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哲学常识上册复习提纲

哲学常识上册复习提纲

 玉树林枫     

辩证唯物论部分  

(一)哲学和世界观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表现: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①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自发性。  

(三)意识及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这表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2)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3)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任何形式的意识都根源于物质: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与性质不同而已,这也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早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影响意识是否正确的因素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并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形成不同的反映。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原因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3)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3.意识的能动作用  

(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3)不同性质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①原理(世界观):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  

③运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方法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或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要做到主客观相符合,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此来决定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为什么)。  

怎么做:  

①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要做到对“实际”情况有真切的了解。  

②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一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具体性”,要分析“实际”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既看到实际的这一面,又看到实际的那一面,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防止片面地把握实际;三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既看到现实存在的“实际”又看到随时即将发生变化的“实际”,做到对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全过程的把握,防止静止僵化地把握客观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③反对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要将正确意识、科学理论以及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本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④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统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划分标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1、规律是客观的(世界观)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要受到惩罚。  

2.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方法论)  

1)是什么: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为什么:①是规律客观性原理的要求。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3)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①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②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结合起来。      

③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利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造福人类。      

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发展的观点,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来适应变化了的规律,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事物的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做到具体的、历史地把握规律。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什么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二者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依据和目的,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唯物辩证法部分  

【一】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1、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1)联系普遍性的表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都和与之相关的过去、将来的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把握真实联系,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3、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①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关系。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②特点: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同时必须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因果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第一,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第二,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根据结果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发扬成绩或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  

   ②任何原因都会引起某种结果的发生,根据原因对结果进行科学预见,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事物向着人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区别: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也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2)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①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要有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  

②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也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怎样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①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注意一事物同周围事物的联系,积极利用有利联系。  

③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要把握因果联系,以正确认识事物和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⑤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联系。从整体着眼,又重视局部。  

【二】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联系构成运动,引起变化,推动发展。  

1、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思想;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思。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哲学上讲的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②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原因  

    1)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方法论:  

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反对错误倾向:  

割裂内外因辩证关系,忽视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根本作用而一味强调外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外部条件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4、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一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  

②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并非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3)方法论:  

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做到既坚持适度原则,又重视的积累并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该适度时不适度,该重视量的积累时急于求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去主动促成质的飞跃。  

5、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一,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第一,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6、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只要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  

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学会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会照应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善于提出新问题,明确新任务。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时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培养创新精神   

1)什么是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根据需要,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创造出新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过程。即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2)培养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表现,发展是创新的实质。  

3)创新的重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有创新才能有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失去了生机和希望。创新才能制胜,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才有未来。  

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4)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①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革新,勇于创新。要拥护和支持改革事业,积极投身到改革的伟大事业中。  

【三】坚持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及属性  

1)含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与统一(同一性)。  

①“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对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统一”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含义: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2)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所以,决定了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回避和否定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②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原理)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①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如果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工作中就会碰钉子、犯错误。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③怎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这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才能进一步对矛盾做具体分析。  

其次,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表现出不同特点。因此,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再次,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及其矛盾。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含义(略)  

2)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第一,应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第二,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4)运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向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如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特征、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立足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向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①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二者的关系: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但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又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要求  

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如果把主要矛盾看成是惟一的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决次要矛盾,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总之,在学习和工作中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关键,防止不分主次,同时又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防止单“打一”。  

2)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二者的联系  

第一,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次要方面,起主导作用,看不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但主要方面又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第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③方法论要求: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含义: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理论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③二者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或均衡论。  

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6.怎样用矛盾观点看问题  

1)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片面性  

2)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会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科学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4)要分清主次矛盾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5)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和支流。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甚至主次颠倒的错误做法,又要反对只抓重点不顾其他的一点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矛盾|发展|意识|事物|客观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