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高中政治之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部分 经济常识

第一章   商品和商品经济

大纲考点:

一、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二、货币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制币的产生和发展、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考点详解:

一、商品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注意:1、有些东西不是劳动产品,但是商品,如人体器官等,这只是商品中的特例,并不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这个一般的情况;

2、有些东西虽然进行买卖如股票、债券、票据、土地、纸币等,但并不是商品。

2)、比较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商品和非劳产品的物品:

 

比较       商品       其他劳动产品

区别       1用于交换2有价值3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联系       1都有使用价值2都是劳动产品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比较       商品       非劳产品的物品

区别       1是劳动产品2用于交换3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是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特例除外)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联系       都有使用价值

3)、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对而言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商品生产。

从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来看:先有商品交换后又商品生产。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来源于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不是商品的本质特征。不是劳动的凝结。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需要交换的原因所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供别人使用而非自己使用的。使用价值非常品所独有,其他物品也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通过这一点即商品具有价值其他的东西没有价值从而将商品和其他的东西区别开来;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共有属性,只要是商品就必然有价值。商品具有价值是商品能够交换的原因。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价值。

一把斧子=20千克大米,在这个关系等式中,20强克大米表现一把斧子的价值,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总是位于等号后面。不可颠倒先后顺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首先,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不会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对于商品来说,使用价值是前提,价值是根本。

其次,二者又是对立的。尽管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但任何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这二者,得到一方必须让渡另一方。

3、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价耗资量的决定:

                        内在尺度:劳动时间   这个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

价值量的衡量尺度:                      非其他的劳动时间

  外在尺度:货币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①“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有两层含义。“在现有的”是时间条件,这个劳动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相同的生产部门大部分商品生产所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②“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相同生产部门里大多数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这个“社会平均”是理论上的抽象,并不是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3)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

由于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也会发生变化,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变化,因而商品价值量会随之变化。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

4)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量、劳动时间、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变化关系劳动生产率       使用价值量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总量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增加正比       降低反比       缩短反比       不变无关       不变无关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增加正比       不变无直接关系       不变无直接关系    增加正比       缩短反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与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例关系;与价值总量没有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没有关系。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成正比例关系;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与社会劳动时间无关;与价值总量成正比例关系;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例桂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无关;与价值总量成正比例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成正比例关系;在一定时间内与价值总量无关。

5)商品生产者为什么争相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商品生产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在同样的时间内,就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价值量没变,因而获利增加。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和发和本质:

1)货币的产生和发和本质:

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生产力的发展   扩大的物物交换生产力的发展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生产力的发展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商品流通 ,这时货币就出现了。

由此可见,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领域,使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晚于商品。

 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出现的后果:a、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部分:商品和货币

                b、所有的商品和货币相交换,用货币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

                c、商品交换买卖的时间、地点发生分离,为供需脱节、经济危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d、交换价值表现为、被称为价格。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比较

比较       货币       一般等价物

区别       1产生的时间不同 2固定与否不同 3特点不同

联系       都是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①“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金银作为一种自然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时它并不是货币。在货币产生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金银都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品经济取代商品经济后,货币就要消失,而金银依然存在。

    ②“货币天然是金银”是指,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金银上。这是因为金银天然具有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质特点。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2、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是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具有价

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

的基本职能。

2)、价值尺度:是用货币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因为货币是商品,有价值,能

用自身的价值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充当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不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是观念中的形态。

货币有4种价值表现形式: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3)、流通手段:又叫购买手段,是用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时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

在的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

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比较       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

区别       1范围上,包括直接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2时间上,商品交换产生早       1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2产生晚,使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系       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一部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流通。

 

4)、贮藏手段:是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储藏起来。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足值的金银

条块。货币有“天然蓄水池”作用。

纸币能否充当货币?一般来说,纸币不能充当贮藏手段。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制。只有保持纸

币的相对稳定时才可以。(不要求掌握)

5)、支付手段:产生于赊账买卖,范围: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利息等。

6)、世界货币:国际间的财富转移手段;国家间的购买手段;战争赔款等,必须是金银,现在,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可以作为世界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等。

货币的职能进一步说明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的产生:纸币产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的含义: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3)、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区别:(1)定义不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产生不同。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货币本身有价值,而纸币只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本身无价值。

4)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而纸币是代替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联系: (1)纸币是货币的符号,货币是纸币发行和流通的基础。

       (2)货币和纸币都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都可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4)、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并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作用: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发展的血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爱护人民币,反对和打击假币。

注意: 发纸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央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数量的纸币由国家决定,纸币的面值亦是由国家决定的,包括每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但每种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不是由国家决定的,其购买力取决于市场.

5)、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如何对待金钱,即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A、肯定金钱的重要性。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货币起着重要作用,国家、集体和个人都离不开钱。

B、反对金钱万能论、拜金主义和金钱无用论、鄙视态度。金钱不是万能的,不是人间的一切都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和买到的。金钱也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怎样获得和利用金钱。

C、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筒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其公式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数量的纸币由国家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币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基础,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A、通货紧缩: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当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B、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C、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比较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含义不同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 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土涨,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实质不同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原因不同        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表现不同        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   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帝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危害性不同   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市场不景气,大量资金闲置;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解决办 法不同      抑制通货膨胀第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第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人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同时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第三,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第四,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抑制通货紧缩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联系系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是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的经济现象。

D、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一般地说,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E 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大量的资金闲置,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

2)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领域——价值量的形成和决定因素);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流通领域——价值量的实现)。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理解: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前,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在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并不相等而且是经常不相等,相等的情况是极少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什么?

A 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但不是无限制的上涨或下跌,总是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尽管并不是每一次都是等价交换,但是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由于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影响,使得供求趋于平衡,价格上涨和下跌的部分大致相抵,平均价格趋于价值。

由此可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由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见: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格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又要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条件下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又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得到贯彻的,这就形成了市场价格。

等价交换原则只适用于商品经济,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2、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棒子作用)—-调节作用

二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鞭子作用)—刺激作用

三是导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分化作用

现代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刺激作用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给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信息,通过市场竞争使资源(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优势部门或生产者集中最后合理地实现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配置。也就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形式发挥作用。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启示:A、商品生产者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注意搜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B、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指导生产经营,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C、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效益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搞好售后服务等

E、作为生产者,生产供不应求的产品,可以获利。作为消费者,避开消费高峰,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作为经营者,供过于求时购进,供不应求时卖出,可以获利。

F、对国家的启示: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调控市场让市场引导企业;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技改力度,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立法,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

2)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A、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一般而言,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价值大小成正比。

B、商品价格高低与货币本身价值大小成反比。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随着生产货币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其本身价值也在不断变化,因而它所代表的价值也在变化。当货币本身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升高,反之则降低。

C、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价格会上涨。

D、供求状况。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

E、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F、人们的购买心理。

G、货币自身的价值(即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上升,则商品价格下降;货币价值下降,则商品价格上升。

H、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季节变化、地点不同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3)特殊商品何以卖天价

一般考察商品的市场价格主要考虑价值与供求关系这两个因素,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市场中商品价格的最终形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综合起来看,其他因素应考虑为:

A、某些商品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重复性。文物、古董、著名艺术家的遗作的价格主要由这一因素决定。一些文物、名画、珍贵邮票价格严重背离其原来的价值,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不能反过来抑制价格上涨。

B、纸币发行量的影响。由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一个客观的定量,纸币发行过多或过少,会引起通货膨胀或紧缩。

C、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如国家中央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考考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点详解: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角度来说明,略。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

3)、国有经济,又叫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形式存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4)集体经济,又叫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a相对于个体经济而言,集体经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克服个体经济的某些弱点。

b相对于国有经济、大型企业而言,集体经济可谓船小好调头,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c主要是集体经济自身的积极作用。集体经济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主要形式、作用:

含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是由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和具体国情决定的。它并不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简单大混合,而是按照一定原则进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主要形式: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

注意: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如国家和集体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会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大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6)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实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公有是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含义(性质)       特征       作用       共同点

个体经济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属于小私有制       以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小商品生产、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营经济       生产资料私有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所有制形式,属于资本主义经济       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规模较大,有较先进的设备,劳动生产率较高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和国家的收入,对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       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经我政府批准,在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设立和经营,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境外资本和外商独资       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有利的      

2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是不同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确立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设有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意义是什么?)

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三个有利于是什么??)不仅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而且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第四,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存在于个体经济中

3)按生产要素分配                存在于多种所有制经济中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还有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分配形式。

4)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的原则。

5)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原因是:

第二、这是由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生产关系包括三大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

们在生产中的关系和地位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它决定其它两个

方面。现阶段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直接决定

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

第一、这种分配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社会究竟

采用何种分配方式最终是由该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

多层次性的总体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

第三、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生产要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

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理用效率。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

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实践证明,实行这一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了促进作用。

4、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更为全面。“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

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

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征收的三项条件:一是为

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二是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三是必须给予补偿。有利于正确处

理私有财产保护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

 财产权入宪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

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

力量。发展非公有制和保护私有财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保护和承认私有财产权,才能

产生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其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财产权体现了对公民

合法的物质利益的保护,以及对个人追求合法物质利益的肯定,可以促促使人们追求和创造

财富。我国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显然有利于极大地调动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创造性和

主动性,鼓励人们合法致富勤劳致富,增加公民的家庭财产,使人们的生活殷实起来,从而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三.维护了社会公正。使合法的私有财产有了法律保障。同时,改变了公权和私权不平等

的状况,。使公私权之间的交易规则趋于平等。这就促进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的建立,从而创造出人人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取得合法私有财产

的良好环境。

第四.表明我国正按照文明政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筑文明政治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这有助于树立好的国际形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资源、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的含义:

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生产要素,统称为资源,特征是有限性。

资源使用上作出的安排过程叫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争取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资源配置采用的一定方式叫资源配置方式。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市场的含义:

狭义的市场是指有形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是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

2)市场经济

A、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和计划经济相对。被称为“看不见的手”。

B、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比较

比较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区别       含义不同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考察角度不同       是一种经济形态,与自然经济相对而言       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与计划经济相对而言

       产生时间不同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

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C、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它们是一切市场经济的共性。

平等性: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它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平等性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交换当事人的社会地位平等,二是等价交换。

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市场价价格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竞争的外在压力,会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调节供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违背公平性会出现负面效应。盲目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的产生,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启示:在发展市场及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公平竞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健全的法制是规范经营者经营行为,协调和处理矛盾,维护公平竞争的依据和准则,是实现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不遵循法制,市场经济将无法正常发展。

启示:A、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权益。

B、我们要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确保市场经济能健康发展。

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广泛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同时,只有打破狭隘的区域封锁,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市场需要而经生产经营,其实就是为消费者而生产经营。

启示:A.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要坚决铲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反对区域封锁。

      B.我们既要对内开放,还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市场经济的特征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引导企业按社会需要进行生产经营,并可以对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市场经济是一种实现资优化源配置有效方式。

2、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被称为“看得见的手”

1)、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总量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高,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增强国力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

增加就业:使劳动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收入增加,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意义。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通过调整经济利益而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经济政策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利率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等。

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作用: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调和增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的运用必须反映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会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会产生消极后果。

这些手段个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3)、区分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比较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区别       侧重点不同    经济手段主要用于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行政手段主要用于解决市场秩序问题,如对假冒伪劣的处罚,对偷税行为的行政制裁等等。

       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不具有强制性,而具有引导性、间接性的特点;       行政手段则具有强制性、直接性、迅速性的特点。

       调控的内容不同    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国家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如财政、税收、利率、贷款、货币发行、国债、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等等       行政手段主要通过国家的行政强制力量,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如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等等

       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       行政手段只是辅助手段,不能片面地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联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关系。

比较       市场调节       政府调节

区别       优势       市场调节可以使生产者按需要生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价格迅速反映供求,生产效率高       政府调节的优势在于调节的自觉性、主动性、预先性

       不足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政府调节是一种人为因素和主观行为,过度的政府调节会干扰和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调节方式       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来协调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政府调节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调节范围       市场调节主要在于经济的微观领域       政府调节在于公共产品和宏观领域

联系       两者都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政府调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长处:能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需要,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当中;能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促进技术和管理进步;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促进供需及时协调。

市场的缺点:对经济总量平衡,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平衡、环保等无能为力,市场缺陷易造成经济失衡,导致资源的浪费,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等。

其次,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当代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我国也只有走市场经济,才能与国际接轨,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真正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脚下,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都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同时又都存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都可以借鉴和吸收,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但它又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有具有独特的特征: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是基本标志。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意义:a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b使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c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承认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又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什么?

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基本路线,有能力将全国人民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以能把长远和当前、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能比资本主义作的更好。

 

第三章企业和经营者

高考考点: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与破产

二、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区也经营者的素质

考点详解: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1、企业及其作用

1)、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企业团体;既包括盈利性组织,也包括非盈利性组织,通常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它非盈利性机构。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企业及其作用:

A 企业的含义: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B企业的作用:

首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第三,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总之,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3)、企业法人: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章程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自然人是以生命或血缘为存在特征的单个人;而法人不是,它只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企业与企业法人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公司是企业一种重要形式

1)公司的含义: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法人。

在现代市场经济里,公司占据支配地位,原因在于大中型企业往往采用公司形式。

2)公司的分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我国的公司有两种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简称为股份公司、有限公司。

股份公司:是一种企业法人,它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把全部资本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以自己所持股份的数额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公开向社会募股集资。适合大中型企业。

有限公司:是一种企业法人,它由两个以上的股东共同出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比较适合中小企业。

股份公司与有限公司的比较

比较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不同点   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                   

       资金筹集方式 资本形式        公开发行股票筹资,资本必须是货币        不发行股票, 出资不一定是货币可以是技术、土地、厂房等

       股东人数        有最低限制、无最高限制        2-50

       注册资本数额      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   100000500000

       设立程序        较复杂        简单

       适用的企业类型   大中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相同点   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股东均负有限责任;公司均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司组织机构均为股东大会、董事会及总经理;公司均有名称、章程等。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

3)股票、股票价格、股票的票面金额

    ①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人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居民购买股票主要是为了取得股息和从股票升值中获得收入,是一种投资行为。发行股票,对股份公司来说,是一种集资的形式。可以转让或抵押,不得退回。

    ③股票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同的,股票的票面金额只表明投资人股的货币资本额,是固定的;而股票价格则是变动的,通常总是大于或小于它的票面金额。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股票价格=

 

股息和红利:持有股票的股东可以凭股票分取股息和红利。股息和红利是公司分配利润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优先股的股东是按事先规定的比率获取公司利润的,这称为股息.普通股股东获取的利润,完全取决于公司当年的盈利状况,盈利多则多分,盈利少则少分,而且可分配的盈利为纯利(在提取公司公积金等基金后的余额),因此称为红利。

股票具有风险性。当公司经营不善、盈利下降时,股票持有者将承受较大的损失.一旦公司破产,股票持有者甚至无法收回其股本投资。此外,由于股市价格瞬息万变,股票持有者有可能在股票价格下跌时丧失资本收益,甚至倾家荡产.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支柱。

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其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了国有企业的新优势,出现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国有资产大幅增加,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因此,必须继续努力,进一步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3)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在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企业建成自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公司制改革,就是将传统的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规范地逐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制的核心是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要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到2010年,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4)国企改革的意义:

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要同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我国“股份制斯公有制的主要是现实形式”结论提出的过程:

股份制最早产生于15世纪的欧洲。我国是从1984年在国有企业中开始试点。

1992年党的十四大肯定了股份制的积极作用,作出扩大试点的决定;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首次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明确区分了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两个概念,这是我党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2002年党十六大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实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明确提出了“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结论。

2)提出了“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结论的意义: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能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我国二十多年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我党实践探索得出的重要结论和市场化了的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这一历史性难题指明了方向.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非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到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表明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逐步找到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3)理论的实践:

我国国有企业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方向后,一直积极推进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形式中相互渗透和融合,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逐渐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4371家重点企业,包括514家国家重点企业、181家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93家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121家国务院确定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母公司以及3000多家省级重点与试点企业的跟踪统计调查,截止到2001年底,这些重点企业中已有3322家实行了公司制改造,改造面为76%。改制企业中非国有独资公司(即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占改制企业的74%。3322家改制企业注册资本金合计11437亿元,其中,国有资本7383亿元,占6455%;包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在内的其他各类资本4054亿元,占3545%,大多数企业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这表明,目前全国最重要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已改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已成为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除个体户外,90%以上的新建企业为股份制企业,70%以上的老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纯国有企业和纯私营企业正在逐渐减少。

 

4)如何认识股份制?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股份制能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可以使分散的生产力迅速联合成为集约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挥资本与劳动力的整体效力。

②股份制能够兼容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形成一个既互相制衡,又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③股份制是一种能够主动运用社会资本力量,同时接受社会资本大众监督的有效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可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④股份制实行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既能满足产权清晰,保证资产所有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又能保证法人财产权,调动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注意:股份制改革应与企业的改造、改组、加强管理等各项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并不是“一股就灵”,决不能搞“一刀切”、“一风吹”。

(5)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关系 

比较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区别       集资方式       面向社会募集资金       面向企业内部募集资金

       表决方式       实行一股一票制    实行一人一票制

       合资方式       资本联合       劳务合作基础上的资本联合

       股份操作       个人股份经批准可上市交易       个人股份不得上市交易

       分配方式       实行按股分红       按股与按劳分红

       适用范围       各类性质企业都适用    集体性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联系       都是募集资金的一种手段,资本都采用股份形式,股东都以其认购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企业都以其全部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利润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经济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比。用公式表示: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是和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利润是个绝对数,是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经济效益是个相对数,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值。

  内容       变化情况

生产成本          不变          下降          提高

利润总量        增加        不变     下降        不变或  提高          下降      不变或  下降          提高

                                   同幅下降      幅度小   幅度大          同幅提高        幅度小        幅度大

经济效益       提高       不变         下降      提高        不变     提高    下降       下降          不变    下降       提高

 

经济效益提高,利润增加。反过来并不一定。

2)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在于:

A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B 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

C 搞好购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提高企业经济效的途径和方法:

A  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B 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地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6、企业兼并与破产

市场是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试金石。企业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1)企业兼并的含义:是由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

2)积极意义:

它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

其次,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兼并的核心是竞争。

强强联合,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发,达到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3)企业破产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4)实行企业破产的意义: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首先,它强化了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兼并和破产只是一种手段。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不断完善兼并与破产制度,对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的经营者

1、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1)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厂长经理负责制最明显的特征是 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志群的地位和应付的责任,突出了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厂长经理

A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负全责。

B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

C副厂长副经理等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工作,并对厂长经理负责。

d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2)职代会: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以主人翁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厂长经理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在民主管理的的基础之上。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代会等的工作,执行职代会依法作出的决定。

职代会的作用:保障和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企业党组织:

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实行监督。其政治核心地位和监督作用表现在:在政治上保证党对企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切实贯彻,是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积极支持厂长经理依法充分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地指挥生产经营活动,完成责任目标;发动和带领广大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尊重和市吸纳,并使之与厂长经理的领导权威统一起来,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的不断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4)企业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既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又要从全局出发,自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贡献力量。

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方面将自我积累发展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生产发展利润增加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用于职工消费的基金比例。

国企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处于企业中心地位的经营者,只有正确才处理三者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使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大成功。

2、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1)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素质:

企业的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又要具有经营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包括:

a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b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沿着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轨道健康发展。

c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信誉是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对企业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经营者,应开展正当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要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根据目前国际经济竞争的趋势,除了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等措施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品牌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信誉的竞争。世界名牌大举向中国市场进军,运用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抢占中国市场,这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挑战。中国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树立名牌意识,用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立名牌产品,实行优质服务,是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的表现,也是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的主要手段。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类型       含义       手段       后果、影响

正当竞争       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手段进行的竞争。       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       具有保护国家、集体、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法律鼓励和保护。

不正当竞争       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通过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方式,采取弄虚作假、欺诈和其他损人利己,以牟取高额利润。    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给现有的社会财富带来极大浪费,是为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所制裁的。

 

第四章产业和劳动者

高考考点:

一、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考点详解:

一、三大产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三大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

根据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      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和各行业的性质                  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以外所有行业总称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NPGDP

比较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区别       含义不同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再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计算范围计算方式       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来计算(只要是本国常住居民,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    以过节为准来计算(只要是其经济活动在一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

联系       计算的时间相同(通常为一年);内容相同(最终产品和劳务);二者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可用它们在GNPGDP的比重来表示。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动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横向比较。

GNP=GDP+本国投在外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外国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

在现在,由于外国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比本国投在外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大,所以GDP大于GNP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含义:

B划分:按生产经营范围,分为     狭义农业    种植业

广义农业    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C农业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自身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改变。

D农业的现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基础地位仍然薄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表现在:

首先,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

其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来年股市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况。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第三,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E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顺利,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则不利。这告诉我们: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环纪念馆正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农业,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F 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这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首先,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关键,发展农业科技,实行科教兴农。

基础,增强农业投入(物质投入、资金投)。

重要保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A含义:在乡镇和村举办的集体企业、各类型的合作企业、个体企业及股份合作制等企业。

B作用: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小康的重任。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我国农村年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C乡镇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在技术改造,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面临着问题; 成就:有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的产生: 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最初是手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确立后,逐渐发展为机器大工业,从此,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含义和分类:

                              重工业    生产资料

按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轻工业    消费资料

 

                    采掘工业

按劳动对象的不同    加工工业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主要表现为: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工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的重要条件。

4)加快发展工业:

A 振兴支柱产业:机械制造、信息产品制造、石化、汽车制造、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家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为缩短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现代化,必须振兴支柱产业。

B 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这是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含义和层次:

又叫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服务的各行业的总称。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

第二层次: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2)积极第三产业发展:

必然性:当代,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必要性: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而且落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能适应第一、第二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这样必然使大量的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商业、金融、交通、邮电和各项服务事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重要性:①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③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三大产业关系还不协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关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基础        国民经济的主导   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作用和 意义        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 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稳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现状           基础薄弱          素质不高          发展滞后

出路       大力加强,发展“三高”农业。        调整提高振兴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

关系      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没有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需要第一、第二产业提供大量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燃料及各种消费资料。而第三产业的息展又能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因为第三产业不仅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产、供、销服务,而且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知识、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提高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又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我国,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

1)劳动者的权利:

含义: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其中,劳动权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一项基本义务。

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意义: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使其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的保证。

2)劳动者的义务:

含义: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劳动者依法履行的基本义务:①劳动者应完成的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A、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来的。

B、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劳动者在享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C、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4)提高职业技能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有利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21世纪的职业主体是技术性工作,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的要求。

因此,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社需要,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

5)遵守职业道德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①含义:职业道德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选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③遵守职业道德的意义:

第一、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可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鼓励人们积极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约束人们服从本职工作的规范和秩序;鼓舞人们团结协作、争取集体荣誉。

第二、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2、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重要性:

就业是和谐社会的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青壮年人口比重最高的人口红利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惟一的在经济现代化到来之前就提前迎来老龄化的国家。为迎接“银色浪潮”,要创造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特别要提高城市对就业的综合承载能力。

措施:

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实施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要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在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引进投资项目时,要将能否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是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改善劳动力结构的根本出路。要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制度,努力使每一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都能够接受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愿意创业、敢于创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素质。

劳动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这主要有:自主择业观;竞争择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

☆就业政策:从积极扩大到比较充分

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于2002年,重要的标志是当年9月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再就业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就业方面规格最高的会议。当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确立了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就业难题关键在结构不在总量。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劳动力345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全国政协常委陈明德呼吁,通过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问题。当前,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今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总量为2500万人,预计可安排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为1400多万人。

3、劳动合同制度

1)劳动合同的含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老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守的原则:

平等自愿原则      是订立劳动合同核心原则。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应以平等身份,依法由双方共同协商订立劳动合同

协商一致原则      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劳动合同要依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和欺诈等。

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原则。  是订立劳动合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3)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签订劳动合同然后由劳动行政部门鉴证,以证明合同的真实合法,有利于劳动合同的认真履行。经鉴证后合同生效。违约,要承担责任。

4)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

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发展灵活录用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是劳动者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选择用人单位,从而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其次,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劳动者要珍惜自己的权利。其次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含义和内容:是由国家依据一定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其中社会保险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①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②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4)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的比较。

 比较                                   具体内容

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的,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社会救济        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层次的保障。        贫困居民救助、鳏寡孤独残疾人救助、灾民救助。

社会福利        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高保障。   住房补贴、食品价格补贴、其他(取暖、交通、探亲等)补贴。

社会优抚        政府对军属、烈属、度员转业军人、伤残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        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方式。      烈军属优抚、伤残军人优抚、复员退伍军人优抚等。

第五章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高考考点: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税收和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与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考点详解: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含义及意义:

社会总产品时在一定时期内,有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综合。用货币来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叫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值)大小是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国民收入是拉动着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财政收入 

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三者间的关系图示

2)国民收入的分配:

                   扩大再生产   如建厂、修路、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等。是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是积累的主要部分。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如修建学校、医院、剧场、体育馆等,也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必需的。

           积累

                    社会物资储备     为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是防止社会生产过程中断的重要保证。

                   个人能消费(个人及家庭消费)

国民收入                     

根据最终    消费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用途分为           公共消费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所必需的。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A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B 、正确处理二者间的关系: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 ,使积累和消费都应有所增长。二者不可偏废其一,积累的最低限是保证生产规模有所扩大,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片面的高积累或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积累基金必须与社会增加到俄物质生产资料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与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否则,会造成生产资料积压,减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或者会造成消费资料的积压,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扩大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企业也要有一定的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强发展后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考虑到劳动者个人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由此可见,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来决定,而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2、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

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称为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叫决算。简单说就是国家基本的年度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其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构成,具有年度性。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财政收入含义:    动态含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

                  静态含义是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称为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的含义:  动态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

                  静态含义是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

财政支出的功能:   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

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      结余过多,则财政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      会出现财政赤字,这时,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导致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财政收支相等是一种理想状态,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原因是:一是国家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动的;二是预算不可能再实现全部财政收入后再安排支出。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特别是基础功、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加快国民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和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和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c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d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支出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

e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启示:由于财政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增加的因素: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政策

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

综合经济实力。

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社会财富中,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

和个人收入,对企业生产扩大和个人购买力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

政收入增加;反过来,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宏观

调控能力,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

人每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税收和纳税人

1、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财政收大部分来与税收。税收的内容是国家按法律规定标准向纳税人征收的货币和实物。税法是税收的依据和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也即税收是国家依法予以确认,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税收的对象、数额等方面,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更改。一旦变化后就在一个时期固定下来,不得随意更改。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联的。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

税收同时具有这三个特征,从而将税收收入和其他的财政收入形式区别开来。

3)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是有意违反税法,用欺骗、隐瞒等方式,少缴或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是纳税人超过了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的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集中体现在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出口退税。

抗税是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2、我国税收的性质与作用

1)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税款都是取之于民。

不同点:税收的性质不同。在剥削阶级社会里,税收的增加是通过对人民的加重剥削来实现,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主要靠经济的发展,维护人民的利益。

2)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在我国,国家税收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税收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大额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国家把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不论用于经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国防,都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最终的受益者。

3)我国税收的作用: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作用,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税收的特点及税收有相当大部分不受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这使得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

第二,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状况都会在税收上有直接表现,国家通过税收就可以了解和掌握经济运行态势,找出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并能通过税收的征管,配合有关部门,维护财经纪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3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和我国的主要税种: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一个经济单位和个人能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

 

营业税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高收入多纳税,低收入少纳税”,采用累进税率。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纳税人意识,把为国纳税引以为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直接联系在一起。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款作为物质保证,享受服务,必须履行义务--------依法纳税。

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权利,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虽然并不是为个人都是纳税人,但人人都应有纳税人意识,一旦真正成为纳税人,能自觉履行义务,行使纳税人权利。

 

第六章银行和储蓄者

高考考点:

一、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二、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考点详解:

一、我国的银行

1、银行的产生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金融体系。

银行的产生过程:第一阶段:专门从事兑换业务的兑换业和兑换商的出现

第二阶段:保管、收腹、结算汇款业务的出现

第三阶段:放款业务的出现         这时银行出现了。

由此可见,银行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银行产生的过程来看,银行主要经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银行及时接待中介,也是支付中介,是起着信用中介作用的金融机构。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2、银行的分类

                      中央银行  

按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

1)中央银行:

我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实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构,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

央行的职能:

A、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

B、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的流通。

C、经理国库。

D、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2)商业银行:

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

吸收的存款是发放贷款的主要来源。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的开支费用

利率==利息/本金

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3)政策性银行:

是为确保国家大型的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的,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贷款的专业银行。目标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4)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比较:

类别       性质       职能       经营目标       地位

中央银行       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是国家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       A、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B、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的流通。C、经理国库。D、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发行人民币,它不吸收居民存款,也不向银行之外的企业贷款,不以盈利为目的       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干预

商业银行       是企业法人,是金融企业       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       以吸收存款为其发放贷款的主要来源,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的设立,应当经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查批准,并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

政策性银行       提供国家政策性贷款的专业银行       为确保国家大型的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的顺利完成而设立的,并向这些项目提供国家政策性贷款       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它实行自主经营、保本微利、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等经营原则       接受央行领导与监管

 

5)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办理工商业信贷、结算、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监督,城镇居民存款业务

中国农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负责办理农村金融业务,集中管理农村信贷。注意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

中国银行       曾是制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主管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

中国建设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现为股份制。管理国家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制定建设财务制度,审查各地各部门的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和预算等

交通银行       股份制,经营人民币和外币各项金融业务业务

3、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1)商业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

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第一项基本业务。吸收存款的来源:一是企业事业单位的存款,一是城乡居民的存款。

发放贷款,是第二项基本业务。发放贷款是银行利润的来源。按时间长短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贷款;按用途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贷款等

办理结算,是第三项基本业务。结算分为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在结算中经常使用的结算工具有转帐支票、汇票和信用卡。

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汇票主要用于外埠结算; 信用卡及存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日渐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行为。

2)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银行作为信贷中心、现金出纳中心、转帐结算中心,是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第一,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第二,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三,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用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

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体现了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特征。意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序”的核心就是要讲诚信、讲信用。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有利于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建设诚信社会的措施:

①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全社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净化信用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取信于民。

②企业要在市场交易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平等竞争;要树立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观念, 注重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③个人应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提高诚信素质。每个人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念,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言必信、行必果。

④加快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保护信用好的企业和个人,让信用不好的企业和个人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重塑社会信用形象。

二、公民的储蓄

1、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1)储蓄的含义、类型、原则:

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和商业保险及手持现金等。狭义的储蓄就是存款储蓄。存款储蓄是一种投资行为。

类型:

           活期存款,是最大限度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有效形式,利率较低

 

按有无期限

定期存款,存期较长利率较高,适合人民群众结余款和积少成多的大宗用款存储需要。

 

                   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按办理业务的主体   邮政部门储蓄存款,只受理以个人名义的定活期存款,不受理支票,不发放贷款,吸收的存款统一交由央行支配。

                   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

 

原则: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2)储蓄存款大作用:利国利民。

第一,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第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第三,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存款不仅是是一种投资行为,还是一种计划消费行为。

2、债券和商业保险

1)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与股票比较;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比较

比较       股票       债券

区别       性质不同       股票是股东投资入股的凭证,是投入公司资金的所有权证书        是债务凭证,限期偿还

       受益权不同    股票已取得股息和红利为补偿条件,经营状况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收益    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安全性较股票大

       偿还方法不同       不准腿古今,只能出卖。股东可以变化,但金额不会减少       有明确期限,到期必须偿还本金。

共同点    都是有价证券;集资的手段;能获取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比较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者    政府       金融机构       公司企业

安全性              

风险性              

收益性              

流通性    最高          

信用度    最高          

 

2)商业保险:

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而进行的投资方式。有保险公司办理。

购买程序:订立合同      交纳保险金,保险公司承担责任        事故发生后,理赔

财产保险,各种财产保险

内容种类:

人身保险,以寿命和身体为对象

作用: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比较

比较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区别       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商业原则、被保险人的需要

       给付标准       完全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条件和标准执行,既要考 虑劳动者原有生活水平和社会平均消费水平,又要 考虑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提高幅度、物价土涨的因素和国家在一定时期财政上的负担能力。       给付标准较高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缴纳保险费的多少和实际受损的性质和程度,严格按对等原则来确定

       费用负担       费用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       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

       性质       具有强制的、保障的、社会的、行政的、非赢利的特性       具有自愿、赔偿、赢利的性质。

       保障水平       只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保障水平高

       保障范围       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项目广泛,保障范围的大小与缴纳的保险金成正比

       保险对象       以法定的社会成员为对象    一般不作法律规定,全体公民均可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唯一条件是缴纳保险费

联系       都是保险,对生产、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3)储蓄、债券、股票和保险的比较:

比较       储蓄       债券       股票       保险

区别       性质不同       储蓄       债券、限期偿还       入股凭证       风险保障

       受益券不同    取款获利息,安全 性最大。       定期收取利息,其 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       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偿还方法不同       按活、定期等存款方式获得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 限,必须偿还本 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投资效益不同       利率较低无风险       信用度高、收益高、流通性强、风险大       收益高风险大       有回报率

联系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商业保险与储蓄的关系:

相同点:它们都是一种投资行为,它们都是由公民个人意愿决定的,其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的保护,都对国家和个人有重要作用。

不同点:

A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造成损失的一项必要措施。而储蓄是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B商业保险中的投保人在遇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可以得到补偿。储蓄者在支取时可按规定得到利息。

C商业保险要到保险公司办理,储蓄到银行、信用社、邮局储蓄所办理。

第七章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高考考点:

一、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二、家庭消费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考点详解:

一、商品服务市场

1、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商品服务市场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构成。

       含义       特点       地位

消费品市场       提供最后的、直接的消费品的市场,消费品是最终产品       市场广阔,设施分散,购买者人数众多;品种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交易次数频繁,数量少,金额小;供求关系复杂多变,购买力流动性大;易受广告促销活动的影响    首先,它是基础市场,使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其次,它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

生产资料市场       是生产资料流通的市场,使提供生产资料以满足生产需要的市场       购买的次数少,使用的周期长;购买者多以企业为主,数量大金额多属大宗购买和固定购买;生产资料具有专用性强、技术服务要求高,购买者一般对商品的品种、规模、数量、质量、交货期、标准化等都有严格要求。   

服务市场       是买卖“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场所       交易的商品是无形的服务性活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是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门类繁多,功能多样,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2、市场交易原则

1)市场交易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这种规则和秩序的根据,就是市场交易原则。

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它们从不同凡方面规范着市场上购买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自愿,使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也是商品、服务交易成功进行的前提。强买强卖,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交易不能实现。

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尽管交易双方分别以购买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身份出现,但都是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市场主体。买者与卖者之间,买者与买者之间,卖者与卖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因此买卖双方要相互尊重。机会均等地进出市场,等价交换。

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如果缺乏公平,市场交易就会出现缺斤短两、坑蒙拐骗、黑市交易等种种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公平的市场交易活动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种种矛盾和纠纷。

4)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带来效益,提高销售者的信誉。相反,如果缺乏诚实信用,任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非法销售等行为泛滥,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正常的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

2)遵守市场交易原则:

为什么?

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交易活动是商品服务市场上的基本活动,市场交易原则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市场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社会 推行承诺制 、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

怎样做?  国家  制定法律法规、监管、依法打击

          销售者消费者   加强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

二、家庭消费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家庭消费的内容

1)含义与内容:又叫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

                 物质生活消费       主要是吃穿住行等的消费

按消费内容分为   精神文化生活消费   主要是娱乐身心、发展提高自身

                 劳务消费           购买多种服务

                   生存资料消费    用来满足生存必不可少的的消费(劳务、物质)

                   发展资料消费    德智体(物质、精神、劳务)

按消费的目的分为   享受资料消费    享受用的物质、精神、劳务消费的统称,具有可伸缩性,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而变得丰富

2)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从根本上来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此外,

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水平有直接影响,其他条件一定时,与消费水平成正比。提高高消费

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可支配性的收入。

物价水平,其他条件一定时,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数量,其他条件一定时,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调节者生产                            生产提供消费对象

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水平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                   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不当消费阻碍生产的发展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家庭消费随时个人的消费行为,国家应尊重个人的生活消费自主权。但家庭消费决非与社会

无关。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到个人个人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

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及新的市场的开拓。因

此,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首先、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既不超前也

不滞后。

其次、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第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传统美德、现实国情,品德修养)

3、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有哪些:

安全权: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是消费者最主要的权利。

知情权:有权获得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自主选择权:有权选择经营者、商品品种和服务方式、买与否、选择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挑

选。

公平交易权:有权获得治保,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拒绝强制交易行为。

求偿权:因购买使用商品而造成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享有依法获取赔偿的权利。

还有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获取知识的权利;监督权。

2)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组织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等行政机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

司法机构,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等社会团体及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工具。

解决纷争的途径:①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②若协商不成,应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 ③消费者协会调解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 ④消费者还可以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 ⑤如果双方争议仍然不能解决,消费者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客观根据:

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第一,消费者是否承认和满意决定着生产经营者的商品能否销售得出去。第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会把自己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传达给生产经营者,促使生产经营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一方面有利于生产经营者,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促进商品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地运行。因此,消费者的权利不是某个人赐予的,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益,对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利。

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社会:加强约束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打击侵权行为。

生产经营者:严把质量关,开展优质服务,搞好售后服务,遵守法律法规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消费者:增强权益保护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章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高考考点:

一、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考点详解:

一、当代世界市场

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按世界市场流通的内容,世界市场分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

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是伴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后形成的。两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家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家间的联系,是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当代世界市场迅速发展。

2)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贸易方式多样化:20世纪50年代,租赁贸易方式出现

商品结构复杂化:形成了制成品贸易扩大、初级产品贸易减少的商品结构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有三大区域集团:欧洲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圈。成立区域集团,是为了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集团与外部世界的竞争。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二战后,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事着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成为在本国拥有一个基地,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大企业。

市场竞争激烈化:通过在他国直接投资,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打入他国市场,并抢占他国市场。

 3)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交易的一方品结起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抬高某些商品的价格,压低另一些商品的价格。

国家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主要是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的。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一方面压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抬高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扩大了二者的剪刀差,以此来从发展中国家人民身上榨取高额利润。

必须反对不等价交换,反对世界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的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进一步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

2、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成立       1995.1.1       1946.3       1945.12

性质       “经济联合国”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是联合国专门机构。       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联合国专门机构。

目的       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张爱和歧视,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发展    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逆差,促进国际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稳定    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会员国资源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

作用       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各地进口关税,有力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原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银行贷款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

与中国的关系       2001.12.11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 1980.5.15中国恢复了在二者的合法席位。2006918日,经表决中国在IMF中的投票权由2.98%升至3.72 %。

3、经济全球化

1)含义和内容: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市场、资金、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全球化,其中生产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跨国公司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标志。

2)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证。由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各国在经济体制上趋向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了商品、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能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次,企业的盈利动机奠定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价格各不相同,出于盈利动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企业的这种扩张行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再次,技术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使经济活动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兼并、扩张,导致跨国公司日益主导全球经济。

    3)实质和影响:从根本上说,经济余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有利地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有其负面效应,如它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去适应它,在世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接受检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作出相应的对策。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根本之策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时,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并注意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4、外汇与汇率

1)外汇、汇率、外汇储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用于国际向结算的支付手段。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换得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发展对外贸易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进口才有保证。

汇率又叫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通常我国用100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外汇汇率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动。

外汇储备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支付手段的储备,是国家经济的后备力量。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币,外国政府公债、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国家向外国政府和银行贷款,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这些构成了国家的外债。国际间的货币债务大多是可以通过外汇进行结算的。

汇率与币值的关系

 

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057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单一定准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由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是中国汇率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当天人民币升值2.1%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这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这次汇率改革,意味着中国购买力的提高,人民币更加坚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汇率改革表明我国整体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原因: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红色能够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改革坚持的原则: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

主动性能够就是主要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的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使控制,避免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

渐进性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是: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单一货币,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人民币汇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影响是:

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七大好处:

①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②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③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④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

⑤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⑥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

⑦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3)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A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汇率就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或者说是不同国家价格体系之间的比例关系。影响汇率的因素是什么?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影响一国汇率根本走向的,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简单地说,一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致富机会,就会带动国内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在汇率上反映为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相反,如果经济衰退、政局不稳、安全没有保证、政府信用丧失,都会导致汇率下跌。汇率,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比较的反映。

B我国现行汇率符合国情。从1994年开始,我国迈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依据法律规范和市场手段,调控外汇供求关系,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C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等于人民币汇率固定不变。任何一种汇率安排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国家,也不可能适用于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选择恰当的汇率安排。权威人士指出,我国将按照改革开放的整体部署,从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外汇市场,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不断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会不断增强,并逐步达到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那时中国会允许汇率有较大的波动幅度。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际金融稳定和贸易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第一、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第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实行对外开放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因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1)对外贸易的含义与类型: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各国的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世界贸易。包括传统的商品贸易,也有新兴的劳务和技术贸易。

国际商品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中的传统形式,也是异国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

国际劳务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国际间的有偿技术转让

2)对外贸易的构成:进口 和出口

进口是从国外购买技术设备和所需的商品。

出口是将国内生产的商品销售给其他国家或地区。

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量的关系 :进口大于出口  逆差或入超

           进口小于出口  顺差或出超

           进口等于出口  贸易平衡

质的关系:出口是进口的基础,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为此,须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和产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进口时对外贸易的另一个方面。扩大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还能带动出口。

3)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市场的不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2)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给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才吏有利于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走出去”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既为各国提供了在更广阔的空间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机会,也加剧了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从我国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看,我国必须鼓励和支持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4)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具备基本的条件,时机已经成熟。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企业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同时,我国“人世”也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5)“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既是我国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实施的重大举措,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未来发展的要求,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需要。

2、关税

1)关税的含义

关税是指 有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 水。 海关式货架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是国家执法部门

2)征收关税的作用:

第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征收关税能增加财政财政收入。

第二、对一国进出口贸易起调节作用。国家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鼓励商品出口;对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发展,而对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材料、半制成品、先进技术设备和生活必需品,制定较低税率或免税,鼓励进口,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需要。对非必需品或奢侈消费品,以及本国可大量供应的商品征收高关税,可以限制进口,节省外汇开支。这样就调节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

3)关税政策:

在对外贸易中,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关税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形式变化,任何一国的关税政策也要随之而调整。符合本国实际的关税政策,对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民族工业,促进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发展本国经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关税政策的制定,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关税也有它的两面性,过高的关税意味着自我封闭,意味着对竞争的限制和拒绝。所以从长远来看,高关税的结果往往是保护了落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高关税也违背自由贸易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就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降低关税势在必行。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选择。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逐步降低我国的关税,会使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受到巨大的挑战,但挑战总与机遇并存。

3、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与作用

1)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

对等贸易:卖方承担向买方购买同等价值的商品和劳务。是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

展卖: 在本国举办和参加国外举办的各种国际性展览会或集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进出口贸易。作用: 在商品购买的同时展示各国经济成就和交流经济信息。

加工贸易,又称三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贸易。好处: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补偿贸易:既是贸易方式,又是利用外资的形式。与加工贸易一起,被称为三来一补贸易。

2)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给自足;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有资源或产品富裕,可供出口。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生产率尚有较大差距。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我们的优势产品,换回我们的劣势产品,这样就可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19791991年,我国共引进技术4212个项目,成交金额268.6亿美元,推动了我国科技进步,也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

第四,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

4、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B、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经济命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依靠外国的某些援助,而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对外开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和要求,量力而行,不能受制于人;又要总结经验,完善对经济运行的监管,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排外、闭关锁国。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拥有经济上的独立及政治上的独立,才能以平等地位于其他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提高我国在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对外贸易提供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2)平等互利原则:

就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都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发展道路意愿,使双方都获益,对外贸易是建立在主权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所以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互利的。

平等互利原则表现在:贸易协定中不能有损一方主权的要求;贸易协定主要是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来签订,权利与义务应对等,商品价格以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为基础上由双方协商确定。不允许不等价交换的发生。

3)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

相辅相成,不能分割,更不应对立。发展对外贸易并不意味着盲目扩大出口,进口失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正确处理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一方面,要对进口严格控制,或采取反倾销措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保护民族工业;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工业也应走进世界市场的大舞台,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竞争中发展自己的力量,壮大民族经济。

4)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中的“倾销”现象:

A、什么是倾销。一国产品人为地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叫做倾销。这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

B、倾销的危害。从表面上看,外国产品价格低,进口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其实不然,倾销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它直接打击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使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古有率下降,乃至被迫退出市场,造成工厂停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这样,外国产品就垄断了市场,最后有可能形成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口国的消费者仍然是受害者。

    以国人熟知的日本富士彩卷为例。该彩卷在日本国内市场售价为每卷600-800旧元(约人民币46-61元),在欧洲市场为每卷68美元(约人民币488663元),但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到岸价格(成本+保险十运费)仅为人民币 75元,市场零售价格只有20元左右。在其廉价倾销的冲击下,自1993年以来,我国最大的感光材料企业乐凯胶片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彩卷由217%下降到14%。企业利润急剧减少。国家另外两家实力较弱的企业——公元公司和福达公司无法承受富士、柯达等公司的低价恶性竞争,加上其他原因,经营基本陷人瘫痪。

    西方跨国公司的低价倾销行为,不但使我国遭受关税损失,进一步扰乱了国内市场秩序,而且使我国的关税措施对国内产业和市场的保护落空,进一步恶化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竞争环境,使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国家大量投资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被闲置。同时,还严重阻碍了一些新兴工业的起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另外,一些与军工生产相关的敏感产业(如感光材料工业)一旦被挤垮,还将给国防事业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C、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一种保护和鼓励公平贸易,反对不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反倾销措施——对倾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我国的利益,保护民族工业。在加人WTO后,可以利用WTO的贸易规则及争端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政治|复习|指导|中学|园地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