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思想者园地>> 高考园地>> 专题复习>>正文内容

[专题复习]经济形势及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背景材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国务院总理朱鎔基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今年要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他认为,在发行国债以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要重视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主要是努力增加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种情况,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关键要注重调整和优化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的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
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这比增加投资要求更重要。要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今年拟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继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发展证券、保险、货币市场。认真做好财税工作。继续大力增收节支。
2.从1998年到2002年底,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连续5年的国债投资,对有效扩大内需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8年至2001年,国债投资分别带动经济增长1.5%、2%、1.7%、1.8%。五年共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200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1%。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00元,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较1990年实际增长62%。198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5000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元。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是考查国民生活质量的国际指标。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1年的37.9%,农村居民从58.8%下降到47.7%。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结合点点拨
(一)结合经济常识
1.运用社会主义国家能够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知识,分析说明国债投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运用财政、利率等知识,说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3.运用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道理,说明扩大内需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我国生产的发展。
(2)扩大内需的方针包括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这几年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既扩大了内需,又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4.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说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5.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价格低迷的原因
(二)结合哲学常识
1.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是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的客观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性。
3.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道理,说明我国既要扩大内需、立足国内市场,又要积极出口,利用国际市场的方针。
(1)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的道理。
(2)当前影响内需进一步扩大的因素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关键是广大农村消费需求不旺,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促进和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三)结合政治常识
1.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国家采取的刺激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也是对国民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表现,体现了党和政府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特别提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我国在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围绕“扩大内需”应注意:○1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等)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息等)是扩大内需的两种手段;○2国家在刺激消费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3近几年我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典型习题例举:
例一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
今年三月,朱总理在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
○1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道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把扩大内需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
○2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扩大内需为什么要首先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3请指出我国当前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的主要措施。
解析:这是一道哲学常识与经济常识的综合题。从哲学上看,刺激消费,实现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内因,因此拉动内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是目前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从经济上看,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有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才能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所以,扩大内需必须首先要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收入。由此可见,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认真学习十六大文件和今年两会精神,吃透政策及其依据,才能做出规范性的答案。
答案:
○1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正是这一道理的体现。
○2扩大国内需求就是刺激国内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而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低收入者的消费,对扩大社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3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这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等。
例二
材料一:用“全线飘红”一词来形容2002年的中国经济,并不为过。国内一些经济专家预言,以此为基础,2003年中国经济将开始新一轮起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过研究认为,如果不出现意外,预计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7.9%至8.2%。
材料二:虽然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保持了稳定增长,但专家认为,与投资相比消费增长相对不足。据分析,这主要与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增大有密切的关系。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分析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

解析:此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所给材料,分别根据其所表达的内容,分析材料一旨在说明经济建设的成就;材料二意在表达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紧扣材料所给内容,不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
答案:
○1材料一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在2002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在2003年会有一个稳定的增长。材料二说明了我国的消费增长与投资相比,相对不足,存在许多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
○2第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收入迅速增长。第二,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有利于生产又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稳定。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拉动经济的增长。第四,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排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例三
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我国经济较快增长,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这一政策。
解析:此题是正误混杂性的辨析题,一方面要肯定积极的财政“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同时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定条件下、特定时期,即国内需求不旺,国际经济形势严峻,而采取的特定政策,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它将逐渐淡出,因此,长期坚持不够科学。
答案:
○1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我国经济较快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我国的财政支出有相当大部分是经济建设支出,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增加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扩大内需,以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3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针对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和外部经济环境严峻的情况所采取的,是我国在特定条件下,特定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国家采取何种财政政策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条件的好转,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逐渐淡出。因此,认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例四
背景: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2月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8.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
辨题:公民存款储蓄越多越好。
解析:此题属具体条件型辨析题,命题内容孤立、抽象、不能直接予以肯定或否定,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错误。具有不确定性,只有附加条件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不能笼统表态。也就是说,要根据不同条件进行讨论。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分析说明之。
答案:
○1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如为国家积累资金,调节货币流通,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但也不是储蓄越多越好。
○2当出现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时,储蓄增长会抑制通货膨胀,抑制经济的过快过热增长,储蓄增多是件好事。
○3当出现经济增长放慢、通货紧缩时,老百姓用于储蓄的钱多了,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相应就减少,不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在此情况下,储蓄增加过多就会制约经济的增长。
○4储蓄增多既有好处,也有负面效应。在我国目前物价持续走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引导,使居民分流一部分储蓄,增加消费,扩大个人投资,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
例五
2002年12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对200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请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哲学角度说明,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正确性。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如何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3从政治常识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学科内的综合题,要求学生能紧扣题意。结合材料,运用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政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哲学常识中的内外因关系,时政方面的“三个代表”思想,政治常识中的党的地位、领导方式,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等知识的理解。
答案: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首要的原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认识和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要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我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是重视内因作用的体现。这样才能扩大消费,增加投资,不断拉动经济增长。
○2首先,“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现了党十分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其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是坚持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国家的经济建设。再次,“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正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通过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指导经济建设。政府积极履行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国家经济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经济形势
时事背景材料:
朱镕基总理在全国第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7%。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国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2053亿元,达到2002年的18914亿元;五年累计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
五年来,对外贸易连续跨上几个台阶。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3252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208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10位上升到第5位。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61亿美元,超过1979年到1997年的总和。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五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4.6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7万亿元。农村贫困人口由4960万人减少到2820万人。
五年来,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平均每年实际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7的17.8平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近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2.5平方米增加到26.5平方米。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一步普及,电脑、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庭。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2002年达到71.8,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理论分析思考:
(一) 结合政治常识
1.运用党的领导、国家的职能、党的基本路线等知识,说明在促进五年经济增长中党和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或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具有驾驭宏观经济的高超能力)。
2. 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领导的知识,分析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3.运用当前国际竞争实质的知识,理解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作用。
4、运用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上海申博成功的原因。
(二)结合经济常识
1.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对五年来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作用。
2.运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的知识,说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意义。
(三)结合哲学常识
1.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原因。
2、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解决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困难。
3、运用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我国过去的5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各项成就的确来之不易。
4、新任总理温家宝说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上届政府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要我们继续进行开创性的工作。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请分析这段话其中蕴涵的哲理。
典型习题例举:
例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扰,圆了温饱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由于农业丰收,粮食库存增加,价格持续下滑,农业增收缓慢。这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请分析说明上述这段论述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
解析:这是一道运用哲学观点来分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试题,也是一道开放性的考查哲学方法论的典型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扣住题中材料,着重分析运用了哪些矛盾分析法。
参考答案:(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既取得了解决温饱这一了不起的成就,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同时,在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中,短缺和过剩是一对矛盾。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短缺转化为过剩,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化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些分析坚持了两点论,两分法,是一分为二观点的运用。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去,农产品短缺长期困扰着我们,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又面临着粮食库存增加,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增收缓慢的矛盾。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矛盾的不同特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解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矛盾,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上述论述在运用一分为二观点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时,既肯定了其了不起的成就,又指出了在其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这样就抓住了发展这一观点的本质和主流;同时又指出了农村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样就抓住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达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二:
材料一:进入新世纪,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生产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加速发展。据统计,全球外汇市场每天交易额已达1.7万亿美元,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收入达到2344亿美元,预计2003年将增加到1.4万亿美元。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统计的数字显示,如果按人均GDP水平把全世界的国家分成5等份,人均GDP水平属于最高的20%的国家与人均GDP水平属于最低的20%的国家之间的差距,1987年是57倍,1997年扩大为92倍。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差异更为悬殊,“数字鸿沟”在不断加大。“新经济”至今只是一种“富国现象”,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信息贫困”之中。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 结合我国实际,说明我们应如何面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解析:本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要做到趋利避害,就必须积极做好应对工作。由于第一问和第二问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回答好第一问至关重要,否则将影响第二问的正确解答。
参考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全球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不断拓展其资本和商品在世界各地的份额,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但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加上科技方面的差距,因此,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①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要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及“走出去”战略;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体系;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④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⑤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本文关键词:思想者园地|专题复习
思想者园地拥有资源150000余条,下载突破4500万人次,长期免费!【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价

思想者园地网站资源相关搜索