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学试题>> 哲学常识>> 哲学下册>>正文内容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第Ⅰ卷   客观性试题
(选出每小题的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70分)
1、实践相对于认识活动所具有的特征是( )
 A、实践具有历史性        B、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性        D、客观物质性 
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七年期”(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我们说人民群众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    B、人民群众在社会的发展中创造了物质财富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从认识论上讲是因为( )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③实践是社会性、群众性的活动 ④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莉,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使生命科学不断获利重大进展。这说明( )
 A、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
6、“群策之为则无不成,群策之举则无不胜。”其哲学寓意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工作成败的关键     D、事物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7、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在认识论中的体现的有( )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③认识总是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④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国际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段歌词对我们的启示是( )
 A、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
 B、创造人类幸福完全靠个人奋斗
 C、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于2004年9月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回答9--14题。
9、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并把它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原则。这说明:( )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 、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决定》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科学、民主、法制”作为一个整体并与执政联系起来,实现了执政理念的一次新飞跃。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体现了:(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科学执政就是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把党的执政活动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之所以强调科学执政是因为:( )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科学的思想对社会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12、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主要表明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统一的
 ③要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④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及其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是因为:( )
 A、正确的认识不具有主观性
 B、只有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领导者个人不是实践的主体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14、《决定》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提出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D、当员干部要加强修身养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12月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艾滋病日”。该年的主题是“妇女、儿童与艾滋病”。回答15~17题。
15、艾滋病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因此,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到对抗艾滋病的行动中。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6、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能根治此病的方法。这说明:( )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些事物是不能认识的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需要人们艰苦的探索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7、在与艾滋病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已经研制了一些能够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药物,近期又在疫苗的研制和临床试验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类一定能最终彻底战胜艾滋病。这体现了:( )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和改造规律
 B、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地增强
 C、认识总是会自然地向前发展的
 D、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2004年“十大科学突破”,孪生火星车位居榜首。回答10~11题。
18、2004年2月2日,位于火星不同半球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伸出各自的机械臂,触摸火星表面。这是这对孪生兄弟第一次双管齐下对火星展开探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A、人们能够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B、实践的主体不一定是人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19、“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取得了令人惊喜的发现:他们发现了“不容置辩”的证据,证实火星表面上曾经存在着可以孕育生命的水。这一发现堪称2004年科技领域最大的突破。这说明:(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最终能认识一切事物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
 D、人的认识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描绘的2005年的工作图景可以概括为“一个统领”、“两个着力”。“一个统领”就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领2005年的经济工作。“两个着力”就是着力抓好宏观调控,着力抓好深化改革。回答20~22题。
20、之所以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2005年的经济工作,是因为:( )
 A、正确的理性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
 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21、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这表明:( )
 ①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预期目的
 ②人们能够利用规律、认识规律造福人类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②④
22、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虽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这些成效还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5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①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
 ②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预见性的特点
 ③实践决定认识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3、专家指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把调水变成调电,增加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流。这体现的哲理是:( )
 A、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B、合理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局部”、“有时”、“零星”等词汇将被请出气象预报业务,天气预报将加强在时间精度、空间精度和量级精度上的准确性。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确,目前,北京市已经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天气。回答24~25题。
24、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确表明人们:( )
 A、对天气变化规律的认识越来越精确
 B、已经能控制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世界
 D、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预测事物的未来
25、天气预报之所以要更加准确,除了2008年奥运会每个场馆需要具体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细。这表明:( )
 A、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004年10月10日,陈水扁发表所谓“双十讲话”,摆出一副缓和两岸关系的姿态,开出种种“和平支票”。但讲话仍以“一边一国”为基调,所谓“缓和”、“善意”完全是欺人之谈。回答26~27题。
26、陈水扁假借“缓和”搞“台独”的伎俩,表明:( )
 A、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
 B、现象与本质不同,必须把现象上升到本质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只有对本质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27、以上事实告诉我们,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关键在于:(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B、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C、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D、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回答28~29题。
28、“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因为:( )
 ①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②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③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应该是一致的
 ④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9、下列关于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
 ② 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③ 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④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回答30~31题。
30、上述材料中的“人民群众”是:( )
 ① 一切对社会发展起能动作用的人们
 ②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 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创造者
 ④ 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1、“权为民所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C 、 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D 、 工农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
32、网络犯罪的隐蔽性、智能性、无国界性、巨大危害性,迫使世界各国对网络犯罪立法。由此可见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认识只有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获得 ③实践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④实践是无条件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在古画鉴定方面,我国有一位著名的鉴定大师,人称“徐半尺”,意思是说他每次鉴定,常常画轴展开半尺就可以鉴定出真伪。据此回答33-34题。
33、看半尺就能辨别真伪,它体现出的哲理是 ( )
 A、古画鉴定只需要展开半尺
 B、生活的积累是古画鉴定的基础
 C、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
34、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只有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C、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掌握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D、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据此回答35-36题
3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说明(  )
 A、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认识
 D、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3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因为( )
 A、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永远不能结束
 B、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近年来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从2003年1月的特拉维夫严重自杀事件到2004年3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列车爆炸事件,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平。据此回答37-38题。
37、各国致力于进行的“反恐”活动属于 ( )
 A、改造自然的活动
 B、改造社会的实践
 C、人类的认识活动
 D、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38、中国坚持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必须加强国际合作。2004年夏,中国与巴基斯坦举行了联合“反恐”演习。这表明实践是(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有有意识的、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社会性的活动
 D、历史性的活动
39、“多一份经历,就多一种本领。”这说明( )
 A、实践是一所大学校,在那里什么都可以学到
 B、实践对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
 C、只要实践就能获利知识和本领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4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了(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拟人的角度看,该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因果联系是可以改变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目前我国人口已经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膨胀,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42-43题。
42、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实践是( )
 A、认识的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3、如果国家当时采用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
 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C、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44、青年学生要做到知行统一,就应该( )
 A、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B、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
 C、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5、下列说法包含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的原理有 ( )
 ①研究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③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
 A、①③   B、④⑤   C、③④    D、④⑤
46、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①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②肯定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③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在认识论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7、用“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这句话来比喻实践和真理的关系,其哲学寓意是 ( )
 A、一切真知来自于实践
  B、实践是客观的,真理是主观的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D、实践和真理的统一就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48、“防范经济衰退,反对恐怖主义”,是APEC会议各成员国政要议论最多的话题。这一话题是从特定的客观现实中得出的,议论的结果也将对国际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这表明 ( )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产生反作用 ②事物的发展中的矛盾是不可以解决的 ③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④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9、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这段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恩格斯说:“思维既能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样地也能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认识事物要坚持
 A、理论联系实际的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方法
 D、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
5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说明( )
 A、认识是不断变化的    B、认识是不断扩展的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移
52.整个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实践   B、客观事物 C、人脑  D、感性认识
5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54.人们获得的认识中,最可靠、最深刻的认识是
A、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5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二者统一基础是
A、客观事物    B、人脑 C、社会实践 D、感觉
56.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是因为
A、它是完整的知识体系     B、它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C、它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规律   D、人们掌握科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一
57.从实践基本形式看,青藏铁路工程属于
  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实践
58.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①认识的根本任务;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③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④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59.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所强调的是
A、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60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
 A、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B、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C、“人脑是产生认识的源泉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源泉
6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含义是( )
 ①在认识论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②反映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③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首要观点观点 ⑤反映了认识的根本目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6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   D、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6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④
64.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口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说明
A、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
B、一个人的认识不一定都来自亲身实践,也可以来自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C、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
  D、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65、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境界和人生死观境界分别是
A、实现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统一
B、实现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实现个人和群众的统一
C、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实现书本与实际的统一;实现个人与他人的统一
66、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
①.人在实践基础上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 人能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改造世界 ③.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规律对人们的指导作用 ④.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7.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种功能,建成后可以变长江水害为水利。这表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化害为利  
B.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规律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 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界
68.人们在逻辑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 )
A.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B. 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C.人的思维过程决定的       D.事物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69.分析与综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 )
A.逻辑推理法  B. 演绎推理法    C.矛盾分析法   D. 想象与创造的思维方法
70、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思维严密
  C.不固守书本,敢于突破常规      D.思路开阔、全面
       第Ⅱ卷  主观性试题(共30分)
二、辨析题:
背景:《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必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
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
三、问答题:2004年适逢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各界展开了各种纪念活动。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会上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结合上术材料,从哲学上说明用哲学理论武装人民的道理。

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测试政治参考答案
1-5DBBCA  6-10AADCB  11-15DCBCB 16-20CBCCC 21-25DDBAB
26-30CADCB  31-35ACCAC  36-40BBCBC  41-45ADCAA  46-50CCCCC  51-55DDCBC  56-60CABBB  61-65ACDBC 66-70DABCC
答:73、(1)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两者是否相符合。这就要求,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变革着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活动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我们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并非是实践之外的其他标准。
(4)认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
72、答:(1)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正确的认识则能推动实践活动开展。
(2)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只有用科学理论来武装人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只有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