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德育>> 德育课题>>正文内容

农村高中学困生个性心理及辅导策略研究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1 课题的提出
  1.1 政策依据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倡导素质教育,至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既强调统一性,更强调针对性,能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更好地发展。 这其中的“如何转化好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是所有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2 现实原因
  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龄人口高峰向高中段的转移、民众对高级中学教育需求的增加,高中新生入学率的逐年提高,这迫使高中学校规模被动扩大,不可避免地使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行列。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中,但生源一直以我区省重点高中招生乃至扩招以后的学区内二档线、三档线的学生为主。现有班级65个,学生4400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在进入高中较长时间后,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同时,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使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更感吃力,也使一些原来学习上只是有点感觉困难的学生变成了真正的学习困难生。
  同时,由于普通高中教材的知识内容、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要求并没有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之分,无论重点还是普通高中都必须完成一样的高中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普通高中的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且导致各年级中“学困生”的人数明显增长,学困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从2007年9月我校对18个班级入学新生的调查表明,有16%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进程,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奇差,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大量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影响这一群体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增加了工作难度,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学困生问题已成为学校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了解、研究他们,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成为对社会、家庭有用的人,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 课题的界定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结合现阶段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并根据我们农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在学业基础、学习行为倾向、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的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个性心理学注重心理差异的研究,更重视综合“个体”,更注重对人内部世界稳定性的研究。我们发现,对高中学困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在当代比较高,但对于农村高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其个性心理的研究和辅导方法及策略的研究尚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作为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学困生,我们有很多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做。
  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1 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一是研究对象,学困生是指在学业基础,学习行为倾向、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展,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不能按时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是在个性心理研究方面,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农村高中学困生有其独特的一面,希望通过研究,能从个性心理方面对学困生群体的学习困难问题进行比较客观的归因分析。
  三是在此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找到一些适合辅导农村高中学困生、有效解决其中部分学生的学习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3.2 研究的意义
  3.2.1 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我校关注重点,其中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更为关注,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希望能为这一群体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3.2 希望能通过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
  3.2.3 重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师生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研究活动,培养和锻炼一批有责任心、有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辅导学困生的活动中能给学生以更多帮助的创新型教师。
  4 课题研究方法
  问卷测试、调查法,文献信息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5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2006年10月--2007年6月)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07年8月--2008年12月)第三阶段:总结提炼阶段及成果推广(2009年1月--2009年12月)
  2002年8月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
  从“九•五”期间我校就在教育科研方面开始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教育,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 “十•五”期间继续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研究》,由武汉市科技局及教育规划办共同组织结题,顺利结题并获得获武汉市教育科研重大成果奖。《农村高中学困生个性心理及辅导策略研究》是我校申报的武汉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也是继“九•五”“十•五”之后,我校又一次独立承担市级重点研究课题。之所以选择农村高中学困生个性心理及辅导员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既是对“九•五”、“十•五”课题研究的发展和深化,也是从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下降,三限生等数量扩大,学习困难相对增加的实际出发,更好地贯彻《纲要》中的精神。
  6 课题的阶段研究过程
  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始终扣紧研究目标作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对研究目标和研究成果合理定位,具体如下:
  本课题于2006年7月由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正式审批立项,由区规划办于2006年10月组织开题,2008年10月,区规划办组织全区各课题研究承担学校来我校观摩交流,2008年12月市、区教育规划办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中期检查,我们的中期研究报告获得市教科院张汉强等专家首肯,并建议我们加大研究力度,积极汇聚成果,争取将课题做成品牌。在工作中,我们主要突出如下工作:
  6.1 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把本课题作为我校主导研究课题,精心组织一批科研骨干教师参加研究工作,程先平校长亲任课题组长,李文畴副书记任副组长。学校设立课题专项经费,科学规划,强化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按计划有步骤顺利地展开。具体地:
 6.1.1 严格聘任,注重学习。严格按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各级学带、优青必须有科研课题研究任务。一方面能发掘这一批优秀教师的研究潜能,另一方面也能让这批优秀教师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引导和培养出一批新的优秀教师。据优中选优的原则,最终确定了首批课题研究成员。目前本课题参研人员有市学带一人,区优青4人,高级教师4人,且大部分参加了九五和十五的研究工作。我们积极选派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2人参加研究生学习,刘林华老师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3人参加武汉市组织的心理教育专业培训。
  6.1.2 严格管理,按绩评分。在管理上,依据《新洲三中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新洲三中备课组学习制度》,课题小组确立了“三定”学习制度:即,规定时间,每周四18:30至7:30;规定地点,到图书馆或报告厅;规定任务,课题组成员每月汇报交流一次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和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每学期上交一篇课题研究论文和一则个案研究。要求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签订科研课题研究承诺书,以教师的尊严和诚信保证完成研究任务。教科处对承诺书实行存档,督促课题组成员认真完成每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建立研究人员个人成长档案袋,作为研究人员将来流动管理的依据之一。2009年有一位老师退出课题组。
  6.1.3 提炼成果,积极推广。我们利用学校“两报一刊”(注:两报,一是针对学生的《心灵彩虹》,一是针对教师的《精一文摘》;一刊是《精一教育研究》。作为课题组成员初步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将研究成果及时刊载出来,达到全校教师能共享成果的目的。自课题开展以来,先后刊登课题研究成果文章54篇,同时积极向专业报刊杂志推介。
  6.1.4 “十一•五”以来,学校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各项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每位教师每年200元资料订阅费, 课题组的资料订阅费在学校财力允许范围内以最大限度给予支持。
  6.2 深入调查
  2007年9月--2008年3月,是课题研究中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其基本信息调查、收集的阶段。本阶段的研究任务是:对在我校高一高二学困生进行调查分析,划分学困生大致范围,选取部分学困生作为跟踪研究对象,完成《新洲三中学困生个性心理成因调查分析》。结合心理调查量表,建立数据档案,主要收集一、二两个年级部分学生(包括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等各个方面)的基本信息;然后,开展学困生个性心理问卷调查,完成调查分析报告。具体从四个方面开展调查和分析:(1)关于学困生自身因素;(2)关于学校教育因素;(3)关于家庭环境因素;(4)关于社会环境因素。通过对我校学困生的个性心理影响因素的的初步分析,我们对我校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了为了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思考和付诸行动。2008年12月学校购置心检系统,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学困生心理档案。
  6.3 追踪个案
  在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班主任对学生的总体了解的情况,确立了各个班级应重点关注的学困生对象,各课题组成员再在这些对象中选择合适的个体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交流、分析和辅导,同时不间断跟踪,其中的追访过程由班主任、心理辅导室和具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建立起一批典型学困生的个案,初步取得一些干预成效。选出了部分典型个案,形成文本集结成集,成为其他教师的参考案例。
  6.4 加强了电子档案的建设工作
  利用市教科院推荐的北京师范大学易度科技有限公司的“心检系统”,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完成了《新洲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将于下阶段研究中对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合理利用。
  6.5 开展活动
  6.5.1 组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先后请来省实验高中的耿喜玲老师、华师教授郑晓边教授、武大廖浩磊教授给学生和老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6.5.2 深入班主任队伍。组织问题学生教育专题研讨会;每次各年级举行班主任沙龙活动,都有课题组成员参与,进行记录和督导。工作中我们还组织班主任撰写心理个案、问题学生档案以及相应的教育叙事研究。
  6.5.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我们与政教处、团委联合,每月举办一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在高三年级每月办一期心理辅导和学法指导的专刊。
  6.5.4 举办《心灵彩虹》专刊。学校编印《心灵彩虹》专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每月出一期心理辅导专刊,现已发行15期,该刊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
  6.5.5 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组织课题组成员和经验丰富的一线班主任等心理辅导教师7人,轮流值守。心理辅导室积累了很好的学困生辅导素材和经验。
  7 课题研究取得成果
  7.1 对全校高一、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对学困生形成因素有如下认识:
  7.1.1 学生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最关键阶段,让他们获得相应的生理卫生知识,愉悦的接纳自己的身份,培养起健康的心理和感情,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将使得他们自己形成完美的个性,更健康的成长。
  ①通过调查发现,学困生对生理卫生知识知之甚少;
  ②学困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现阶段学困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④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是造成学困生成绩跟不上的主要原因。
  ⑤自我控制力差,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和恶习。
  7.1.2 学校教育因素。部分学生因为现行教育体制富于太浓应试色彩,而导致学业下降。如:
  ①学困生对考试排名等应试举措有抵触情绪;
  ②我校部分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教学方式单一,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③农村学校,存在教学设备不先进,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要。
  ④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重,甚至自卑、自弃,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
  ⑤分层教学后,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但这未引起部分老师的重视,在教学标高、教学、方法等方面未认真探讨,导致学困生学业未跟上,而增加了新的心理阴影。
  ⑥住读生和走读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节奏的不同,存在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分配调整与分配不当,导致部分学困生存在对学习认知上的差异。
  ⑦文理分科后,学生在理想前途上和学习兴趣上的调整而产生心理偏常。尤其是少数文科生有自卑心理。
  ⑧学校心理教育分年级段和年龄层次感不强,导致阶段教育目标不明确。
  7.1.3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环境氛围等越好,教育子女的条件九越好。主要表现在:
  ①在农村范围内,学困生父母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家庭收入普遍不高,有部分家庭还是靠低保维持生计,家庭条件不优越让学困生有自卑感。
  ②学部分学生家庭不是很和睦,父母吵架。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和家庭的不和睦都会直接在学困生的心理上打下烙印,形成心理阴影,产生对父母和家庭很失望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心理阴影和偏常行为表现更加突出。
  ③农村学困生由于家庭教育投资比例相对过大,农村生活艰辛,因此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很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值过高而使他们无法实现,最终将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对学习失去信心。
  ④农村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简单而又粗暴,过分的物资奖励或者打骂、训斥是他们最主要的教育手段,与学困生缺乏必要的沟通。
 ⑤留守子女,因缺少家庭的温暖而产生心理上的偏常。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约有15%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情感的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7.1.4 社会环境因素
  ①在农村社会环境下,充斥的是“新的读书无用论”“经商潮”和“拜金主义”等思潮,这些舆论无形中对学困生的家长和学困生本人都有影响。
  ②社会上的新兴事物对农村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学困生都对网络感兴趣,有时间会去网吧,把大量的学习时间耗费在网吧等各种娱乐场所。
  ③我校地处武汉市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人员非常复杂。部分学困生结交社会上一些不良朋友,有参与拉帮结派的活动。部分学困生在和不良社会成员结交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持住自己,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7.2 通过个案研究和追踪,我们从个性心理入手,对学困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辅导中采取以下策略。
  7.2.1 从成因入手,调整工作目标。找准学困生成因,从源头入手,开展相应辅导。如:从学困生自身方面入手,鼓励学困生认识自我,能坚定其学业信心;从学校教育和教师方面入手,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术,指导学困生学习方法,能提高其学业成绩;从家庭方面入手,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交流平台,帮助学困生营造环境,能体验家庭温情、快乐成长;从社会方面入手,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聘请校外著名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引导学困生端正认识,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健康成长。根据对学困生心理成因的分析,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使学困生摆脱困境,努力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强者。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几点学困生的心理层面的辅导策略:①培养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提出适合他们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好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在无形中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习逐步形成良性循环。②寻求需求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需求,这是人们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抓住了学困生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走进心灵的关节点。比如,离异家庭学困生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别人的理解同情。教育者要适时抓住他们的需求点,在班级中创设亲情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温暖。为此,需要要用动态的眼光来了解学困生,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对于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被尊重的需要是人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力量。③抓住闪光点。接受和尊重个体差异,抓住每一个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实验发现,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表扬激励的运用极为重要。许多学困生,并不是差在先天素质上,只是由于过去的不恰当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一个教师的神圣天职,就是要别人对差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仍然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就是要善于发现连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才能,给予明确肯定、扶植,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激励因素。一旦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可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他自己都估计不到的成绩来。④适当偏爱点 。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来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家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老师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了优秀的学生。 教师对“学困生”不能和优秀学生一视同仁,要有点“偏爱”:课前辅导他们掌握好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使“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掌握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堂内多关照,用关怀的目光多看他们几眼,对他们多提问,多板演,多鼓励,巡视作业时多在他们身边停留一会儿;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心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当面辅导,课余时间常与学困生谈心,多做些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7.2.2 从个性心理特征入手,帮助学生找准位置,树立信心,调整辅导方法。学困生因为学习生活中的失败经历,往往会缺乏信心,常常感到自卑和忧虑,他们表面看似坚强,其实只是以玩世不恭的表现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游离于集体边缘的他们,内心就像离群的小羊一样慌乱,再加上老师、同学的冷眼,他们的生活真是水深火热了。其实学困生的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适应目前的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振”。这些学生自己心理很难过,班主任的严厉或放弃,优秀学生的排斥或看比起,家长的无奈与粗暴,使得他们长期郁闷、自卑,无形中形成了“我不行”“没人看得起我”等心理上的“失败定式”。学困生主要有这样几种典型心理:
  一是恨。恨自己“笨”、“不成器”。 二是混。这种学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只要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个毕业文凭就满足。他们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证明白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心理满足感。三是忧。这部分学困生对以往由于自身的所作所为而造成“差”的状况后悔,为目前差人甚远而担忧,为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彷徨。四是灰。自暴自弃,这也是学困生一种较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的“差”甚至“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甘愿自暴自弃。五是毁。这种心理的学困生是少数,他们往往是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恼怒,或受到误解而形成一种扭曲的变态心理,于是就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或别人的念头。对于这些类型的学困生,我们采取如下方法辅导:一是关爱,使其消除戒备心理;二是激发兴趣,提高成绩;三是帮助使其获得成功感;四是优化班级环境,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

  7.2.3 从学科教学特点入手,调整教学方法。我校一直坚持“培优治补”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辅导学困生。治补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疏导,知识缺陷,学习方法指导,答题规范化训练等。治补的形式为:课堂课外个别辅导、学生互补等。要求老师在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谈心时老师要心中明确你要了解学生什么,指导学生什么,帮助学生什么。治补的方法如:一是结对帮辅。鼓励学习有困难或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主动找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监督自己改正不良习惯。二指导学习方法,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培养学困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争取每天找一个学困生沟通交流)四是做到天天有辅导内容,人人有学习目标,天天人人都过关。四是课外辅导。由于学困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是不能跟上正常计划进度的,所以课堂上似懂非懂,作业就无法下手。因此,课内课外结合,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显得尤为重要。课外辅导一般做到以下三点:①及时辅导:辅导要讲究时效。知识的间隔时间越短,就越不容易遗忘,帮助他们及时复习,及时订正,及时讲解,很有必要。最好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容易消化吸收,如每天根据具体情况辅导多次,每次用五--十多分钟,见缝插针,反复提示,因势利导,激发兴趣,让他们无负担地学习。 ②计划辅导:辅导的内容要有计划巧安排,一般安排有这几个内容,一、订正批改作业,扫除习题障碍;二、预习新知,让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上课搭台阶、作铺垫;三、有计划安排复习巩固每一近阶段、中阶段的知识,反复识记,发现问题,及时补偿训练;教师对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有机分解安排在各辅导的时间内,以提高辅导效益,尽其所能达到目标。③多样辅导:除了教师常规的课间补习以外,还通过心理活动课、课外活动课、家长联席会等促进学困生提高学业成绩。
  7.2.4 从年级和年龄阶段入手,调整教育目标。高中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适应高中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熟练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记忆、阅读等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完善学习;增强集体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自我调适与自我改变的技能。高中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创造性;学会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培养丰富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高中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关心国家命运并且有时代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选准自己的发展前途与人生目标,能娴熟地运用所学技巧自我调节考前情绪,成功完成中学阶段的最后冲刺,能够做出升学或择业的最佳选择。
  7.2.5 从学困生类型入手,调整辅导策略。我们分析出学困生的类型
  ①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等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② 按心理特征分类: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反型、模糊型、迟钝型等。③按学习动机分类: 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等。针对调查学困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出学困生的转化对策。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平时观察等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相反,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逐步摆脱学习困难的局面。
  7.3 课题组完成了以下几个集子的集结,发表了部分论文:《新洲三中学困生个性心理调查报告》、《新洲三中学困生辅导个案集》(一分册、二分册(部分))、《新洲三中学困生个性心理档案集》(部分),达到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与全校教师同步共享的目的。同时,通过研究工作的开展,课题组老师和学校部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有所提升,相继有课题研究专业论文获奖和发表,我校校刊《精一研究》均给予了及时集中转载。其中组员刘林华在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评比中,其所撰写的《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获二等奖。
  8 本课题研究的困惑
  本课题从立项到现在得到了市教育科研规划办的领导和专家的具体指导、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去年11月区教育局杨志勇局长还亲临我校指导课题中期研究工作,我们动力十足也倍感压力。但限于我校课题研究成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能力有限,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不少困惑:
  8.1 教学目的的直接性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较难找到有效的平衡点,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比较容易找到,但要在较短时间内使学困生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很难。比如学生学习基础差而导致的学习困难问题,不是在高中一年甚至高中三年学习时间内就能够得以解决的。
  8.2 家庭对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影响有的因素能够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得以消除,有的问题却在现实条件下却难以消除。比如:家长对学生要求过高、干预过多等,可以通过辅导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使问题得以解决。但在单亲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部分学困生,很难在教师的辅导中获得较大进步。
  8.3 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的某些因素目前基本无法消除。如,少数学生上网成瘾、极少数陷入不良社会青年群伙中的学困生,教师的辅导工作难以开展。
  8.4 参与研究的教师本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是满负荷的工作,通常是研究和辅导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缺少总结和提炼的时间间隙,导致文字总结工作相对吃力和滞后,同时也表现为规定的学习讨论的时间有时不能到位。
  9 下阶段计划
  进一步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农村高中学困生个性心理及辅导策略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高兴的是,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广大教师参与热情很高,积极主动性很强,一批教师通过研究,业务水平和心理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为我们后续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完善充实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推广研究成果。同时我们愿与广大关注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仁一起为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论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