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教育科研>> 政治课题>>正文内容

国家级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直接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进行下载★

合肥市三十八坚持以教学促发展,以科研促教学,在出色完成多项省级立项课题的基础上,2002年2月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的研究任务。其中政治学科承担的子课题《教学视觉的多元化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三年的研究,已颇有心得与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是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式。1993年9月,美国政府就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l lnformation lnfrastructure),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l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 L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此后,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面对新形式,中共中央在1999年6月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002年****总书记又发出“重视提高全民族的信息化知识及使用能力,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信息的基础知识教育”的号召。目前,国内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提供了有益参考,使我们明确了研究与突破的方向。因此,在此背景下提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研究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2、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能的需要。政治学科的传统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机械灌输、单一传授,使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从政治学科的特点来看,它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来教育当代青少年,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使政治课的这一德育功能得以实现,教师就必须寻找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好学政治、乐学政治,着实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研究,试图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交流快速的学习环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锻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它包括两个层面: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
(2)通过研究与实践,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理论基础。
本研究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上:
(1)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强调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这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情景(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学资源)的协商、协作、交互,进而达到本人意义建构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资源的提供、情景的交互、意义的建构,而这些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才能实现。因此,这一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理论依据。
三、研究原则
课题研究要有的放矢,不能放任自流,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教学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独立、合作学习,自主体验、感悟、理解知识,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工具,避免出现新的信息注入、教师中心式教学。
(2)科学性原则:教学模式研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特点、教育规律,体现可操作性,避免使研究陷入繁琐、复杂、冗难的境地。
(3)创新性原则:学生通过计算机支持从不同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是政治学科创新思维产生的源头。
(4)系统性原则:政治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放宽视野,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补充教材等不同角度探索与信息技术的最佳融合点,形成研究体系,避免研究的单一性。
四、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
1、研究内容
(1)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则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心理学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等,网上都有丰富的时事资料,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而总结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则是政治课与信息技术整合成功的前提和标志。
(2)利用信息技术协助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之前,通过网络资源搜集所需活动资料,并利用电脑将其制作成精美的宣传标语或宣传画廊,使宣传的视野更广泛、活动更精彩、效果更明显。
(3)利用信息资源广博的优势编写校本教材:编写一本图文并茂的校园法律读本,在校园进行普法宣传,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政治课服务。
2、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体,辅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的:
(1)、预研究阶段:2002年5月——2003年5月,是实验的摸索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组建课题组;请课题研究专家做了两次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作好课题的论证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老师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因学校信息条件尚未具备,主要是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先后有六位老师上了多媒体公开课,小试牛刀后,尽管有不成功的地方,但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上,我们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了两次大型宣传活动,反响强烈,陈立莉老师组织的小品《人脑与电脑》还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实践大赛。
(2)、实验探索阶段:2003年6月——2004年7月,进入正式实验阶段。在学校的“国风作文平台”和腾图网络教室投入使用后,我们开始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有四位老师上了分别上了多媒体公开课,并尝试将网络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张震仙老师的网络示范课在2004年5月的课题专家中期评估中获得较好评价。光善慧老师着手编写校本教材《校园法律读本》,闫玉群老师组织学生利用电脑收集资料,进行课堂演讲,深受学生喜爱。
(3)、总结思考阶段:2004年8月——2005年5月,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已积累一定的经验,进入总结验收阶段。有四位老师上了四节网络示范课,网络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光善慧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校园法律读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了两次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开始总结经验,三位老师的整合研究论文参加合肥市政治教研论文评比,获得较好的成绩;光善慧老师着手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1、建立了政治信息资源库:为有利于继续开展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并将整合深入研究,我们将老师平时制作的课件、写的论文、开发的网站及可利用的政治教学资源都集中起来,建立了政治学科教学资源库(网址为:www.hf.38.com),。
2、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理念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经过三年的摸索、总结,我们形成了较成熟的多媒体条件下的“情景交互式”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主探索学习”模式。(1)多媒体“情景交互式”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情景展示——通过漫画或视频创设情景,引起学生联想,导出话题;问题在线——老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文,结合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讨论,逐渐明确问题的思路;评价反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通过评价,肯定学生的睿智、指出学生的不足,在师生交互中明确真理。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都得到了有效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非常钟爱的教学模式之一。(2)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索学习”模式的步骤有:情境交互——通过声音、图画、文字的情境交互,引导学生产生联想、产生疑问,使学生有目的的进入学习状态;问题呈现——利用刚才的情境,问题可以由学生发现,也可以由老师提出,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资源在线——教师将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新闻或资料输入自己建立的资源库,将网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查询,在这一环节,允许学生相互帮助,合作解决问题;人机交互——学生通过网上资料查询、讨论分析后,将自己的答案写在教师提供的创想平台上,实现人机对话;评价反馈——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提交给老师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帮学生整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标迁移——通过情境感知、人机对话、教师点评,学生已基本完成学习任务,新知的意义建构已呼之欲出,德育目标的实现已水到渠成,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迁移;课堂总结——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反馈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情境交互
问题呈现
资源在线
人机交互
评价反馈
目标迁移
教学过程
学生
提供媒体
提供资源
研究工具
问题探索
信息加工
学习评价
计算机
3、编写了政治学科的校本教材《校园法律读本》:本教材在编写时从网络下载了大量精彩图片,选择了很多精彩故事。编写体例是按“课——板块”的体例编写,每个法律作为一课或数课,每课由法制故事作导引,下设“生活与法”、“小博士说法”、“法律实践”(及学法自测题)、“法苑风景”等四个板块。力求贯穿“图文并茂”、“以案说法”、“学做互动”、和“法在生活中”的原则,广泛采用讲故事、对话、情景再现、看图说法、调查、采访、讨论、辩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并配以“知识窗”、“法制古今”、“中外法苑”、“小法官”、“小法庭”、“法眼看天下”、“法在我心中”等小窗口作版面的点缀。文字表达通俗化、口语化、文学化,增强语言的趣味性。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五部法律。本教材弥补了课本法律覆盖面小、内容枯燥的缺点,对学生的普法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获奖成果:由于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三年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02年陈立莉老师组织的学生小品《人脑与电脑》参加全国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大赛,获得一等奖;2003年11月陈立莉老师的多媒体课《维护社会管理秩序》获合肥市青年教师政治课教学大奖赛二等奖;2004年4月在合肥市瑶海区首届青年教师大奖赛中,陈立莉老师获得一等奖、韩乐老师获得二等奖;2004年8月,在合肥市政治教师论文评比中,张震仙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条件下几种要重视的课型》获一等奖、光善慧老师的论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闫玉群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应用》均获二等奖;2005年4月,光善慧老师的网络课件《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获瑶海区课件评比一等奖。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反思
1、结果分析
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初步看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影响与魅力,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三个转变:
(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传统教学,教师是中心的讲解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课堂上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现和能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则以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环境,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点,使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变成一种互动合作、彼此悦纳、共同发展的关系,问题是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总结,教师由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2)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纯粹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这种接受式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而自主探索学习模式则通过教学环境、教学关系的改变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的建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媒体技术功能的转变:以往的媒体技术,更多用途是教师的讲解演示工具。而在整合之后,学生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归纳知识,这样,信息工具就成了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成为学生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4)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转变:传统课堂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你讲多少我就接受多少”的填鸭式,而在整合的课堂里,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教学过程就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总之,通过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信息素养、教学能力和对知识的感悟都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也在整合模式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听说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校本教材的成功编写,也使信息技术渗透到政治学科的各个领域,真正起到了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2、发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影响被试者,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1)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有难度,课堂气氛较沉闷:听了不少网络课,都发现一个共同问题——由于教师的操作离不开鼠标,再加上电脑屏幕的遮挡,教师的视线只能波及前两排学生,后面的学生上课就只能凭他自觉。而网络对不少学生来说,诱惑很大,结果,有的学生沉迷于上网,有的看不见老师就只盯着屏幕,师生之间的配合就失去了默契,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驾御整合课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是一种技术和艺术含量较高的课程,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老师对计算机技术不够熟练,上课的网页、课件不是自己制作的,当课堂上发生突发性技术问题时,就难以处理;再加上有的老师网络课的教学设计水平有限,常出现课堂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等问题,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课件的制作技术还须强化:有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几张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信息技术成了老师的教学演示工具;有的制作又过于复杂,追求表面的新颖、花哨,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画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老师的讲解和画面反映的知识点,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对问题的反思
要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整合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发与各学科相配套的教学软件资源库。新课改开始后,与学科课程配套的电子教学资料还不健全,而忙于教学的老师要准备一节“整合”课,往往要花费几倍于常规教学的时间,这往往是困扰“整合”效益的“瓶颈”。
(2)学校要加大投资,搞好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网络系统,提供合适的教学平台和网络制作平台,才能使课堂上的突发性技术故障减少,保证课堂教学的延续性;对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网页、课件制作水平。
(3)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只有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4)要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学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等,这样,师生配合默契,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已告一段落,一方面,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和经验,提高了自身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整合中也发现了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控制、各学科配套教学软件的开发等问题,就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坚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不断完善,我们的“整合研究”必将迎来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
——余武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3、《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
——张民生、金宝成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4、《校本研究指导》
——郑金洲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5、《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朱立峰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站长简介】刘海,教育硕士,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延安市优秀教师,无锡市首届“勤远教师奖”获得者。主持或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8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120多篇文章发表于教辅类报刊……[详细内容]

【网站简介】思想者园地网站( http://www.sxzyd.net)建立于2003年9月1日,长期致力于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资源支撑。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200000多个,注册用户达到10万余人,资源点击超过4800万人次……[ 详细内容]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测试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