,为了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时候,教育劳动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一些教育劳作是无意义的,甚至是负面的。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在进步。我们的政府正在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进行教育工作和改革的良好背景。当然,要想推动这些工作变成现实是要有很多路要走的,是会很艰辛的。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理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